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演练】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如果置身地狱,免遭痛苦有两种方法: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它们,使它们存在下去,赋予它们空间。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即使身陷囹圄无法抽身,我们仍有一种选择:追求光明,追求非地狱的精神寄托,由此抵抗痛苦,也抵抗自身居处的冷酷地狱。
黑暗的1914年,此时的欧洲不啻为一个人间地狱。然而,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爱尔兰作家在这艰难时世里默默书就一部经世著作——乔伊斯心知由他批改的英文作业和为普通小报撰写的稿件只能使他勉强维生,但《尤利西斯》能使他获得永生。博尔赫斯在《呼唤詹姆斯·乔伊斯》一诗中写道:“……你在流亡的城市,(可憎的流亡是你自己选择的工具,)铸造你艺术的武器,建立你艰巨的迷宫,无限小而又无穷大……因此在夜晚的街道上,萦绕着你辉煌的地狱,你的韵律和比喻,你影子的黄金。”最终,乔伊斯不只是在与自我和爱尔兰民族的痛苦作斗争,还拯救了一大批人。
我们知道地狱是无法击碎的。但不妨怀有这样的愿望,在地狱中挖掘非地狱的因素,不论是温斯顿·史密斯的玻璃镇纸、安妮·弗兰克的日记本,还是王小波在农村插队时所带的《变形记》,鲁迅赖以向整个旧社会宣战的一支笔,所有这些事物皆可成为寻找光明的途径,并为我们营造一个明亮的精神空间。
有人评价毕晓普说:“她的诗歌天赋在她需要时早早到来……她滋养着自己的天赋,她的天赋也滋养了她。”她饱受虐待、奇特而悲伤的成长经历,恐怕是比炮火更具杀伤力和持久性的精神梦魇,多年来始终萦绕着她,使她如临地狱。但毕晓普从未随波逐流,而是选择了坚持创作,发展自己的诗歌才能,五十年后她写《在候诊室》,直面自己年轻时代的“一股黑浪”,这恰是她在自己的诗歌堡垒中对此作出的一次有力回击。
然而,在不断发现并拓展自己的精神空间的过程中,那份痛苦真的被免除了吗?我认为没有。只要地狱依然存在,痛苦的源头就会源源不断地释放痛苦并将其施加到我们身上。在这里我们寻求的是精神寄托,寻求心灵的避风港,让痛苦变得足可忍受甚至被忽视,因为我们知道总有什么支撑着我们坚持下去,甚至赋予我们存在的意义。这与被动地融入地狱和消融痛苦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我们拥有意识,知道自己正置身地狱并且饱尝痛苦——但是不,我绝不屈服,我能在黑暗中向前行走,只要一息尚存便与之抗争到底。
置身地狱,我们无法假装地狱不存在,它是客观存在的;痛苦也同样真实可感,即使在麻木中也不时会有刺骨的阵痛袭来。但总有一种方法可以应对痛苦,那就是此刻我们要在铁屋子中睁开眼睛,站起身来,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简评】
本文成功运用了引证法。亮点有二:一、所引之言有典型性,论证力强。如开篇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显然经过认真筛选,与论点契合度高。二、引后能精要地作分析,构成有说服力的论证过程。文中“最終,乔伊斯不只是在与自我和爱尔兰民族的痛苦作斗争,还拯救了一大批人”“这恰是她在自己的诗歌堡垒中对此作出的一次有力回击”等语句,都与之前的名言引用有着高度的关联性,从而使分论点以及中心论点建立在逻辑推理的基础之上。
此外,“然而,在不断发现并拓展自己的精神空间的过程中,那份痛苦真的被免除了吗?我认为没有”这个段落敢于直抒己见,表达对题目材料的深度思辨,使整篇文章更具思维含金量。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如果置身地狱,免遭痛苦有两种方法: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它们,使它们存在下去,赋予它们空间。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即使身陷囹圄无法抽身,我们仍有一种选择:追求光明,追求非地狱的精神寄托,由此抵抗痛苦,也抵抗自身居处的冷酷地狱。
黑暗的1914年,此时的欧洲不啻为一个人间地狱。然而,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爱尔兰作家在这艰难时世里默默书就一部经世著作——乔伊斯心知由他批改的英文作业和为普通小报撰写的稿件只能使他勉强维生,但《尤利西斯》能使他获得永生。博尔赫斯在《呼唤詹姆斯·乔伊斯》一诗中写道:“……你在流亡的城市,(可憎的流亡是你自己选择的工具,)铸造你艺术的武器,建立你艰巨的迷宫,无限小而又无穷大……因此在夜晚的街道上,萦绕着你辉煌的地狱,你的韵律和比喻,你影子的黄金。”最终,乔伊斯不只是在与自我和爱尔兰民族的痛苦作斗争,还拯救了一大批人。
我们知道地狱是无法击碎的。但不妨怀有这样的愿望,在地狱中挖掘非地狱的因素,不论是温斯顿·史密斯的玻璃镇纸、安妮·弗兰克的日记本,还是王小波在农村插队时所带的《变形记》,鲁迅赖以向整个旧社会宣战的一支笔,所有这些事物皆可成为寻找光明的途径,并为我们营造一个明亮的精神空间。
有人评价毕晓普说:“她的诗歌天赋在她需要时早早到来……她滋养着自己的天赋,她的天赋也滋养了她。”她饱受虐待、奇特而悲伤的成长经历,恐怕是比炮火更具杀伤力和持久性的精神梦魇,多年来始终萦绕着她,使她如临地狱。但毕晓普从未随波逐流,而是选择了坚持创作,发展自己的诗歌才能,五十年后她写《在候诊室》,直面自己年轻时代的“一股黑浪”,这恰是她在自己的诗歌堡垒中对此作出的一次有力回击。
然而,在不断发现并拓展自己的精神空间的过程中,那份痛苦真的被免除了吗?我认为没有。只要地狱依然存在,痛苦的源头就会源源不断地释放痛苦并将其施加到我们身上。在这里我们寻求的是精神寄托,寻求心灵的避风港,让痛苦变得足可忍受甚至被忽视,因为我们知道总有什么支撑着我们坚持下去,甚至赋予我们存在的意义。这与被动地融入地狱和消融痛苦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我们拥有意识,知道自己正置身地狱并且饱尝痛苦——但是不,我绝不屈服,我能在黑暗中向前行走,只要一息尚存便与之抗争到底。
置身地狱,我们无法假装地狱不存在,它是客观存在的;痛苦也同样真实可感,即使在麻木中也不时会有刺骨的阵痛袭来。但总有一种方法可以应对痛苦,那就是此刻我们要在铁屋子中睁开眼睛,站起身来,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简评】
本文成功运用了引证法。亮点有二:一、所引之言有典型性,论证力强。如开篇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显然经过认真筛选,与论点契合度高。二、引后能精要地作分析,构成有说服力的论证过程。文中“最終,乔伊斯不只是在与自我和爱尔兰民族的痛苦作斗争,还拯救了一大批人”“这恰是她在自己的诗歌堡垒中对此作出的一次有力回击”等语句,都与之前的名言引用有着高度的关联性,从而使分论点以及中心论点建立在逻辑推理的基础之上。
此外,“然而,在不断发现并拓展自己的精神空间的过程中,那份痛苦真的被免除了吗?我认为没有”这个段落敢于直抒己见,表达对题目材料的深度思辨,使整篇文章更具思维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