心理导向在语文教学中的时效

来源 :祖国·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qi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现代社会愈来愈注重人的心理因素,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因为,语文这门学科又有着显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它对学生的心理作用会更大。因此,在语文中探求学生的心理因素,采取更能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心理结构潜移默化地趋向完善,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时效。
  【关键词】心理因素、心态、心理结构、完善、时效
  前言
  二十一世纪是心理导向的世纪,是人性化管理的时代。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不是金钱和权力的竞争,而是心理素质的竞争。”由此表明,健康的心理是成功的基石,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是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我们每位教师都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因此现代教育已愈来愈注意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联系,瑞士著名教育学家裴斯泰洛精辟地指出“教育要心理学化”。尤其语文课属于文学艺术的范畴,有着显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它对学生的心理作用很大。表现在教师讲析课文的过程中,同时也表现为教师讲析课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因为它始终关系着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塑造学生完美的心理结构而服务。因此,有必要探求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因素,从而采用更能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心理结构潜移默化地趋向完善,提高语文课教学的时效,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趋向。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既是被动的,又是主动的。被动在于学生欣赏课文的心理过程,总是顺从教师的引导,受制于课文的内容与形式。主动则在于学生一定要停止无关的心理活动,排除内外干扰,专心致志地去欣赏和领悟课文的精华。而无论被动和主动,学生上好一堂语文课的过程,总是一个从形式到展开,乃至强化的动态心理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排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杂念,不断强化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以得到完美的教学效果。能结合鲜活的意义重大的时事实施价值观教育,往往能够收到枉尺直寻的效果。
  首先,教师在讲解和分析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字词句中分析出课文的内蕴所在,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欣赏心理结构。比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文中车站送别的感人场面会沿着神经传递到大脑,从而促使学生去欣赏和理解课文,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又如乔典运的《妈妈》,通过补实的文字,从中领略妈妈的平凡而伟大。再如《荷塘月色》一文,由于文章的写作时代距学生较远,加上文章所反映的是成人化的思想情感,因此学生很难把握作者文章中传达出来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交织杂糅的复杂感情,只是将其当作一篇简单的写景散文来欣赏,因此我在教学中首先介绍写作背景,使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其次,用富有感情的语调将课文示范地读了一遍,使学生在听教师范读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定势――即作者在文章中所传达出来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交织杂糅的苦涩感情。使学生从心理上首先沉浸进去,带着这种思维定势或情感基调去理解文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教师应注意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潜在的不同心态,去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同样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教学中如果只抽象地了解一些词语的一般意义,而不理解这些词语的具体内涵,是不能引起学生的心理注意的。所以教师可抽出文中一些关键词来设计提问,通过疑问的求索,抓住学生的心理,学生也就把握住了课文的思想内核。总之,语文教学中,只要顺应了学生的心态,就能强化学生的注意心理,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师生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合拍。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知识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教学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效率。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能鼓舞人呢?”作为职高语文课教学,担负着既要加强学生的实用语文能力培养(包括实用阅读能力、实用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活动能力),又要重视文学教育(即文学知识教育、文学作品欣赏)的任务。语文课堂应成为师生互动的时空。教师应主动进行角色转换,试着从学生的角度去体会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行为。因此,身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学匹配、和谐共振,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教学氛围中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为此,教师要以优美的语言、表情、动作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从而塑造出一种既和谐又生动的教学气氛和情景,让学生在心灵倍感愉悦的氛围中接受语文知识。心灵的沟通需要感情的纽带,这种纽带应该首先由教师抛给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师应在自己心理中尊重学生,才能有完美的教学外形,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语言上,教师应完全摒弃学生心理上难以承受的压力,以科学性、文明性为内核,赏心悦目为外壳语言;从表情上看,教师应消除引起学生反感心理的呆板的神情,而代之以亲切可感而富有变化的表情;从动作上看,教师应杜绝造成学生心理的随意体罚的劣质动作,而代之以亲切可感的手势动作。这样,就可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注意,而将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语文教学的情境中。
  二、不断完善学生的心理结构
  然而,由于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来自学校、家庭、 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使学生的心理负荷也随之加重,许多学生感到“活得不快活”、“太累”,这些又使他们任性、厌学、自卑、脆弱。职业学校的学生的情感丰富而复杂,情绪状态变化急剧而强烈,情绪表现容易极端化。他们会因为一时一事的顺利和成功而非常激动、欣喜若狂,一旦在学习、生活上遇到一次失败或一点挫折,就陷入极端的苦恼之中,很容易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要么觉得谁也比不上自己,自高自大,目空一切;要么对自己缺乏信心,怕别人超过自己,不允许甚至嫉妒别人超过自己。他们的行为缺乏持久性,经常出现忽高忽低的起伏现象,认识水平、能力还不高,心理发展不够稳定,思想还比较单纯,遇事欠思考,容易偏激,好感情用事,处事方式简单而不计后果。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性,这就是思想性较强,因而,语文学科对学生心理结构的作用也极大。我们一方面要发掘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着的心灵美和艺术美;另一方面要发现学生在教学反馈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动向,不断引导学生的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语文教学过程是,最令学生感兴趣的是情感教育。我们要捉住这一点,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不仅需要教师的教,更需要学生的学。教与学中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也捉住了学生的心理导向。在教学中,教师还应通过教学反馈来完善学生的心理结构。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特别是在说与写的教学环节中,必然会反映出不同的心态。同样的问题,学生会得出积极和消极两种截然相反的答案;同样的命题,学生会写出健康与颓丧两种不同的文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除应教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外,还应捉住学生的心理动态,引导学生重视社会与人生,逐渐排除不健康的心态,而求得心理结构的完整。
