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其解决办法,提出“意识—管理—措施”三点一线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思路。同时,从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体制的构建与创新措施的落实等三方面探讨如何开展具体的实践,形成指导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系统且可行的思路与方案。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管理体制;研究生
作者简介:廖满媛(1971-),女,湖南娄底人,湖南涟源人,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讲师;乔爱科(1967-),男,山西平定人,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北京 100124)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ER2009-C-59)、北京工业大学2008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CR2008-B-0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5-0061-03
一、引言
研究生是具有创新素质人才的重要来源。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具有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和探索精神,具备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树立不畏困难、刻苦钻研的研究精神和态度,通过对基本理论的概括、分析及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实现对基础理论的延伸、拓展以及升华。[1]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解决办法,有许多学者从理论体系和经验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王迎新认为其原因包括研究生个体因素、研究生导师因素、研究生教育管理因素三个方面。[2]项本武认为既有社会、学校、导师等外部因素,也包括意识、方法、能力等内部因素。[3]刘艳坤认为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发挥的内在因素有创新思维、知识结构、创新意识、动机水平、人格特征等五个方面,外在因素包括物质环境、人文环境、制度环境等三个方面。[4]何振雄提示研究生创新性人才培养需要三个条件,即导师的创新指导,研究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与综合素质,以及促进研究生创新的管理与政策。[5]但他没有就此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这些研究大都针对研究生教育的某些具体问题,进行了零星的分析,有待进一步归纳总结。本文通过分析和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笔者自身的经验和体会,提出“意识—管理—措施”三点一线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思路(见图1)。从树立坚定的创新意识、构建完善的创新管理体制、落实有效的创新措施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二、树立坚定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际活动中,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观念和意识,表现为对创新的重视、追求,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6]研究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重要,但面对问题敢于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理念更重要!可以说,人的观念是最难改变的。虽然我们不能否认每个人天生的资质有差异,但事实也证明创新能力是可以经过后天的锻炼而获得的。所以,研究生要确信自己一定能够做出创新性的工作,树立坚定的创新意识和信心。“唯有相信,才有可能。”把创新意识转化成行为习惯,坚持不懈,付出就有收获。
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一种文化氛围。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引擎,科技创新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文化的竞争。具有优秀文化的社会,必定能焕发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就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而言,其创新文化氛围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见图2)。从宏观背景而言,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产权的环境氛围,建立诚信机制,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严格保护创新成果,对促进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难想象一个弄虚作假、尔虞我诈、心浮气躁、丧失诚信的社会环境能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就学校所在中观层面而言,高校校园文化是否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树立,是否具备民主而又活跃的学术自由气氛,是影响研究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因素。北京工业大学的校训“不息为体,日新为道”就体现了刚健自强、革故鼎新的精神风貌和朝气蓬勃、奋发不息的顽强生命力,也是对学校创新文化的最好诠释。学校通过研究生入学教育系列报告、“工程大师”报告、成功人士“创新报告”等形式,让研究生意识到创新其实并不难。从小的创新开始积累,大的创新就不太遥远。当然,让研究生在聆听了几场“创新报告”和阅读了有关创新的文章之后就具有相当强的创新意识,那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就研究生本身的微观层面而言,具备强大创新能力必须以高度智慧的创新思维为前提,而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育必须建立在丰富想象力的基础上。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科学创造的心理要素之一。正如诗人们需要富于想象力的形象思维、需要浪漫主义素质,科学研究也不例外地需要“神驰万里,思接千载”的科学浪漫主义。[7]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最重要的是强化研究生的创新意识。
树立坚定的创新意识,不仅仅是研究生单方面的事情。政策制定者、管理者、导师和研究生等各个层面的参与者都需要树立创新意识,因为观念创新是制度创新、行为创新的前提与基础。
三、构建完善的创新管理体制
仅有创新意识,没有体制保障,其效果也难尽如人意。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需要观念的引导,也需要制度的跟进,只有观念和制度和谐同步,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以提高。[8]就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管理体制因素,从如下几点进行剖析。
