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基金实力快速增长市场总量加速扩张
2004年基金业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全年共发行新基金58只,已结束发行的各类基金总规模达1624亿元,远远超过了过去三年来基金扩容的速度,发行总量几乎达到了前三年开放式基金发行总额的两倍。
在各类型基金中,偏股型基金的规模增长最为迅速。2004年股票型基金发行总额达到427亿元,混合型股票基金发行份额达749亿元,二者占到全年发行总份额的72.33%。作为一种较新的基金品种,货币市场基金在2004年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全年发行货币市场基金9只,发行总份额达到347亿份,远超过了同样是低风险品种的保本型基金。由于债券市场的疲弱,债券型基金遭到市场冷遇,除以转债投资为主的兴业可转债基金外,全年没有债券型基金发行。
市场走势显著影响发行规模
2004年基金发行集中在前半年,之后随着市场的逐步走低也随之滑落。
由图2可见,3月基金发行达到了全年的高峰,当月基金总发行额达575亿份,其中偏股型基金占到372亿份,成为基金业历史上发行最为密集的月份。在其后的4、5、6月发行总额逐月下降,在7月证券市场持续下滑后,基金发行进入低潮。统计表明,下半年基金发行总额仅为292亿份,不及3、4月的单月发行额。在传统上基金高发的第四季度新基金发行依旧低迷,但在12月有比较明显的反弹。
从单只基金的发行规模来看,年初和年末发行也有巨大的反差。如3月成立的偏股型基金海富通收益增长和中信经典配置发行额都超过100亿份,而在8月以后设立的宝利配置、东方龙等基金发行规模都在10亿份左右;年初成立的货币市场基金规模最高超过了100亿,年末这一数字下降到15亿左右。
2004年基金业的大扩容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2003年基金群体性的业绩爆发产生的滞后效应。随着股市转冷,基金发行也随之渐入困境,表明基金发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窘境。
市场影响力逐步增大
随着基金业的加速扩容,基金群体越来越成为证券市场上举足轻重的机构投资者群体,基金股票投资市值占市场股票流通市值的比例呈现急速上升的趋势。
从1998年6月30日开始至2004年9月30日,股票投资方向基金的净值从62.35亿元增长到2435.48亿元,占沪深股票市场流通市值比例从1.00%提高到20.10%。基金所持有的股票市值从34.18亿元增长到1556.20亿元,占股票市场流通市值比例从0.55%提高到12.84%。债券投资方向基金和保本基金共持有23.87亿元的股票市值。因此,从全部144只基金的口径计算,则基金持有1580.07亿元的股票市值。基金持有的股票市值为1580.07亿元,占股票流通市值12.24%左右,成为股市中最具影响力的机构投资者之一。
投资遭遇困局,业绩有所下滑
与基金市场总量扩张的一派繁荣相比,2004年基金的投资却呈现出上下半年的冰火两重天。2004年4月股市进入单边调整以来,基金遭到了不小的挑战,虽然基金在2004年的业绩仍然战胜了基准指数,但总体而言仍出现了明显下滑。
货币市场基金成为亮点
表2统计了2004年全年各类基金的相对表现。各类基金在2004年的业绩相对2003年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从基金类型来看,指数型股票基金的业绩最差,平均净值增长率为-9.88%,股票型基金次之,平均净值增长率为-2.2%。偏股型基金中配置型混合基金表现较为突出,平均净值增长1.78%,凸显出灵活配置概念或者说择时能力的重要性。货币市场基金表现最佳,平均净值增长达到2.49%。
从单只基金来看,2004年业绩表现最佳的开放式基金前三名是合丰成长、嘉实增长和宝康消费品,三只基金的持仓结构是主要原因,2004年大蓝筹调整而成长股和消费类股票表现较佳,这几只基金均在这些板块进行了重点投资,而较小的规模也方便了其投资运作。老基金中易方达平稳增长表现突出,全年净值增长率列第四,且业绩表现出较强的持续性,上下半年均稳居前列。此外2004年业绩较突出的基金还有景顺系列、广发聚富等。从风险的角度看,偏股型基金中招商平衡、景顺平衡、德盛稳健等净值波动较小。
从基金公司的角度来看,2004年股票投资方面表现最出色的是易方达、景顺长城、湘财荷银和南方基金公司;债券投资方面业绩突出的是宝康、大成和景顺长城基金公司。
机构博弈主导基金投资
与2003年的群羊效应不同,2004年基金的投资明显透出机构博弈的特征。围绕着蓝筹股的进进出出,主导了多数基金的投资,这种博弈先是表现为老基金和短线资金的博弈,之后又演变为以仓位沉重的老基金和携大量资金入市的新发基金之间的博弈。
2003年价值投资理念深入人心后,投机性质的短期资金大量介入蓝筹股,博弈格局演变为“基金-短线机构”。在2004年4月开始的下跌中,这部分短线资金率先撤离,导致部分直接受宏观调控影响的蓝筹板块大幅下跌,使持股高度集中于这些蓝筹板块的老基金十分被动。而从3月起设立的大量新发基金恰在此时陆续进入建仓期,对蓝筹开始适当建仓,本应有助于缓解蓝筹板块的压力。但此时蓝筹仍处于相对高位,新入资金不愿为老基金抬轿,建仓速度较为缓慢。恰在此时,宏观调控不期而至,力度之大出乎大多数基金的预期。4月底宏观调控的因素明朗后,基金对大市的判断从牛市改为震荡或相对熊市,此时适度减仓成为基金的共识。老基金由于仓位沉重放弃护盘。新基金则索性就放缓建仓节奏,甚至已经建立的少量仓位也适度减仓。
