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词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呢?①教师要用心悟读教材,把握教材特点;②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整合资源,做到同中求异,引导学生以诗比诗,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③教师要多方拓展资源,内外整合,以诗学诗,有意识地增加孩子的古诗积累。
关键词:整合资源;以诗比诗;拓展资源;以诗学诗
历经五千多年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它短小、精辟。每一首古诗都寄托着诗人一份情感,爱国的、思念的、悲愤的、顽强的、悠闲的……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就是引导学生品味诗句,领略和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古诗中民族精神之魂,提升古诗学习的境界。《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和审美情趣”。如何引导缺乏背景知识的小学生去学习好古诗词呢?我认为教师本身要善于解读教材,把握教材特点,做到以诗比诗,以诗学诗,让学生学得有趣,学有所得。
一、用心悟读教材,把握教材特点
细心阅读小学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不难看出教材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材内容的安排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从一年级的下册开始,教材就以专题组成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如一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以“多彩的春天”为主题,其中就收录了描写春天的两首古诗《春晓》《村居》,引导学生通过这两首古诗的学习,引领学生走进春天的图画,体验春天,感受春天带来的快乐;五年级下册的第2单元,以“多彩的童年”为主题,同样除了3篇反映这一主題的文章以外,也收录了同是反映古代儿童快乐的童年生活的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这样的例子自然是举不胜举。这样的教材编排更是有利于我们用好教材,设计教学,操作课堂。
二、精心整合资源,同中求异。以诗比诗
过去我们在教学古诗词时候,一般都是照着:读诗文-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品诗情-悟诗境这样的模式去教学,一来二去学生便没了自主学习古诗的新鲜感,教师也面临着固步自封的尴尬。如何在古诗传统教学中寻求创新呢?笔者认为,我们大可以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巧用教材,以达到“四两拔千斤”的教学效果。
既然教材编排的同一单元的诗歌都是反映同一主题,我们就可以好好利用这个教材上的优势设计教学。例如五年级下册的《古诗词三首》,三首诗都是描写古代儿童的童年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但三首古诗笔下的小孩个性都不样,所描写的景物也不一样,诗人的心境也不一样,可谓是同中存异。所以我们在教学古诗词时应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找出古诗之间的异同之处,好让学生在对比中整体感知。
在初步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重点抓住诗歌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品味古诗,使学生在对比中鉴赏诗歌的画面、在对比中鉴赏诗歌中人物、在鉴赏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甚至是风格。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的《古诗词三首》中,我在引导学生在解诗意的基础上把三首古诗词放在一起反复诵读,在读中对比,在对比中整体感知。然后我追问学生:“三首古诗词都是写小孩,这些小孩的特点都一样吗?你从哪些诗句、哪些词感悟到的?”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弄”、“卧”、“醉”、“不是遮头是使风”等重点词、重点句去引导学生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使学生投身其中,乐诗人所乐,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玩味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不知不觉在对比中认识了诗人笔下三个不一样的孩子。由于古诗内容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抓住三个小孩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去认识三个作者面对此情此景的心情是怎么样,他们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再结合背景知识的介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虽然吕岩、杨万里、辛弃疾面对的都是充满童真的孩童,但由于经历不一样、理想不一样所以所产生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使学生真真正正做到“知人论诗“,这样一来,在很多老师眼里看起来比较深奥的学问经过老师的巧妙引导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学起来也蛮有兴趣,试问谁不渴望自己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啊?
