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西口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haohua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去的道路山高水长,那些行走的足迹,串起一个个地名,在深情的民歌里反复吟唱,浸透了血泪和心酸。在歧道地,人们把鞋一脱一扔,落地后鞋尖指向哪个岔口就走哪条路;府谷县的古城有一座庙,穿过它,从此故乡就是远方;杀虎口是许多人走西口的必经之路,但过往者“不是丢钱财,就是刀砍头”;在最早唱响《走西口》民歌的河曲县,365盏河灯年复一年发出“魂兮归来”的呼唤,穿越了时空,至今依然在黄河的涛声里回荡……几百年后,当我们去重新拾起那些散落在时光里的记忆碎片,我们对“西口”的定义又当如何?
  在轰轰烈烈的走西口大潮中,无数民众都是带着对未知地域和新生活的无限憧憬而出发的。
  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似乎仍能看到,那条西行路上人头攒动,影影绰绰。北方的烈风在呼啸,大漠中黄沙飞扬,盗匪的刀光剑影在闪烁,苍凉的歌声道不尽寂寥和迷茫,但许多人还是毅然出发了。这一走就是数千里,有人从山西、陕北等地走到了蒙古草原,甚至走到了新疆边陲和更遥远的俄罗斯……
  西去的道路山高水长,那些行走的足迹,串起一个个地名,在深情的民歌里反复吟唱,浸透了血泪和心酸。
  从雁门关到府谷县走西口回望故乡的地方
  当年,大多数走西口的山西人都要先经过雁门关。沿着崎岖的山路,翻过这座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山,其艰难可想而知。为了能在春天到达草原,他们必须选择在数九寒天就开始长途跋涉。雁门关位于平均海拔1500米的太行山脉之中,它之所以如此得名,据说是因为这里位置太高,关城建好之后,大雁也只能从城门洞中穿过去。
  出雁门关往北不到100公里,有个村子叫“歧道地”。这是一个岔路口,路指向两个方向。如果走了杀虎口方向,就是常说的“西口”;如果走了另一条,就是前往大同、张家口方向。这些线路都是民间自发形成的,虽然这两条路最终都可以到达蒙古草原,但究竟选择往哪里走更好——对最初走口外的山西人来说,遥远的蒙古草原只是寄托着他们模糊的希望,至于到了那里究竟能做什么,结果又会怎样,大家心里并不清楚。
  但对于走西口的移民大军来说,这道税卡的繁荣,是建立在他们的痛苦之上的。繁重的关税,让许多希望做小买卖发家的人断绝了希望,而一些外出谋生的农民,往往因交不起过关的税费铤而走险,选择从荒凉的沙漠、高山地带绕行,路途的危险大大增加。   归化城:另一个“西口”河曲:“水西口”的招魂灯
  多年来,虽然人们普遍把杀虎口当做“西口”,但关于西口的定义,学术界并没有真正确定。许多人认为,“西口”并非单指长城的某个口,而是“山西长城诸口”的统称。因为当年走西口的人群非常庞大,且持续了几个世纪,事实上形成了很多条路线,正如“条条大道通罗马”,不同地方的民众,也有不同的路径越过长城,走向那未知的远方。只是随着民谣《走西口》的流行,人们把前往塞外的行为都统称为“走西口”。
  还有人提出,归化城才是真正的“西口”。在清代《乌里雅苏台志略》中有这样的记载:“归化城,俗曰西口”。另外,今人在呼和浩特市南郊,陆续发现了很多印有“西口”字样的砖瓦,似乎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支持。
  翻开历史,我们发现在明朝以前,塞外草原上并没有一座像样的城池。据《明史》记载,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蒙古土默特部的重要首领阿拉坦汗和三娘子共同主持,模仿元大都,在大青山之下建成了一座雄伟美丽的城池,后被朝廷赐名为“归化城”。当时的归化城由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蒙古人民给它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库库和屯”,又译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之城”,这就是如今呼和浩特市的旧城。
  随着人们开始走西口,归化城也逐渐成为塞外贸易中枢。商人们把中原的茶叶、布匹运到这里,再转运到草原和大漠深处,换回皮、毛等畜牧产品。无数商人队伍与骆驼为伴,悠悠驼铃传遍草原。到清乾隆年间,归化城被设为继杀虎口之后的第二个税关。就这样,归化城逐渐替代了杀虎口,成为“西口”的另一种定义。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这首民歌,正是当年河曲地瘠民贫,人民背井离乡的真实写照。河曲县位于黄河之滨,是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处,与内蒙古的准格尔旗隔河相望,历来是走西口最流行的地区之一。据统计,前后因走西口而在蒙古定居的河曲人多达20万,从1875年至1945年间,就有10万河曲人走西口,而2016年的河曲县,也不过15万人口。
  这个与内蒙隔河相望的小县,也是最早唱响《走西口》民歌的地方,从清代开始至今,当地人都传承着这样一种风俗: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要在黄河上放365盏麻纸扎成的河灯,来祭奠在走西口的历史中死难的亡灵。仪式由德高望重的老船工主持,大家庄重地把船开到黄河中央,一盏一盏把河灯放下去。365盏河灯,不仅代表了一年365天,每一盏灯还代表着一个孤魂,放灯的人,希望这些顺流而下的河灯,能把客死异乡的灵魂带回故乡,“魂兮归来”的呼唤,穿越了时空,至今依然在黄河的涛声里回荡……