1.建设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要健全和完善研究生管理制度,首先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管理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都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开拓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管理队伍的创新能力。“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在研究生教育上就是以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为中心。管理者应该明确自身作用,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北京工业大学在管理队伍上初具规模,但在基层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创新意识需要不断引入与加强;需要创造性地执行和制定研究生教育管理措施,为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这一中心目标服务。
2.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就像指挥棒,左右着研究生的创新行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应该是政府、社会与高校,它们之间存在着彼此冲突而又相互协调的关系(见图3)。应有效地发挥评价的功能、保障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运行效率和效益。[9]研究生创新教育体制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创新实践环境和条件,以及公平合理的评价体系。不论是研究生培养的入口、中间过程,还是出口等环节,都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在研究生培养的入口环节,涉及到招生考试制度、录用条件等;在研究生培养的中间环节过程,涉及到学校的培养目标、物质环境的满足、教育管理制度等;在研究生培养的出口关节,涉及到学校的出口标准、学术评价指标、社会评价与用人制度导向等。在这些环节中,管理体制和规章要灵活、宽松、民主、科学、人性化,鼓励创新性人才脱颖而出。
3.创新教学管理
应当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教育观念变革,推动教学管理的创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研究生培养的定位与要求,明确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在课程设置中要根据各学科的人才培养特点体现知识、思维、方法、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各因素在各门课程以及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分量。[10]本着对研究生负责任的态度,课程设置既要考虑导师科研课题的需要,也要考虑研究生将来就业的需要;既要有适应面宽泛的基础知识课程,也要有学术深度强的专业知识课程;同时要考虑学校和学生的定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需要采取相应的什么样的措施。
教学管理中要重视跨学科教育。交叉学科和跨学科教育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摇篮。学科交叉往往容易产生创新,而一个人本身具有多学科交叉则更容易产生创新。跨学科的研究生和导师之间,也可以形成交叉学科的学习和指导,从跨学科的科研项目中做出创新成果。多学科交叉与融合能使研究生在能力结构、学术思想、科学思维上形成交叉复合效应,达到将专业知识、认知与价值观相互融合并内化的效果,[10]激发更大的创造力,做出创造性的成果,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1]
4.建立科研创新激励机制
对研究生创新管理,需要建立和健全科研创新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利于鼓励研究生增加对科研精力的投入,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热情。[6]为了鼓励研究生科研创新,国家和地方均设立了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博士基金等。高校也采取了多种激励措施鼓励研究生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北京工业大学通过在研究生中设立科技创新奖、优秀博士创新基金、科技之星等奖励,有效地激发了研究生的创新热情。以近几年来科技创新奖的申报为例,从2002年设立以来年均增长率达113.66%,体现了该校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快速发展。
四、落实有效的创新措施
创新教育不单是能力教育,更不是知识教育,而是包括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整合教育,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性综合素质的系统工程。[12]那么如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采取多样而又可行的措施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下面结合笔者多年来在研究生培养、教育与管理过程中的经历,谈几点体会。
1.第一课堂为研究生创新打好基础
(1)发挥课堂教学的启发作用。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第一课堂,在整个课程教学工作中起着基石性和原本性的作用。合理的课程设置能使研究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13-15]要明确这样一个道理,教学课程学习得再多、书读得再多,也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学完,需用的时候总是还要学习新知识的。不能指望通过几门课程的学习就能够应付将来的创新性工作。关键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理念、方法和能力,遇到问题知道积极地面对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善于总结和提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任课教师如何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关键问题。鼓励任课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要传授知识发现的过程,并且延伸知识发展的趋势或者另辟蹊径地发现和发展知识,这也属于创新。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掌握知识的方法比知识本身变得更加重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允许教师在教学方式、考核手段方面发挥独特性,只要是有助于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教学方法,都应该鼓励教师去尝试、试验。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主观创造”的学习方法,用富于启发性的讲授,把自己或他人的科研经验、体会和方法论融入课堂,让学生体悟前人“客观创造”的过程,进一步来引领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的尝试。[16]
(2)发挥导师的直接指导作用。导师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最直接因素,也是研究生在校期间最为直接的学习对象。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关键在于导师在本专业领域的水平、指导方略和道德情操能否为学生树立榜样。[17-19]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学生的创新能力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性。[20]导师不仅要创新性地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锻炼创新能力,而且导师本身也要具有创新意识、从事创新活动、做出创新成果,这样才能从创新性活动中获取直接的创新经验。[21]
