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孟子“知人论世”原则作为指导,从“知其人”和“论其世”两个角度,结合诗词文本细读的方法,探讨高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代诗词 鉴赏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B-0086-02
古代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高考中的“座上客”。因此,不论是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角度还是从实用的应考角度来看,古代诗词鉴赏都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容小觑的一个部分。本文笔者将从“知人论世”的古训出发,从“知其人”和“论其世”两个角度,并结合诗词文本细读的方法,浅析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的方法。
一、知其人
据《孟子·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有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孟子提出了著名的文学批评理论——知人论世,为文学批评和文学欣赏等文学接受活动提供了客观而实在的批评原则和方法,具有深远的影响。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个人信息。因此,教师在讲授古代诗词鉴赏时,不能忽视给学生讲解作者的生平、为人,引导学生“知其人”的重要性。在知其人的前提下,再来仔细关注、分析文本,才能更好地鉴赏整首诗(词)。以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和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中《登高》为例。
《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歌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句,“仰天大笑”,写出了其十分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表现了他非常自负的心理,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全诗从一开始就描写了一派丰收之象,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继而用“饮酒”“高歌”进一步渲染欢愉之情。酒到浓时,起身舞剑,个中情景,无不体现着诗人的喜悦及欢乐。而杜甫的《登高》则是另一番风景。诗前半部分着重写景,后半部分借景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天高、风急,哀啼的猿;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手,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与李白诗歌的豪放、浪漫相比,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意味也就由此可见一斑。究其原因,为什么李白和杜甫同处唐代,他们的诗歌却有如此大的不同呢?是因为他们个人的生平经历和性格不一样所致。李白的生平体验主要来自盛唐,诗歌风格形成于唐朝最为繁荣的时期,同时加上李白狂放不羁的个性,故而形成了浪漫、豪迈、飘逸的诗风。而对杜甫而言,安史之乱在他心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他诗歌风格的成熟以看到遍地哀嚎的百姓为基础。因此,他的诗歌更多的是表达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形成了他沉郁顿挫的诗风。由上可知,“知其人”对于诗歌的鉴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同时,个人的生平经历和性格不同正是在对诗歌的文本本身以及细节的分析中可以“窥探”出来。
二、论其世
鉴赏古代诗词,做到了知其人,还要能够“论其世”,同时在诗歌本身中寻找“蛛丝马迹”,以期更好地理解、赏析诗词。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也即教师在讲解诗词鉴赏时,给学生介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很有必要的。以李清照的词为例。李清照出身于名门望族,生活于富于文化氛围的家庭,她潜心钻研学术,有喜爱文墨、游冶溪塘、吟啸花月的雅兴。她前期的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情怀,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具有清新俊秀、充满青春活力的风格特点。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小令用几个简单的片段,作者美丽的心情以及热爱自然和投身自然的童心志趣便跃然纸上。又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首词风格明快,刻画了一个天真又妩媚多情的少女形象,充分表现了她对于爱情的强烈追求,对自由的渴望。这也从侧面体现出靖康之乱前词人生活的幸福和美满。然而,在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暮年飘零后,她的感情基调转为凄怆沉郁,如第四册第二单元《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从最后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就可以明显看出,与前期相比,李清照后期的词有了明显的转变,风格从明快转向了忧郁。而其中产生重要影响的,就是上文提过的靖康之乱。由此可以看出,“论其世”也是诗歌鉴赏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在“论其世”的大背景下,亦不忽略从诗词文本的细节方面来赏析诗词,则能真正地“以意逆志”。
综上,笔者主要从“知其人”、“论其世”的大前提下,结合古代诗词文本本身的分析,讲解了高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的教学方法。笔者相信,将“知人论世”与诗词文本的具体分析结合起来,能更好地赏析古代诗词,达到真正的“以意逆志”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刘英.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J].读与写杂志,2010(7)
[2]蓝锋华.诗歌鉴赏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天地·理论综合,2013(18)
[3]施春花.浅谈高中语文中的古代诗歌鉴赏[J].安徽文学·学科园地,2007(11)
[4]谭建军.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教育科学,2013(5)
【作者简介】罗志才(1980- ),男,陆川县中学语文课教师,中学二级。
