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伤心咖啡馆之歌》以细腻的笔触,流畅的故事构思以及怪诞的主题情节吸引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为之疯狂。小说叙述了美国南部小镇两男一女纠葛的爱情三角故事,在压抑的氛围当中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以及对男女性别不平等的呐喊。本文从二次元下两性的角度来对其进一步解读。
关键词:《伤心咖啡馆之歌》麦卡勒斯艾米利亚 李蒙
一、麦卡勒斯及其作品特点
卡森·麦卡勒斯于1917年出生于乔治亚洲府哥伦布。19岁时,麦卡勒斯开始学习构思小说。1936年完成了首部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的创作。这是一部成功的小说,被评为“二十世纪百佳英文小说”中的第17位。随后,麦卡勒斯又相继推出了《金眼睛里的映像》《伤心咖啡馆之歌》以及最后一部小说《没有指针的钟》。
在早期对麦卡勒斯的作品研究当中,许多中外评论家以及文学研究者们大多将目光聚焦于小说主人公的特点,哥特式的文风亦或者民谣般的文体之上,鲜少有人关注其作品中的两性角度特点。而在近些年来,随着国外一些专家学者对女性主义视角的研究,这些学者在麦卡勒斯作品的研究当中另辟蹊径,并被正式运用于麦卡勒斯作品当中。这类学者中,典型代表便是罗伯茨,他在研究《伤心咖啡馆之歌》时,首次将双性同体论运用于分析主人公艾米利亚的性格当中,指出艾米利亚小姐人格当中男性特点与女性特征相结合,构造出了一种奇特的艺术人格与冲突矛盾。然而又因为这种双性同体在艾米利亚小姐身上融合的并不完美,因此只能算作一种不成功不完整的畸形人格。类似于此类畸形人格在麦卡勒斯的作品中十分常见,因此两性的视角也成为了研究麦卡勒斯作品的新思路。而在国内来说,从两性这一视角来研究其作品的学者居于少数,且其中大部分学者仅仅将该视角止于浅浅的表面,或者只是在一味地推崇“双性同体论”这一固有的观点。
二、《伤心咖啡馆之歌》的主题与两性视角
小说主要描写了一个美国南方小镇一女两男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不仅沉闷更趋畸形。小说以老道的语言与流畅的构思花大笔墨塑造了具有诸多男性特征,聪明并且极富有的女主人公艾米利亚小姐,然而她却为人冷漠,热衷于打官司。几年前,镇上有名的恶棍马文·马西却因为爱上她而为她痛改前非。艾米利亚对于他的示爱并不领情,婚后十天便把马文扫地出门,之后的马文便因偷盗抢劫锒铛入狱,小镇的生活又陷入沉闷的状态。几年后,丑陋的李蒙罗锅来到小镇,自称是艾米利亚的远房表哥与其攀亲,艾米利亚却意外地收留了他,并在随后的共同生活中深深地爱上了他。艾米利亚听从罗锅李蒙的建议,建了小镇中唯一一家咖啡馆,从此小镇变得幸福而又富有生机。狱中归来的马文却打破了这幸福的一切,罗锅李蒙疯狂地爱上了马文,并想尽一切办法帮助马文与艾米利亚作对。艾米利亚接受不了这骤然的转变,决心抢回李蒙表哥,于是便约定与马文在咖啡馆决斗,在决斗的关键性时刻,李蒙帮助马文取得了胜利,并捣毁了咖啡馆中的一切,艾米利亚也因此整日关在咖啡馆当中,痛恨不止,小镇又恢复了以往的沉闷。
在早期的许多评论家著述中,《伤心咖啡馆之歌》所反映的主题总是孤独悲伤的,这与麦卡勒斯其他的文学作品主题十分相像,都是围绕“精神隔绝”这一状态来写,作为爱人者来说,得不到孤独者的响应,无可奈何却又丧心病狂,最终的结局不得不是以悲剧性收场的。其咖啡馆之中的爱是不平等的爱,得不到回应,甚至于得到的是恰恰相反的憎恨,其所要表达的主题便是爱并不能感化世界,很多情感都是悲哀无助的,爱并不能减轻人类之间的精神隔绝。
