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画龙 结尾点睛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2005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注、观察和体悟“身边人”、“身边事”,养成勤于积累、善于感悟的良好习惯,是中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必修课。浏览2011年中考作文题,就可以发现好几个题目都用“身边”字样,有的用词都大同小异,例如《就在我身边》(菏泽题)、《其实,就在我身边》(南宁题)、《在我身边》(梅州题)、《身边的感动》(潜江题)等。《金库里的阳光》正是取材于“身边人”、“身边事”,感悟却又胜人一筹的佳作。初读,似乎感到文章题材平常,叙事琐碎,但仔细琢磨,却感到意蕴丰富,立意新颖。最近一段时间,国人不是纠结于“遇见跌倒老人该不该搀扶”一类的困惑吗?不是为钢筋混凝土阻隔了人际温情暖意而“常太息”吗?不要过于悲观,人间自有“太阳”和“暖意”在。你看,《金库里的阳光》中的“朱大姐”们多么体贴“月子里落下病根”的“王姐”——“少开换气窗,也少开空调”;但王姐呢,“自然不过意”,会“自己去摁空调开关”,给同事送凉快;“生动有趣”的一幕接着出现——空调开启后往往是“不长时间,同事们都‘嫌冷’把空调关了”。看,这样的双向关怀多温暖、多贴心呀!更“生动有趣”的还在后头——朱大姐“异想天开”地在金库“制造”了一个“移动太阳”,这一着既“给锁晒太阳”,也把柔和的温暖送进王姐的心底。这“金库里的阳光”分明是人性美的阳光啊!就这样,一个平常的素材,因为触及了社会热点话题而射出耀眼的光芒,温暖着读者原本有着些许凉意的情感天地。此文为我们写“身边人”、“身边事”怎样触及时代脉搏、凸显时代精神提供了范例。
  “叙事画龙、结尾点睛”是《金库里的阳光》最具魅力之所在。文章叙事时安排插叙、补叙,层层设悬,步步解疑,以增强“龙体”的可读(视)性。而“画龙”后的“由叙转议,由事明理”则是“点睛”的常用笔法。中学生在“点睛”时常见的误区有:文字冗长,失之于繁杂;意思过于直露,失之于肤浅;生硬牵强,故作高深,失之于玄乎。《金库里的阳光》的作者不是这样,其“点睛”之笔有三妙:一是从容过渡。议论前的“太阳在走”一句一语双关,是“由叙转议”的准备——自然界的阳光在走,正是因为同事们如阳光般温暖的关爱之情在扩散、传递,一直抵达“原本阴暗不亮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二是言近旨远。“只要心中有温暖,阳光就不会有禁区”一句只有15字,却很有哲理,奏响了人与自然的和鸣——属于大自然的阳光,在人们的感情沙漠地带也会有“禁区”;而一旦人性的温暖普照,大自然阳光原本无法到达的“禁区”也会“开禁”,乃至温暖如春。三是“议由叙生”。“只要心中有温暖,阳光就不会有禁区”一句全由叙事生出,且与人物事件紧密勾连。“朱大姐”们、王姐的互相体贴照顾不都是出于“心中有温暖”么?阴暗潮湿的“禁区”能“开禁”,“让所有人都跟着‘头疼’的事”能圆满解决,靠的不仅是智慧,更是一颗颗温暖的心;“朱大姐”用镜子引来的不仅是阳光,更是引进了人际间被很多人已经淡漠的友情、真情,当代社会多么需要更多的“朱大姐”们去冲破真情的高墙与“禁区”啊!而这,正是本文叙事的旨归,也是文章现实意义之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附]
  
  金库里的阳光
  陈绍龙
  要不是掌纹锁“罢工”,我哪里知道王姐怕风的蹊跷事。
  我是三级主管,在应急状况下我是要伸手解码开锁的。因为锁内有我的掌纹记忆。
