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注、观察和体悟“身边人”、“身边事”,养成勤于积累、善于感悟的良好习惯,是中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必修课。浏览2011年中考作文题,就可以发现好几个题目都用“身边”字样,有的用词都大同小异,例如《就在我身边》(菏泽题)、《其实,就在我身边》(南宁题)、《在我身边》(梅州题)、《身边的感动》(潜江题)等。《金库里的阳光》正是取材于“身边人”、“身边事”,感悟却又胜人一筹的佳作。初读,似乎感到文章题材平常,叙事琐碎,但仔细琢磨,却感到意蕴丰富,立意新颖。最近一段时间,国人不是纠结于“遇见跌倒老人该不该搀扶”一类的困惑吗?不是为钢筋混凝土阻隔了人际温情暖意而“常太息”吗?不要过于悲观,人间自有“太阳”和“暖意”在。你看,《金库里的阳光》中的“朱大姐”们多么体贴“月子里落下病根”的“王姐”——“少开换气窗,也少开空调”;但王姐呢,“自然不过意”,会“自己去摁空调开关”,给同事送凉快;“生动有趣”的一幕接着出现——空调开启后往往是“不长时间,同事们都‘嫌冷’把空调关了”。看,这样的双向关怀多温暖、多贴心呀!更“生动有趣”的还在后头——朱大姐“异想天开”地在金库“制造”了一个“移动太阳”,这一着既“给锁晒太阳”,也把柔和的温暖送进王姐的心底。这“金库里的阳光”分明是人性美的阳光啊!就这样,一个平常的素材,因为触及了社会热点话题而射出耀眼的光芒,温暖着读者原本有着些许凉意的情感天地。此文为我们写“身边人”、“身边事”怎样触及时代脉搏、凸显时代精神提供了范例。
“叙事画龙、结尾点睛”是《金库里的阳光》最具魅力之所在。文章叙事时安排插叙、补叙,层层设悬,步步解疑,以增强“龙体”的可读(视)性。而“画龙”后的“由叙转议,由事明理”则是“点睛”的常用笔法。中学生在“点睛”时常见的误区有:文字冗长,失之于繁杂;意思过于直露,失之于肤浅;生硬牵强,故作高深,失之于玄乎。《金库里的阳光》的作者不是这样,其“点睛”之笔有三妙:一是从容过渡。议论前的“太阳在走”一句一语双关,是“由叙转议”的准备——自然界的阳光在走,正是因为同事们如阳光般温暖的关爱之情在扩散、传递,一直抵达“原本阴暗不亮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二是言近旨远。“只要心中有温暖,阳光就不会有禁区”一句只有15字,却很有哲理,奏响了人与自然的和鸣——属于大自然的阳光,在人们的感情沙漠地带也会有“禁区”;而一旦人性的温暖普照,大自然阳光原本无法到达的“禁区”也会“开禁”,乃至温暖如春。三是“议由叙生”。“只要心中有温暖,阳光就不会有禁区”一句全由叙事生出,且与人物事件紧密勾连。“朱大姐”们、王姐的互相体贴照顾不都是出于“心中有温暖”么?阴暗潮湿的“禁区”能“开禁”,“让所有人都跟着‘头疼’的事”能圆满解决,靠的不仅是智慧,更是一颗颗温暖的心;“朱大姐”用镜子引来的不仅是阳光,更是引进了人际间被很多人已经淡漠的友情、真情,当代社会多么需要更多的“朱大姐”们去冲破真情的高墙与“禁区”啊!而这,正是本文叙事的旨归,也是文章现实意义之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附]
金库里的阳光
陈绍龙
要不是掌纹锁“罢工”,我哪里知道王姐怕风的蹊跷事。
我是三级主管,在应急状况下我是要伸手解码开锁的。因为锁内有我的掌纹记忆。
王姐不吹空调,不吹电风扇,更怪的是,就是隔壁有电扇响,她要是听到,都会条件反射似的喊“头疼”。
金库的朱大姐悄悄告诉我,这是她月子里落下的病根。
还有这事。
我这才想起,王姐常会用一件衣服把头裹个严实。她是听不得外面的风响。还好,金库除了墙上有两方手帕大的窗户外,没有大的窗户,自然没有风。同事都体谅王姐,少开换气窗,也少开空调。他们见过,只要有电机响,王姐就会用衣服裹头,一脸痛苦状。王姐那件裹头的衣服就一直带在身边。
库房墙超厚,像是地下室,平日里凉。不过,进入伏天,金库里面温度湿度还是高的,不开空调或者换气扇让人感到很是难受。
王姐自然不过意,觉得自己总不能太自私,她在用那件衣服“武装”好了头之后,自己去摁空调开关。其实,也多半是一会,不长时间,同事们都“嫌冷”把空调关了。
麻烦事还是来了。金库的掌纹锁打不开竟然跟少开空调有关。
我们都紧张起来。掌纹锁金贵,高科技,是外国进口的,仅锁芯就十多万;更要命的是,要是打不开锁,每天全城银行各网点都等着钱呢。电话一直打到厂家国内代理商,修锁师傅埋怨这锁不可能坏。果然,修锁的师傅只是把锁拆下来放在太阳下晒晒便好了,说这锁受不得潮,是周边湿度大影响到了锁的机芯。室内潮湿不行,开空调换气扇吧,他们又见不得王姐的痛苦状。这又是一件让所有人都跟着“头疼”的事。