随着宏观调控日渐清晰,各类机构对蓝筹板块的减持使市场进入了长期的下降通道。在保持总体仓位稳定的同时,仓位调整成为新老基金在年底的共同策略,但基金重仓股的集体走弱凸显出基金仓位调整存在的困难,集中投资蓝筹股的理念遭遇了困局。
建仓效应弱化
在以调整为主基调的2004年,基金建仓对市场的推动效应明显弱化。虽然新基金补充了大量的增量资金,但投资理念上的困局和并不明朗的基本面因素仍然让基金难以撬动市场。
从2004年3季度末的基金持仓数据来看,2季度到3季度之间开放式基金进行了明显的建仓。66只开放式基金9月30日加权平均股票持仓比例达到60.83%。其中可比的50只开放式基金加权平均股票持仓比例为60.36%,比6月30日的加权平均仓位51.64%显著增加了8.72个百分点。
苦乐不均:竞争时代初露端倪
2003年基金业群体的表现可谓春风得意。但在总量高速增长的2004年,竞争带来的分化效应也开始初步显现,基金之间的苦乐不均已经初露端倪。
2004年基金公司竞争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部分老基金公司得益于持续稳健的业绩和2003年耀眼的表现,2004年的基金新发规模获得了显著增长。这部分老基金公司主要包括南方、博时、嘉实、易方达等。业绩效应和品牌效应的结合使这部分老基金公司在2004年的新发市场占据了相对强势。
2004年市场份额增长最显著的是合资基金群体。海富通基金、国联安基金管理规模增长都超过了400%。在管理总规模上合资基金群体也迅速向运作多年的老基金公司靠拢,海富通、招商等基金公司已进入市场总份额的前10名。充分反映出合资基金的品牌效应带来的正面影响,但业绩的好坏和业绩持续性仍将是决定基金公司未来增长的关键因素。在2004年的热发行冷投资格局下,投资运作的分化将反映到2005年的基金发行市场。合资基金之间的分化也将在2005年显现。
快速发展的基金业本身也面临诸多的挑战,我们认为基金行业的分化格局将在未来2-3年内清晰地显现出来。
行业整体发展速度放缓将对基金公司尤其是新进入的基金公司构成更大的经营压力。基金之间的竞争方式将趋于多样化,产品创新、费率结构创新、制度创新都有可能成为竞争手段的选择。
总体而言,基金业的发展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证券市场总体状况的制约。虽然如此,但基金群体作为证券市场上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群体的力量逐步增强则是不可逆转的。
竞争主体趋于多元化
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将对基金业的竞争带来潜在的压力。
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可能在下一年内成为现实。银行系基金可能先期投资于货币市场,与现有的货币市场基金形成竞争。而长期来看,随着产品线的拓宽,配合银行强大的客户渠道,银行系基金有望取得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保险资金入市则可能使保险公司这一最大的基金投资人缩减基金投资。中国保监会12月23日公布的11月份保费数据统计表明,保险机构对于基金的投资大幅减少。2004年1月至10月,保险资金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的数额为733亿元,而 11月的这一数字为698亿元,减持的金额超过34亿元。投资国债的比例却提高,1月至10月,保险资金投资国债的数额为2411亿元,到了11月,这一数字上升为2605亿元。
预计竞争主体多元化的影响将在未来2-3年内显著体现,这将对现有的基金业竞争格局带来重要影响。
基金业创新有待深化
创新是基金行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我国基金业摆脱靠天吃饭的基础。
产品创新。进一步挖掘细分市场和细分投资需求。成熟市场如美国的基金类型相对丰富,分类也比较细致。在股票型,平衡型,债券型,货币市场基金等大类中针对细分市场划分了很多子类,如股票型基金中按行业还可细分专门投资于某个行业的行业基金,有资源类、公用事业、医药、科技等类型;在债券型中又有投资于不同期限、不同风险等级的国债、企业债的基金。同时因为市场高度开放,按投资市场的地域还可分为全球、地区、国家的基金。但从国内的现状来看,目前债券市场规模无法支持债券型基金的多样化,投资国际市场也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已经有为数不多的专门投资于某特定行业的股票型基金,但细分的产品创新在短期内难以向深层次发展。