其他文献
就像在上海街头看见英、法、日、俄各国的身影一样,古老的花莲有392年的开发史,以及163年的建城史,经过了3个国家、多个不同时代政权的统治,以及至少3种不同文化的洗礼:西班牙人的采金船队;留着辫子的满清劳工;穿着和服的日本侨民……他们在这东海岸的小城里,构造出独特的“花莲文化”。  花莲很原始,许多大陆游客到台湾骑行都是选择这里为起点,不过他们往往有些失望,因为眼前的花莲不如深圳、北京、上海那样,
鬃狼“同手同脚”的奇特走路方式让人忍俊不禁,还被人称为“踩着高跷的狐狸”,这得益于它们修长的四肢,以及酷似狐狸的耳朵、尾巴。  鬃狼虽是食肉目动物,却以素食为主。从前,人们不了解鬃狼的生活习性,对动物园里的鬃狼喂以大量肉食,结果导致它们患上膀胱结石。  鬃狼世界里实行一夫一妻制,不过,因为它们喜欢独处,个性害羞,除了发情期,它们总是相敬如宾,不仅不会一起行动,甚至连觅食也尽量回避对方。  在巴西高
坝上地区平均海拔1400米,年平均气温仅有4℃,到了每年的盛夏7月份,平均气温甚至只有16℃。因此,张北坝上素有“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的说法。  在位于坝尾的地方,有一滩清澈明亮的河水逶迤于丘陵之上——有别于普通河流的“S”形,这条河却偏偏独树一帜地蜿蜒成了一道“闪电”的形状。  等到一切准备就绪,猎手便吹起木制的长哨,模仿雄鹿求偶的声音。这时候,雌鹿、雄鹿往往为了寻偶闻声而来,而其他野兽则为
巡山队队员们发现了可可西里的一个自然规律:可可西里内的湖面一旦涨了,回家看电视,国内绝对有地方在发洪灾;湖面要是低了,国内绝对有地方在发生干旱。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苏建平认为,这就是可可西里的“预报作用”:青藏高原是中国和东亚气候的启动器。假如青藏高原變成暖干、地表沙化严重,在大风的作用下,沙子会刮到东部,会增加沙尘暴。另外,可可西里有条长江的北源,叫做楚玛尔河,如果自然保护区内沙化
【摘要】本文立足于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以英语绘本的引入为切入点,依次分析与探讨了借力英语绘本带动小学生英语素养更好发展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旨在创新小学英语教学形式,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益及其质量,让小学生的英语水平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英语;英语绘本;可行性;价值  【作者简介】陈雅惠,福建省厦门市云顶学校。  绘本是一种图文并茂的图书形式。提到绘本,很多人会认为只有幼儿阶段的孩
扁头泥蜂常被称为自然界中的“摄魂怪”,虽然体型微小,但它却能轻而易举地控制蟑螂的思想。被扁头泥蜂吸去“魂魄”后,蟑螂就算要为其“慷慨赴死”,也不会拒绝。  扁头泥蜂主要分布在南亚、非洲、太平洋三大群岛等热带地区,其胸部和腹部连接处纤细,属细腰蜂科。扁头泥蜂通体呈青绿色,有明显的金属光泽,附属肢第二肢与第三肢呈明亮的深红色,身体颜色十分显眼。成年的扁头泥蜂体长约22毫米,雌性体型略大于雄性,此外,在
众所周知,仰赖天地照顾的泸州老窖血肉丰满、精魄俱全,它被认作是中国浓香型白酒的代表,独领风骚。如此成就的背后,除了酿酒龙脉上的大气候之外,泸州产好酒的原因还取决于酿酒原料:水、粮食和优良的酒曲。  一方面,取自龙泉井的水、酿酒原粮“糯红高粱”,以及那神奇的“甘醇曲”,最终成就了一代名酒国窖1573;另一方面,泸州人独创的制作工艺及发酵理论,也构成了中国酒道中最神秘的文化。正所谓“水乃酒之血”,酿制
培养良好的英语阅读能力是初中英语教学必须掌握的四个基本技能之一,也是现行初中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能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且还能促进学生英语的听、说、写技能的提高。在初中英语测试及其他种类英语考试中,英语阅读考查占着很高的分值。考查学生的英语阅读,其实就是测试学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等。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从初中开始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
邙山陵墓群972座大型封土墓中,有三分之二已损失殆尽,盗墓使得这座“东方金字塔”伤痕累累,外人形容其为“邙山之上,十墓九空”。  严重的污染让被赞为“拥有东方两河文明”的伊河面目全非,受不明原因的水污染,河上50多万条鱼突然死亡,还引发群众的“抢鱼大战”。  洛、涧二河承载着洛阳最辉煌的记忆,但现今,其河流的众多支流都已断流消失,二河的交界处甚至还被染成了血红色。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
漆线雕古称“妆佛”,原本是一门装饰佛像的技艺,后来转型为其他器物的装饰工艺,在荟萃了陶瓷、脱胎漆器和景泰蓝的精华之后,才形成了独特的“漆线雕”。在厦门,漆线雕大师蔡水况曾闭关10年,潜心探索古老的漆线雕与新时代的契合点,他不断创新,把这门技艺应用到蛋壳、瓷盘、瓷瓶上,让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获得了新生,还大放异彩。  唐朝时,闽南地区佛教盛行,人们尊佛敬佛,对佛像外观精致细腻的要求越来越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