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创新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能创新。问题最好有学生自己提出,也可以由教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发地提出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深入思考。那么怎样激活学生的思维呢?
1.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以自信,消除自卑紧张心理,激发学生提问欲望,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都要鼓励;2.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从敢提问题到善提问题。例如:我在指导学生练习计算利息时,转化与生活项联系的情景来激趣,创设情景“存、取钱”,让学生扮演顾客、银行职员(我扮演)。在教学中,我故意将结果算错,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教我应该怎么做,学生通过教的过程明白了怎样计算利息,在经过同桌互演,加深了理解。多次練习后,再回到课后练习题练习,问题就迎刃而解了;3.要从学生问题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明确探究方向。设置的问题既要引发学生探究,又要让学生探究到成果,要达到“跳起来摘到桃子”的理想效果。
二、掌握探究过程、做到适时点拨。
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渐进的,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完全独立探究学习,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创造性地进行“导”。
1.指导学生多方式、多渠道地收集信息。如观察、实验、操作、调查等;2.当学生的探究过程受阻或无法探究下去时,教师可提供新的信息,以帮助学生继续进行探究。教师要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去,给学生以适时的指导,使得探究过程不断地向前深入,直至最终解决问题。如在指导学生编“除数是7的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思考“将26支铅笔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支?还剩几支?”的除法题。四人小组共同探究,在老师指导的基础上找出26(被除数)、7(除数)、3(商)、5(余数)四者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通过假设余数(小于7)、商,找出被除数,并就此拓展,总结规律,加以巩固、练习、提高。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自主练习、自主探究。
三、鼓励创新,尊重学生探究成果
没有评价反馈,探究式教学就不够完美。评价要贯穿探究学习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既要评价学生参加探究活动的态度,也要评价学生探究活动的能力,还要评价探究成果的质量。有效的探究策略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尝到成功的滋味,尽量让成功多于失败,消除挫败感。但在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评价要注重激励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仅能关注学习结果,也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采用欣赏的态度与赞美的语气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教师的批评与挖苦已绝少见到,更多的是“好”、“你真聪明”、“你真棒”等让学生激动的话语。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许多学生对这类美好语言并不为所动,更有高年级的同学认为这是老师们的套话,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就好象两个人见面问声“你好”一样,还不如两个心灵相通的人会心地一笑,或点一下头。其实学生更喜欢教师发自内心的夸奖,喜欢让同伴们知道自己在那个地方“很好”,比别人高明。因此,教师发自内心的、有针对性的评价才是最有意义的,才能给学生以启发,才能引导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
2.教学评价要面向全体。一般老师提问时只从每组中选一个成绩较好的同学回答,以该同学的回答来判定小组的学习成绩,至于该同学的回答是否代表了小组意志,是否是小组交流的结果却不顾及。这样,就容易使其他同学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得不到反映和肯定,久而久之,使这部分学生失去了合作的愿望,甚至丧失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评价也就不能形成小组合作的激励机制,不能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评价要具有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去既要提问成绩好的同学,也要提问一般或成绩差的同学外,还应既要提问结果更应提问过程。比如开始各人观点有何不同,怎样交流辩论,如何统一起来等。最后综合评定小组成绩。只有这样才能带动成绩差的同学培养团队精神。另外为了使评价公平合理,对同一问题应由各小组成绩相当的同学来回答。回答情况可以积分量化,以各小组积分的增减度来作为每次课的评价标准。
四、教学形式应具有开放性、民主性、实效性
1.要切实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加入到探索的队伍中来,成为探索的一员。
2.要科学地把握好探索时间,调控好探究过程,切忌随意性与形式化,要做到学生自主探究、小组探究和全班探究的有机结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探究的全过程,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从而提高探究的效率和效果。
3.鼓励不同水平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探究中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给学生创设了与尝试,乐于探究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五、探究内容的安排要具有思考型、趣味性、生活性
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生活背景,对教材进行加工重组,灵活的使用教材,创设出贴近自然和生活的,新颖别致的、能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在质疑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在教学一节内容之前,应对本节的内容仔细阅读,深入分析它的各组成部分,找出贯穿其中的主线,从而把握本节内容与其他内容的内在联系,形成对教学内容的整体认识,明确本节的教学要求,正确地把握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并能从数学思想方法上把握本节的教学内容。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创设出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系列来。
创新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能创新。问题最好有学生自己提出,也可以由教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发地提出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深入思考。那么怎样激活学生的思维呢?
