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和历史的双重焦虑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ng15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阎连科的乡土小说创作以“神实主义”的方式,观照乡土,沉思乡土。还乡是其众多乡土小说的叙事策略,政治、革命、权力以及爱情是他叙事的核心。对乡土,阎连科显然有着复杂的情感,那是一个无法抛弃的所在,那里有他的哀怨。然而,骨子里对乡土的挥之不去的爱,使得他面对乡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始终处于焦虑状态。
  关键词:乡土文学 神实主义 原乡想象 时代焦虑 历史焦虑
  乡土,曾是阎连科急欲逃离的处所。带着逃离土地的强烈意念,他成了一名士兵。在写作可以改变命运的启发下,阎连科开始了创作,如今已是“卡夫卡文学奖”获奖作家、知名大学的教授。阎连科离乡后的生活不可谓不成功,可城市却让他恐慌,就像他自己所说,即便去西单书店、王府井书店他都是急忙找到自己要的书,然后迅速离开。
  或许,逃离土地终究是种徒劳。你可以实现物理空间的逃离,甚至可以切断与乡土的信息通道,但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土地就开始形塑你的相貌、语言、思想、审美等等。当一个人选择离开,他的审美可以改变(甚至彻底变化),容貌也可以微调,但语言、思想却很难清理干净,甚至生活方式也有诸多残留,由此构成他的乡土意识。
  阎连科的乡土意识是生活的,也是文学的。在北京,他租置了一处院子,取名711号园。在那里,他种瓜种豆,过着都市乡村生活,享受着劳作的乐趣。在散文创作中,他写蔬菜,写农具,写自己的父辈,写他的故乡以及现在的都市乡村生活。小说方面,他把目光投向那片自己又爱又恨的土地,写下《两程故里》、“瑶沟系列”、“耙耧系列”、《情感狱》《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等乡土小说作品。
  在阎连科看来,乡土作家的乡土叙事基于那片土地“震颤”他们的心灵。“小说中所笼罩的土地文化,不是成熟后被作家收割的稼禾,而是作家面对那块土地、面对即将消亡的那块土地上呈现和隐藏的文化,心灵上的震颤和苦痛。”①作家心灵的“震颤和苦痛”,让那些被历史地、人为地遮掩起来的东西浮现出来,使乡土叙事有了温度。“土地文化只有被作家心灵化以后,才具有生命,具有活力。只有心靈中的故土和文化,才能使作品有弥漫的雾气,才能使作品持久地有一种沉甸甸、湿漉漉的感觉,才能使我们打开书页,仿佛在光秃秃的严冬中摘到了几片冬青树的厚叶一样。”②
  同前辈一样,阎连科聚焦于土地文化,但他的乡土世界却有些不同。受活庄里满是残疾人,《坚硬如水》写革命者的情爱。他笔下的乡村不是鲁迅式的阴暗,也迥异于沈从文的桃源,它变得荒诞与癫狂。这是因为,阎连科对“土地文化”的“心灵化”是解构性的。譬如权力,身居都会的阎连科,回乡后依然会去看望村支书。他对乡村权力依然没有剔除旧有的认知。在小说中,他写权力,即是对权力真实境况的表现,也包含着自己对权力的解构。《坚硬如水》中高爱军既是权力的牺牲者(刚死了父亲,就被老支书相中,以当兵为价码,成了他的女婿),也是权力拥有者,而他夺权的过程,便是阎连科对权力的解构。