建立导师组、实行正副“双导师”制,甚至联合企业专家担任副导师等,都是值得借鉴的研究生导师指导模式。这对学生而言,可以从不同的导师身上学到不同的东西,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催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对导师而言,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促进交叉与合作,提升现有团队人员的素质,并从不同角度考察学生的学习、工作情况,避免个别导师知识的局限性而产生误导,避免个人主观意见对学生的影响。
(3)严格把握开题报告、论文撰写和答辩等环节。科研和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基础理论水平及专门知识掌握程度的综合反映,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体现。
论文或课题的开题阶段都是最重要、最有难度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创新性研究工作而言更是如此。通过撰写开题报告、举行开题答辩,研究生可以对课题进行全面的了解,制定科学的研究计划,并根据答辩专家提出的问题,明确自己的论文与众不同的东西,即“创新点”。
完成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工作是重要的,而论文写作也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许多情况下,通过论文写作展示研究成果往往比单单完成研究课题的核心内容还要复杂和困难。通过旁征博引、反复推敲,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地把研究课题的故事表达清楚、打动评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研究工作做完了以后,要善于分析提高,突出研究工作的特色和创新点。
研究生课题的申报、考核、结题、学术报告会等环节,都可能遇到答辩的问题。答辩是思想火花撞击的机会,是“凤凰涅磐”般锤炼和升华的机会。评议专家高屋建瓴的点拨,往往会为打开思维的空间、生成创新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导师和评审专家给出的修改意见和充分肯定使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水平大幅度提高,启发了学生深度思考、引发了其对新问题的探索、增强了学术自信、提高了创新能力。
2.第二课堂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
(1)科研实践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综合训练。科研实践是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第二课堂。创新能力就是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综合能力。研究生的素质培养、能力训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主要不应是学习课程拿学分,更主要是经过研究、实践、研讨活动,主动而不是被动地学习。独立承担课题研究、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等,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生独立申报小型的科研课题,举办或参加各类竞赛活动,不但能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增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际应用能力,还能提高组织协调、社交、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这些将共同有效地推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产学研”相结合的协作式培养模式以企业为主体,使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成果由企业转化为新技术产品,同时在实施转化过程中激起研究生的创激情和创新意识,促使其学习创新方法和技艺,更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感受实际科学问题,因而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16]也促使学生研究生增强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为他们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和选择提供支持和帮助。[22]
北京工业大学搭建了研究生科技创新实践支撑体系(见图4),每个模块下有不同的活动作支撑。这为研究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创新思想的舞台。秉承“启迪智慧、激发灵感、创新思维、放飞梦想”的宗旨,北京工业大学还建立了多个研究生工程实训平台。近年来,参与到这些科研实践活动中的研究生越来越多,创新性成果数量大幅度增加,充分体现了这些活动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所起的推动作用。
(2)学术交流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升华。开展学术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就是为研究生提供一种很好的对话方式,是研究生了解学科研究动态、获得学术前沿研究方向的最快途径。[14]通过学术活动引起思考而迸发新的火花,产生灵感,以最快的方式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升华。在研究课题组内,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让研究生带着问题开组会,让研究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最近所研究的状况、进展和所遇到的问题,一起进行讨论、争辩,进一步激发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23]这不仅可以督促研究工作按计划进展,也可以对学习或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共同攻关。在对外学术活动中,积极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沙龙、学术会议特别是国际学术活动,开阔视野,了解国内外学科发展的最新信息,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发现自身存在的差距,快速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追赶并超越他人的创新研究成果,从而锻炼自身的创新能力。
五、结论
以研究生自身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沿着“意识—管理—措施”三点一线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思路,锻炼和提高研究生综合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而且切实可行的途径。研究生培养所涉及的各个层面的参与者(特别是研究生自身)要树立坚定的创新意识,这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构建完善的创新管理体制,可以为维持研究生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而提供有利的保障环境;落实有效的创新措施,则是锻炼和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且有效的环节。围绕“意识—管理—措施”三点一线,形成既有系统指导又有实际操作的可行路线,就能为把研究生培养成为适应新时期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叔子.有志有力有物相之——兼谈研究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J].高等教育研究,2001,(4):65.
