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里的福建蚶江镇世界上仅有的海上泼水节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hu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蚶江镇位于福建石狮市北部、泉州湾东南岸,宋元时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的门户,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出海口。
  每年端午,蚶江会举行热闹非凡的“海上泼水节”,人们在船上用勺、桶盛满海水,相互追逐倾泼,以祈福消灾。
  蚶江是“中国灯谜艺术之乡”,这里人人都爱猜灯谜;也是南音的发源地,听南音、唱南音成为了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
  福建石狮市蚶江镇位于石狮市北部、泉州湾东南岸,拥有悠久的历史:宋元时期,即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的门户,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出海口。明清时期,蚶江成为了大陆与台湾贸易对渡的中心码头。这里不仅是南音的发祥地之一,还是蜚声海内外的“中国灯迷艺术之乡“,更有在全国乃至世界绝无仅有的民俗——海上泼水节。而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林銮渡和六胜塔则静静地躺卧在这里,述说着昔日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海上泼水节 端午节的海上狂欢
  一提到泼水节,大多数人都会想到那是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傣历年新旧交替的日子里,云南的傣族、阿昌族、德昂族、布朗族等民族,都会开展大规模的庆祝活动,时间为3~5天。在云南少数民族的节日中,泼水节影响最大、参加人数最多,所以知名度很高,享誉海内外。
  相比之下,福建蚶江的海上泼水节知名度就小了很多。但是,海上泼水节的热闹场面不仅极其壮观,甚至还别有一番趣味。
  和傣族泼水节举办的时间不同,海上泼水节举办的时间是在每年端午节。在这一天,渔民们会驾舟从不同的地方赶到泉州湾蚶江一带的海域,是时,泉州湾百舸竞渡穿梭,人们在船上用勺、桶盛满海水,相互追逐倾泼;而岸上观者如潮,欢声雷动,共同汇成了一幅欢乐的场景。
  如今,参加泼水节的船只不仅来自蚶江、泉州湾,周边四邻的渔村也开始纷纷驾舟参与;参加泼水活动的人也不仅仅只有男性,更多的女青年也开始纷纷上阵。有趣的是,女青年们乘坐的船只常常会成为“围攻”的目标,同船的男子们自然也就扮演着“护花使者”的角色,于是,参与者就更加卖力地用小桶从海中取水泼向对手,而泼水节因此就有了更为激烈的对抗场面。
  参加泼水节的人们将水看作吉祥水、幸福水,互相泼水就是互相祝福,渔民被泼水后则意味着渔业会更加兴旺;青年男女被泼过水后,意味着他们的爱情会更幸福、更牢固。因此,被泼到水的人脸上总是喜气洋洋,心甘情愿被淋个透。
  民间还流传着一首关于泼水的民谣:“欢喜船入港,我君走船人,蚶江与鹿港,对渡来通航。海峡起风浪,隔岸等亲人,相思两地牵,盼君守空房。欢喜船入港,两岸心相同,盼君早归航,泼水喜团圆。”
  这首民谣里提到的蚶江与鹿港的对渡,正是海上泼水节的起源。
  
  泼水节起源于海峡对渡 其传统内涵正在逐渐消解
  据考证,蚶江海上泼水节最早见于明,盛于清。明朝的时候,南迁的中原汉人将纪念屈原的端午民俗与闽越族的“龙子节”相融合,形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节日。每到端午节,蚶江的民众身着节日盛装,在海上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祈求风调雨顺。由于蚶江位于泉州湾口,海面上不适合举行龙舟赛,而且端午节时值春夏之交,天气炎热,为了表达渔民间的情谊,人们就用工具装满海水,追逐互泼,不但驱热消暑,也祈求吉祥平安。
  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清政府在蚶江设立了海防官署,统辖当时的对台贸易,并开始了与台湾鹿港的对渡。据清朝《对渡碑》记载,当时蚶江已成为大陆与台湾通商通航的中心码头,对渡贸易繁荣兴盛。当时,蚶江已有从事两岸贸易的行郊商号百余家,对渡船只数百艘,两岸的海上贸易繁荣兴盛。
