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课教学案例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xu36966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思路:
  教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最失败的可以说是作文教学了。不是没有作文水平高的学生,而是看不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学生的身上深刻的体现。说实话,那些作文高手不是我在课堂上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身具有的天分发挥了作用。可是,有写作天赋的毕竟是少数,如何让大部分的学生学会作文才是亟待攻克的难题。
  为了寻找一条高效的指导写作之路,我经过一段時间的思考和探索,我逐渐认识到作文与人生、社会阅历不可分割的联系,学生自身的价值观的决定作用。因此,我一直将作文教学纳入到学生生活中去。我试着打开他们思维的广度,拓展思维的深度,让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体现出对所选事件的理性思索。
  初中学生,社会阅历还非常浅,因此,我在设置这篇写人记事的作文時,并没有要求学生一堂课完成,而是给予他们充分的准备阶段。作文题目,我是一周前布置下去的,写《我的父亲》,并提出要求,让学生回去通过调查访问的形式将所要写的人物了解清楚,可以去采访父亲、母亲、爷爷、奶奶,乃至伯伯、叔叔、邻居、同事,更深刻的了解父亲,人物形象在作者脑海中丰满起来,从多角度观察评价,形成整体的把握后再落笔成文。
  教学片段二:
  一、比爸爸: 经过一周的准备,同学们获得了关于爸爸的第一手资料。挑选一件最能体现爸爸特点的事全班交流,或介绍自己采访过程中的趣事,评出最佳爸爸。
  二、指导写作
  1、选材
  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是血肉与灵魂的关系,材料是为中心思想的表达服务的。因此,写作時要根据材料的不同作用剪裁。剪裁,需要有依据。依据之一就是根据中心思想剪裁。一般来说,对表现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的材料,要进行详写;对表现中心思想起辅助作用的材料要进行记叙描写時,结合抒情,议论的,记叙描写应详写,抒情议论可略写。运用先倒叙后顺序相结合的,倒叙部分可略,顺序部分可详。如果当中还安排了插叙。插叙部分应略写。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常有对景物的描绘,写人记事部分就详,写景部分该略。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不管多么生动,也要毫不可惜地予以割爱。
  2、结构体式
  “凤头——猪肚——豹尾”式。文章开头要华美如凤头,这样才能吸引人,内容要充实如猪肚,结尾要短而有力如豹尾
  3、评价标准
  好文章有若干标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真情实感。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已成为作文评分的重要标准。
  4、开头的几种写法
  ①点明题旨,说明动机。这类开头,往往开门见山,或点明题旨,或交代背景,或说明动机,这类开头只有几个字可以概括,审题要准,入题要快。
  ②设置悬念,吊足别人胃口。这类开头,设置疑团让读者费脑筋去猜测,增加了文章的神秘性,让读者看了你的开头后,就想再往下看。
  ③以象征联想,寄予深意,用这种方法开头,往往会拓宽思路,是文章的含义深远,给人以启迪,以深思。
  ④引语入题,这类开头或以格言或以俗语,或以诗文,或以说故事,或设比。这种方法可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有仿古探幽之功效。
  三、趁热打铁,随堂成文
  教学反思:
  对相当一部分的中学生和语文教师来说,写作文、批作文都是件苦差。学生面对老师的题目搜肠刮肚仍无话可说,教师硬着头皮精批细改那些学生千人一面的文章,双方都是苦不堪言。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认为第一,师生双方都忽视了写作“在心为志,发言为声”的生活化特点,使得写作与生活脱钩,使得写作陷入拿腔作调、矫揉造作、了无生气的误区。第二,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沟通,缺少共同的兴趣点、兴奋点,老师出的题目自然难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第三,老师平日对写作的辅导、讲评,技巧、方法谈得较多,比如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而对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社会,体悟人生指导得少。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学生实际,写作训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学生有了一定量的写作素材储备,也就有话可说了,最重要的是有了用笔表达感情的信心。这時候,学生就是一块块璞玉,需要独具匠心地雕琢;就是一棵棵迎风招展的小树,需要修枝剪杈、培土浇灌,这就到了我们这些能工巧匠、辛勤的园丁大显身手的時候了。我投入相当的時间、精力和感情,发自肺腑地分享学生的快乐,毫不保留地为学生指点迷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作为一个老师,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是一切工作的前提。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有了师生间融洽和谐的感情,再命题,就显得有的放矢一些,学生写来也觉得得心应手一些。
  总之,大胆的尝试让我尝到了甜头,通过学生作文,我与那么多活泼富于朝气的心灵交流沟通,写作教学已经成为我最快乐的事。
其他文献
知道或不知道一个人,主要是看是否对他了解。我们只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是我们真正喜欢的人。因为喜欢,李白在人们心目中崇高;杜甫则在清新、自然、悲天悯人的情感方面更为伟大;而苏东坡,比起中国其他文人的人格更为鲜明,在他的文学作品里显露的非常充分。  第一,由于苏东坡本人心智才华的卓越,深深地印在他的每一行诗上,正如我所看见的他那两幅墨竹上的那乌黑的饱墨之光,时至今日,依然闪耀照人,就犹如他蘸笔挥毫是
