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是世界第七大湖,汉代时被称为“北海”,是苏武牧羊的苦寒之地。冬季的贝加尔湖极为寒冷,白雪皑皑。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携同伴从南岸的小村利斯蒂扬卡出发,拉着雪橇重装穿越贝加尔湖,其间他差点身陷冰缝,而同伴也患上了雪盲症,在中途的奥利洪岛退出了穿越。但是,作者坚定信念,独自前行,尽管途中先后遭遇了野狼的骚扰、狂风的肆虐和冰裂缝暗藏的危险,最终还是成功地穿越了后半程360公里无人区,并抵达目的地——北岸的北贝加尔斯克。
1
伊尔库茨克→利斯蒂扬卡
因为签证的问题,我被移民局带走并拘留了四个多小时,还被列入了黑名单,5年之内禁止入境。在此期间,俄罗斯警察甚至把我当成间谍审问……
经过两年的准备,2017年1月17日,我终于踏上了前往贝加尔湖的穿越之旅。第一站,是位于贝加尔湖南端的伊尔库茨克。出发时,好友张星星眼泪哗哗往下流,透过车窗,我感受到她的忧虑,仿佛那是见我的最后一面。
“如果你是我亲弟弟,我肯定会拿绳子把你捆住,不让你去贝加尔湖。”后来张星星在电话里告诉我。
18日,我抵达伊尔库茨克。此时,一位酷爱高海拔登山的师姐四处联系我,她满怀忧虑,对我冬季穿越贝加尔湖的安全性提出种种质疑,劝我三思而行。在她看来,此行凶多吉少。
其实,她的担心和质疑并非多余。冬季的贝加尔湖平均气温在零下38℃左右,严寒的冰雪世界了无生机,而要穿越700公里的无人区,需要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且其间得不到任何补给。这就意味着,在整个探险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做到尽善尽美,哪怕其中稍有疏忽,都将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对于这次探险,我并没有成功的把握,但我知道,只有正视困难,才能迎难而上,而内心深处始终响起的那个声音也在告诉自己:我能行。
抵达伊尔库茨克的第二天,我就迫不及待地跳进零下19℃的冰窟窿冬泳,适应当地的环境。10天之后,也就是2017年的大年初一,我与俄罗斯同伴费奥多尔一起,冒着零下27℃的严寒进入西伯利亚的泰加森林徒步。这片原始森林,白雪皑皑,时有熊和狼群出没。我们负重50公斤,跋涉在齐膝深的白雪中,并登上海拔1000米左右、寒风凛冽的山顶露营。除此之外,我们还去了从贝加尔湖流出来的唯一河流安加拉河,在宽阔的河面上滑雪、露营。
在伊尔库茨克的40天,我过得很充实,每一天都有新的体验和感受。在此期间,我全力以赴,进行各种适应性训练,目的是不断增加成功穿越的可能性。
西伯利亚以寒冷著称,3月的贝加尔湖气温在零下10~40℃之间,湖面的冰层通常厚达70厘米。根据往年的经验,3月的贝加尔湖南部应该是冰面,在冰面上可以用滑冰刀的方式前行,每小时可达6公里左右,因此我与同伴费奥多尔计划3月1日启程前往贝加尔湖。然而天公不作美,出发前后幾乎有7天都在下雪。当我们步入贝加尔湖,整个湖面白茫茫一片,积雪最深时达到40厘米,根本无法滑行。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只好拖着雪橇蹒跚前进,如同走在冰冷、雪白的沙漠中一般。雪橇上还放着50公斤重的行李,前进速度可想而知——每小时仅约2公里,缓慢得令人咋舌。但按照原计划,我们每天需要至少走25公里,这就意味着一天中必须有12个小时都在路上。一天下来,由于长久地拖拉雪橇,我的腰部留下了深深的血痕。为此我不断地挪动腰带的位置,以减轻疼痛。
“我睡一觉就好了,你不要担心。”他安慰我说。
第二天早上,经过一夜恢复,费奥多尔的眼睛好了许多。但我仍然十分担忧,便将自己的雪镜借给了他。晚上,当我们抵达奥利洪岛的轮渡码头时,费奥多尔的病情加重,双眼红肿,不断流泪,眼前模糊不清。
在穿越贝加尔湖的途中,奥利洪岛是唯一可以轻松退出的地方,因为这里每天都有车辆往返伊尔库茨克。3月9日,费奥多尔决定放弃贝加尔湖的穿越,并把他的雪橇、食物、燃料统统交给了我。费奥多尔是当地经验极其丰富的高山向导,对贝加尔湖特别熟悉。他的退出让我感到恐慌,因为我并没有准备好独自完成此次穿越。我很清楚自己的能力,我的冰上活动经验并不丰富,如果对冰的厚度判断失误,我付出的代价可能是致命的。
究竟是前进还是后退?我很犹豫。如果选择和费奥多尔一起返回伊尔库茨克,那么此行的意义又何在?那样的话,我将对不起自己过去两年来付出的努力,毕竟穿越贝加尔湖是我最大的梦想。然而,若是独自走完接下来的360公里路程,所冒的风险会极大。
3
奥利洪岛→北贝加尔斯克
凌晨4点刚过,我就被帐篷外呼啸的狂风惊醒。我发现自己呼出的气竟变成冰晶飘打在脸上,而帐篷也不断地颤抖,发出可怖的声响。
“在贝加尔湖北部,有些地方的冰缝会很大,甚至宽达2米,你一定不要偷懒,要先找到一个最窄的地方,确定可以通过后才去穿越。遇到厚度可疑的冰面,一定要先检查再通过,千万不要怀有任何侥幸心理。”费奥多尔临别时告诫我,“我相信你能够成功的,我在伊尔库茨克等着你凯旋。”
前方是360公里的无人区,除了狼,渺无人迹,更没有任何电话和网络信号。在我抵达奥利洪岛时,所有的亲人、朋友和同事都在电话中告诉我:“安全第一,感觉不行就撤。”这相当于为我开了绿灯,我可以随便找一个理由放弃最后的穿越,而天气、身体状况、装备等,都可以成为借口。
但是,我在心里跟家人道了声抱歉,最终选择了继续前进,相信独自穿越贝加尔湖就是我的使命。
3月12日,我离开了奥利洪岛的胡日尔村,迈向穿越贝加尔湖最后的360公里。出发前,贝加尔湖当地传奇向导杰克告诉我:“贝加尔湖北部有狼,而且现在正好是海豹产仔季节,狼群会去海豹产仔的碎冰区捕猎,你要当心。”
离开奥利洪岛后的第六天,一场大风突然刮来,湖面的能见度急剧下降,难以前行。为了抵抗大风,我在离岸边5公里处扎营,并用5根冰锥将帐篷深深地钉入蓝冰之中,然后用冰块把帐篷边角牢牢固定住。
凌晨4点刚过,我就被帐篷外呼啸的狂风惊醒。我发现自己呼出的气竟变成冰晶飘打在脸上,而帐篷也不断地颤抖,发出可怖的声响。感受到大自然的狂怒,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于是我开始祈祷,并一遍又一遍回忆扎帐篷的经过,哪怕最终确定没有丝毫疏漏,我仍然心神不宁,无助地蜷缩在睡袋里。
早上,风雪过后,东方一抹绯红乍现,在喷薄而出的阳光下,透彻的蓝冰夹杂在白雪中,宛如一块块晶莹的宝石。白雪皑皑,茫茫渺渺,动人心魄之美震撼了我,使我在崩溃的边缘选择继续坚持。
3月28日,我从北贝加尔斯克回到伊尔库茨克,费奥多尔前来火车站接我,一见面,他便给了我一个俄式熊抱,并送给我一枚翡翠奖牌。奖牌上刻着贝加尔湖的图形和一头俄国棕熊,并用俄语写着“西伯利亚”。
“现在你是一个真正的西伯利亚人了!”费奥多尔微笑着说道。

