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过了6个年头,再称呼21世纪为新世纪,似乎与与时俱进的精神相悖。但是如果人们可以选择忘却,估计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迎接这所谓的新世纪。看看这6个年头的风风雨雨,对于人类来说,要忘记它是做不到的。
2000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裂,2001年“9·11”恐怖袭击,2003年SARS肆虐,2004年年底印度洋海啸。
消停过吗?大自然的灾难和恐慌。减少过吗?人类的伤痛和无力感。“在收获季节寒冷的半夜/世界像一块石头/摇摆在天空下。”20世纪初苏格兰诗人麦克迪尔米德写下的一首诗,100年后用来描述了我们所处的世界,依然惟妙惟肖。
当然,对于中国商界人士来说,SARS肆虐的记忆是最茫然和惶恐的:遭受经济利益的损失尚可接受,中国人遭遇全球性的敌意,被极端妖魔化,才是真正可怕的。一种叫果子狸的动物,表面上惩罚了中国美食家的味蕾,实际上差点将那条我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打通的与世界经济融合的通道封杀。
“我记得非常清楚,2003年3月17日,我从巴黎飞往中国香港,整整十几个小时的航程,我没有说过一句话,也没有喝过一滴水,因为每个人都戴着厚厚的口罩,生怕摘下的一瞬间就被SARS瞄上。”这是一位接受我们采访的归国女企业家对于SARS永不磨灭的记忆。在登机前,她和她的丈夫甚至做好了一去不复返的准备。
但中国人的乐观和豁达显然超出了所有站在自家后花园里嘟嘟哝哝的西方人的想象。“对生命最大的恐惧是恐惧本身”,中国人用自己的勇敢、勤勉和智慧遏制了恐惧。在中国企业界,令人欣喜的案例比比皆是。 当出口受阻时,阿里巴巴为中小企业“芝麻开门”。当风险投资视IT为异端时,中国移动运营商制造的“拇指经济”挽救了国SINA、S0HU、NETEASE、QQ。可以说,几乎现在所有二度雄起的互联网企业,或多或少都得感激“短信”市场。而这个市场的神奇拯救作用,欧美人直到现在也没弄明白。
2003年至2006年,中国演绎了太多“我经历、我成长”的商业故事。中国企业崛起于一片低靡、悲观的情绪中,通过敏锐的嗅觉和坚韧的意志,它们强行起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关键3年”的奇迹。
36岁的潘刚用3年把蒙尘的伊利带往一个历史新高度。3年来,杨伟强大喜复大悲之后,对PC业的发展,终于找到了“上路”的感觉。杨宁、周云帆“自讨苦吃”,放弃优裕的职业经理人生活,毅然二次创业,不到3年时间,空中网就成为纳斯达克新贵。同样“人活一口气”的徐刚,3年三大步,把苦难深重的华普汽车做得风生水起。此外,王晓京在3年时间里把女子十二乐坊做成了“文化营销”现象;方兴东用3年时间把他自己对博客的兴趣放大成为“让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博客”的梦想,而他3年前的声名鹊起,正始于挑战微软。
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中国企业家后SARS时代3年里的优异表现。所谓“见证”,就是中国企业家通过自己正确的抉择,见证了环境的艰难与成功的不易。
2005-2006,《新营销》也有幸见证了后SARS时代的“关键3年”。在创刊3周年纪念日,本刊特意组织了一组文章“我的见证:2003-2006”,以人写事,以事透视时代风云。我们一如既往地关注商业企业的成长故事,一如既往地关心营销人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一如既往地把选择权交给读者——他们喜欢新经济人物,我们就采访新经济人物;他们喜欢传统营销的再造历程,我们就记录这种再造历程。
告别了SARS还会有其他不速之客。对于未来的困难,让我们记得迈克尔·曼德尔在《即将到来的互联网大萧条》一书中说过的一句话:“新经济从来都不是只讲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当然,我们更要记得他下面的一句话:“悲观主义只会引起人们只为今天活着。”
2000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裂,2001年“9·11”恐怖袭击,2003年SARS肆虐,2004年年底印度洋海啸。
消停过吗?大自然的灾难和恐慌。减少过吗?人类的伤痛和无力感。“在收获季节寒冷的半夜/世界像一块石头/摇摆在天空下。”20世纪初苏格兰诗人麦克迪尔米德写下的一首诗,100年后用来描述了我们所处的世界,依然惟妙惟肖。
当然,对于中国商界人士来说,SARS肆虐的记忆是最茫然和惶恐的:遭受经济利益的损失尚可接受,中国人遭遇全球性的敌意,被极端妖魔化,才是真正可怕的。一种叫果子狸的动物,表面上惩罚了中国美食家的味蕾,实际上差点将那条我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打通的与世界经济融合的通道封杀。
“我记得非常清楚,2003年3月17日,我从巴黎飞往中国香港,整整十几个小时的航程,我没有说过一句话,也没有喝过一滴水,因为每个人都戴着厚厚的口罩,生怕摘下的一瞬间就被SARS瞄上。”这是一位接受我们采访的归国女企业家对于SARS永不磨灭的记忆。在登机前,她和她的丈夫甚至做好了一去不复返的准备。
但中国人的乐观和豁达显然超出了所有站在自家后花园里嘟嘟哝哝的西方人的想象。“对生命最大的恐惧是恐惧本身”,中国人用自己的勇敢、勤勉和智慧遏制了恐惧。在中国企业界,令人欣喜的案例比比皆是。 当出口受阻时,阿里巴巴为中小企业“芝麻开门”。当风险投资视IT为异端时,中国移动运营商制造的“拇指经济”挽救了国SINA、S0HU、NETEASE、QQ。可以说,几乎现在所有二度雄起的互联网企业,或多或少都得感激“短信”市场。而这个市场的神奇拯救作用,欧美人直到现在也没弄明白。
2003年至2006年,中国演绎了太多“我经历、我成长”的商业故事。中国企业崛起于一片低靡、悲观的情绪中,通过敏锐的嗅觉和坚韧的意志,它们强行起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关键3年”的奇迹。
36岁的潘刚用3年把蒙尘的伊利带往一个历史新高度。3年来,杨伟强大喜复大悲之后,对PC业的发展,终于找到了“上路”的感觉。杨宁、周云帆“自讨苦吃”,放弃优裕的职业经理人生活,毅然二次创业,不到3年时间,空中网就成为纳斯达克新贵。同样“人活一口气”的徐刚,3年三大步,把苦难深重的华普汽车做得风生水起。此外,王晓京在3年时间里把女子十二乐坊做成了“文化营销”现象;方兴东用3年时间把他自己对博客的兴趣放大成为“让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博客”的梦想,而他3年前的声名鹊起,正始于挑战微软。
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中国企业家后SARS时代3年里的优异表现。所谓“见证”,就是中国企业家通过自己正确的抉择,见证了环境的艰难与成功的不易。
2005-2006,《新营销》也有幸见证了后SARS时代的“关键3年”。在创刊3周年纪念日,本刊特意组织了一组文章“我的见证:2003-2006”,以人写事,以事透视时代风云。我们一如既往地关注商业企业的成长故事,一如既往地关心营销人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一如既往地把选择权交给读者——他们喜欢新经济人物,我们就采访新经济人物;他们喜欢传统营销的再造历程,我们就记录这种再造历程。
告别了SARS还会有其他不速之客。对于未来的困难,让我们记得迈克尔·曼德尔在《即将到来的互联网大萧条》一书中说过的一句话:“新经济从来都不是只讲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当然,我们更要记得他下面的一句话:“悲观主义只会引起人们只为今天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