  在语文教学中还会遇到一些反面的丑恶的事物,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去识别并剖析它,当学生懂得称颂美好的事物、抨击丑陋的东西、嘲讽可笑的对象、哀鸣悲惨的命运时,实际上已经在这些情感的判断中渗透了对世界的认识,获得了心理准备,这也是使学生的思想和行动逐渐趋向真善美的途径,同样也能完善学生的心理结构。
  语文教材中有关艺术美的内容,同样也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使其日益完美。比如教材中有关自然景物的描写,经过作家们的艺术处理,更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心理。通过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不仅使学生能够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达到美的享受,也达到了学生心理结构的目的。
  三、捉住学生的心理因素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必要设计,但在设计之后,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定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也许来自于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所以,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心态,及时纠正这种不健康的心理,把一节课完整、愉快地讲完,让学生完全掌握课内知识的同时,也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人的思维能力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也许是先天,也许是后天因素所造成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顾全大局,照顾大多数,面向全体。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因素,不要让智力差的学生感到自卑、有压力。要让他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去做,变被动为主动、自觉、认真。使他们增强自信心,从而达到一定的效果。这也是捉住学生心理的一种办法,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又一体现。
  总之,语文教学中心理导向是否正确,将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只要能时时把握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趋向,并时时促成其向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就能让学生在更好地接受语文知识的同时,塑造出完美的心理结构,而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
  参考文献:
  [1]《个性心理学》叶奕乾、孔无勤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2]《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4]《当代散文赏析》
  [5]《朱自清文选》
  [6]《中学语文教学》
其他文献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越来越重视对员工的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先培训、后上岗”成为了很多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在这种形式下,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在我国教育形式中占有重要位置。中职教育是在初中阶段后进行的,主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专业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
期刊
我从事摄影已经有6年多了,在摄影工作中如何去拍好照片,在这给大家谈点自己的一些体会。随着数码相机及电子产品的迅猛发展,摄影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而且特别的方便随时随地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作品,几乎每个人都有拍照片的经历,那么怎样才可以拍到一张好的照片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的摄影爱好者,根据我的体会在摄影过程中要达到以下四点标准:明确主题、构图美观、色彩鲜明、质感好。  1、明确主题  就是说,自己要
期刊
【摘 要】随着艺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艺术家对民族性与中西合璧都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徐悲鸿与林风眠是20世纪杰出的艺术家,他们对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二人都是选择的中西结合改造中国美术的道路,但他们的主张又有着不同的内涵,分别以“中西调和”和“中西融合”的理论,将单纯的中国画改革为适应大众精神和时代需求的现代绘画形式,使传统中国画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  【关键词】徐悲鸿
期刊
活动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公共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为了将环保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我们通过组织幼儿到铁军广场实地参观,让幼儿直观感受到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引导幼儿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激发幼儿争做环保小卫士的欲望,让幼儿行动起来:捡垃圾、擦栏杆等等,并以幼儿的行动影响周围的人,大家共携手,用行动肩负起环保的责任,使我们的家园多一份洁净,添一份生机
期刊
【摘 要】化学这门学科发展历史悠久,对学生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之中应该以化学概念为基础,实践操作为辅助,让学生掌握化学,了解化学。本文主要帮助各位教学工作者分析,如何在日常教学之中注重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设计;化学概念;兴趣  中学化学这个学科对学生日后的生活和发展都十分具有意义,化学的基础知识是学生日后做科学研究或是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常识内
期刊
【摘 要】本文章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结合实际的教学实践,对基于就业岗位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根据实际探讨本课程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变,达到学生考证、能力、就业都不误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就业岗位;专业特色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融入社会各类职业岗位,用人单位对于从业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也
期刊
【摘 要】 2012年11月2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的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中国梦”就是民族复兴梦,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中国人自我实现之梦,更是中华民族面对未来之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鲁迅曾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这样的民魂,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气
期刊
【摘 要】信号发生器设计以C8051F410单片机为核心,采用串口、定时器、D/A 转换、系统总线应用、输入输出接口等,通过在液晶屏下可视化操作界面下参数化调节信号的幅值、脉宽、频率、持续时间,可以得到任意波形。数据通过串口传给单片机,单片机经过锁存器将数据保存在外部存储器中,通过控制电路启动D/A 转换产生正弦波、三角波。  【关键词】 信号发生器;C8051F;DAC; 液晶显示器  一、引言
期刊
【摘 要】我国古代关于法理的探讨有很多方面,我国古代的法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我国的文化使然。在我国各个朝代中法理都与其所处的朝代的文化,经济等方面息息相关。宋朝、清朝等时期的法理的设置都与相对应时期的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键词】宋朝的法理;清朝的法理;初探  法理即为法的基本原理,根据我国这么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各个朝代的法理的设置都与其所处朝代的文化背景的不同息息相关。下
期刊
亚里士多德曾经深刻地指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的教育意义。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揭示了悲剧的美学特征是“引起怜悯和恐惧”,“净化”灵魂。  鲁迅先生的小说突出地体现了这种悲剧意味。他在《狂人日记》中写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