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单元,栩栩如生而又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跃然眼前。其中,三位极具“变脸”艺术的人物尤为吸引学生读者的眼球:《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变色龙》里的奥楚蔑洛夫、《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克拉丽丝。这三篇小说都成功塑造了“变色龙”式的人物形象,展示出古今中外的变脸艺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三篇小说加以整合、比较,将三位“变脸王”一齐请到舞台上,组织学生欣赏他们高超的表演,并让学生评选出古今中外“最佳变脸王”。在比较与评选过程中,学生们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是奥楚蔑洛夫,有人认为是胡屠户,有人认为是克拉丽丝,最后学生发现,原来他们棋逢对手,虽各有千秋,却异曲同工,实在难分高下。请看:
一、变脸——什么在变
变脸,有时变化的不只是脸色和表情,还有更高明的面不改色,只需动动嘴,吐出一个词甚至一个字。话语是一个人思想灵魂的外衣,语言的变化实质上是心灵的变化。三位变脸王也不例外,他们的变脸都依附于那张嘴,看看他们嘴里吐出了什么。
原来,嘴的功能竟然如此神奇!学生纷纷感叹。看来,“什么人说什么话”一点不假,听声辨人,以言塑人。语言背后,是一个个性格鲜明的活人。变脸,依靠千变万化的语言,反过来,语言也可以塑造出一张张千奇百怪的脸。甚至有时,个性化的语言本身就是一张特征鲜明的脸。
二、变脸——什么是变
变脸是一门艺术,怎样才能给人变化的感觉呢?需要有一定的落差,微小的变化也是变脸,但给观众的效果便不明显,心理的刺激也就不够深刻。看这三位古今中外的变脸王,每位变化的幅度都足够大,给观众心理的落差也不小,前后对比,变脸效果十分明显。
【胡屠户】
——横披着衣服,腆着肚子,一口啐在范进脸上,狗血喷头地臭骂(范进中举前)
—— 一路低着头帮范进扯衣服,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范进中举后)
【奥楚蔑洛夫】
——严厉,咳了一声,恐吓,威风八面(不知或不确定狗是将军家时)
——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得知狗是将军家时)
【克拉丽丝】
——满脸惊喜与希望,还有感动(得知于勒发财时)
——紧张、煞白、张皇、哆嗦,暴怒(见到衣衫褴褛的于勒时)
三位变脸王给观众心理的落差和变脸效果不仅借助那张嘴,还有神情、动作。是这种强烈的对比,制造出良好的变脸效果,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对比,是变脸艺术表演的重要手段。没有对比,便没有变化的艺术,没有强烈的对比,就没有极具效果的变脸艺术。
三、变脸——什么使变
欣赏了三位变脸王的精彩表现,学生们探究意识得到激发:是什么促使他们将变脸艺术表演得淋漓尽致?有共同的因素吗?经过探究、讨论可以看出,胡屠户变脸,是因为面前站着这样一位范进——一朝升天,今非昔比,步入仕途,名利双收;奥楚蔑洛夫变脸,是由于心里装着一位尊贵的将军——手持大权,掌控升迁;克拉丽丝变脸,是因为亲眼见到狼狈不堪的于勒——满脸皱纹,又老又穷,有钱变无钱。简单比较,是什么使他们变脸?是官位、权势、金钱,说得通俗些,这些都关乎变脸者的切身利益。