[2]王迎新.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5):285.
[3]项本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理论月刊,2008,(7):83-85.
[4]刘艳坤.浅析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发挥的因素[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6):132-133.
[5]何振雄.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S1):36-37.
[6]陈娟,陈敏.五位一体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2008,(18):46-47.
[7]隋允康.追求完美[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8]孙华.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一个观念-制度的分析框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4):62-66.
[9]潘武玲.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10]廖满媛.研究生课程体系是知识、方法与创新的重要载体[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56-57.
[11]吴俊川.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3):67-70.
[12]彭光华,奉公,李建军.博士生公共理论课“现代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的创新教育功能[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4):44-47.
[13]欧宗启.如何在研究性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6):12-15.
[14]李杰,黄健,张锟.提高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3):47-48.
[15]陈花玲.改革研究生课程体系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6):26-29.
[16]吴祖芳,张艳丽,翁佩芳.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3):81-85.
[17]王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江苏高教,2004,(6):124-126.
[18]徐亚清,王怡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4(2):98-101.
[19]徐希元.我国博士生教育中多个利益主体的博弈行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4):66-70.
[20]邓义江,李芳云.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J].科技信息,2008,(11):10-11.
[21]伍一军.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7):4-6.
[22]刘颖.加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5):19-20.
[23]彭国华,许昌敏.对“导师负责制”下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6):116-118.
(责任编辑:刘辉)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管理体制;研究生
作者简介:廖满媛(1971-),女,湖南娄底人,湖南涟源人,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讲师;乔爱科(1967-),男,山西平定人,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北京 100124)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ER2009-C-59)、北京工业大学2008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CR2008-B-0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5-0061-03
一、引言
研究生是具有创新素质人才的重要来源。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具有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和探索精神,具备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树立不畏困难、刻苦钻研的研究精神和态度,通过对基本理论的概括、分析及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实现对基础理论的延伸、拓展以及升华。[1]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解决办法,有许多学者从理论体系和经验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王迎新认为其原因包括研究生个体因素、研究生导师因素、研究生教育管理因素三个方面。[2]项本武认为既有社会、学校、导师等外部因素,也包括意识、方法、能力等内部因素。[3]刘艳坤认为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发挥的内在因素有创新思维、知识结构、创新意识、动机水平、人格特征等五个方面,外在因素包括物质环境、人文环境、制度环境等三个方面。[4]何振雄提示研究生创新性人才培养需要三个条件,即导师的创新指导,研究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与综合素质,以及促进研究生创新的管理与政策。[5]但他没有就此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这些研究大都针对研究生教育的某些具体问题,进行了零星的分析,有待进一步归纳总结。本文通过分析和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笔者自身的经验和体会,提出“意识—管理—措施”三点一线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思路(见图1)。从树立坚定的创新意识、构建完善的创新管理体制、落实有效的创新措施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二、树立坚定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际活动中,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观念和意识,表现为对创新的重视、追求,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6]研究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重要,但面对问题敢于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理念更重要!可以说,人的观念是最难改变的。虽然我们不能否认每个人天生的资质有差异,但事实也证明创新能力是可以经过后天的锻炼而获得的。所以,研究生要确信自己一定能够做出创新性的工作,树立坚定的创新意识和信心。“唯有相信,才有可能。”把创新意识转化成行为习惯,坚持不懈,付出就有收获。