或许是受到锁晒太阳的启发,或许是对着那两扇小窗发呆有了灵感,最后是朱大姐想出了一个办法:给锁晒太阳。
朱大姐从家里带来了一面带把的镜子,把镜子绑在一根棍子上,然后把镜子靠在墙上。每天上午或是下午阳光从小窗口斜射下来的时候,他们把镜子对着两方小窗口洒下的阳光,再把那束阳光投向掌纹锁,只是要想着跟着阳光不时地调整镜子的角度。
太阳在走。
原本阴暗不亮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因着这一缕阳光,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这让我很受感动,且生感叹:只要心中有温暖,阳光就不会有禁区。
(选自《扬子晚报》)
“叙事画龙、结尾点睛”是《金库里的阳光》最具魅力之所在。文章叙事时安排插叙、补叙,层层设悬,步步解疑,以增强“龙体”的可读(视)性。而“画龙”后的“由叙转议,由事明理”则是“点睛”的常用笔法。中学生在“点睛”时常见的误区有:文字冗长,失之于繁杂;意思过于直露,失之于肤浅;生硬牵强,故作高深,失之于玄乎。《金库里的阳光》的作者不是这样,其“点睛”之笔有三妙:一是从容过渡。议论前的“太阳在走”一句一语双关,是“由叙转议”的准备——自然界的阳光在走,正是因为同事们如阳光般温暖的关爱之情在扩散、传递,一直抵达“原本阴暗不亮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二是言近旨远。“只要心中有温暖,阳光就不会有禁区”一句只有15字,却很有哲理,奏响了人与自然的和鸣——属于大自然的阳光,在人们的感情沙漠地带也会有“禁区”;而一旦人性的温暖普照,大自然阳光原本无法到达的“禁区”也会“开禁”,乃至温暖如春。三是“议由叙生”。“只要心中有温暖,阳光就不会有禁区”一句全由叙事生出,且与人物事件紧密勾连。“朱大姐”们、王姐的互相体贴照顾不都是出于“心中有温暖”么?阴暗潮湿的“禁区”能“开禁”,“让所有人都跟着‘头疼’的事”能圆满解决,靠的不仅是智慧,更是一颗颗温暖的心;“朱大姐”用镜子引来的不仅是阳光,更是引进了人际间被很多人已经淡漠的友情、真情,当代社会多么需要更多的“朱大姐”们去冲破真情的高墙与“禁区”啊!而这,正是本文叙事的旨归,也是文章现实意义之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附]
金库里的阳光
陈绍龙
要不是掌纹锁“罢工”,我哪里知道王姐怕风的蹊跷事。
我是三级主管,在应急状况下我是要伸手解码开锁的。因为锁内有我的掌纹记忆。
王姐不吹空调,不吹电风扇,更怪的是,就是隔壁有电扇响,她要是听到,都会条件反射似的喊“头疼”。
金库的朱大姐悄悄告诉我,这是她月子里落下的病根。
还有这事。
我这才想起,王姐常会用一件衣服把头裹个严实。她是听不得外面的风响。还好,金库除了墙上有两方手帕大的窗户外,没有大的窗户,自然没有风。同事都体谅王姐,少开换气窗,也少开空调。他们见过,只要有电机响,王姐就会用衣服裹头,一脸痛苦状。王姐那件裹头的衣服就一直带在身边。
库房墙超厚,像是地下室,平日里凉。不过,进入伏天,金库里面温度湿度还是高的,不开空调或者换气扇让人感到很是难受。
王姐自然不过意,觉得自己总不能太自私,她在用那件衣服“武装”好了头之后,自己去摁空调开关。其实,也多半是一会,不长时间,同事们都“嫌冷”把空调关了。
麻烦事还是来了。金库的掌纹锁打不开竟然跟少开空调有关。
我们都紧张起来。掌纹锁金贵,高科技,是外国进口的,仅锁芯就十多万;更要命的是,要是打不开锁,每天全城银行各网点都等着钱呢。电话一直打到厂家国内代理商,修锁师傅埋怨这锁不可能坏。果然,修锁的师傅只是把锁拆下来放在太阳下晒晒便好了,说这锁受不得潮,是周边湿度大影响到了锁的机芯。室内潮湿不行,开空调换气扇吧,他们又见不得王姐的痛苦状。这又是一件让所有人都跟着“头疼”的事。
或许是受到锁晒太阳的启发,或许是对着那两扇小窗发呆有了灵感,最后是朱大姐想出了一个办法:给锁晒太阳。
朱大姐从家里带来了一面带把的镜子,把镜子绑在一根棍子上,然后把镜子靠在墙上。每天上午或是下午阳光从小窗口斜射下来的时候,他们把镜子对着两方小窗口洒下的阳光,再把那束阳光投向掌纹锁,只是要想着跟着阳光不时地调整镜子的角度。
太阳在走。
原本阴暗不亮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因着这一缕阳光,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这让我很受感动,且生感叹:只要心中有温暖,阳光就不会有禁区。
(选自《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