  在这一时期,海上泼水节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中国台湾鹿港的渔民也会专程驾船来参加。渔民们在港口互相泼水,借泼水祈福、消灾。“海上泼水节”这一习俗在这时期正式成型,并代代相传,成为了国内、乃至世界绝无仅有的文化习俗。
  蚶江的海上泼水节曾消失过一段时间。1988年6月28日,蚶江民众为了纪念泉州蚶江与中国台湾鹿港对渡205年,自发举办了规模盛大、别开生面的海上泼水节。据当地人回忆,在那一天,金鼓齐鸣,22艘代表“蚶江”、“鹿港”的船只分成两支泼水船队,相互竞舟泼水。于是,泼水声、欢叫声、嬉笑声,伴随着海涛天风,汇成了一支响彻海峡的“思亲曲”。从此,消失已久的蚶江海上泼水节又复兴了起来,至今年年举行。
  除了相互泼水,每年海上泼水节前,渔民们还会举行海峡保护神“金再兴”号的放航仪式,这其实和当地一个古老的故事有关。在传说中,蚶江与鹿港通航、通商的众多船只常常因遇到海上大雾、狂风、骇浪而受困甚至沉没,于是,蚶江王爷常常亲驾“金再兴”号在海上抢救、导航,受到人们的敬仰,更被视为护佑出海平安、风调雨顺的象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除相互泼水外,海上泼水节的其他相关习俗已处于濒危状态,尽管每年泼水节越来越热闹,但其中包含的对渡民俗内涵正在逐渐消解,熟悉对渡历史和活动规仪的人也越来越少。目前,蚶江的“海上泼水节”已是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正在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申报成功,这一闽台对渡民俗将会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发展。
  
  人人都爱猜灯谜、听“音乐活化石”
  蚶江的灯谜活动始于何时,目前无从查考。据史书记载,唐宋时,蚶江作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的门户,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灯谜活动就更为频繁;到了明清两代,谜事活动更为活跃,每到春节、元宵、中秋等佳节之际,“明灯悬谜于通衢,农夫渔民、商人学者都甚爱好,争先猜射”。
  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后,随着大量移民徙居台湾,蚶江灯谜随之传至宝岛。光绪八年,蚶江谜人创建“谈虎楼”谜社,制作了不少物谜、哑谜、画谜,谜文改用白话体,并用方言俗语入谜,经常设坛开猜、编印谜集,并前往厦门、新加坡、安南(越南)、菲律宾、印尼等地进行谜艺交流,声名远扬。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入侵,“谈虎楼”谜社成员义愤填膺,还特地举办过抗日灯谜专场。
  新中国成立后,蚶江灯谜活动更加活跃。1978年蚶江成立灯谜社,并在香港设立分社,从此,群众性灯谜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如每周一会、每日一谜,不定期的灯谜讨论等。在蚶江,许多学校都开设了灯谜课,普及灯谜知识,更有家庭子孙三代从谜,是地地道道的“灯谜之家”。
  1983年,蚶江举办“蚶江侨乡谜会”,全国各地的灯谜爱好者聚集一堂,汇成了灯谜的海洋,盛况空前,被誉为“中华谜史上前所末有的创举”,也使蚶江获得了“中国灯谜艺术之乡”的称号。
  蚶江也是南音的发源地之一。“南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张衡所著《南都赋》中,也称为“弦管”,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也是我国弥足珍贵的民族音乐瑰宝,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中国民族音乐的根”。
  历史上,历代中原移民不断把音乐带入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南音。南音演奏演唱形式与汉代音乐的演奏形式一脉相承。南音曲目有器乐曲和声乐曲两千余首,从曲牌名、格调韵味和乐器的演奏姿势看,它保留着浓厚的中原古乐遗风,是一部立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史。