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一种文化氛围。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引擎,科技创新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文化的竞争。具有优秀文化的社会,必定能焕发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就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而言,其创新文化氛围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见图2)。从宏观背景而言,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产权的环境氛围,建立诚信机制,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严格保护创新成果,对促进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难想象一个弄虚作假、尔虞我诈、心浮气躁、丧失诚信的社会环境能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就学校所在中观层面而言,高校校园文化是否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树立,是否具备民主而又活跃的学术自由气氛,是影响研究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因素。北京工业大学的校训“不息为体,日新为道”就体现了刚健自强、革故鼎新的精神风貌和朝气蓬勃、奋发不息的顽强生命力,也是对学校创新文化的最好诠释。学校通过研究生入学教育系列报告、“工程大师”报告、成功人士“创新报告”等形式,让研究生意识到创新其实并不难。从小的创新开始积累,大的创新就不太遥远。当然,让研究生在聆听了几场“创新报告”和阅读了有关创新的文章之后就具有相当强的创新意识,那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就研究生本身的微观层面而言,具备强大创新能力必须以高度智慧的创新思维为前提,而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育必须建立在丰富想象力的基础上。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科学创造的心理要素之一。正如诗人们需要富于想象力的形象思维、需要浪漫主义素质,科学研究也不例外地需要“神驰万里,思接千载”的科学浪漫主义。[7]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最重要的是强化研究生的创新意识。
树立坚定的创新意识,不仅仅是研究生单方面的事情。政策制定者、管理者、导师和研究生等各个层面的参与者都需要树立创新意识,因为观念创新是制度创新、行为创新的前提与基础。
三、构建完善的创新管理体制
仅有创新意识,没有体制保障,其效果也难尽如人意。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需要观念的引导,也需要制度的跟进,只有观念和制度和谐同步,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以提高。[8]就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管理体制因素,从如下几点进行剖析。
1.建设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要健全和完善研究生管理制度,首先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管理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都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开拓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管理队伍的创新能力。“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在研究生教育上就是以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为中心。管理者应该明确自身作用,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北京工业大学在管理队伍上初具规模,但在基层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创新意识需要不断引入与加强;需要创造性地执行和制定研究生教育管理措施,为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这一中心目标服务。
2.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就像指挥棒,左右着研究生的创新行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应该是政府、社会与高校,它们之间存在着彼此冲突而又相互协调的关系(见图3)。应有效地发挥评价的功能、保障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运行效率和效益。[9]研究生创新教育体制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创新实践环境和条件,以及公平合理的评价体系。不论是研究生培养的入口、中间过程,还是出口等环节,都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在研究生培养的入口环节,涉及到招生考试制度、录用条件等;在研究生培养的中间环节过程,涉及到学校的培养目标、物质环境的满足、教育管理制度等;在研究生培养的出口关节,涉及到学校的出口标准、学术评价指标、社会评价与用人制度导向等。在这些环节中,管理体制和规章要灵活、宽松、民主、科学、人性化,鼓励创新性人才脱颖而出。
3.创新教学管理
应当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教育观念变革,推动教学管理的创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研究生培养的定位与要求,明确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在课程设置中要根据各学科的人才培养特点体现知识、思维、方法、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各因素在各门课程以及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分量。[10]本着对研究生负责任的态度,课程设置既要考虑导师科研课题的需要,也要考虑研究生将来就业的需要;既要有适应面宽泛的基础知识课程,也要有学术深度强的专业知识课程;同时要考虑学校和学生的定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需要采取相应的什么样的措施。
教学管理中要重视跨学科教育。交叉学科和跨学科教育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摇篮。学科交叉往往容易产生创新,而一个人本身具有多学科交叉则更容易产生创新。跨学科的研究生和导师之间,也可以形成交叉学科的学习和指导,从跨学科的科研项目中做出创新成果。多学科交叉与融合能使研究生在能力结构、学术思想、科学思维上形成交叉复合效应,达到将专业知识、认知与价值观相互融合并内化的效果,[10]激发更大的创造力,做出创造性的成果,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1]
4.建立科研创新激励机制
对研究生创新管理,需要建立和健全科研创新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利于鼓励研究生增加对科研精力的投入,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热情。[6]为了鼓励研究生科研创新,国家和地方均设立了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博士基金等。高校也采取了多种激励措施鼓励研究生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北京工业大学通过在研究生中设立科技创新奖、优秀博士创新基金、科技之星等奖励,有效地激发了研究生的创新热情。以近几年来科技创新奖的申报为例,从2002年设立以来年均增长率达113.66%,体现了该校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快速发展。
