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农村学业不良初中生群体中存在着心理健康隐患,主要表现为情绪焦虑不稳、人际关系不佳、厌学思想普遍。造成农村学业不良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来自家庭环境、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因此,培养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树立积极自我概念,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提高教师的群体素质、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共创优良教育环境、营造和谐社会氛围对预防和解决农村学业不良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重要。
[关键词]农村 学业不良初中生 心理健康问题 干预对策
近年来,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社会各届关注。但是大多研究视野都集中于城市,关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还不足,而专门探讨农村学业不良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所谓学业不良学生是指那些要比其他学生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某种及格水平的学生。[1]现实教育中,学业不良初中生在学校的违纪现象十分普遍,由于缺乏家长和学校教师的关注、重视,甚至常常遭到来自班上同学的歧视,他们常感压抑,性格孤僻,容易自卑,久而久之就出现心理和行为障碍,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因此探究其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对其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学业不良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情绪焦虑不稳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生理的发育与变化、学习科目的增多、学业任务的加重,面对青春期的烦恼,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常变得不安和烦躁,面对来自父母的希望、教师的期望和同学之间的竞争,这样学业不良初中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因而容易造成心情压抑、食欲不振、记忆下降、神经衰弱,产生焦虑情绪。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的现象。学业不良初中生在学校环境中会经历更多的压力感和内部失调,他们害怕学习,焦虑水平比一般学生高,并且存在突出的抑郁问题。
(二)厌学思想普遍
厌学是目前农村初中生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据抽样调查表明,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有30%,有的学校甚至高达60%。[2]受农村父母“读书无用论”、“经商能致富”等思想的影响,使原本基础就较差的学生无心学习,缺少前进动力,失去学习信心,出现应付学习的思想。当学习上受到挫折、自尊心遭受打击时,便对学校、对老师怀有看法,从而产生了厌学心理。
(三)人际关系不佳
学业不良学生存在着低自尊、情绪障碍、抑郁、攻击性等社会行为问题,这些问题和障碍是由于缺乏社会技能的缘故。[3] 与一般学生相比,学业不良初中生会体验到更多的压力、较少的同伴支持,会得到更多成人的支持,适应性很差。因而对别人充满敌意,认为别人与自己过意不去,在人际交往中更具有自卑感,孤独感也明显高于一般学生,并且他们的同伴接受性较差,更容易遭到同伴的拒绝。
二、农村学业不良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青春期身心发展不均衡
导致农村学业不良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原因错综复杂,其中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影响学习成绩不可忽视的因素。初中生进入青春期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很大,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上也发生一些变化,有些学生出现情感纠纷、青春期抑郁;而且有些学生自身基础知识薄弱、知识系统紊乱、学习能力偏低、心理素质差,从而导致其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上课打不起精神。造成学业不良,产生压力,在其他同学面前感到自卑,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逐渐下降,出现心理问题。实践证明,学生自身的个性因素与心理健康水平、学业不良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如果解决不好两两之间的关系,就会导致其恶性循环。[4]
(二)家庭教育观念陈旧
家庭因素对子女心理健康水平、学业成绩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这已成为心理学界的共识。其中,父母教养方式是家庭环境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对学业不良初中生的心理发展影响很大。实践证明,家长错误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态度是造成学业不良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特别在农村父母对子女的期望非常高,希望他们能出人头地,光耀门楣,于是一些持封建思想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长”的错误观念,不管自己子女的兴趣和爱好如何,在学习上一味施加压力,一旦孩子的学习成绩未达到自己的要求时,就对孩子滥施惩罚,因而给学业不良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产生恐惧和逆反心理。
(三)学校教育缺陷
其一,学校领导办学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农村学业不良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不重视。其二,教师对学业不良学生缺乏关心和理解,教学方法不适应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习,在不正确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使学生对学习丧失了兴趣,失去了信心。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当,如批评不当、惩罚过严、以偏概全、宠优轻劣等,则会直接影响学业不良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其三,长期以来,大部分教师都是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判差生与优生,初中生虽还不善于客观地估价自己,但对教师对自己的态度与评价却十分敏感,如果教师的评价略有不足或者在态度上略有不逊,学生就会认为教师对自己有偏见,从而引起心理的紧张和内心的反抗。调查发现,96%的差生在作文方面没有得到过老师的表扬,98%的差生却因作文差而常受批评,74%的差生不喜欢语文老师。[5]
(四)社会环境不和谐