  作为南音的发源地之一,南音在蚶江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听南音、唱南音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走在蚶江街道上,民间南音社团表演随处可见,而三五成群、家庭式的南音演唱也比比皆是。夜晚,人们经常聚在桥头边的榕树下听老人们唱起古老的曲调,远处还不断传来丝丝的弦管声。夜深,当人们返家路过小巷、祠堂时,南音的清音雅乐依然不绝于耳。
  
  林銮渡、六胜塔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岁月
  除了灯谜与南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蚶江还拥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林銮渡与六胜塔。
  林銮渡位于蚶江石湖村西北,为唐代航海家林銮为通勃泥(印度尼西亚北婆罗洲)而建的码头。码头建于两块巨大的天然岩石间,全长113.5米,呈曲尺状,现保存完好,是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历史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物资料。
  据清代史学家蔡永蒹所著的《西山杂志》记叙,林銮先祖从东晋至唐乾符年间,300余年里均以海上商贸为生,因经商有法,财源滚滚,世称“林百万”。
  到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林銮就已拥有大船数十艘,航行至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用丝绸彩缎换回楠木、象牙、茴香、犀角、樟脑等货品,获利丰厚。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林銮斥巨资,请了无数能工巧匠,在蚶江建造了这个当时堪称豪华的码头。可以想象,当年远洋船队靠岸时,各国商贾、水手们纷纷从这里上岸,热闹非凡。
  明朝时,林銮渡依然繁忙。新中国成立后,在渡口的淤泥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郑和船队遗留下来的铁锚,重达758.3公斤,现在收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而另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六胜塔巍然屹立于泉州湾入海处,蚶江石湖金钗山上。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座灯塔,以塔作为航标,堪称世界航海史上一绝。六胜塔修建于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1117年),南宋末年,该塔被蒙古军队毁坏。今天竖立在海湾的塔,是元朝时重建的。该塔系浑体石砌、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八角五层,高约31米,其外形带有明显的元代建筑特征。六胜塔另一个特点就是每层塔的横梁上都刻着建造者的姓名,这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也极为罕见。
  如今,六胜塔基本保持原状,仍旧巍巍翼翼地挺立在金钗山上。游人登顶,依然可以俯瞰到来往如织的海中舟楫。每当朝阳雾色,染万顷碧波,五彩缤纷,如临蓬菜仙阁。
其他文献
扁头泥蜂常被称为自然界中的“摄魂怪”,虽然体型微小,但它却能轻而易举地控制蟑螂的思想。被扁头泥蜂吸去“魂魄”后,蟑螂就算要为其“慷慨赴死”,也不会拒绝。  扁头泥蜂主要分布在南亚、非洲、太平洋三大群岛等热带地区,其胸部和腹部连接处纤细,属细腰蜂科。扁头泥蜂通体呈青绿色,有明显的金属光泽,附属肢第二肢与第三肢呈明亮的深红色,身体颜色十分显眼。成年的扁头泥蜂体长约22毫米,雌性体型略大于雄性,此外,在
众所周知,仰赖天地照顾的泸州老窖血肉丰满、精魄俱全,它被认作是中国浓香型白酒的代表,独领风骚。如此成就的背后,除了酿酒龙脉上的大气候之外,泸州产好酒的原因还取决于酿酒原料:水、粮食和优良的酒曲。  一方面,取自龙泉井的水、酿酒原粮“糯红高粱”,以及那神奇的“甘醇曲”,最终成就了一代名酒国窖1573;另一方面,泸州人独创的制作工艺及发酵理论,也构成了中国酒道中最神秘的文化。正所谓“水乃酒之血”,酿制
