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教育,特别是当代高等教育注重以学生为本,力求使学生形成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连的体系。生物科学属于偏重人文的学科,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实现生物科学的人文教育功能,是我们每一位生物学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教育非常淡化。该文从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精神,探索教材的社会功能,创造实践情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通过健康教育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等方面,剖析了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关键词】生物科学;人文教育;融合;科学教育
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以个体的人格完善为最高目标,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与自然、社会和人和谐相处。其实仅从生物学本身研究对象的终极目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点而言,生物学具有较重的人文色彩,随着人们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这一人文色彩愈来愈得到彰显。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淡谈在生物科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有益尝试。
1 充分挖掘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1.1 唯物主义教育。生物学科是一门描述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蕴含着唯物主义的内涵。课堂上通过对有关生命现象进行剖析,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本质,增强学生对自身的客观认识,对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的一个知识体系教育为学生建立正确的唯物主义人生观和世界观提供了科学依据。
1.2 社会责任感教育。现代生物科学不断为人类创造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在尽情领略生物科技带给人们的健康与舒适的同时,增强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同时理性地提醒学生,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人类正面临着如环境污染、温室效应、人口膨胀、能源枯竭等严重的威胁。但是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生命科学本身造成的,它们的解决必须要提升我们的人文精神,依靠科学的方法,遵循自然发展规律,让学生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意识和人文意识。
1.3 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生物科学发展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揭示了人类生命科学的发展规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袁隆平两系杂交水稻法等,这些典型史实和典型人物,处处体现出人的价值,对社会和谐发展的追求。由此激励同学学习科学家们执着的科学探索精神,以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为榜样,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德,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2 创设实践情景,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2.1 根据当代科学发展情景,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DNA重组技术迅速兴起,带来一系列农业的、医药的产品进入市场。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若利用不当,将给人类未来投下隐忧。因此在学习《人体解剖与生理后》向学生介绍了“克隆技术”与“克隆人”,并请学生讨论克隆人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后果,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道德和伦理方面的难题。在科技发展使我们物质生活日益满足的今天,我们呼唤人文精神,我们追求科学与人文的渗透和融合。
2.2 利用实验课程,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实验中的各种数据,都要有严格的来源,都要做到实事求是,绝对不能弄虚作假,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科学的态度。
2.3 利用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在实践课程中,利用学生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学会如何发现自然之美,如何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养成热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生物科学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强调科学的育人功能,纠正生物教学中的唯科学化倾向,关注人性的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注重对精神和价值的追求,培养人文精神,实现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真正体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万华.加强生物研究,搞好生态建设[N].贵州政协报,2000
2 李佳.把德育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中[N].西藏日报,2000
3 李佳.如何教好生物课[N].西藏日报,2000
【关键词】生物科学;人文教育;融合;科学教育
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以个体的人格完善为最高目标,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与自然、社会和人和谐相处。其实仅从生物学本身研究对象的终极目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点而言,生物学具有较重的人文色彩,随着人们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这一人文色彩愈来愈得到彰显。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淡谈在生物科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有益尝试。
1 充分挖掘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1.1 唯物主义教育。生物学科是一门描述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蕴含着唯物主义的内涵。课堂上通过对有关生命现象进行剖析,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本质,增强学生对自身的客观认识,对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的一个知识体系教育为学生建立正确的唯物主义人生观和世界观提供了科学依据。
1.2 社会责任感教育。现代生物科学不断为人类创造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在尽情领略生物科技带给人们的健康与舒适的同时,增强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同时理性地提醒学生,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人类正面临着如环境污染、温室效应、人口膨胀、能源枯竭等严重的威胁。但是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生命科学本身造成的,它们的解决必须要提升我们的人文精神,依靠科学的方法,遵循自然发展规律,让学生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意识和人文意识。
1.3 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生物科学发展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揭示了人类生命科学的发展规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袁隆平两系杂交水稻法等,这些典型史实和典型人物,处处体现出人的价值,对社会和谐发展的追求。由此激励同学学习科学家们执着的科学探索精神,以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为榜样,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德,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2 创设实践情景,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2.1 根据当代科学发展情景,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DNA重组技术迅速兴起,带来一系列农业的、医药的产品进入市场。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若利用不当,将给人类未来投下隐忧。因此在学习《人体解剖与生理后》向学生介绍了“克隆技术”与“克隆人”,并请学生讨论克隆人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后果,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道德和伦理方面的难题。在科技发展使我们物质生活日益满足的今天,我们呼唤人文精神,我们追求科学与人文的渗透和融合。
2.2 利用实验课程,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实验中的各种数据,都要有严格的来源,都要做到实事求是,绝对不能弄虚作假,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科学的态度。
2.3 利用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在实践课程中,利用学生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学会如何发现自然之美,如何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养成热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生物科学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强调科学的育人功能,纠正生物教学中的唯科学化倾向,关注人性的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注重对精神和价值的追求,培养人文精神,实现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真正体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万华.加强生物研究,搞好生态建设[N].贵州政协报,2000
2 李佳.把德育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中[N].西藏日报,2000
3 李佳.如何教好生物课[N].西藏日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