从初中生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来说,一方面,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才的激烈竞争带给人们过快的生活节奏和过大的心理压力,不可避免地会在校园反映出来,如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升学压力,使学业不良学生更加感到紧张或者迷茫,心理承受能力逐渐下降,进而导致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农村初中教育条件十分有限、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学校很难开展有益于学业不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行之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社会不良风气和不良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冲击,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对农村学业不良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对策
(一)培养学生情绪调控能力,树立积极自我概念
初中生正值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业不良学生应掌握一些具体的情绪调控方法,在感觉压力大的时候,可以通过写日记、谈心的方法来舒缓压力;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可以听听音乐、散散步。学会适时、适度、适宜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并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大大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教师应提供学生特别是学业不良学生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对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大有裨益的。在对学业不良的学生指导中,教师应贯彻欲高先低、欲快先慢、欲深先浅、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每个差生不同的基础与“跳跃”能力,设置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高度,让他们从学习内部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6]
(二)转变家长教育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教育观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表明,采取温和、民主和父母一致养育方式的家庭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少,而采取过分严厉、过分溺爱等方式的家庭中,孩子存在情绪障碍、性格缺陷和社会适应障碍的机率会比较大。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是不同的,智力水平也不相同,兴趣爱好也有差异,因此,首先家长应与孩子多沟通,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自身的具体情况采取科学的、不同的家教方法,尽量的鼓励、表扬孩子,使其树立自信心。其次,家庭成员间要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心理上具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同时,家长应当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和适当的关注,不过分严厉也不过分溺爱,在家庭中发扬民主,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形成健全人格,以健康心态面对生活。[7]
(三)提高教师群体素质,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首先教师应树立“教师不是选择适合自己教育的学生,而是要创造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这一正确的观念,特别要去关爱每个学习不良的学生,用爱去填补心理的鸿沟,去打通情感的障碍,科学地做好转化“学习不良学生”工作,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8]其次需掌握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有关理论知识,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再次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并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辅导相结合,通过游戏、活动的方式,舒缓压力、化解矛盾,建立心理咨询室,为有困惑或问题的学生提供咨询。
(四)共创优良教育环境,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学习、贯彻执行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加强改革考试制度,对学校的教育质量加强督导评估,分层次进行;制定出改变薄弱农村初中面貌和转化学习不良学生有贡献的领导和教师的奖励办法和奖励制度。[9]对农村学业不良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仅靠家庭和学校两方面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发动家庭、学校、社会力量,共同构筑学生心理健康安全网络,建立起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网络,家庭、学校、社会必须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全方位、多渠道对他们进行正面的影响和教育,才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在社会教育中,应该把转化“学业不良学生”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优势,齐心合力转化“学业不良学生”,提高“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结语
初中时代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危险期,尽管不是所有的农村学业不良初中生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但是其中一部分的确有比常人更为严重的问题。农村学业不良初中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作为社会的成员,理应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预防农村初中学业不良学生各类心理疾病的发生,消除各种心理障碍,使学生的心理向着积极、健康、正常的方向发展。而且有利于协调农村地区家庭的亲子关系,提高农村中学的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更是关乎到中国农村未来的人口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瓒.试论学业不良学生转化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 2000,(06) :28.
[2]董志伟.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河北教育(综合版), 2008,(12):35.
[3]周斌,甘华良.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及教育干预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 2010,(08) :57.
[4][8][9]叶俊杰.农村初中生学习不良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02) :29.
