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地理课的教学语言艺术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libb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说“一言可以定国,一言可以丧邦”,“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充分肯定了语言的力量和口才的作用。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和独特魅力。地理教学是一门艺术,一堂好的地理课,学生在获得丰富的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这种艺术所在。在这其中,地理教学语言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它是地理课堂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和保证。无论在传统的教学阶段,还是走向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无论教师使用何种现代化教具,无论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多样,地理教学最后都要通过教学语言的表达来实现。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能以其出色的教学语言组织教学,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如若不然,课堂教学将是枯燥无味,学生视听课为受罪。我们这里所讲的语言艺术,包括言词语言和肢体语言两个部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课堂言词的生动形象和肢体语言的明快呢?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一、要多方位、多层次地挖掘生动形象的言词材料
  1、深挖教材内容,从教材本身去发掘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材料。
  要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兴趣。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中有不少地方语言是很生动形象的,如地形、地貌、地势描写的内容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藏北高原地貌特点是“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新疆的地形轮廓是“三山夹两盆”等。如对环境、河流、沙漠景观的描写有:苏南运河水环境的恶化及我国水体污染的发展迅速,“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质变坏,七十年代鱼虾绝代,八十年代不洗马桶盖”;黄山有“奇山、怪石、云海、温泉”四绝。如物产丰富的描写有: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包头有“草原钢都之称”,东海素有“天然鱼仓”之称。如对气候的描写有:昆明“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及“春城”之称;贵州有“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两银,地无三寸平”的说法,可以说对当地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描述。类似的描述还有很多,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用表情去朗读,或者绘声绘色地描述一下,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突出主题,还能增强记忆,达到并超过预定效果。
  2、注意学科的横向联系,结合其他学科中有关地理方面的片段来丰富地理课堂语言。
  可将语文适当用于地理教学,如陈毅在《赠缅甸友人》中写道:“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川流永不息,彼此共甘美。”通过对横断山区怒江的描写,歌颂了我国与缅甸友好邻邦关系,进而使同学们在诗中了解到怒江向南流入缅甸更名为萨尔温江注入印度洋,同样符合现行高考的文科综合教学;讲到长江三峡时,引用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蹄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还有《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长江三峡和江西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磅礴景象,进而表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娇美姿态,使学生在学习中领会到祖国山河无限好,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3、运用地理诗歌来加强课堂的语言艺术。
  教师要善于学习,平时注意收集诗、词、歌谣或自己编写一些地理诗歌,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选择地加以引用。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课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并能扩大知识面。如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同学们对东亚季风的了解,引用了《黄土高坡》这首歌中的一句: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听完这段歌,同学们既记住了东亚的冬夏风,同时为解释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了基础。
  4、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谚语、古语、俗语、典故来丰富课堂语言。
  谚语、俗语等等都是人们长期生活和生产斗争经验的概括与总结,有些谚语或俗语看似粗俗,却极其富有哲理。在地理课堂教学言语中,准确及时地插入一些谚语或俗语,有时可以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在讲授四季更替时,指出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祖先在历法上一个独特的创造,同时可引用一些农谚来创设教学情境。例如江南农谚:“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这些农谚揭示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要求农民在生产过程中要因时制宜;如果违反农时,就会造成农业减产。通过对它们的解释,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在思想上受到了教育。
  5、修辞是语言的美化剂。
  运用修辞可使教学语言形象生动,富有理趣、情趣,从而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地理课堂上,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夸张和拟人等。如讲到抽烟有害健康时,我说:“抽烟有四大好处,一是可以演包公(很黑),二是可以防小偷(晚上一直咳嗽),三是节省衣料(很瘦),四是永远不老(早死)。”
  此外,在地理教学语言中,还可以使用成语、别称、趣闻、谜语、散文、文言文甚至小说节选等文体,只要运用适时适度且切换自如,加上丰富的感情、无限的激情,即可使教学语言熠熠生辉、妙趣无穷。
  二、在艺术语言材料确定后,教师要在肢体语言上下工夫