  王姐不吹空调,不吹电风扇,更怪的是,就是隔壁有电扇响,她要是听到,都会条件反射似的喊“头疼”。
  金库的朱大姐悄悄告诉我,这是她月子里落下的病根。
  还有这事。
  我这才想起,王姐常会用一件衣服把头裹个严实。她是听不得外面的风响。还好,金库除了墙上有两方手帕大的窗户外,没有大的窗户,自然没有风。同事都体谅王姐,少开换气窗,也少开空调。他们见过,只要有电机响,王姐就会用衣服裹头,一脸痛苦状。王姐那件裹头的衣服就一直带在身边。
  库房墙超厚,像是地下室,平日里凉。不过,进入伏天,金库里面温度湿度还是高的,不开空调或者换气扇让人感到很是难受。
  王姐自然不过意,觉得自己总不能太自私,她在用那件衣服“武装”好了头之后,自己去摁空调开关。其实,也多半是一会,不长时间,同事们都“嫌冷”把空调关了。
  麻烦事还是来了。金库的掌纹锁打不开竟然跟少开空调有关。
  我们都紧张起来。掌纹锁金贵,高科技,是外国进口的,仅锁芯就十多万;更要命的是,要是打不开锁,每天全城银行各网点都等着钱呢。电话一直打到厂家国内代理商,修锁师傅埋怨这锁不可能坏。果然,修锁的师傅只是把锁拆下来放在太阳下晒晒便好了,说这锁受不得潮,是周边湿度大影响到了锁的机芯。室内潮湿不行,开空调换气扇吧,他们又见不得王姐的痛苦状。这又是一件让所有人都跟着“头疼”的事。
  或许是受到锁晒太阳的启发,或许是对着那两扇小窗发呆有了灵感,最后是朱大姐想出了一个办法:给锁晒太阳。
  朱大姐从家里带来了一面带把的镜子,把镜子绑在一根棍子上,然后把镜子靠在墙上。每天上午或是下午阳光从小窗口斜射下来的时候,他们把镜子对着两方小窗口洒下的阳光,再把那束阳光投向掌纹锁,只是要想着跟着阳光不时地调整镜子的角度。
  太阳在走。
  原本阴暗不亮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因着这一缕阳光,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这让我很受感动,且生感叹:只要心中有温暖,阳光就不会有禁区。
  (选自《扬子晚报》)
其他文献
登抱犊观日出,早在宋、金时期就成了达官显贵阶层的一大雅好,也留下了不少有关抱犊观日出的诗文。据考,古时抱犊寨上有“望海亭”,即为观日出而建,所以以“海亭”命名,可能有“云海”之意。古代的“望海亭”几遭破坏,已不得见。  观日出,只能在凌晨时方可一睹壮景。由于抱犊景区的客运索道所规定的第一班“空运”早已红日高照,所以不得不在山上留宿过夜。  昨游“老鹰峰”之后,又在“天池”呆过午夜,睡下时一直担心早
期刊
手头有一部《中国文化史词典》,闲暇无事,随手翻翻,却见到这样一条词目——驿站,诠释为: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住处。后面还有一系列与此有关的词目,林林总总,凡20余条,在惜墨如金的词典中占去了差不多三页的篇幅,可见这词条的负载是相当沉重的。  渐渐地,心头也跟着沉重起来,窸窣翻动的书页,翻卷起一幕幕褪色的史剧,云烟漫漫,翠华摇摇,在车轮和马蹄声中连翩而过。那快马的汗息挟带着九重
期刊
“吸进来,呼出去”,这六个字,是我在一座寺院迎门的颓壁上读到的,无意间一抬眼,不知为何,这个藏在满墙文字汪洋中的句子竟自己浮凸出来,要我认出它。仿佛被久候的人轻轻拍了一下肩膀,心一动——噢,你终是来了。薄薄的欢喜,登时掠过忧伤的心堤,是一种松绑的感觉。然而,我却不曾滞留,目光挪开的当儿,脚步已然随着众人走远。  春光正好。游寺院的时候,心里一直默诵着那六个字——“吸进来,呼出去”。默诵“吸进来”的
期刊