[5]刘守旗.当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透视[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44.
[6]刘守旗.当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透视[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47.
[7]董志伟.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河北教育(综合版), 2008,(12):36.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湖南湘潭)
[关键词]农村 学业不良初中生 心理健康问题 干预对策
近年来,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社会各届关注。但是大多研究视野都集中于城市,关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还不足,而专门探讨农村学业不良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所谓学业不良学生是指那些要比其他学生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某种及格水平的学生。[1]现实教育中,学业不良初中生在学校的违纪现象十分普遍,由于缺乏家长和学校教师的关注、重视,甚至常常遭到来自班上同学的歧视,他们常感压抑,性格孤僻,容易自卑,久而久之就出现心理和行为障碍,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因此探究其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对其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学业不良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情绪焦虑不稳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生理的发育与变化、学习科目的增多、学业任务的加重,面对青春期的烦恼,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常变得不安和烦躁,面对来自父母的希望、教师的期望和同学之间的竞争,这样学业不良初中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因而容易造成心情压抑、食欲不振、记忆下降、神经衰弱,产生焦虑情绪。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的现象。学业不良初中生在学校环境中会经历更多的压力感和内部失调,他们害怕学习,焦虑水平比一般学生高,并且存在突出的抑郁问题。
(二)厌学思想普遍
厌学是目前农村初中生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据抽样调查表明,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有30%,有的学校甚至高达60%。[2]受农村父母“读书无用论”、“经商能致富”等思想的影响,使原本基础就较差的学生无心学习,缺少前进动力,失去学习信心,出现应付学习的思想。当学习上受到挫折、自尊心遭受打击时,便对学校、对老师怀有看法,从而产生了厌学心理。
(三)人际关系不佳
学业不良学生存在着低自尊、情绪障碍、抑郁、攻击性等社会行为问题,这些问题和障碍是由于缺乏社会技能的缘故。[3] 与一般学生相比,学业不良初中生会体验到更多的压力、较少的同伴支持,会得到更多成人的支持,适应性很差。因而对别人充满敌意,认为别人与自己过意不去,在人际交往中更具有自卑感,孤独感也明显高于一般学生,并且他们的同伴接受性较差,更容易遭到同伴的拒绝。
二、农村学业不良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青春期身心发展不均衡
导致农村学业不良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原因错综复杂,其中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影响学习成绩不可忽视的因素。初中生进入青春期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很大,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上也发生一些变化,有些学生出现情感纠纷、青春期抑郁;而且有些学生自身基础知识薄弱、知识系统紊乱、学习能力偏低、心理素质差,从而导致其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上课打不起精神。造成学业不良,产生压力,在其他同学面前感到自卑,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逐渐下降,出现心理问题。实践证明,学生自身的个性因素与心理健康水平、学业不良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如果解决不好两两之间的关系,就会导致其恶性循环。[4]
(二)家庭教育观念陈旧
家庭因素对子女心理健康水平、学业成绩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这已成为心理学界的共识。其中,父母教养方式是家庭环境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对学业不良初中生的心理发展影响很大。实践证明,家长错误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态度是造成学业不良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特别在农村父母对子女的期望非常高,希望他们能出人头地,光耀门楣,于是一些持封建思想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长”的错误观念,不管自己子女的兴趣和爱好如何,在学习上一味施加压力,一旦孩子的学习成绩未达到自己的要求时,就对孩子滥施惩罚,因而给学业不良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产生恐惧和逆反心理。
(三)学校教育缺陷
其一,学校领导办学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农村学业不良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不重视。其二,教师对学业不良学生缺乏关心和理解,教学方法不适应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习,在不正确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使学生对学习丧失了兴趣,失去了信心。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当,如批评不当、惩罚过严、以偏概全、宠优轻劣等,则会直接影响学业不良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其三,长期以来,大部分教师都是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判差生与优生,初中生虽还不善于客观地估价自己,但对教师对自己的态度与评价却十分敏感,如果教师的评价略有不足或者在态度上略有不逊,学生就会认为教师对自己有偏见,从而引起心理的紧张和内心的反抗。调查发现,96%的差生在作文方面没有得到过老师的表扬,98%的差生却因作文差而常受批评,74%的差生不喜欢语文老师。[5]
(四)社会环境不和谐
从初中生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来说,一方面,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才的激烈竞争带给人们过快的生活节奏和过大的心理压力,不可避免地会在校园反映出来,如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升学压力,使学业不良学生更加感到紧张或者迷茫,心理承受能力逐渐下降,进而导致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农村初中教育条件十分有限、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学校很难开展有益于学业不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行之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社会不良风气和不良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冲击,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对农村学业不良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对策
