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西河粮油博物馆落成之后,中央美术学院何崴老师着手设计了另一项民居改造项目一一爷爷家青年旅舍。“爷爷家青年旅舍”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四都乡平田村,原建筑是一座土木结构夯土民居,房屋分为上下两层,面积约为270平方米。
此次设计的首要目的是对这个普通民宅进行改造,通过对建筑空间的重新设计,赋予其全新的功能。“一方面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设计给乡村带来一些新的气象,能够帮助到当地的农民;另一方面,作为设计师、建筑师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机会能够实现自己对于乡村的认识,特别是对于传统的乡土建筑的复兴、再生等等这些问题的看法。”何崴说。经过与业主江斌龙先生以及当地政府部门协商,设计团队决定将之改造成一个不同于普通的民宿、符合国际标准的青年旅社,为这所老旧民居赋予一颗年轻的“心”。
松阳地区传统民居多为二层;一层正厅为堂屋,两侧是居室;二层则主要为贮藏空间,用于储存粮食和杂物。为了保持村庄整体风貌的完整性,何崴将老屋的外部形态中的土坯外墙、泥瓦、窗棱完整地保留下来,只在二层景致较好的一面增开了一扇木质长窗。与谨慎外观设计不同,何崴对于室内进行较为大胆的探索,设计团队采用了更有张力的作法:使用新的、对比性强的建筑材质和空间布局与旧有的土木结构进行对话。“在整个设计中我们力求在保护传统基调的同时给它一些新的元素,这些新的元素主要体现在内部,通过新老的对比、材料的对比、视觉上的对比、感知上的对比,让人觉得在外面看是一个很老的房子,但是进去以后会却是一种新的气象,会有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张力,会产生很强的趣味性。”这种碰撞并非混淆了房屋所传达的历史信息,反而通过对比使得新者更新,旧者更旧。
由于项目服务的目标人群为90后,为迎合这一群体的生活方式,何崴将房屋内部空间进行了全新的功能划分:一层主要承担休闲和娱乐功能,分为用餐区、阅读区、酒吧区和厨房等,在设计过程中突出了下层空间的集会功能;二层为旅店的居住单元,棚顶沿用了传统民居的梁柱结构。同时,考虑到保护原有房屋通透的大开间这一特点,在客房的规划过程中并没有打造新的隔断,而是设计出一种可移动、可拆卸的“房中房”。
“房中房”由木头、半透明阳光板等轻质材料构成,下面安装有轮子,可以移动,也可以被拆分、异地重组,独立于原有的房屋结构。这种完全可逆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对屋主的尊重,一旦他不想继续经营青年旅店,只需要移除二层的房中房就可以恢复原有的房屋结构。在何崴看来,“一个为年轻人服务的群体居住空间应该是富于活力的,童真的,甚至是梦幻的,因为这个建筑服务的人群是90后。我们希望住在这里的年轻人回到无忧无虑的状态,自由、轻松、开心,充满对世界的好奇……”。“房中房”内部设有高低床,设计师没有过多强调“私密性”,半透明阳光板的运用使这个年轻人居住的单元更加通透,保证了“小空间”的采光和视线。同时,经过仔细斟酌何崴又在阳光板上开设了若干大小、形状不一的孔洞,立面上形成了有—种活跃感,特意营造出的光影效果增强了“房中房”独特眭,同时也便于青年人进行交流。
面对农村民宅再生的问题,何崴认为,中国农村有大量的普通的民房,这些民房没有什么鲜明的特点,也没有什么文保的价值。但是它是整个村庄的基底,如果失去了这些基底就像失去了土壤一样,那么一个村落它的魅力就没有了。可能你留下几个点,它就没有意义了,但是这些大量的民房、民居,它的产权是农民自己的,很多农民还住在里面。所以它必须是活着的,不能像文保、文物一样把它定格在那,像标本似的保留。所以我才说让一个村庄活着比把它保护起来重要。活着就意味着它要往前走,它不可能固化在一个时间点上,所以在这点上我们也一直在做。何崴说,“通过好的设计、好的业态、好的经营,把年轻人重新吸引回来,把活力重新赋予这个村庄,这个是中国现在村庄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设计》:请介绍—下项目的缘起。
何崴:这个项目是平田村整体改造项目的一部分,整个村落的规划由清华大学的团队负责,建筑改造部分还有其他的建筑师参与,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算是一个村庄集群设计。因此,项目既有政府的参与,也有农民自己控制的部分。政府主要负责村庄的公共建设,包括基础设施的更新等;而农民自己主要负责私人民居的改造和建设。
《设计》:您到现场后对爷爷家老屋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何崴:其实对这座老屋的第一印象是它的位置真好。它正好位于上平田(平田村分为上下平田两个部分)的核心部位,门口有一个开阔的三角地,当地人很喜欢在这里休息。对于建筑本身,其实爷爷家的特征并不明显,只是一栋很普通的夯土民居。
何崴:设计团队最初希望将老屋改造成什么样子?与最后达成的效果有哪些差异?何崴:其实最初规划和设计团队希望将这里做成这个区域的公共建筑,满足本地人和外来游客的公共活动诉求。我们最初的设想是将其改成一个咖啡厅或者酒吧。原因之一是它的村庄中心位置,原因之二是周边已经有很多未来的民宿,我们希望为之提供一个休闲服务的场所。但经过和县里的讨论,最终还是要求这里作一个居住类的建筑。我们经过思考,最终将之定为青年旅社。
《设计》: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哪个阶段/步骤最艰难?