培养良好的英语阅读能力是初中英语教学必须掌握的四个基本技能之一,也是现行初中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能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且还能促进学生英语的听、说、写技能的提高。在初中英语测试及其他种类英语考试中,英语阅读考查占着很高的分值。考查学生的英语阅读,其实就是测试学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等。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从初中开始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
邙山陵墓群972座大型封土墓中,有三分之二已损失殆尽,盗墓使得这座“东方金字塔”伤痕累累,外人形容其为“邙山之上,十墓九空”。  严重的污染让被赞为“拥有东方两河文明”的伊河面目全非,受不明原因的水污染,河上50多万条鱼突然死亡,还引发群众的“抢鱼大战”。  洛、涧二河承载着洛阳最辉煌的记忆,但现今,其河流的众多支流都已断流消失,二河的交界处甚至还被染成了血红色。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
漆线雕古称“妆佛”,原本是一门装饰佛像的技艺,后来转型为其他器物的装饰工艺,在荟萃了陶瓷、脱胎漆器和景泰蓝的精华之后,才形成了独特的“漆线雕”。在厦门,漆线雕大师蔡水况曾闭关10年,潜心探索古老的漆线雕与新时代的契合点,他不断创新,把这门技艺应用到蛋壳、瓷盘、瓷瓶上,让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获得了新生,还大放异彩。  唐朝时,闽南地区佛教盛行,人们尊佛敬佛,对佛像外观精致细腻的要求越来越高,于
西去的道路山高水长,那些行走的足迹,串起一个个地名,在深情的民歌里反复吟唱,浸透了血泪和心酸。在歧道地,人们把鞋一脱一扔,落地后鞋尖指向哪个岔口就走哪条路;府谷县的古城有一座庙,穿过它,从此故乡就是远方;杀虎口是许多人走西口的必经之路,但过往者“不是丢钱财,就是刀砍头”;在最早唱响《走西口》民歌的河曲县,365盏河灯年复一年发出“魂兮归来”的呼唤,穿越了时空,至今依然在黄河的涛声里回荡……几百年后
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是世界第七大湖,汉代时被称为“北海”,是苏武牧羊的苦寒之地。冬季的贝加尔湖极为寒冷,白雪皑皑。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携同伴从南岸的小村利斯蒂扬卡出发,拉着雪橇重装穿越贝加尔湖,其间他差点身陷冰缝,而同伴也患上了雪盲症,在中途的奥利洪岛退出了穿越。但是,作者坚定信念,独自前行,尽管途中先后遭遇了野狼的骚扰、狂风的肆虐和冰裂缝暗藏的危险,最终还是成功地穿越了后半程360公里无人区,并
耳廓狐是世界上体型最小的狐狸,它们体型娇小,天生一副呆萌的样子,尖脸、大耳和大而黑的眼睛让人心生宠爱。  耳廓狐的大耳朵既是“散热器”,又是“高效雷达”,能敏锐地判断出猎物的具体位置,甚至还能分辨出猎物发出的声波的微弱差异。  耳廓狐凭借天赋卓绝的生存能力,成为沙漠中生活的强者,当地人将其视为沙漠的灵魂——“沙漠之狐”,是阿尔及利亚的国宝。  在电影《疯狂动物城》中,狐狸尼克的“儿子”Finnic
修道院时期的威默林庄园,依然十分正常,唯一奇怪的地方就在于,在修道院维持了近一个世纪而悄悄关闭后,庄园就变得怪异起来。  面对纷纷来客,威默林庄园也丝毫没有辜负灵异爱好者的期望,时不时会悄悄改变屋里的温度,传出奇怪的声音,在拐角处突然出现恐怖的幻影……  一位名叫“暮光之旅”的网友,声称自己拍到一个身材火辣的女人,穿着长礼服在大厅内四处游走的视频……  2010年9月,英国多家媒体大肆报道,位于朴
【摘要】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在国际合作过程中,各国之间必然存在沟通与交流,因此翻译作为沟通工具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翻译人才在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现有翻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翻译人才的质量有待提高。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数量远远高于英语专业学生数量,因此要为国家培养所需的高层次翻译人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尤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