1
伊尔库茨克→利斯蒂扬卡
因为签证的问题,我被移民局带走并拘留了四个多小时,还被列入了黑名单,5年之内禁止入境。在此期间,俄罗斯警察甚至把我当成间谍审问……
经过两年的准备,2017年1月17日,我终于踏上了前往贝加尔湖的穿越之旅。第一站,是位于贝加尔湖南端的伊尔库茨克。出发时,好友张星星眼泪哗哗往下流,透过车窗,我感受到她的忧虑,仿佛那是见我的最后一面。
“如果你是我亲弟弟,我肯定会拿绳子把你捆住,不让你去贝加尔湖。”后来张星星在电话里告诉我。

18日,我抵达伊尔库茨克。此时,一位酷爱高海拔登山的师姐四处联系我,她满怀忧虑,对我冬季穿越贝加尔湖的安全性提出种种质疑,劝我三思而行。在她看来,此行凶多吉少。
其实,她的担心和质疑并非多余。冬季的贝加尔湖平均气温在零下38℃左右,严寒的冰雪世界了无生机,而要穿越700公里的无人区,需要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且其间得不到任何补给。这就意味着,在整个探险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做到尽善尽美,哪怕其中稍有疏忽,都将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对于这次探险,我并没有成功的把握,但我知道,只有正视困难,才能迎难而上,而内心深处始终响起的那个声音也在告诉自己:我能行。
抵达伊尔库茨克的第二天,我就迫不及待地跳进零下19℃的冰窟窿冬泳,适应当地的环境。10天之后,也就是2017年的大年初一,我与俄罗斯同伴费奥多尔一起,冒着零下27℃的严寒进入西伯利亚的泰加森林徒步。这片原始森林,白雪皑皑,时有熊和狼群出没。我们负重50公斤,跋涉在齐膝深的白雪中,并登上海拔1000米左右、寒风凛冽的山顶露营。除此之外,我们还去了从贝加尔湖流出来的唯一河流安加拉河,在宽阔的河面上滑雪、露营。
在伊尔库茨克的40天,我过得很充实,每一天都有新的体验和感受。在此期间,我全力以赴,进行各种适应性训练,目的是不断增加成功穿越的可能性。