(责编 胡修远)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代诗词 鉴赏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B-0086-02
古代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高考中的“座上客”。因此,不论是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角度还是从实用的应考角度来看,古代诗词鉴赏都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容小觑的一个部分。本文笔者将从“知人论世”的古训出发,从“知其人”和“论其世”两个角度,并结合诗词文本细读的方法,浅析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的方法。
一、知其人
据《孟子·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有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孟子提出了著名的文学批评理论——知人论世,为文学批评和文学欣赏等文学接受活动提供了客观而实在的批评原则和方法,具有深远的影响。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个人信息。因此,教师在讲授古代诗词鉴赏时,不能忽视给学生讲解作者的生平、为人,引导学生“知其人”的重要性。在知其人的前提下,再来仔细关注、分析文本,才能更好地鉴赏整首诗(词)。以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和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中《登高》为例。
《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歌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句,“仰天大笑”,写出了其十分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表现了他非常自负的心理,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全诗从一开始就描写了一派丰收之象,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继而用“饮酒”“高歌”进一步渲染欢愉之情。酒到浓时,起身舞剑,个中情景,无不体现着诗人的喜悦及欢乐。而杜甫的《登高》则是另一番风景。诗前半部分着重写景,后半部分借景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天高、风急,哀啼的猿;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手,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与李白诗歌的豪放、浪漫相比,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意味也就由此可见一斑。究其原因,为什么李白和杜甫同处唐代,他们的诗歌却有如此大的不同呢?是因为他们个人的生平经历和性格不一样所致。李白的生平体验主要来自盛唐,诗歌风格形成于唐朝最为繁荣的时期,同时加上李白狂放不羁的个性,故而形成了浪漫、豪迈、飘逸的诗风。而对杜甫而言,安史之乱在他心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他诗歌风格的成熟以看到遍地哀嚎的百姓为基础。因此,他的诗歌更多的是表达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形成了他沉郁顿挫的诗风。由上可知,“知其人”对于诗歌的鉴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同时,个人的生平经历和性格不同正是在对诗歌的文本本身以及细节的分析中可以“窥探”出来。
二、论其世
鉴赏古代诗词,做到了知其人,还要能够“论其世”,同时在诗歌本身中寻找“蛛丝马迹”,以期更好地理解、赏析诗词。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也即教师在讲解诗词鉴赏时,给学生介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很有必要的。以李清照的词为例。李清照出身于名门望族,生活于富于文化氛围的家庭,她潜心钻研学术,有喜爱文墨、游冶溪塘、吟啸花月的雅兴。她前期的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情怀,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具有清新俊秀、充满青春活力的风格特点。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小令用几个简单的片段,作者美丽的心情以及热爱自然和投身自然的童心志趣便跃然纸上。又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首词风格明快,刻画了一个天真又妩媚多情的少女形象,充分表现了她对于爱情的强烈追求,对自由的渴望。这也从侧面体现出靖康之乱前词人生活的幸福和美满。然而,在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暮年飘零后,她的感情基调转为凄怆沉郁,如第四册第二单元《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从最后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就可以明显看出,与前期相比,李清照后期的词有了明显的转变,风格从明快转向了忧郁。而其中产生重要影响的,就是上文提过的靖康之乱。由此可以看出,“论其世”也是诗歌鉴赏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在“论其世”的大背景下,亦不忽略从诗词文本的细节方面来赏析诗词,则能真正地“以意逆志”。
综上,笔者主要从“知其人”、“论其世”的大前提下,结合古代诗词文本本身的分析,讲解了高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的教学方法。笔者相信,将“知人论世”与诗词文本的具体分析结合起来,能更好地赏析古代诗词,达到真正的“以意逆志”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刘英.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J].读与写杂志,2010(7)
[2]蓝锋华.诗歌鉴赏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天地·理论综合,2013(18)
[3]施春花.浅谈高中语文中的古代诗歌鉴赏[J].安徽文学·学科园地,2007(11)
[4]谭建军.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教育科学,2013(5)
【作者简介】罗志才(1980- ),男,陆川县中学语文课教师,中学二级。
(责编 胡修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