何崴:其实困难的时刻很多,方案阶段的磨合,施工前的漫长等待和沟通,施工中的长途奔波和反复材料试验,以及完工后等待检阅的忐忑……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要重视,必须克服随时可能出现的困难,要有信念,要坚持。
《设计》:当地的民风民宿有什么特点?在这个项目出现之前的当地民宿多是什么祥子的?
何崴:这个地区经济其实很发达,但因为长期以来的交通闭塞,建筑还保持着非常完整的传统风貌,有很多非常完整的历史村落,这里的人也相对传统。
在这个项目出现之前,当地(松阳县)的其他村落中已经有一些有名气的民宿了。他们大多数并不是由职业设计师完成的,但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准,在建筑风格上多为新中式,或者新乡村风格,吸引了很多人来体验。 《设计》;该项日与当地民风民俗如何相融?
何崴:其实没想过这个问题。自始至终,都没想过和民俗的关系。
《设计》:“爷爷家青旅”这个项日在选材和用工方面有什么特色?
何崴:在我看来,村庄之所以美丽来自于它的生动和生活。村庄是活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生命体。它应该包含多种可能性,当然这种多样性要有一个大的基底作保障,在中国的乡村就是屋顶和墙的材料和规制。“爷爷家青旅”这个项目在室内外的处理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对外选用的材料和做法都力求和周边环境的和谐,尽量少动;对内我们则希望有所革新,在材料和做法上都没有拘泥于新中式或者田园风格。
《设计》:在选材过程中是否有事先将其在当地的可复制性考虑进去?
何崴:关于是否可以在当地复制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所有可以被复制的东西,要不是惹人喜爱的,要不是经典的。我们其实没考虑过可复制这件事情,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设计的室外是含蓄的、后退的,是对周边传统建筑形式的复制;而内部是很前卫的、大胆的、进取的,可能也很难被农民复制。
《设计》:您在设计中并没有大量运用,甚至刻意回避了传统符号,是出于怎样的设计目的?
何崴:我个人认为对传统的尊重不在于简单搬用传统的符号,混淆历史的信息,而在于将历史、时间和真实的印记巧妙的并置在一起,形成对比或者说对话。新者更新,旧者更旧。设计本就是一个很个人,很个案的事情。我觉得关键是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愿意向前看,向未来看。
《设计》:您是如何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权衡其功能性和审美性的?
何崴:好的设计往往是功能和审美是统一的,或者起码是彼此不冲突的。当然,在一些时候,狭义的功能,即满足最基本身体的使用需求,可能会和美学相互矛盾;但如果从更宏观的角度上看,审美也是功能的一部分,比之身体的需求它是更高层次的精神的功能需求。
《设计》:建筑二层的“房中房”作为设计亮点,也是一个十分大胆的创意,您最初是如何构思的?