《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另一主题便是以怪诞来突出时代特征与精神呐喊。小说当中,一切的事物都极尽怪诞,然而此类怪诞的事物以及怪诞的行为实际上表达了整个社会背景与时代特征所酝酿的无奈,这种痛苦的无奈是大范围的,而作为作者来说,麦卡勒斯显然是抓住了这典型的社会环境,将怪诞的氛围灌注到个体身上,以表达矛盾突出的社会。
《伤心咖啡馆之歌》有其独特的两性视角,在艾密利亚的身上,这种视角有着充分的体现。艾米利亚的悲哀在于她摒弃了女性主义性格却具备了男性主义特征。然而艾米利亚的悲哀又在于她最终并未抛弃女性特征,有朝女性主义回归的趋向,但现实世界并不允许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人的身上,她只能失去爱的能力,最终走向痛苦的边缘。
三、二次元下的两性解读
(一)《伤心咖啡馆之歌》的二元性别观
维斯特灵说:“在一个女性特征匮乏的世界里,艾米利亚小姐的惊人力量取决于她的男性特征。”虽然艾米利亚的男性特征给她赢得了尊重与特权,却也成为导致她最终覆灭的一大杀手,这不得不成为“二元性别观”的一大悲哀之处。我们也可以说,夹缝中求生存的艾米利亚是“二元性别观”的牺牲品。小说围绕两段爱情故事展开,作者都将求爱者赋予了女性化的形象,这种女性化的形象也弱化了求爱者的力量,而被爱者却掌握有某种高高在上的决定性特权。在艾米利亚与马文的爱情中,艾米利亚是拥有特权者,男性化的特征赋予了她拒绝的光环,因此马文由失败伤心转为痛恨报复心理。
而艾米利亚的男性化特征又决定了她爱上富有女性化特征的李蒙表哥,对此,艾米利亚甘心把自己富有男性主义的特权交给李蒙,对此,她求爱的方式与马文如出一辙,他们用物质来将自己托付给对方。艾米利亚给李蒙的是父亲去世时的纪念品,这个纪念品便意味着男性的特征与男性的所有特权支付性地位。而马文归来,艾米利亚则换上了象征女性特征的红色裙子,以此想争取李蒙的爱意,怎知李蒙却爱极了马文那富有男性主义特征的外表。在这错杂的三角关系中,后一段感情的胜负是由谁更具有男性主义特征而决定的。李蒙对马文盲目的爱恋竟然以暴力和阅历为主线,“他到过亚特兰大呢!”“他坐过监狱呢!”对于这种盲目的崇拜,艾米利亚只能不知所措,因为盲目的爱情本就决定了男性的胜利。综上,与其说艾米利亚是反抗父权社会的女勇士,不如说艾米利亚是父权社会的牺牲品。
(二)社会环境下女性的悲哀
在整部小说中,充斥着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哀。艾米利亚羡慕男性,并成功地赋予了自己男性化特征,充当起了男性化的女人;而李蒙却是弱小、残疾、畸形的男性,与之相比,艾米利亚应当是极有地位和权利的。其实不然,我们不妨将小说中的咖啡馆看作是小镇的缩影。所有小镇的居民都会对艾米利亚的行为和外表指指点点,并不看重,艾米利亚只能算作咖啡馆表面的老板,真正的老板却是畸形的李蒙表哥,他总是趾高气昂地打量着咖啡馆的每一个人,并热衷于交际,很快得知了所有人的秘密。在咖啡馆,只能听到罗锅李蒙的声音,而艾米利亚却是沉默的,所有人都围绕李蒙转,这便是男女的不平等之处。李蒙对于穿起红裙子的艾米利亚极尽讽刺,认为她很滑稽,却转而对马文态度谦恭,这不仅说明了李蒙对女性的漠视,还认为马文是理想中的自我。
这一系列的事情都使得艾米利亚走向了男权社会的怪圈,艾米利亚看透了女性角色的无奈与无力,转而追求男性角色的特权,然而,这种对男性特权社会的追求导致艾米利亚的失败,她不可能超越女性社会去追求男性社会,罗锅李蒙的背叛使得她更加无奈,最终丢失了社会认同以及自我认同。语
参考文献
[1]卡森·麦卡勒斯.李文俊译.伤心咖啡馆之歌[M].上海三联出版社,1979.
[2]林斌.伤心咖啡馆之歌的“二元性别观”透视[J].外国文学评论,2003(4).
[3]李连涛.父权意识下对海明威小说中女性形象的解读[J].语文建设,2012(02).