四、落实有效的创新措施
创新教育不单是能力教育,更不是知识教育,而是包括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整合教育,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性综合素质的系统工程。[12]那么如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采取多样而又可行的措施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下面结合笔者多年来在研究生培养、教育与管理过程中的经历,谈几点体会。
1.第一课堂为研究生创新打好基础
(1)发挥课堂教学的启发作用。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第一课堂,在整个课程教学工作中起着基石性和原本性的作用。合理的课程设置能使研究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13-15]要明确这样一个道理,教学课程学习得再多、书读得再多,也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学完,需用的时候总是还要学习新知识的。不能指望通过几门课程的学习就能够应付将来的创新性工作。关键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理念、方法和能力,遇到问题知道积极地面对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善于总结和提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任课教师如何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关键问题。鼓励任课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要传授知识发现的过程,并且延伸知识发展的趋势或者另辟蹊径地发现和发展知识,这也属于创新。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掌握知识的方法比知识本身变得更加重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允许教师在教学方式、考核手段方面发挥独特性,只要是有助于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教学方法,都应该鼓励教师去尝试、试验。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主观创造”的学习方法,用富于启发性的讲授,把自己或他人的科研经验、体会和方法论融入课堂,让学生体悟前人“客观创造”的过程,进一步来引领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的尝试。[16]
(2)发挥导师的直接指导作用。导师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最直接因素,也是研究生在校期间最为直接的学习对象。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关键在于导师在本专业领域的水平、指导方略和道德情操能否为学生树立榜样。[17-19]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学生的创新能力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性。[20]导师不仅要创新性地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锻炼创新能力,而且导师本身也要具有创新意识、从事创新活动、做出创新成果,这样才能从创新性活动中获取直接的创新经验。[21]
建立导师组、实行正副“双导师”制,甚至联合企业专家担任副导师等,都是值得借鉴的研究生导师指导模式。这对学生而言,可以从不同的导师身上学到不同的东西,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催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对导师而言,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促进交叉与合作,提升现有团队人员的素质,并从不同角度考察学生的学习、工作情况,避免个别导师知识的局限性而产生误导,避免个人主观意见对学生的影响。
(3)严格把握开题报告、论文撰写和答辩等环节。科研和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基础理论水平及专门知识掌握程度的综合反映,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体现。
论文或课题的开题阶段都是最重要、最有难度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创新性研究工作而言更是如此。通过撰写开题报告、举行开题答辩,研究生可以对课题进行全面的了解,制定科学的研究计划,并根据答辩专家提出的问题,明确自己的论文与众不同的东西,即“创新点”。
完成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工作是重要的,而论文写作也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许多情况下,通过论文写作展示研究成果往往比单单完成研究课题的核心内容还要复杂和困难。通过旁征博引、反复推敲,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地把研究课题的故事表达清楚、打动评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研究工作做完了以后,要善于分析提高,突出研究工作的特色和创新点。
研究生课题的申报、考核、结题、学术报告会等环节,都可能遇到答辩的问题。答辩是思想火花撞击的机会,是“凤凰涅磐”般锤炼和升华的机会。评议专家高屋建瓴的点拨,往往会为打开思维的空间、生成创新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导师和评审专家给出的修改意见和充分肯定使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水平大幅度提高,启发了学生深度思考、引发了其对新问题的探索、增强了学术自信、提高了创新能力。
2.第二课堂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
(1)科研实践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综合训练。科研实践是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第二课堂。创新能力就是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综合能力。研究生的素质培养、能力训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主要不应是学习课程拿学分,更主要是经过研究、实践、研讨活动,主动而不是被动地学习。独立承担课题研究、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等,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生独立申报小型的科研课题,举办或参加各类竞赛活动,不但能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增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际应用能力,还能提高组织协调、社交、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这些将共同有效地推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产学研”相结合的协作式培养模式以企业为主体,使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成果由企业转化为新技术产品,同时在实施转化过程中激起研究生的创激情和创新意识,促使其学习创新方法和技艺,更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感受实际科学问题,因而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16]也促使学生研究生增强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为他们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和选择提供支持和帮助。[22]