何崴:“房中房”的构思其实来自于几个源头。
源头一:对于古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思考。爷爷家的二层原本是用于堆放粮食的开放空间,在改造设计中,我们希望新加入的元素和老的建筑构件是脱离的,可拆卸的,这符合文物建筑保护的基本原则。所以,“房中房”的概念产生了,它是一个和原有结构脱离的独立构造体系。
源头二:对于“新”、“旧”问题的态度。正如上面的回答中所涉及到的思考,我—直认为对历史的尊重不应该体现在混淆历史与当代信息上,即不应该简单的“修旧如旧”,甚至是“修新如旧”。新就是新,旧就是旧,彼此拉开距离,才会产生彼此的尊重,才会产生美。因此,房中房的材料选择上,我们没有选用传统的木板,而是选用了当代性的阳光板。源头三:趣味性与游戏性。改造后的爷爷家是一个青年旅社,它不同于常规的民宿或者旅馆,是服务于年轻旅客群体的一种特殊的短期居住建筑。因此,游戏性、趣味性就成为了建筑能否成功的关键。“房中房”的可以被推动,与人互动,以及半透明的围合表皮和自由的洞口都是让建筑更年轻的重要的手段。源头四:光塑造气氛。“房中房”在某种意味上是三组光盒子,人工光从里向外,自然光从外向里,不同的色温,不同的光色,再通过半透明的、多层阳光板的折射、反射、衍射形成了一种不确定的,迷幻的感觉。这种迷幻的效果再次回应了青年旅社的主题定位。
《设计》;该项目可否在异地复制?
何崴:从项目整体来说,设计师永远不希望重复自己。从“房中房”的构造和设计理念来说,我们希望“房中房”是可以拆卸,可以被移动,可以在异地重建的。
《设计》:“爷爷家青旅”落成后,反响和经营现状如何?设计团队觉得是否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何崴:从现在的反馈看,总体是好的。自十一开业以来,有很多人专程去平田体验它;在十一黄金周期间爷爷家的床位供不应求,甚至有顾客在二层搭帐篷住。但也必须冷静的看待这个现象,我觉得真正的考验在使用一段时间以后,爷爷家青旅是否能给村庄带来活力和收益,还要从一个更长的时间轴上来检验。
《设计》:以您在农村房舍改造界的经验,请谈一下目前国内的现状,存在怎样的问题?
何崴:我个人认为现在的农舍改造还是胆子不够大。“修旧如旧”固然可以保持历史信息的相对完好性,保持村落整体风貌的完整性,但它也无形中杀死了创造。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来自于他的自信和对未来的贡献,来自于创造和创新。如果我们永远不敢去触碰未知,试图去超越老祖宗,那我们永远不可能完成民族的复兴。在村庄建筑改造中也是如此,没有刨新其实只会使村落走向衰落。
此次设计的首要目的是对这个普通民宅进行改造,通过对建筑空间的重新设计,赋予其全新的功能。“一方面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设计给乡村带来一些新的气象,能够帮助到当地的农民;另一方面,作为设计师、建筑师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机会能够实现自己对于乡村的认识,特别是对于传统的乡土建筑的复兴、再生等等这些问题的看法。”何崴说。经过与业主江斌龙先生以及当地政府部门协商,设计团队决定将之改造成一个不同于普通的民宿、符合国际标准的青年旅社,为这所老旧民居赋予一颗年轻的“心”。
松阳地区传统民居多为二层;一层正厅为堂屋,两侧是居室;二层则主要为贮藏空间,用于储存粮食和杂物。为了保持村庄整体风貌的完整性,何崴将老屋的外部形态中的土坯外墙、泥瓦、窗棱完整地保留下来,只在二层景致较好的一面增开了一扇木质长窗。与谨慎外观设计不同,何崴对于室内进行较为大胆的探索,设计团队采用了更有张力的作法:使用新的、对比性强的建筑材质和空间布局与旧有的土木结构进行对话。“在整个设计中我们力求在保护传统基调的同时给它一些新的元素,这些新的元素主要体现在内部,通过新老的对比、材料的对比、视觉上的对比、感知上的对比,让人觉得在外面看是一个很老的房子,但是进去以后会却是一种新的气象,会有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张力,会产生很强的趣味性。”这种碰撞并非混淆了房屋所传达的历史信息,反而通过对比使得新者更新,旧者更旧。
由于项目服务的目标人群为90后,为迎合这一群体的生活方式,何崴将房屋内部空间进行了全新的功能划分:一层主要承担休闲和娱乐功能,分为用餐区、阅读区、酒吧区和厨房等,在设计过程中突出了下层空间的集会功能;二层为旅店的居住单元,棚顶沿用了传统民居的梁柱结构。同时,考虑到保护原有房屋通透的大开间这一特点,在客房的规划过程中并没有打造新的隔断,而是设计出一种可移动、可拆卸的“房中房”。