  阎连科解构的根基是其在承继前辈的同时,广泛占有西方现当代文学的基础所构建起的属于自己的文学观。在他看来,现实主义作为金科玉律长久地被执行于创作,而他自己则是“现实主义的不孝之子”。阎连科认为:“一个故事,我想怎样去讲,就可能怎样去讲,胡扯八道,信口雌黄,真正地、彻底地获得词语和叙述的自由与解放,从而建立一种新的叙述秩序。”③这种新的叙述秩序,他名之曰:神实主义。“神实主义,大约应该有个简单的说法,即在创作中摒弃固有真实生活的表面逻辑关系,去探求一种‘不存在’的真实、看不见的真实、被真实掩盖的真实。神实主义疏远于通行的现实主义。它与现实的联系不是生活的直接因果,而更多的是仰仗于人的灵魂、精神(现实的精神和事物内部关系与人的联系)和创作者在现实基础上的特殊臆思。有一说一,不是它抵达真实和现实的桥梁。在日常生活与社会现实土壤上的想象、寓言、神话、传说、梦境、幻想、魔变、移植等等,都是神实主义通向真实和现实的手法与渠道。”④
  由上可知,神实主义的核心是看不见的真实、被真实掩盖的真实,是作家心灵烛照后的真实。它“仰仗于人的灵魂、精神和创作者现实基础上的特殊臆思”,是对社会真实的变形。以神实主义观照乡土,阎连科让我们看到了诸多从未见过的事件。
  阎连科重拾乡土传统却赋予其新的表征,引来无数争论,毁之誉之。但他依然故我,越走越远,甚至把解构的触角从乡村伸到都市,伸到精神殿堂——高等学校,创作了《四书》。潜在其中的自然有其对乡土的爱,然而更重要的是他对那块土地充满了一种“哀怨之气”⑤。他在其小说自选集序言中这样写道:
  那些真正从土地的历史中产生的观念、意识、血缘、宗法、制度、风俗、道德,以及特有的政治形式、斗争形式、生存形式和纯属某一块土地上的音乐、绘画、文字、诗、戏剧、神话、传说等文化范畴的东西,很有可能是土地文化的主干。
  因为我们从那些仰仗土地文化写作的大家和名作中,看到字里行间所弥漫的正是这些。读他们的作品,打动我们的是那些如汪洋大水一样冲决、淹没了故事的土地文化的雾霭。⑥
  阎连科的乡土小说是一个氤氲着“土地文化雾霭”的世界,阎连科借着想象的翅膀,“大胆妄为地在想象中寻找真实”⑦,升腾起“哀怨之气”和焦虑的炊烟,这是他区别于同时代其他乡土小说作家的主要特质。
  乡土叙事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鲁镇、浙东,现代作家以改造国民性为旨归,刻画出“老中国儿女”的积重难改,延续着“移风易俗”的中国传统。阿Q的劣根性、菊英的出嫁、浙江农村的械斗等等,作家们将乡村的丑陋扒出来,撕碎给人看。他们对乡村可谓爱之深亦恨之切,如鲁迅所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由鲁迅开始的这一传统是中国现代文学乡土叙事的核心伦理,它基于现代作家构建国民性的时代焦虑。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断层后,审视乡村的传统在新时期文学得以恢复。以韩少功、莫言、贾平凹、陈忠实为代表的作家经营出与此前不同的乡村世界。本文以贾平凹和陈忠实为例具体阐述。   《高老庄》叙述了教授高子路回到故土高老庄后的所见所闻,叙事颇具传奇性。让我印象较深的除了主人公外,是出场不多的一个人物——石头。小说伊始,石头突然说出一句:“娘,我爹他们要回来了。”(他爹后来真的回来了)⑧这还不止,后面还有更为惊奇的:
  (子路娘)把石头抱上轮椅,推出院门,猛地看见天边有一个伞一样的东西在旋转,忽大忽小,闪闪发光,瞬间却不见了。就说:“石头,你看见天上有个啥了?”揉揉眼,天上依旧没有了什么,太阳红红地照着,一只乌鸦驮着光直飞过来停落在飞檐走壁柏上。石头却突兀地说了一句:“奶,我舅淹死了!”