为利益所使,即使是自己的女婿,在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匪夷所思的变化,更足以说明世态炎凉,人心不古。为利益所使,即使是宪兵的亲人(受害人赫留金为求得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同情,打出一张王牌:“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但比起将军的头衔,奥楚蔑洛夫当然知道孰重孰轻,为保住自己的乌纱帽,自然就要“爱屋及狗”了,但为了掩人耳目,才煞费苦心变来变去;为利益所使,即使是情同手足的兄弟,克拉丽丝也能拉下脸来,狠下心来,对于勒躲如瘟疫,避如虎狼,视骨肉同胞于水火而不顾。
利益,是三位变脸的内驱力。三位变脸王背后是利益至上的社会。
四、变脸——什么不变
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不可以说,脸也是内心的真实写照呢?三位变脸王在反复表演着变脸的艺术,那么,脸在变,是不是心也在变呢?有没有不变的呢?学生对此认真思索,并展开热烈地讨论。他们的发现让人惊叹:三位的眼睛不变,都是“势利眼”;三位的心不变,都是“利欲熏心”;三位的腰肢、膝盖不变,都是“卑躬屈膝”;三位的头不变,都是“滑脑油头”;三位的嘴不变,都是“口蜜腹剑”;他们身上流淌着的都是冰冷的血。
在寻找“不变”的过程中,三位变脸王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从外到内,直观而立体。
五、变脸——学生也变
欣赏完三位变脸王的精彩高超表演,作为读者、观众,学生们的脸也在变。胡屠户的变脸,让学生们忍不住想发笑,因为他的变脸,好似一位身材魁梧、凶悍无比的壮汉,满脸被涂上一层厚厚的胭脂水粉,捏住嗓子,细声细气地装淑女。不过这种笑是短暂的,因为在他的背后,是一个大大的科举舞台,还有人头攒动的士子在勤学苦读,还有比肩接踵的士子在赶考,还有挨山塞海的“孔乙己”,在浪涛般的笑声中喝着苦酒。学生们的笑容是僵硬的,他们被揪心的痛所定格。奥楚蔑洛夫的变脸,引来了学生的大笑,那是对他变脸速度之快、表演技艺之高的惊叹。不过,学生们也会感叹,在那个国度的那个年代,宁可投胎做一只有权势人家的狗,也不要做个普普通通的人。克拉丽丝的变脸,学生们没有笑。因为那个衣衫褴褛、狼狈不堪、又老又穷的于勒,虽满脸愁容地出现在亲人眼前,却被无情的双眼视而不见,他的生命归宿令人担忧。还有文中的若瑟夫,一个孩子对于亲情的“善举”,却遭来母亲的训斥,怎能不让人痛心?亲情的船只在金钱的潮水中晃荡飘摇。
三篇课文在人物形象、描写方法、作品主题方面可谓异曲同工。将三篇作品放在一起,在比较中阅读、欣赏、品味,对于剖析人物形象、鉴赏作品技法、挖掘文本主题有着重要作用。这种教学内容的整合,呈现给学生的将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点,而是完整清晰的面。
一、变脸——什么在变
变脸,有时变化的不只是脸色和表情,还有更高明的面不改色,只需动动嘴,吐出一个词甚至一个字。话语是一个人思想灵魂的外衣,语言的变化实质上是心灵的变化。三位变脸王也不例外,他们的变脸都依附于那张嘴,看看他们嘴里吐出了什么。
原来,嘴的功能竟然如此神奇!学生纷纷感叹。看来,“什么人说什么话”一点不假,听声辨人,以言塑人。语言背后,是一个个性格鲜明的活人。变脸,依靠千变万化的语言,反过来,语言也可以塑造出一张张千奇百怪的脸。甚至有时,个性化的语言本身就是一张特征鲜明的脸。
二、变脸——什么是变
变脸是一门艺术,怎样才能给人变化的感觉呢?需要有一定的落差,微小的变化也是变脸,但给观众的效果便不明显,心理的刺激也就不够深刻。看这三位古今中外的变脸王,每位变化的幅度都足够大,给观众心理的落差也不小,前后对比,变脸效果十分明显。
【胡屠户】
——横披着衣服,腆着肚子,一口啐在范进脸上,狗血喷头地臭骂(范进中举前)
—— 一路低着头帮范进扯衣服,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范进中举后)
【奥楚蔑洛夫】
——严厉,咳了一声,恐吓,威风八面(不知或不确定狗是将军家时)
——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得知狗是将军家时)
【克拉丽丝】
——满脸惊喜与希望,还有感动(得知于勒发财时)