“房中房”由木头、半透明阳光板等轻质材料构成,下面安装有轮子,可以移动,也可以被拆分、异地重组,独立于原有的房屋结构。这种完全可逆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对屋主的尊重,一旦他不想继续经营青年旅店,只需要移除二层的房中房就可以恢复原有的房屋结构。在何崴看来,“一个为年轻人服务的群体居住空间应该是富于活力的,童真的,甚至是梦幻的,因为这个建筑服务的人群是90后。我们希望住在这里的年轻人回到无忧无虑的状态,自由、轻松、开心,充满对世界的好奇……”。“房中房”内部设有高低床,设计师没有过多强调“私密性”,半透明阳光板的运用使这个年轻人居住的单元更加通透,保证了“小空间”的采光和视线。同时,经过仔细斟酌何崴又在阳光板上开设了若干大小、形状不一的孔洞,立面上形成了有—种活跃感,特意营造出的光影效果增强了“房中房”独特眭,同时也便于青年人进行交流。
面对农村民宅再生的问题,何崴认为,中国农村有大量的普通的民房,这些民房没有什么鲜明的特点,也没有什么文保的价值。但是它是整个村庄的基底,如果失去了这些基底就像失去了土壤一样,那么一个村落它的魅力就没有了。可能你留下几个点,它就没有意义了,但是这些大量的民房、民居,它的产权是农民自己的,很多农民还住在里面。所以它必须是活着的,不能像文保、文物一样把它定格在那,像标本似的保留。所以我才说让一个村庄活着比把它保护起来重要。活着就意味着它要往前走,它不可能固化在一个时间点上,所以在这点上我们也一直在做。何崴说,“通过好的设计、好的业态、好的经营,把年轻人重新吸引回来,把活力重新赋予这个村庄,这个是中国现在村庄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设计》:请介绍—下项目的缘起。
何崴:这个项目是平田村整体改造项目的一部分,整个村落的规划由清华大学的团队负责,建筑改造部分还有其他的建筑师参与,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算是一个村庄集群设计。因此,项目既有政府的参与,也有农民自己控制的部分。政府主要负责村庄的公共建设,包括基础设施的更新等;而农民自己主要负责私人民居的改造和建设。
《设计》:您到现场后对爷爷家老屋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何崴:其实对这座老屋的第一印象是它的位置真好。它正好位于上平田(平田村分为上下平田两个部分)的核心部位,门口有一个开阔的三角地,当地人很喜欢在这里休息。对于建筑本身,其实爷爷家的特征并不明显,只是一栋很普通的夯土民居。
何崴:设计团队最初希望将老屋改造成什么样子?与最后达成的效果有哪些差异?何崴:其实最初规划和设计团队希望将这里做成这个区域的公共建筑,满足本地人和外来游客的公共活动诉求。我们最初的设想是将其改成一个咖啡厅或者酒吧。原因之一是它的村庄中心位置,原因之二是周边已经有很多未来的民宿,我们希望为之提供一个休闲服务的场所。但经过和县里的讨论,最终还是要求这里作一个居住类的建筑。我们经过思考,最终将之定为青年旅社。
《设计》: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哪个阶段/步骤最艰难?
何崴:其实困难的时刻很多,方案阶段的磨合,施工前的漫长等待和沟通,施工中的长途奔波和反复材料试验,以及完工后等待检阅的忐忑……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要重视,必须克服随时可能出现的困难,要有信念,要坚持。
《设计》:当地的民风民宿有什么特点?在这个项目出现之前的当地民宿多是什么祥子的?
何崴:这个地区经济其实很发达,但因为长期以来的交通闭塞,建筑还保持着非常完整的传统风貌,有很多非常完整的历史村落,这里的人也相对传统。
在这个项目出现之前,当地(松阳县)的其他村落中已经有一些有名气的民宿了。他们大多数并不是由职业设计师完成的,但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准,在建筑风格上多为新中式,或者新乡村风格,吸引了很多人来体验。 《设计》;该项日与当地民风民俗如何相融?
何崴:其实没想过这个问题。自始至终,都没想过和民俗的关系。
《设计》:“爷爷家青旅”这个项日在选材和用工方面有什么特色?