  肢体语言往往被老师所忽视。据国外一名心理学家测定:感情的全部表态=7%的言词+38%的声调+55%的表情(包括必要的手势)。肢体语言是教师的第二张嘴,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来配合传递地理教学信息,则可以运用自如地进行直观教学,通过学生的视觉感受,唤起学生的注意,长时间保持兴奋姿态,精神振奋,增强记忆。比如“手势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在高中地理中可多处运用:学“大气的水平运动”时,手心向上,大拇指与四指垂直,四指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拇指代表实际风向;学“气旋与反气旋”时,稍握拳状,拇指与四指垂直,四指围绕拇指代表气流的旋转方向,拇指向上代表中心气流上升,向下代表中心气流下沉;讲海河五大支流时,举起左手,掌心向黑板,从大拇指,依次是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手掌是五大支流的交会处,胳膊是海河,这就使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到海河的水系组成。肢体语言弥补了教师口头传授、文字板书等方面的不足,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直观性为一体,达到了将抽象的地理事物形象化、将未见过的事物直观化、将平面图的内容立体化、将死板的图形动感化等效果,从而渲染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富有生机和活力。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艺术语言,并通过表情、手势等辅之以简单、明快的体态语言,使声、形、情有机融为一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可以转化为学生记忆地理知识和理解地理原理的一种强力催化剂,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当然,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的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即能见效,因此,教师语言技能的修炼应该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而毫不松懈,惟有如此,才能形成教师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艺术风格。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课应给予孩子哪些权利,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真正自由、健康、快乐地成长呢?  一、课前给予孩子“购买权”  传统的课堂教学预习环节非常薄弱,往往就停留在读顺课文、理解生字词的层面,把所有的学生定位在同一个起跑点上,忽视了孩子的“饮食”差异,造成有人“饿死”、有人“撑死”的严重的贫富失调现象。  为了协调这一矛盾,教师在讲授每一课的新内容前,要提醒学生们按照自身的条件收集并阅读和
期刊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强调的是集体的智慧与力量。集体备课正是一种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但是集体备课活动的效率不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呢?  一、分析集体备课的现状是基础:引起反思  一是“集”而不“备”。集体备课的前提是分工备课,这样做的确是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但这样一来,每位课任教师仅仅是备分工
期刊
古人云:“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许多同学询问怎样学好语文,我认为以下方法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大家不妨试一试。  一要扎根课本,无限延伸。  扎根课本就是认真学好课本中的内容。课本是土壤,只有扎根土壤才能开出缤纷的花,结出丰硕的果。要知道课本里的文章都是专家精挑细选来的,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综合性,广度和深度同样极具代表性。古往今来,语文学习的内容,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海阔天空,百
期刊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兴趣,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得知识。  关键词:活动 竞争 幽默 媒体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心态下,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都会明显提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呢?许多语
期刊
从小学到初中,知识本身对学生的要求大幅提高,但学生个体之间在智力发展与学习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种种错误。因此,对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错误来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其次,错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了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错误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不断尝试的暂时性结果。本文拟对初中学
期刊
摘 要: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如何通过引导阅读来培养语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朗读方法多种多样,教师根据课堂具体情况灵活掌握、灵活应用,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方面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朗读教学 朗读能力 学生 教师 方法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如何通过引导阅读来培养语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
期刊
在初中阶段,有关涉及运动体自身长度的问题,特别是涉及相对运动的应用题,由于还没有学过相对速度,学生往往感到困难,甚至一筹莫展。但是,若运用“转化”的解题思想,转变一下思维角度,拓展一下解题思路,便会得到简捷巧妙的解决方法。  一、一个运动体单独运动的问题  例1,一行军队伍匀速行进,经过一座长160米的桥,队伍长200米,已知队伍前进的速度为每秒1.2米。求从第一个人上桥到最后一个人离桥共需多长时
期刊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为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使我们必须对传统的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识,去架构一种充满灵性的新课堂。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农村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繁多的问题,淹没了课堂的中心目标;张扬的个性,掩盖了阅读审美的客观标准;学生的频繁活动,取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课下却收益颇浅: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
期刊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似乎越来越不会问问题了,问问题越来越少了,问问题的意识越来越淡漠了,他们看上去没有问题,也找不到问题可问,所问的问题大都是试卷上的考题,与生活的联系、与社会中的社会现象离得越来越远了。数学课堂本应成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合作或独立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甚至请教老师的帮助和提示的思维过程。问题被简单地异化为考卷上的几十道试题的罗列,他们感兴趣的就是这些问
期刊
新课程标准在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中指出:物理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旨在学生通过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随着新课程的推进,科学探究进入了物理课堂,并改变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改实验过程中,广大物理教师积累了经验,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走入了各种误区。这些误区可以归纳为“五重五轻”:  误区一:重探究流程,轻探究本质   《物理课程标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