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读了缪老师的案例《将“意外”进行到底》,颇有收获。从案例中获悉,在课的最后组织圆形队伍进行投掷竞赛练习,由于“小插曲”的出现,迫使缪老师由以圆心的“旗”为目标导向进行掷球(不能砸到旗)到干脆直接“砸旗”这一顺势而为的改变,从而使课堂瞬间华丽转身,促使了一堂欢快、乐动、和谐的体育课堂。
一、案例表述以事件发展为主线,有的放矢,设计科学合理
在本案例的核心部分“案例描述”这一环节,以“精心准备→按部就班→意外发生→将计就计”为脉络发展顺序进行梳理:学习过程循序渐进,方法得当。课的伊始设计了“坐姿、跪姿、站姿并腿投掷和正常姿势投掷”的渐进过程,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通过体验身体不同部位的发力,掌握正确的投掷技巧。最后过渡到组织圆形队进行自主练习,以“旗”作为目标导向,场地布置新穎,以竞赛的形式来检测学习效果,达到了以赛促练、以赛促学的目的。
二、以“意外”为导索,顺势而为,尽显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对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睿智、灵活地处理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的技巧。课堂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处于一种流变生成状态,教师课前再怎么做科学周密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上所有的生成状况,这就需要教师在适时而恰当的时机运用教学机智处理一些突发教学事件。处理得当不仅能峰回路转、转化矛盾,而且还能使课堂增添意想不到的乐趣,使学生得到意外的收获。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案例中“意外”的出现,如果按照传统思维是会告诫学生,这样不仅会使当事人情绪受影响,还会使其他学生出于顾虑而畏手畏尾。正是由于缪老师机智艺术的处理,索性直接让学生“砸旗”,使原本无趣、乏味的练习变成了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比赛场”。笔者为缪老师的教学智慧点赞!
三、以学生为主体,还教于学,打造本色课堂
由于“意外”的出现,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彻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了以导促学、以赛促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旦学生放开了,也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因此,学生能主动、大胆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无“死角”、无“闲人”。
四、商榷与建议
1.有专家学者指出:“课堂不是按照剧本演绎的教学剧,它可以不完美,但一定要真实。”笔者认为作为“试课”是可以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对上课流程的熟悉度,还可以提前预知课堂上生成的问题,为正式上课做准备。但是“试课”与“正式上课”的班级一定不要在同一个班级。如果在同一个班级“试课 正式上课”,学生早已熟知上课的流程,无非是作为“演员”或“机器人”按部就班地在评委面前展示一遍,难免太过死板,缺乏创造力。
2.教学器材中的“红旗”是否可改为“彩旗”?“砸红旗”,感觉有点儿不妥,毕竟红旗有特殊的象征性意义,具有政治色彩,难免会让读者产生误解。
3.多关注一些投掷弱势生。缪老师采用圆形队向圆心进行投掷比赛,能否换成同心圆,让女生站内圈,男生站外圈。这样站位有利于采用分层教学,鼓励与激发全体学生,特别是投掷弱势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仅是笔者不成熟的学习体会。不妥之处,请缪老师与读者指正。
一、案例表述以事件发展为主线,有的放矢,设计科学合理
在本案例的核心部分“案例描述”这一环节,以“精心准备→按部就班→意外发生→将计就计”为脉络发展顺序进行梳理:学习过程循序渐进,方法得当。课的伊始设计了“坐姿、跪姿、站姿并腿投掷和正常姿势投掷”的渐进过程,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通过体验身体不同部位的发力,掌握正确的投掷技巧。最后过渡到组织圆形队进行自主练习,以“旗”作为目标导向,场地布置新穎,以竞赛的形式来检测学习效果,达到了以赛促练、以赛促学的目的。
二、以“意外”为导索,顺势而为,尽显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对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睿智、灵活地处理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的技巧。课堂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处于一种流变生成状态,教师课前再怎么做科学周密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上所有的生成状况,这就需要教师在适时而恰当的时机运用教学机智处理一些突发教学事件。处理得当不仅能峰回路转、转化矛盾,而且还能使课堂增添意想不到的乐趣,使学生得到意外的收获。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案例中“意外”的出现,如果按照传统思维是会告诫学生,这样不仅会使当事人情绪受影响,还会使其他学生出于顾虑而畏手畏尾。正是由于缪老师机智艺术的处理,索性直接让学生“砸旗”,使原本无趣、乏味的练习变成了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比赛场”。笔者为缪老师的教学智慧点赞!
三、以学生为主体,还教于学,打造本色课堂
由于“意外”的出现,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彻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了以导促学、以赛促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旦学生放开了,也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因此,学生能主动、大胆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无“死角”、无“闲人”。
四、商榷与建议
1.有专家学者指出:“课堂不是按照剧本演绎的教学剧,它可以不完美,但一定要真实。”笔者认为作为“试课”是可以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对上课流程的熟悉度,还可以提前预知课堂上生成的问题,为正式上课做准备。但是“试课”与“正式上课”的班级一定不要在同一个班级。如果在同一个班级“试课 正式上课”,学生早已熟知上课的流程,无非是作为“演员”或“机器人”按部就班地在评委面前展示一遍,难免太过死板,缺乏创造力。
2.教学器材中的“红旗”是否可改为“彩旗”?“砸红旗”,感觉有点儿不妥,毕竟红旗有特殊的象征性意义,具有政治色彩,难免会让读者产生误解。
3.多关注一些投掷弱势生。缪老师采用圆形队向圆心进行投掷比赛,能否换成同心圆,让女生站内圈,男生站外圈。这样站位有利于采用分层教学,鼓励与激发全体学生,特别是投掷弱势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仅是笔者不成熟的学习体会。不妥之处,请缪老师与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