拥有了你的爱,就拥有了满天璀璨的星光。  ——题记  小时候曾在不经意间听人说起,每个人都拥有漫天繁星中独一无二的一颗星星。它的光芒也许不那么耀眼,却总在你失意时用微弱的光芒为你照亮前途的光明大道,在你成功时为你喝彩,在你迷惘时投给你一个会心的微笑……无论何时,无论你身在何方,它总会在你的上空温暖地闪亮,用翅膀守护你的成长。于是,我怀着这样的遐想,经常满怀期盼地伏在窗边仰望星空,希望可以找到属于我
期刊
写评论文字,或是作者的缘故,或是文本的缘故。那么这次,无疑是因为《第N次重复》的巧妙而迷人的构思,令我欲罢不能。因为中国的微型小说创作,还只是一个起步阶段,好的作品并不多见。《第N次重复》无疑称得上是其中的上乘之作。  读完小说,查阅作者黄莞的生平经历时,发现是一片空白。原来在写作这篇小说时,作者还是十七岁的少年。而这篇小说也只是为了千禧之年征文的即兴创作。  于是,想着去了解更多的关于这篇小说的
期刊
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当代诗坛流派林立,纷争不断,热闹非凡。进入90年代,出现了“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两大流派阵营,它们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探索和创作实践,在价值立场上相生相克并形成两股对抗力量。“知识分子写作”强调的是“智性”以及一种自觉的反思和批判精神,“民间写作”强调本土经验与叙述的客观化,注重语言的口语化,并试图努力恢复语言和生存经验的原生状态。“知识分子写作”以西川、欧阳江
期刊
德国作家保罗森有这样一句话:“人生犹如一本书,傻瓜们走马观花地随便翻阅它,聪明的人用心阅读它。”感觉很有道理。生活如读书,每个人都是书,每人又都是读者。读别人,又读自己。而自己是最好的一本书,也是最重要的一本书。细想一下有时候我们连自己这本书都读不懂,更不要说读懂人生之书了。  我们总在不知不觉中打心底里笑读别人,读别人的骄傲,读别人的自不量力。而在解读自己时,常常是戴着“放大镜”无限放大自己的优
期刊
晚年来得太晚了  王 寅  晚年来得太晚了  在不缺少酒的时候  已经找不到杯子,暮晚  再也没有了葡萄的颜色    十月的向日葵是昏迷的雨滴  也是燃烧的绸缎  漂浮的草帽遮盖着  隐姓埋名的风景    放大了颗粒的时间  装满黑夜的相册  生命里的怕、毛衣下的痛  风暴聚集了残余的灵魂    晚年来得太晚了  我继续遵循爱与死的预言  一如我的心早就  习惯了可耻的忧伤    诗人王寅,中国“
期刊
翻箱倒柜费尽周折才找到了那些早已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卡带。用手轻轻抚掉带壳表层的厚重灰尘,仿佛抹去脑中的浓浓的雾气,那些清新的日子终于得以浮现。看着那些有些褪色的卡带封皮,一股熟悉的气味在房间里弥漫。那是叫做青春的气味,来自不算久远却又像挥别已久的过去。  那时候,我们积攒着零花钱,放弃好看的发夹和崭新的篮球,在期盼已久的卡带发行的第一天,狂奔到学校旁边的音像店,对着音像店的老板说,我要谁谁谁的新专辑
期刊
【考点阐释】  修改病句是在准确辨析语病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修改。《考试大纲》规定的六类语病(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中,前四类属于结构性语病,后两类属于语意性语病。从高考试题来看,病句修改侧重于结构性语病,偶或出现语意性语病。在修改语病时,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和内容,不能另起炉灶重写;应该简约高效,改动之处尽可能少;还要注意修改的要求,不能盲目修改;改后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