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感召下,理论创新、体制创新、自主创新等以创新冠名的各行各业应运而生,在这些诸多创新中,教育创新是一切创新之母。那么,学校如何搞好教育创新?我认为,取决于四个决定性因素。
一、校长
学校教育创新的一切活动是在校长指导安排下进行的,直接是校长授意。可以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长的教育创新理念决定着学校教育创新的优劣,校长的意识超前,则学校教育创新超前,校长的意识落后,则学校教育创新落后,有怎样的校长,就有怎样的学校教育创新。不是么?全国教育创新搞得好的学校,哪一个不是由于校长的创新意识强而引起人们关注的?尤其是一些先进民办学校的校长更为人们所注目。教育创新是强国富民的大事,我们不妨先从校长开始着手落实,用校长的前瞻性创新意识提高班子成员的创新认识,用校长的创新意向激发班子成员的创新欲望,从而达到教育创新的共识,如果没有校长的先导性意见,单凭班子成员的努力是不够的。所以,校长首先要有过人的创新思想。
二、教师
教师不但是教学任务的承担者,而且是教学创新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不但是创新的主体,而且是学生创新的直接引领人。他们从事的个性化劳动,其创新意识直接支配着他们的整个教学工作,决定着创新的方法,创新的质量。如果他们不去积极主动地创新,只靠学校的督促,教学创新是不可想象的,这是一。二是要实现教学创新,就要有创新型教师。而目前教师队伍的现状是,有些教师的素质还远远不适应教学创新的要求,集中表现在观念落后、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思路狭窄、创新能力欠缺,这岂能搞好教学创新。第三,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总怕成绩失常,别人评头论足,不得不穿新鞋走老路,只有极少数人跃跃欲试,从某些方面讲,这些人已经制约了教学创新的开展。若不设法调动教师的创新积极性,若不在提升教师素质上下功夫,若不从这些方面加以矫正,把教师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教学创新则是纸上谈兵,很难跳出固有的教学模式。不难看出,是否能发挥教师的创新作用,对推动学校教育创新至关重要,也就是说,教师的创新在学校教育创新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要设法鼓励教师投身于学校教育创新的热潮中。
三、学生
今天的在校生,是明天的建设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在他们手中实现,因此培养千千万万的创新人才,是学校教育创新的最高目标。如果我们仍按照传统的培养模式,很难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创新人才,我国怎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中华民族何以屹立世界之林。教育创新是手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目的。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把引领学生创新作为教育创新的根本。具体来说,一要抓住创新精神这个“纲”。创新首要的是吃苦精神,没有这种精神是很难成功的,因此,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应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首要任务;二要抓住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这个“目”。如今,文化科学知识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占有相当份量,人人都希望掌握大量的科学知识,只有把创新精神这个“纲”提高到一定高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这个“目”才有更大的自觉性、主观能动性,也才能解决好将来为谁服务的问题,所以说,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第二位;三要抓住具体举“纲”这一实施者,教师是学生创新的启蒙者和引路人,所以应对教师定出细化目标,压足担子,要求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把指导学生创新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只有学生具有了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全面发展了,最大潜能释放出来了,“新思路、新突破、新局面、新举措”才能得以出现,学生才能学习创新化,创新学习化、知识信息化、信息成果化,教育事业才会兴旺发达,我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就才达到了教育创新的目的。
四、制度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任何工作的顺利推行,无一不是用制度来保证的,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先进制度,以保证教育创新的正常运作。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不少学校在创新上缺少必要的催人上进的价值机制,因而使教师在创新上缺乏学习心、创造心,仍然是新瓶装旧酒。要解决这个问题,“一靠教育、二靠制度。”要从组织领导、目标任务,综合评价等方面,制定出既能打造人的素质,又能提高教学质量的先进制度和长效机制。有了它,全体师生就会在先进制度的激励下,变压力为动力,变“要我创”为“我要创”,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没有它,教育创新则无法可依,不是工作、创新相抵触,就是创新、工作两张皮,久而久之,带来的只能是教师素质的僵化,教学质量的萎缩,与时代精神的格格不入,与时俱进从何谈起。只有制度上确立了,目标上明确了,评价上规范了,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教育创新才有望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因而要切切实实的建立一套学校教育创新的先进制度和长效机制,确保学校教育创新保持不竭动力。