1.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以自信,消除自卑紧张心理,激发学生提问欲望,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都要鼓励;2.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从敢提问题到善提问题。例如:我在指导学生练习计算利息时,转化与生活项联系的情景来激趣,创设情景“存、取钱”,让学生扮演顾客、银行职员(我扮演)。在教学中,我故意将结果算错,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教我应该怎么做,学生通过教的过程明白了怎样计算利息,在经过同桌互演,加深了理解。多次練习后,再回到课后练习题练习,问题就迎刃而解了;3.要从学生问题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明确探究方向。设置的问题既要引发学生探究,又要让学生探究到成果,要达到“跳起来摘到桃子”的理想效果。
二、掌握探究过程、做到适时点拨。
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渐进的,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完全独立探究学习,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创造性地进行“导”。
1.指导学生多方式、多渠道地收集信息。如观察、实验、操作、调查等;2.当学生的探究过程受阻或无法探究下去时,教师可提供新的信息,以帮助学生继续进行探究。教师要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去,给学生以适时的指导,使得探究过程不断地向前深入,直至最终解决问题。如在指导学生编“除数是7的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思考“将26支铅笔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支?还剩几支?”的除法题。四人小组共同探究,在老师指导的基础上找出26(被除数)、7(除数)、3(商)、5(余数)四者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通过假设余数(小于7)、商,找出被除数,并就此拓展,总结规律,加以巩固、练习、提高。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自主练习、自主探究。
三、鼓励创新,尊重学生探究成果
没有评价反馈,探究式教学就不够完美。评价要贯穿探究学习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既要评价学生参加探究活动的态度,也要评价学生探究活动的能力,还要评价探究成果的质量。有效的探究策略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尝到成功的滋味,尽量让成功多于失败,消除挫败感。但在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评价要注重激励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仅能关注学习结果,也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采用欣赏的态度与赞美的语气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教师的批评与挖苦已绝少见到,更多的是“好”、“你真聪明”、“你真棒”等让学生激动的话语。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许多学生对这类美好语言并不为所动,更有高年级的同学认为这是老师们的套话,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就好象两个人见面问声“你好”一样,还不如两个心灵相通的人会心地一笑,或点一下头。其实学生更喜欢教师发自内心的夸奖,喜欢让同伴们知道自己在那个地方“很好”,比别人高明。因此,教师发自内心的、有针对性的评价才是最有意义的,才能给学生以启发,才能引导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
2.教学评价要面向全体。一般老师提问时只从每组中选一个成绩较好的同学回答,以该同学的回答来判定小组的学习成绩,至于该同学的回答是否代表了小组意志,是否是小组交流的结果却不顾及。这样,就容易使其他同学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得不到反映和肯定,久而久之,使这部分学生失去了合作的愿望,甚至丧失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评价也就不能形成小组合作的激励机制,不能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评价要具有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去既要提问成绩好的同学,也要提问一般或成绩差的同学外,还应既要提问结果更应提问过程。比如开始各人观点有何不同,怎样交流辩论,如何统一起来等。最后综合评定小组成绩。只有这样才能带动成绩差的同学培养团队精神。另外为了使评价公平合理,对同一问题应由各小组成绩相当的同学来回答。回答情况可以积分量化,以各小组积分的增减度来作为每次课的评价标准。
四、教学形式应具有开放性、民主性、实效性
1.要切实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加入到探索的队伍中来,成为探索的一员。
2.要科学地把握好探索时间,调控好探究过程,切忌随意性与形式化,要做到学生自主探究、小组探究和全班探究的有机结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探究的全过程,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从而提高探究的效率和效果。
3.鼓励不同水平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探究中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给学生创设了与尝试,乐于探究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五、探究内容的安排要具有思考型、趣味性、生活性
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生活背景,对教材进行加工重组,灵活的使用教材,创设出贴近自然和生活的,新颖别致的、能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在质疑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在教学一节内容之前,应对本节的内容仔细阅读,深入分析它的各组成部分,找出贯穿其中的主线,从而把握本节内容与其他内容的内在联系,形成对教学内容的整体认识,明确本节的教学要求,正确地把握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并能从数学思想方法上把握本节的教学内容。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创设出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系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