——紧张、煞白、张皇、哆嗦,暴怒(见到衣衫褴褛的于勒时)
三位变脸王给观众心理的落差和变脸效果不仅借助那张嘴,还有神情、动作。是这种强烈的对比,制造出良好的变脸效果,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对比,是变脸艺术表演的重要手段。没有对比,便没有变化的艺术,没有强烈的对比,就没有极具效果的变脸艺术。
三、变脸——什么使变
欣赏了三位变脸王的精彩表现,学生们探究意识得到激发:是什么促使他们将变脸艺术表演得淋漓尽致?有共同的因素吗?经过探究、讨论可以看出,胡屠户变脸,是因为面前站着这样一位范进——一朝升天,今非昔比,步入仕途,名利双收;奥楚蔑洛夫变脸,是由于心里装着一位尊贵的将军——手持大权,掌控升迁;克拉丽丝变脸,是因为亲眼见到狼狈不堪的于勒——满脸皱纹,又老又穷,有钱变无钱。简单比较,是什么使他们变脸?是官位、权势、金钱,说得通俗些,这些都关乎变脸者的切身利益。
为利益所使,即使是自己的女婿,在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匪夷所思的变化,更足以说明世态炎凉,人心不古。为利益所使,即使是宪兵的亲人(受害人赫留金为求得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同情,打出一张王牌:“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但比起将军的头衔,奥楚蔑洛夫当然知道孰重孰轻,为保住自己的乌纱帽,自然就要“爱屋及狗”了,但为了掩人耳目,才煞费苦心变来变去;为利益所使,即使是情同手足的兄弟,克拉丽丝也能拉下脸来,狠下心来,对于勒躲如瘟疫,避如虎狼,视骨肉同胞于水火而不顾。
利益,是三位变脸的内驱力。三位变脸王背后是利益至上的社会。
四、变脸——什么不变
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不可以说,脸也是内心的真实写照呢?三位变脸王在反复表演着变脸的艺术,那么,脸在变,是不是心也在变呢?有没有不变的呢?学生对此认真思索,并展开热烈地讨论。他们的发现让人惊叹:三位的眼睛不变,都是“势利眼”;三位的心不变,都是“利欲熏心”;三位的腰肢、膝盖不变,都是“卑躬屈膝”;三位的头不变,都是“滑脑油头”;三位的嘴不变,都是“口蜜腹剑”;他们身上流淌着的都是冰冷的血。
在寻找“不变”的过程中,三位变脸王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从外到内,直观而立体。
五、变脸——学生也变
欣赏完三位变脸王的精彩高超表演,作为读者、观众,学生们的脸也在变。胡屠户的变脸,让学生们忍不住想发笑,因为他的变脸,好似一位身材魁梧、凶悍无比的壮汉,满脸被涂上一层厚厚的胭脂水粉,捏住嗓子,细声细气地装淑女。不过这种笑是短暂的,因为在他的背后,是一个大大的科举舞台,还有人头攒动的士子在勤学苦读,还有比肩接踵的士子在赶考,还有挨山塞海的“孔乙己”,在浪涛般的笑声中喝着苦酒。学生们的笑容是僵硬的,他们被揪心的痛所定格。奥楚蔑洛夫的变脸,引来了学生的大笑,那是对他变脸速度之快、表演技艺之高的惊叹。不过,学生们也会感叹,在那个国度的那个年代,宁可投胎做一只有权势人家的狗,也不要做个普普通通的人。克拉丽丝的变脸,学生们没有笑。因为那个衣衫褴褛、狼狈不堪、又老又穷的于勒,虽满脸愁容地出现在亲人眼前,却被无情的双眼视而不见,他的生命归宿令人担忧。还有文中的若瑟夫,一个孩子对于亲情的“善举”,却遭来母亲的训斥,怎能不让人痛心?亲情的船只在金钱的潮水中晃荡飘摇。
三篇课文在人物形象、描写方法、作品主题方面可谓异曲同工。将三篇作品放在一起,在比较中阅读、欣赏、品味,对于剖析人物形象、鉴赏作品技法、挖掘文本主题有着重要作用。这种教学内容的整合,呈现给学生的将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点,而是完整清晰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