[4]袁惠.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的多元化解读[J].语文建设,2012(11).
[5]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佟丽莉.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托尼·莫里森的《宠儿》[J].语文建设,2012(04).
关键词:《伤心咖啡馆之歌》麦卡勒斯艾米利亚 李蒙
一、麦卡勒斯及其作品特点
卡森·麦卡勒斯于1917年出生于乔治亚洲府哥伦布。19岁时,麦卡勒斯开始学习构思小说。1936年完成了首部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的创作。这是一部成功的小说,被评为“二十世纪百佳英文小说”中的第17位。随后,麦卡勒斯又相继推出了《金眼睛里的映像》《伤心咖啡馆之歌》以及最后一部小说《没有指针的钟》。
在早期对麦卡勒斯的作品研究当中,许多中外评论家以及文学研究者们大多将目光聚焦于小说主人公的特点,哥特式的文风亦或者民谣般的文体之上,鲜少有人关注其作品中的两性角度特点。而在近些年来,随着国外一些专家学者对女性主义视角的研究,这些学者在麦卡勒斯作品的研究当中另辟蹊径,并被正式运用于麦卡勒斯作品当中。这类学者中,典型代表便是罗伯茨,他在研究《伤心咖啡馆之歌》时,首次将双性同体论运用于分析主人公艾米利亚的性格当中,指出艾米利亚小姐人格当中男性特点与女性特征相结合,构造出了一种奇特的艺术人格与冲突矛盾。然而又因为这种双性同体在艾米利亚小姐身上融合的并不完美,因此只能算作一种不成功不完整的畸形人格。类似于此类畸形人格在麦卡勒斯的作品中十分常见,因此两性的视角也成为了研究麦卡勒斯作品的新思路。而在国内来说,从两性这一视角来研究其作品的学者居于少数,且其中大部分学者仅仅将该视角止于浅浅的表面,或者只是在一味地推崇“双性同体论”这一固有的观点。
二、《伤心咖啡馆之歌》的主题与两性视角
小说主要描写了一个美国南方小镇一女两男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不仅沉闷更趋畸形。小说以老道的语言与流畅的构思花大笔墨塑造了具有诸多男性特征,聪明并且极富有的女主人公艾米利亚小姐,然而她却为人冷漠,热衷于打官司。几年前,镇上有名的恶棍马文·马西却因为爱上她而为她痛改前非。艾米利亚对于他的示爱并不领情,婚后十天便把马文扫地出门,之后的马文便因偷盗抢劫锒铛入狱,小镇的生活又陷入沉闷的状态。几年后,丑陋的李蒙罗锅来到小镇,自称是艾米利亚的远房表哥与其攀亲,艾米利亚却意外地收留了他,并在随后的共同生活中深深地爱上了他。艾米利亚听从罗锅李蒙的建议,建了小镇中唯一一家咖啡馆,从此小镇变得幸福而又富有生机。狱中归来的马文却打破了这幸福的一切,罗锅李蒙疯狂地爱上了马文,并想尽一切办法帮助马文与艾米利亚作对。艾米利亚接受不了这骤然的转变,决心抢回李蒙表哥,于是便约定与马文在咖啡馆决斗,在决斗的关键性时刻,李蒙帮助马文取得了胜利,并捣毁了咖啡馆中的一切,艾米利亚也因此整日关在咖啡馆当中,痛恨不止,小镇又恢复了以往的沉闷。
在早期的许多评论家著述中,《伤心咖啡馆之歌》所反映的主题总是孤独悲伤的,这与麦卡勒斯其他的文学作品主题十分相像,都是围绕“精神隔绝”这一状态来写,作为爱人者来说,得不到孤独者的响应,无可奈何却又丧心病狂,最终的结局不得不是以悲剧性收场的。其咖啡馆之中的爱是不平等的爱,得不到回应,甚至于得到的是恰恰相反的憎恨,其所要表达的主题便是爱并不能感化世界,很多情感都是悲哀无助的,爱并不能减轻人类之间的精神隔绝。
《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另一主题便是以怪诞来突出时代特征与精神呐喊。小说当中,一切的事物都极尽怪诞,然而此类怪诞的事物以及怪诞的行为实际上表达了整个社会背景与时代特征所酝酿的无奈,这种痛苦的无奈是大范围的,而作为作者来说,麦卡勒斯显然是抓住了这典型的社会环境,将怪诞的氛围灌注到个体身上,以表达矛盾突出的社会。