三、多方拓展资源,内外整合,以诗学诗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懂得积累运用。我们在古诗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资源,拓展教材资源,通过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增加孩子的古诗积累,领会古诗的精妙。
利用古诗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课外的古诗,是有效增加学生古诗积累的有效办法。根据多次的实践经验得出,我们在新诗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种方式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一是学习积累同一题材的古诗。例如在教学五年级的《古诗词三首》时,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了吕岩的《牧童》后,我出示了袁枚写的《牧童》,让学生去朗诵去感受去对比去体会不一样的牧童。二是积累同一作者相似题材的古诗。例如在学习了《舟过安仁》后,我出示了同是杨万里写的《稚子弄冰》,在杨万里的诗歌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儿童天性的纯真,更能感受到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就顺带让学生积累了李白写的另一首送别诗《赠汪伦》。三是学习积累同一作者不同时期写下的古诗。在教完《清平乐·村居》后,我让学生激情朗诵了辛弃疾的《破阵子》,让学生在朗诵中仿佛亲历了当年的金戈铁马的战场,再回读《清平乐.村居》就更深刻体会到此时此刻曾出生入死的辛弃疾面对乐也融融的一家是多么的向往,是多么的陶醉。
以诗比诗,以诗学诗,加强了课内外的整合,不仅增加了课堂的容量,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不仅乐于参与,而且加深了对诗的理解和对诗情的感悟,还汲取了古诗营养,促使学生的个陛在飞扬中“灵秀”起来。
关键词:整合资源;以诗比诗;拓展资源;以诗学诗
历经五千多年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它短小、精辟。每一首古诗都寄托着诗人一份情感,爱国的、思念的、悲愤的、顽强的、悠闲的……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就是引导学生品味诗句,领略和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古诗中民族精神之魂,提升古诗学习的境界。《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和审美情趣”。如何引导缺乏背景知识的小学生去学习好古诗词呢?我认为教师本身要善于解读教材,把握教材特点,做到以诗比诗,以诗学诗,让学生学得有趣,学有所得。
一、用心悟读教材,把握教材特点
细心阅读小学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不难看出教材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材内容的安排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从一年级的下册开始,教材就以专题组成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如一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以“多彩的春天”为主题,其中就收录了描写春天的两首古诗《春晓》《村居》,引导学生通过这两首古诗的学习,引领学生走进春天的图画,体验春天,感受春天带来的快乐;五年级下册的第2单元,以“多彩的童年”为主题,同样除了3篇反映这一主題的文章以外,也收录了同是反映古代儿童快乐的童年生活的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这样的例子自然是举不胜举。这样的教材编排更是有利于我们用好教材,设计教学,操作课堂。
二、精心整合资源,同中求异。以诗比诗
过去我们在教学古诗词时候,一般都是照着:读诗文-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品诗情-悟诗境这样的模式去教学,一来二去学生便没了自主学习古诗的新鲜感,教师也面临着固步自封的尴尬。如何在古诗传统教学中寻求创新呢?笔者认为,我们大可以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巧用教材,以达到“四两拔千斤”的教学效果。
既然教材编排的同一单元的诗歌都是反映同一主题,我们就可以好好利用这个教材上的优势设计教学。例如五年级下册的《古诗词三首》,三首诗都是描写古代儿童的童年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但三首古诗笔下的小孩个性都不样,所描写的景物也不一样,诗人的心境也不一样,可谓是同中存异。所以我们在教学古诗词时应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找出古诗之间的异同之处,好让学生在对比中整体感知。
在初步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重点抓住诗歌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品味古诗,使学生在对比中鉴赏诗歌的画面、在对比中鉴赏诗歌中人物、在鉴赏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甚至是风格。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的《古诗词三首》中,我在引导学生在解诗意的基础上把三首古诗词放在一起反复诵读,在读中对比,在对比中整体感知。然后我追问学生:“三首古诗词都是写小孩,这些小孩的特点都一样吗?你从哪些诗句、哪些词感悟到的?”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弄”、“卧”、“醉”、“不是遮头是使风”等重点词、重点句去引导学生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使学生投身其中,乐诗人所乐,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玩味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不知不觉在对比中认识了诗人笔下三个不一样的孩子。由于古诗内容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抓住三个小孩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去认识三个作者面对此情此景的心情是怎么样,他们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再结合背景知识的介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虽然吕岩、杨万里、辛弃疾面对的都是充满童真的孩童,但由于经历不一样、理想不一样所以所产生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使学生真真正正做到“知人论诗“,这样一来,在很多老师眼里看起来比较深奥的学问经过老师的巧妙引导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学起来也蛮有兴趣,试问谁不渴望自己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啊?
三、多方拓展资源,内外整合,以诗学诗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懂得积累运用。我们在古诗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资源,拓展教材资源,通过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增加孩子的古诗积累,领会古诗的精妙。
利用古诗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课外的古诗,是有效增加学生古诗积累的有效办法。根据多次的实践经验得出,我们在新诗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种方式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一是学习积累同一题材的古诗。例如在教学五年级的《古诗词三首》时,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了吕岩的《牧童》后,我出示了袁枚写的《牧童》,让学生去朗诵去感受去对比去体会不一样的牧童。二是积累同一作者相似题材的古诗。例如在学习了《舟过安仁》后,我出示了同是杨万里写的《稚子弄冰》,在杨万里的诗歌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儿童天性的纯真,更能感受到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就顺带让学生积累了李白写的另一首送别诗《赠汪伦》。三是学习积累同一作者不同时期写下的古诗。在教完《清平乐·村居》后,我让学生激情朗诵了辛弃疾的《破阵子》,让学生在朗诵中仿佛亲历了当年的金戈铁马的战场,再回读《清平乐.村居》就更深刻体会到此时此刻曾出生入死的辛弃疾面对乐也融融的一家是多么的向往,是多么的陶醉。
以诗比诗,以诗学诗,加强了课内外的整合,不仅增加了课堂的容量,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不仅乐于参与,而且加深了对诗的理解和对诗情的感悟,还汲取了古诗营养,促使学生的个陛在飞扬中“灵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