北京工业大学搭建了研究生科技创新实践支撑体系(见图4),每个模块下有不同的活动作支撑。这为研究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创新思想的舞台。秉承“启迪智慧、激发灵感、创新思维、放飞梦想”的宗旨,北京工业大学还建立了多个研究生工程实训平台。近年来,参与到这些科研实践活动中的研究生越来越多,创新性成果数量大幅度增加,充分体现了这些活动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所起的推动作用。
(2)学术交流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升华。开展学术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就是为研究生提供一种很好的对话方式,是研究生了解学科研究动态、获得学术前沿研究方向的最快途径。[14]通过学术活动引起思考而迸发新的火花,产生灵感,以最快的方式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升华。在研究课题组内,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让研究生带着问题开组会,让研究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最近所研究的状况、进展和所遇到的问题,一起进行讨论、争辩,进一步激发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23]这不仅可以督促研究工作按计划进展,也可以对学习或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共同攻关。在对外学术活动中,积极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沙龙、学术会议特别是国际学术活动,开阔视野,了解国内外学科发展的最新信息,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发现自身存在的差距,快速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追赶并超越他人的创新研究成果,从而锻炼自身的创新能力。
五、结论
以研究生自身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沿着“意识—管理—措施”三点一线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思路,锻炼和提高研究生综合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而且切实可行的途径。研究生培养所涉及的各个层面的参与者(特别是研究生自身)要树立坚定的创新意识,这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构建完善的创新管理体制,可以为维持研究生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而提供有利的保障环境;落实有效的创新措施,则是锻炼和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且有效的环节。围绕“意识—管理—措施”三点一线,形成既有系统指导又有实际操作的可行路线,就能为把研究生培养成为适应新时期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叔子.有志有力有物相之——兼谈研究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J].高等教育研究,2001,(4):65.
[2]王迎新.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5):285.
[3]项本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理论月刊,2008,(7):83-85.
[4]刘艳坤.浅析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发挥的因素[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6):132-133.
[5]何振雄.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S1):36-37.
[6]陈娟,陈敏.五位一体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2008,(18):46-47.
[7]隋允康.追求完美[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8]孙华.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一个观念-制度的分析框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4):62-66.
[9]潘武玲.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10]廖满媛.研究生课程体系是知识、方法与创新的重要载体[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56-57.
[11]吴俊川.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3):67-70.
[12]彭光华,奉公,李建军.博士生公共理论课“现代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的创新教育功能[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4):44-47.
[13]欧宗启.如何在研究性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6):12-15.
[14]李杰,黄健,张锟.提高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3):47-48.
[15]陈花玲.改革研究生课程体系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6):26-29.
[16]吴祖芳,张艳丽,翁佩芳.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3):81-85.
[17]王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江苏高教,2004,(6):124-126.
[18]徐亚清,王怡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4(2):98-101.
[19]徐希元.我国博士生教育中多个利益主体的博弈行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4):66-70.
[20]邓义江,李芳云.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J].科技信息,2008,(11):10-11.
[21]伍一军.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7):4-6.
[22]刘颖.加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5):19-20.
[23]彭国华,许昌敏.对“导师负责制”下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6):116-118.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