《伤心咖啡馆之歌》有其独特的两性视角,在艾密利亚的身上,这种视角有着充分的体现。艾米利亚的悲哀在于她摒弃了女性主义性格却具备了男性主义特征。然而艾米利亚的悲哀又在于她最终并未抛弃女性特征,有朝女性主义回归的趋向,但现实世界并不允许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人的身上,她只能失去爱的能力,最终走向痛苦的边缘。
三、二次元下的两性解读
(一)《伤心咖啡馆之歌》的二元性别观
维斯特灵说:“在一个女性特征匮乏的世界里,艾米利亚小姐的惊人力量取决于她的男性特征。”虽然艾米利亚的男性特征给她赢得了尊重与特权,却也成为导致她最终覆灭的一大杀手,这不得不成为“二元性别观”的一大悲哀之处。我们也可以说,夹缝中求生存的艾米利亚是“二元性别观”的牺牲品。小说围绕两段爱情故事展开,作者都将求爱者赋予了女性化的形象,这种女性化的形象也弱化了求爱者的力量,而被爱者却掌握有某种高高在上的决定性特权。在艾米利亚与马文的爱情中,艾米利亚是拥有特权者,男性化的特征赋予了她拒绝的光环,因此马文由失败伤心转为痛恨报复心理。
而艾米利亚的男性化特征又决定了她爱上富有女性化特征的李蒙表哥,对此,艾米利亚甘心把自己富有男性主义的特权交给李蒙,对此,她求爱的方式与马文如出一辙,他们用物质来将自己托付给对方。艾米利亚给李蒙的是父亲去世时的纪念品,这个纪念品便意味着男性的特征与男性的所有特权支付性地位。而马文归来,艾米利亚则换上了象征女性特征的红色裙子,以此想争取李蒙的爱意,怎知李蒙却爱极了马文那富有男性主义特征的外表。在这错杂的三角关系中,后一段感情的胜负是由谁更具有男性主义特征而决定的。李蒙对马文盲目的爱恋竟然以暴力和阅历为主线,“他到过亚特兰大呢!”“他坐过监狱呢!”对于这种盲目的崇拜,艾米利亚只能不知所措,因为盲目的爱情本就决定了男性的胜利。综上,与其说艾米利亚是反抗父权社会的女勇士,不如说艾米利亚是父权社会的牺牲品。
(二)社会环境下女性的悲哀
在整部小说中,充斥着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哀。艾米利亚羡慕男性,并成功地赋予了自己男性化特征,充当起了男性化的女人;而李蒙却是弱小、残疾、畸形的男性,与之相比,艾米利亚应当是极有地位和权利的。其实不然,我们不妨将小说中的咖啡馆看作是小镇的缩影。所有小镇的居民都会对艾米利亚的行为和外表指指点点,并不看重,艾米利亚只能算作咖啡馆表面的老板,真正的老板却是畸形的李蒙表哥,他总是趾高气昂地打量着咖啡馆的每一个人,并热衷于交际,很快得知了所有人的秘密。在咖啡馆,只能听到罗锅李蒙的声音,而艾米利亚却是沉默的,所有人都围绕李蒙转,这便是男女的不平等之处。李蒙对于穿起红裙子的艾米利亚极尽讽刺,认为她很滑稽,却转而对马文态度谦恭,这不仅说明了李蒙对女性的漠视,还认为马文是理想中的自我。
这一系列的事情都使得艾米利亚走向了男权社会的怪圈,艾米利亚看透了女性角色的无奈与无力,转而追求男性角色的特权,然而,这种对男性特权社会的追求导致艾米利亚的失败,她不可能超越女性社会去追求男性社会,罗锅李蒙的背叛使得她更加无奈,最终丢失了社会认同以及自我认同。语
参考文献
[1]卡森·麦卡勒斯.李文俊译.伤心咖啡馆之歌[M].上海三联出版社,1979.
[2]林斌.伤心咖啡馆之歌的“二元性别观”透视[J].外国文学评论,2003(4).
[3]李连涛.父权意识下对海明威小说中女性形象的解读[J].语文建设,2012(02).
[4]袁惠.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的多元化解读[J].语文建设,2012(11).
[5]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佟丽莉.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托尼·莫里森的《宠儿》[J].语文建设,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