西伯利亚以寒冷著称,3月的贝加尔湖气温在零下10~40℃之间,湖面的冰层通常厚达70厘米。根据往年的经验,3月的贝加尔湖南部应该是冰面,在冰面上可以用滑冰刀的方式前行,每小时可达6公里左右,因此我与同伴费奥多尔计划3月1日启程前往贝加尔湖。然而天公不作美,出发前后幾乎有7天都在下雪。当我们步入贝加尔湖,整个湖面白茫茫一片,积雪最深时达到40厘米,根本无法滑行。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只好拖着雪橇蹒跚前进,如同走在冰冷、雪白的沙漠中一般。雪橇上还放着50公斤重的行李,前进速度可想而知——每小时仅约2公里,缓慢得令人咋舌。但按照原计划,我们每天需要至少走25公里,这就意味着一天中必须有12个小时都在路上。一天下来,由于长久地拖拉雪橇,我的腰部留下了深深的血痕。为此我不断地挪动腰带的位置,以减轻疼痛。

“我睡一觉就好了,你不要担心。”他安慰我说。
第二天早上,经过一夜恢复,费奥多尔的眼睛好了许多。但我仍然十分担忧,便将自己的雪镜借给了他。晚上,当我们抵达奥利洪岛的轮渡码头时,费奥多尔的病情加重,双眼红肿,不断流泪,眼前模糊不清。
在穿越贝加尔湖的途中,奥利洪岛是唯一可以轻松退出的地方,因为这里每天都有车辆往返伊尔库茨克。3月9日,费奥多尔决定放弃贝加尔湖的穿越,并把他的雪橇、食物、燃料统统交给了我。费奥多尔是当地经验极其丰富的高山向导,对贝加尔湖特别熟悉。他的退出让我感到恐慌,因为我并没有准备好独自完成此次穿越。我很清楚自己的能力,我的冰上活动经验并不丰富,如果对冰的厚度判断失误,我付出的代价可能是致命的。
究竟是前进还是后退?我很犹豫。如果选择和费奥多尔一起返回伊尔库茨克,那么此行的意义又何在?那样的话,我将对不起自己过去两年来付出的努力,毕竟穿越贝加尔湖是我最大的梦想。然而,若是独自走完接下来的360公里路程,所冒的风险会极大。
3
奥利洪岛→北贝加尔斯克
凌晨4点刚过,我就被帐篷外呼啸的狂风惊醒。我发现自己呼出的气竟变成冰晶飘打在脸上,而帐篷也不断地颤抖,发出可怖的声响。
“在贝加尔湖北部,有些地方的冰缝会很大,甚至宽达2米,你一定不要偷懒,要先找到一个最窄的地方,确定可以通过后才去穿越。遇到厚度可疑的冰面,一定要先检查再通过,千万不要怀有任何侥幸心理。”费奥多尔临别时告诫我,“我相信你能够成功的,我在伊尔库茨克等着你凯旋。”
前方是360公里的无人区,除了狼,渺无人迹,更没有任何电话和网络信号。在我抵达奥利洪岛时,所有的亲人、朋友和同事都在电话中告诉我:“安全第一,感觉不行就撤。”这相当于为我开了绿灯,我可以随便找一个理由放弃最后的穿越,而天气、身体状况、装备等,都可以成为借口。
但是,我在心里跟家人道了声抱歉,最终选择了继续前进,相信独自穿越贝加尔湖就是我的使命。
3月12日,我离开了奥利洪岛的胡日尔村,迈向穿越贝加尔湖最后的360公里。出发前,贝加尔湖当地传奇向导杰克告诉我:“贝加尔湖北部有狼,而且现在正好是海豹产仔季节,狼群会去海豹产仔的碎冰区捕猎,你要当心。”

离开奥利洪岛后的第六天,一场大风突然刮来,湖面的能见度急剧下降,难以前行。为了抵抗大风,我在离岸边5公里处扎营,并用5根冰锥将帐篷深深地钉入蓝冰之中,然后用冰块把帐篷边角牢牢固定住。
凌晨4点刚过,我就被帐篷外呼啸的狂风惊醒。我发现自己呼出的气竟变成冰晶飘打在脸上,而帐篷也不断地颤抖,发出可怖的声响。感受到大自然的狂怒,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于是我开始祈祷,并一遍又一遍回忆扎帐篷的经过,哪怕最终确定没有丝毫疏漏,我仍然心神不宁,无助地蜷缩在睡袋里。
早上,风雪过后,东方一抹绯红乍现,在喷薄而出的阳光下,透彻的蓝冰夹杂在白雪中,宛如一块块晶莹的宝石。白雪皑皑,茫茫渺渺,动人心魄之美震撼了我,使我在崩溃的边缘选择继续坚持。

3月28日,我从北贝加尔斯克回到伊尔库茨克,费奥多尔前来火车站接我,一见面,他便给了我一个俄式熊抱,并送给我一枚翡翠奖牌。奖牌上刻着贝加尔湖的图形和一头俄国棕熊,并用俄语写着“西伯利亚”。
“现在你是一个真正的西伯利亚人了!”费奥多尔微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