  石头突兀地说了一句“我舅淹死了”,做奶奶的立即让他朝天呸呸唾沫,要消除不干净的话。⑨
  原来他舅舅果真淹死了,是从汽车上摔下了来掉在一个水潭里淹死的。不止《高老庄》,贾平凹大部分乡土小说里都有类似的人物,他们有着预言未来的能力。而且贾平凹将各种梦写进小说并且同样赋予其预言的作用。贾平凹的乡土叙事,给改革开放时期的乡村平添了传奇性。
  《白鹿原》写白、鹿两家及“民族秘史”⑩,同样也有类似的叙事:
  很古很古的时候(传说似乎都不注重年代的准确性),这原上出现过一只白色的鹿,白毛白腿白蹄,那鹿角更是剔明透亮的白。白鹿跳跳蹦蹦像跑着又像拱着从东原向西原跑了过去,倏忽之间就消失了。庄稼汉们猛然发现白鹿经过以后麦苗忽忽蹿高了,黄不拉几的弱苗子变成黑油油的绿苗子,整个原上和河川里全是一色绿的麦苗。白鹿跑过以后,有人在田坎间发现了僵死的狼,正在奄奄一息咽气毙命的狐狸,阴沟湿地里死成一堆的癞蛤蟆,一切毒虫害兽全都悄然毙命了。更使人惊奇不已的是,有人突然发现瘫痪在炕的老娘正潇洒地捉着擀杖在案上擀面片,半世瞎眼的老汉睁着光亮亮的眼睛端着筛子抢取麦子里混杂的砂粒,秃子老二的疤痢头上长出了黑乌乌的头发,歪嘴斜眼的丑女儿变得艳若桃花……这就是白鹿原。{11}
  陈忠实在对过去的历史叙述中,揉进上述叙述,显然是出于构建“秘史”的企图。
  以贾、陈二人为代表,新时期以后的作家在乡土叙事中增加传奇、神话,甚至鬼气的成分,审视民族的历史与当下、传统与现代,乡土叙事伦理有较强的神话性,有别于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家。
  阎连科承继并发展了鲁迅的乡土叙事传统,在改造国民性的框架内,加入了政治、革命、情爱等叙事成分,使乡土叙事呈现立体化的特征。他的乡土写作,呈现了乡土的荒寒,正如王德威先生所说:“阎连科的土地是矿物性的,不见生长,唯有死寂。”{12}他在“土地文化”的氤氲中注入“哀怨之气”和焦虑的炊烟,以解构的方式深入“土地文化”,层层剥离,将乡土印记搁置,洗净身体拥抱原乡。
  同鲁迅等老一辈乡土小说作家不同,阎连科避免了与乡土之隔,置身于乡土内部,直面乡土的一切,那些精华与糟粕。鲁迅等五四作家与乡土的“隔”已被研究者普遍认同。阎连科超越了它,同样以一种焦虑的精神状态,深入乡土。如果说鲁迅等人表征的是一种时代的焦虑,那么阎连科既有时代的焦虑,也有历史的焦虑。《坚硬如水》很好地呈现了这种焦虑。
  《坚硬如水》属于乡土小说。在许子东看来,这些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兼有历史记载、政治研究、法律审判及新闻报道的某种功能,而且这些“故事”的写作与流通过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历史、政治、法律、传媒乃至民众心理的微妙制约。当小说家用文学形式将他们个人的经验变成大众论述时,他们实际上有意无意地参与了有关那个时期的“集体记忆”的创造过程。{13}
  《坚硬如水》同样源于作者的记忆,他说:
  最初写《坚硬如水》这样一部小说的时候,不是任何一个故事,不是生活中任何一件事情使我想写它,而是那种“文革”的语言,当我回头去想的时候也有种非常着魔的感觉。
  我就尝试寻找一个合适的故事,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想找一个故事把这种语言记录下来。{14}
  但阎连科却没有逃避,相反,是深入。他用大胆异常的想象,导演了程岗镇的革命嘉年华,导演了高爱军的夺权历程,导演了革命者高爱军的灭亡,也导演了他和夏红梅的地下情、革命爱。阎连科写他们的阳谋与阴谋,写他们的语言游戏,写程岗镇的革命与炊烟。以此,他给乡土题材注入了革命、政治与权力,彰显了他那历史的焦虑,呈现出不同的乡土叙事伦理。
  贾平凹通过还乡,写乡土中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诸多问题。阎连科则借还乡,呈现当下人的精神状态,彰显他的时代焦虑。在文化多元、选择多元的当前,乡土因其贫瘠、落后,渐渐地被一些人——尤其是新时代的人们抛弃。他们大唱城市之歌,用城市之音、之调、之步,努力想给自己穿上城市的外衣。然而,当城市没能给他们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的时候,他们发现肇事者竟然是那已然离开很久的乡土。在他们看来,乡土是自己被鄙视的原因。城乡之间那无法逾越的鸿沟,成为心结。何去何从,亟待解决。
  于是一些人开始与城市同行,毅然决然地抛弃乡土,和城市深情相拥并生活在一起,还育有子女。也有一些人选择返乡。返乡者有受拥戴的,也有被排斥、鄙夷的。这些返回地理原乡的人,其情不可谓不复杂。此外,还有一些选择留在城市寻找精神原乡的人。他们因为和乡土曾经有距离而且依然有距离,便可以以一个适当的距离、视角,远距离体察乡土。于是他们看到,乡土已非原乡。它已被历史轮奸,有很多私生子。正是他们让乡土变得狰狞、可怕。最终,这些人选择重构精神原乡。重构的过程可谓喜忧参半,但他们的思考,让我们看到乡土的裂变、阵痛,以及未来。阎连科即是重构者之一。