何崴:在我看来,村庄之所以美丽来自于它的生动和生活。村庄是活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生命体。它应该包含多种可能性,当然这种多样性要有一个大的基底作保障,在中国的乡村就是屋顶和墙的材料和规制。“爷爷家青旅”这个项目在室内外的处理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对外选用的材料和做法都力求和周边环境的和谐,尽量少动;对内我们则希望有所革新,在材料和做法上都没有拘泥于新中式或者田园风格。
《设计》:在选材过程中是否有事先将其在当地的可复制性考虑进去?
何崴:关于是否可以在当地复制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所有可以被复制的东西,要不是惹人喜爱的,要不是经典的。我们其实没考虑过可复制这件事情,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设计的室外是含蓄的、后退的,是对周边传统建筑形式的复制;而内部是很前卫的、大胆的、进取的,可能也很难被农民复制。
《设计》:您在设计中并没有大量运用,甚至刻意回避了传统符号,是出于怎样的设计目的?
何崴:我个人认为对传统的尊重不在于简单搬用传统的符号,混淆历史的信息,而在于将历史、时间和真实的印记巧妙的并置在一起,形成对比或者说对话。新者更新,旧者更旧。设计本就是一个很个人,很个案的事情。我觉得关键是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愿意向前看,向未来看。
《设计》:您是如何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权衡其功能性和审美性的?
何崴:好的设计往往是功能和审美是统一的,或者起码是彼此不冲突的。当然,在一些时候,狭义的功能,即满足最基本身体的使用需求,可能会和美学相互矛盾;但如果从更宏观的角度上看,审美也是功能的一部分,比之身体的需求它是更高层次的精神的功能需求。
《设计》:建筑二层的“房中房”作为设计亮点,也是一个十分大胆的创意,您最初是如何构思的?
何崴:“房中房”的构思其实来自于几个源头。
源头一:对于古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思考。爷爷家的二层原本是用于堆放粮食的开放空间,在改造设计中,我们希望新加入的元素和老的建筑构件是脱离的,可拆卸的,这符合文物建筑保护的基本原则。所以,“房中房”的概念产生了,它是一个和原有结构脱离的独立构造体系。
源头二:对于“新”、“旧”问题的态度。正如上面的回答中所涉及到的思考,我—直认为对历史的尊重不应该体现在混淆历史与当代信息上,即不应该简单的“修旧如旧”,甚至是“修新如旧”。新就是新,旧就是旧,彼此拉开距离,才会产生彼此的尊重,才会产生美。因此,房中房的材料选择上,我们没有选用传统的木板,而是选用了当代性的阳光板。源头三:趣味性与游戏性。改造后的爷爷家是一个青年旅社,它不同于常规的民宿或者旅馆,是服务于年轻旅客群体的一种特殊的短期居住建筑。因此,游戏性、趣味性就成为了建筑能否成功的关键。“房中房”的可以被推动,与人互动,以及半透明的围合表皮和自由的洞口都是让建筑更年轻的重要的手段。源头四:光塑造气氛。“房中房”在某种意味上是三组光盒子,人工光从里向外,自然光从外向里,不同的色温,不同的光色,再通过半透明的、多层阳光板的折射、反射、衍射形成了一种不确定的,迷幻的感觉。这种迷幻的效果再次回应了青年旅社的主题定位。
《设计》;该项目可否在异地复制?
何崴:从项目整体来说,设计师永远不希望重复自己。从“房中房”的构造和设计理念来说,我们希望“房中房”是可以拆卸,可以被移动,可以在异地重建的。
《设计》:“爷爷家青旅”落成后,反响和经营现状如何?设计团队觉得是否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何崴:从现在的反馈看,总体是好的。自十一开业以来,有很多人专程去平田体验它;在十一黄金周期间爷爷家的床位供不应求,甚至有顾客在二层搭帐篷住。但也必须冷静的看待这个现象,我觉得真正的考验在使用一段时间以后,爷爷家青旅是否能给村庄带来活力和收益,还要从一个更长的时间轴上来检验。
《设计》:以您在农村房舍改造界的经验,请谈一下目前国内的现状,存在怎样的问题?
何崴:我个人认为现在的农舍改造还是胆子不够大。“修旧如旧”固然可以保持历史信息的相对完好性,保持村落整体风貌的完整性,但它也无形中杀死了创造。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来自于他的自信和对未来的贡献,来自于创造和创新。如果我们永远不敢去触碰未知,试图去超越老祖宗,那我们永远不可能完成民族的复兴。在村庄建筑改造中也是如此,没有刨新其实只会使村落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