(一)培养学生情绪调控能力,树立积极自我概念
初中生正值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业不良学生应掌握一些具体的情绪调控方法,在感觉压力大的时候,可以通过写日记、谈心的方法来舒缓压力;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可以听听音乐、散散步。学会适时、适度、适宜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并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大大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教师应提供学生特别是学业不良学生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对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大有裨益的。在对学业不良的学生指导中,教师应贯彻欲高先低、欲快先慢、欲深先浅、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每个差生不同的基础与“跳跃”能力,设置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高度,让他们从学习内部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6]
(二)转变家长教育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教育观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表明,采取温和、民主和父母一致养育方式的家庭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少,而采取过分严厉、过分溺爱等方式的家庭中,孩子存在情绪障碍、性格缺陷和社会适应障碍的机率会比较大。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是不同的,智力水平也不相同,兴趣爱好也有差异,因此,首先家长应与孩子多沟通,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自身的具体情况采取科学的、不同的家教方法,尽量的鼓励、表扬孩子,使其树立自信心。其次,家庭成员间要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心理上具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同时,家长应当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和适当的关注,不过分严厉也不过分溺爱,在家庭中发扬民主,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形成健全人格,以健康心态面对生活。[7]
(三)提高教师群体素质,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首先教师应树立“教师不是选择适合自己教育的学生,而是要创造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这一正确的观念,特别要去关爱每个学习不良的学生,用爱去填补心理的鸿沟,去打通情感的障碍,科学地做好转化“学习不良学生”工作,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8]其次需掌握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有关理论知识,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再次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并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辅导相结合,通过游戏、活动的方式,舒缓压力、化解矛盾,建立心理咨询室,为有困惑或问题的学生提供咨询。
(四)共创优良教育环境,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学习、贯彻执行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加强改革考试制度,对学校的教育质量加强督导评估,分层次进行;制定出改变薄弱农村初中面貌和转化学习不良学生有贡献的领导和教师的奖励办法和奖励制度。[9]对农村学业不良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仅靠家庭和学校两方面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发动家庭、学校、社会力量,共同构筑学生心理健康安全网络,建立起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网络,家庭、学校、社会必须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全方位、多渠道对他们进行正面的影响和教育,才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在社会教育中,应该把转化“学业不良学生”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优势,齐心合力转化“学业不良学生”,提高“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结语
初中时代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危险期,尽管不是所有的农村学业不良初中生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但是其中一部分的确有比常人更为严重的问题。农村学业不良初中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作为社会的成员,理应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预防农村初中学业不良学生各类心理疾病的发生,消除各种心理障碍,使学生的心理向着积极、健康、正常的方向发展。而且有利于协调农村地区家庭的亲子关系,提高农村中学的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更是关乎到中国农村未来的人口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瓒.试论学业不良学生转化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 2000,(06) :28.
[2]董志伟.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河北教育(综合版), 2008,(12):35.
[3]周斌,甘华良.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及教育干预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 2010,(08) :57.
[4][8][9]叶俊杰.农村初中生学习不良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02) :29.
[5]刘守旗.当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透视[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44.
[6]刘守旗.当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透视[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47.
[7]董志伟.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河北教育(综合版), 2008,(12):36.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湖南湘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