  阎连科的小说中,返乡是一个重要的母题。不一样的返乡模式,连接着每一个碎片。如果说《风雅颂》的返乡是无可奈何,《坚硬如水》的返乡则是意气风发,高爱军胸怀革命豪情回到故土,誓言革命的他与乡土进行了数次遭遇战。在这篇土地上,阎连科借着高、夏二人让我们看到了原欲的力量,看到了那片土地的野性。无论革命如何风起云涌,鄉土的野性依然顽强,深入骨髓。   《坚硬如水》中,身负过去的程岗与割断过去的高爱军之间构成了伦理冲突。高爱军的过去在小说中只有零星的笔墨,更多的是革命的行为和对将来的想象,而革命行为基于对将来的想象,故而对未来想象的执着构成高爱军的全部意义,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没有过去的人。程岗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她对历史的承载是无声的,却并非无言的。她屹立在那里,就是一种言说。
  这样,割去脐带的高爱军碰上无声言说的程岗,戏剧就此上演。然而,当阎连科最终把故乡作为写作的原生地,便开始了他对故乡的省思,对人的观察,对历史的叩问。但是阎连科写历史,又不仅仅是写历史,他将历史、现在与未来全部投射在那片土地上。
  乡土不应该被拿来消费,或者成为对抗的工具,我们应该以虔敬之心,洗净身体,回到原乡。阎连科带着哀怨之气以及时代与历史的双重焦虑,在土地文化中叙述着历史与时代的纠葛。
  “我的探索,让我有机会在旧的土地上走过新的道路,用新的眼光去看旧的景象,用不同的音阶去听旧的声音,为一些老问题找一些新的答案。”{15}我想,阎连科亦是如此。
  ①②③④ 阎连科:《发现小说》,《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第2期,第63页,第63页,第63页,第114-115页。
  ⑤ 阎连科:《我的现实 我的主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84页。
  ⑥ 阎连科:《仰仗土地的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36页。
  ⑦ 阎连科:《读略萨三题》,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8页。
  ⑧⑨ 贾平凹:《高老庄》,太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第362页。
  ⑩{11} 陈忠实:《白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扉页,第28页。
  {12} 王德威:《革命时代的爱与死——论阎连科的小说》,《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5期,第34页。
  {13} 许子东:《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50篇文革小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页。
  {14} 阎连科:《小说与世界的关系》,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8页。
  {15} 〔美〕哈罗德·伊罗生:《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邓伯宸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頁。
其他文献
摘 要:面对“李杨之恋”这一桩文学公案,唐人多持“女祸误国”的观点。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反弹琵琶,认为真正对历史承担责任的应是唐玄宗,并非杨贵妃。本文从《马嵬》一诗的文学生态、主题阐释、作者身世以及艺术技巧等四个方面进行解读,力图对这一经典作品做出多元观照。  关键词:李杨之恋 女祸误国 李商隐 《马嵬》  李商隐的爱情诗、咏物诗往往呈现情调幽美、朦胧多义的审美特征,金代文坛巨擘元好问做出“诗家总爱
期刊
摘 要:《上海王》的主人公筱月桂摆脱了传统的父母之门与丈夫之门,以否定女性命定式的两大规范的方式构筑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城堡,宣告了女性自我意识的昂扬。但文本“失婚”“雄化”“暗合男权主义”的内蕴又使“菲勒斯中心主义”的驱逐大打折扣,作者对性别的突围尚在中途。  关键词:上海王 女性自我意识 性别突围  一、挣脱昨日的梦魇  自历史有载以来,两性有别之际,每一个新生的女性便理所当然地承担了一个规定的角
期刊