期刊
一、更新观念,以新的观念作为指导思想  1、转变教师观。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教书匠”式的教师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必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工作实践,不断思考、摸索,朝着教育家的方向努力。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应当转为以学生为本,自觉让出主角地位,让学生成为主角,充分相信学生,积极评价学生。  教师除了一方面有丰富的知识外,更多地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期刊
一、当前语文综合性活动存在的误区  1、部分教师认为综合性活动课是语文教学的“附属”、添头和装饰,在教学中不作为或作为不够,随意性强,缺乏计划性。综合性活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同为语文学习的五大板块。  2、开展活动更应依赖于课本,唯教材是从。把综合性活动当作课堂作业来完成,书上的活动材料只是引子。  3、把综合性活动当作训练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手段,将综合性活动课上成阅读课,只作写作的
期刊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都有课前五分钟演讲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依次登台表达,且坚持不懈,这恰好弥补了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的缺失。  自接过初一这两个班来,我也在自己的课堂中尝试着展开这个环节,当然,从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  1.形式单一。每节课前一位同学发言,最多加几句老师点评的单一模式陈旧乏味,燃不起学生的激情,更别说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2.过程随意。课前演讲在初中四年的教学中,没有持续
期刊
《云南的歌会》是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名篇。如何教呢?沈从文的情感、文本的民族风,两者该如何融合在一起,如何挖掘呢?拿到文章,直觉到一点,便是“美”。余映潮老师的散文阅读教学方法中就讲到了“美点寻踪”。于是,我就从寻找文本的“美”入手。歌美——人美、景美——人美。人美、人情美、人性美,风景、风情、风俗,构成了风俗人情美。沈从文写云南的歌会的意图就清晰了。沈从文说:“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
期刊
所谓初中语文教学的随意性,顾名思义,就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随心所欲性、盲目性、主观性、胡乱性。这是一种无教学目的、无教学计划,上课前不去认真地备课或敷衍性地备课,不熟悉教学内容,不管学生实际,不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完全凭自己想当然的随心所欲的一种教学。  这种教学状况,在当今的教师队伍中,在今天的教学实际中,还为数不少,它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种教学的随意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当
期刊
一、归纳分析文章中心  文章的中心是作者写作意图、目的的表现,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要分析一篇文章的写作特色,首要是分析其中心思想的特色。分析文章中心的特色,则要看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鲜明、集中、丰富而深刻。能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其中心的鲜明性和集中性是毋庸置疑的,但丰富性和深刻性却不是每篇文章都具备的。如《月迹》这一课,一方面透过文章所写盼月、寻月、议月,会使人想到很多:孩童的好奇心、想象力、大胸
期刊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中明确指出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初中四年的学习,学生在课内外、校内外、生活中肯定会积累不少东西,然而这些东西大多是零散的,如何分类积累,如何运用积累,如何才能有更多的积累,作为初中孩子不是一上来就会的,也不是一毕业就会
期刊
王敏勤教授说“特色教师是指那些经过长期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在自己所教学科逐步创立了一套独特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我想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上要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强有力的吸引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换而言之,就是要有相声演员的幽默,播音员的流畅,哲人的周密,数学家的严谨,故事家的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
期刊
一、灵活使用《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发展状况”。作文经常得低分,这是影响学生作文积极性的原因之一。这样会使学生产生焦虑感,失去自信心,最终引起回避和退缩的反应,失去作文兴趣,形成畏难消极的心理。我们不能否认有一部分学生作文确实很差,但对多数学生来说,之所以低分,主要还是教师作文批改时,把握标准存在误区:一、是把学生的作文当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