一、校长
学校教育创新的一切活动是在校长指导安排下进行的,直接是校长授意。可以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长的教育创新理念决定着学校教育创新的优劣,校长的意识超前,则学校教育创新超前,校长的意识落后,则学校教育创新落后,有怎样的校长,就有怎样的学校教育创新。不是么?全国教育创新搞得好的学校,哪一个不是由于校长的创新意识强而引起人们关注的?尤其是一些先进民办学校的校长更为人们所注目。教育创新是强国富民的大事,我们不妨先从校长开始着手落实,用校长的前瞻性创新意识提高班子成员的创新认识,用校长的创新意向激发班子成员的创新欲望,从而达到教育创新的共识,如果没有校长的先导性意见,单凭班子成员的努力是不够的。所以,校长首先要有过人的创新思想。
二、教师
教师不但是教学任务的承担者,而且是教学创新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不但是创新的主体,而且是学生创新的直接引领人。他们从事的个性化劳动,其创新意识直接支配着他们的整个教学工作,决定着创新的方法,创新的质量。如果他们不去积极主动地创新,只靠学校的督促,教学创新是不可想象的,这是一。二是要实现教学创新,就要有创新型教师。而目前教师队伍的现状是,有些教师的素质还远远不适应教学创新的要求,集中表现在观念落后、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思路狭窄、创新能力欠缺,这岂能搞好教学创新。第三,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总怕成绩失常,别人评头论足,不得不穿新鞋走老路,只有极少数人跃跃欲试,从某些方面讲,这些人已经制约了教学创新的开展。若不设法调动教师的创新积极性,若不在提升教师素质上下功夫,若不从这些方面加以矫正,把教师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教学创新则是纸上谈兵,很难跳出固有的教学模式。不难看出,是否能发挥教师的创新作用,对推动学校教育创新至关重要,也就是说,教师的创新在学校教育创新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要设法鼓励教师投身于学校教育创新的热潮中。
三、学生
今天的在校生,是明天的建设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在他们手中实现,因此培养千千万万的创新人才,是学校教育创新的最高目标。如果我们仍按照传统的培养模式,很难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创新人才,我国怎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中华民族何以屹立世界之林。教育创新是手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目的。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把引领学生创新作为教育创新的根本。具体来说,一要抓住创新精神这个“纲”。创新首要的是吃苦精神,没有这种精神是很难成功的,因此,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应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首要任务;二要抓住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这个“目”。如今,文化科学知识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占有相当份量,人人都希望掌握大量的科学知识,只有把创新精神这个“纲”提高到一定高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这个“目”才有更大的自觉性、主观能动性,也才能解决好将来为谁服务的问题,所以说,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第二位;三要抓住具体举“纲”这一实施者,教师是学生创新的启蒙者和引路人,所以应对教师定出细化目标,压足担子,要求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把指导学生创新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只有学生具有了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全面发展了,最大潜能释放出来了,“新思路、新突破、新局面、新举措”才能得以出现,学生才能学习创新化,创新学习化、知识信息化、信息成果化,教育事业才会兴旺发达,我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就才达到了教育创新的目的。
四、制度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任何工作的顺利推行,无一不是用制度来保证的,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先进制度,以保证教育创新的正常运作。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不少学校在创新上缺少必要的催人上进的价值机制,因而使教师在创新上缺乏学习心、创造心,仍然是新瓶装旧酒。要解决这个问题,“一靠教育、二靠制度。”要从组织领导、目标任务,综合评价等方面,制定出既能打造人的素质,又能提高教学质量的先进制度和长效机制。有了它,全体师生就会在先进制度的激励下,变压力为动力,变“要我创”为“我要创”,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没有它,教育创新则无法可依,不是工作、创新相抵触,就是创新、工作两张皮,久而久之,带来的只能是教师素质的僵化,教学质量的萎缩,与时代精神的格格不入,与时俱进从何谈起。只有制度上确立了,目标上明确了,评价上规范了,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教育创新才有望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因而要切切实实的建立一套学校教育创新的先进制度和长效机制,确保学校教育创新保持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