摘 要:黔北作家何开纯的《独臂村医》是一部传奇性与民间性相结合的通俗小说。《独臂村医》以独臂神医村建国与黔北民族村休戚相关的命运联系为主线,展现了村建国65年的人生轨迹和民族村的巨大变化。小说既是个人经历,也是群体记忆;既是一部神医传奇,也是一部乡村简史。以传统化手法叙述故事、以民族化风格书写文本、以多元化方式演绎传奇,是这部小说的主要写作特点。  关键词:何开纯 《独臂村医》 传统化手法 民族化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我国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和传承速度相对缓慢。我国对传统手工艺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工艺技术层面和民族文化层面上,这使得许多传统手工艺的精华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应用,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互动艺术这种表现形式也得到了扩展。在当下这种社会环境中,将数字媒体艺术与中国传统手工艺相结合,使中国传统手工艺得到广泛传播迫在眉睫。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以白族扎染为例,主
期刊
摘 要:《爱德华医生》借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疗法的“自由联想、释梦、对阻抗和移情的解析”技术,成功治愈了患有“罪恶感综合征”的约翰,找出了真正的杀人凶手,同时还成就了约翰与他的心理治疗师康斯坦丝的爱情佳话。  关键词:梦的解析 自由联想 人格结构  《爱德华医生》是将悬疑理念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完美结合的一部好莱坞经典影片。J.B.冒充爱德华医生接任了格林麦特精神病疗养院的院长,并与年轻、理性的康
期刊
摘 要:短篇小说《河上》是汪曾祺创作于西南联大时期的作品,因其当时选修了沈从文的写作课程,《河上》在叙事风格上受沈从文乡土文学影响很大,具体体现在城乡对照的叙事模式、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鲜活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小说从整体风格上就是一首抒情的散文诗,通篇洋溢着明快欢乐的情感基调。  关键词:汪曾祺 《河上》 沈从文 叙事风格  汪曾祺的短篇小说《河上》发表于1941年7月《中央日报·文艺》第71期,《
期刊
摘 要:在中国古代文学漫漫长河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妒妇形象。本文主要以明代戏曲家汪廷讷的《狮吼记》为典型来分析古代文学中的妒妇形象,通过受藜刑、跪池、顶灯等情节来说明古代女子的妒主要是性嫉妒,从柳氏的一系列善妒行为中可以看出女权主义的觉醒,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局面,从变羊、冥游等情节总结出妒妇形象悲剧结局的必然性,意味深长。在西归、廷荐中可以看出女性在男性世界中仍处于弱势地位
期刊
摘 要:冯梦龙《喻世明言》塑造了众多大胆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诸如金玉奴、郑意娘以及王三巧等,她们在婚姻中面临着不同因素导致的婚变,对待婚变的态度存在差异,表现出女性婚姻观中的进步性和落后性,以及女性在婚姻生活追求方面的异同点。  关键词:金玉奴 郑意娘 王三巧  金玉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郑意娘(《杨思温燕山逢故人》)、王三巧(《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三者在婚姻生活中都经历了婚变,且原因各异。
期刊
摘 要: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南方丝绸之路”就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十三五”期间,“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云南既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连接南亚、东南亚的沿边省份,多年来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并积极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发展,为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旨在对南方丝绸之路
期刊
摘 要:受后殖民女性主义及后女性主义理论家的影响,当下热播的美剧彰显了后女性主义从宏大到微小的理念转变。其表征有三:第一,女性人物主体的多元化:除了白人女性和主流的异性恋女性,第三世界女性与同性恋、双性恋女性等弱势或边缘群体走入当下美剧的叙述视野;第二,叙事主题的琐碎化:当下热播的美剧颠覆了传统女性主义的宏大叙事,各色女性的日常生活经历和琐碎感受成为关注重点;第三,主体性建构途径的通俗化:热播美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