制度创新。在制度创新方面较有可能的是推出公司型基金。目前我国无论是封闭式基金,还是开放式基金,都是按照信托原理设计的契约型基金,基金真正的所有者应是基金持有人。但制度缺失却使基金持有人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在基金公司股东、基金管理人、基金持有人的矛盾冲突中,基金持有人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面可以考虑设计公司型基金或准公司型基金,可以使持有人享受投资带来的收益,还可以监督基金管理人的运作,保障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交易方式的创新。交易所上市开放式基金(LOF)和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已在2004年底登场。交易方式的创新将有可能为基金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2004年10月14日,第一只交易所上市开放式基金(LOF)南方积极配置基金宣告成立,募集份额35.36亿份。2004年12月30日,第一只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上证50交易型开放式基金成立,发行规模54.35亿份。ETF与LOF的实质都是开放式基金交易方式的变革,都是一级市场申购赎回与二级市场交易两大体系同时运作。ETF和LOF的成功运行为交易所系统直接申购赎回开放式基金打下了基础。随着基金业的高速发展,目前由各家基金管理公司自行建设的注册登记结算系统以及场外交易与证券市场统一高效交易体系存在矛盾。为控制持有人资产和份额的风险,最终应建立一个中央存管机构托管所有的开放式基金份额,而基金管理公司、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其他代理单位都是该中央登记结算体系的参与者。ETF和LOF的成功实践,预示着交易所体系介入开放式基金销售的日子为期不远。
(作者为中信证券研究部高级研究员)
2004年基金业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全年共发行新基金58只,已结束发行的各类基金总规模达1624亿元,远远超过了过去三年来基金扩容的速度,发行总量几乎达到了前三年开放式基金发行总额的两倍。
在各类型基金中,偏股型基金的规模增长最为迅速。2004年股票型基金发行总额达到427亿元,混合型股票基金发行份额达749亿元,二者占到全年发行总份额的72.33%。作为一种较新的基金品种,货币市场基金在2004年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全年发行货币市场基金9只,发行总份额达到347亿份,远超过了同样是低风险品种的保本型基金。由于债券市场的疲弱,债券型基金遭到市场冷遇,除以转债投资为主的兴业可转债基金外,全年没有债券型基金发行。
市场走势显著影响发行规模
2004年基金发行集中在前半年,之后随着市场的逐步走低也随之滑落。
由图2可见,3月基金发行达到了全年的高峰,当月基金总发行额达575亿份,其中偏股型基金占到372亿份,成为基金业历史上发行最为密集的月份。在其后的4、5、6月发行总额逐月下降,在7月证券市场持续下滑后,基金发行进入低潮。统计表明,下半年基金发行总额仅为292亿份,不及3、4月的单月发行额。在传统上基金高发的第四季度新基金发行依旧低迷,但在12月有比较明显的反弹。
从单只基金的发行规模来看,年初和年末发行也有巨大的反差。如3月成立的偏股型基金海富通收益增长和中信经典配置发行额都超过100亿份,而在8月以后设立的宝利配置、东方龙等基金发行规模都在10亿份左右;年初成立的货币市场基金规模最高超过了100亿,年末这一数字下降到15亿左右。
2004年基金业的大扩容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2003年基金群体性的业绩爆发产生的滞后效应。随着股市转冷,基金发行也随之渐入困境,表明基金发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窘境。
市场影响力逐步增大
随着基金业的加速扩容,基金群体越来越成为证券市场上举足轻重的机构投资者群体,基金股票投资市值占市场股票流通市值的比例呈现急速上升的趋势。
从1998年6月30日开始至2004年9月30日,股票投资方向基金的净值从62.35亿元增长到2435.48亿元,占沪深股票市场流通市值比例从1.00%提高到20.10%。基金所持有的股票市值从34.18亿元增长到1556.20亿元,占股票市场流通市值比例从0.55%提高到12.84%。债券投资方向基金和保本基金共持有23.87亿元的股票市值。因此,从全部144只基金的口径计算,则基金持有1580.07亿元的股票市值。基金持有的股票市值为1580.07亿元,占股票流通市值12.24%左右,成为股市中最具影响力的机构投资者之一。
投资遭遇困局,业绩有所下滑
与基金市场总量扩张的一派繁荣相比,2004年基金的投资却呈现出上下半年的冰火两重天。2004年4月股市进入单边调整以来,基金遭到了不小的挑战,虽然基金在2004年的业绩仍然战胜了基准指数,但总体而言仍出现了明显下滑。
货币市场基金成为亮点
表2统计了2004年全年各类基金的相对表现。各类基金在2004年的业绩相对2003年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从基金类型来看,指数型股票基金的业绩最差,平均净值增长率为-9.88%,股票型基金次之,平均净值增长率为-2.2%。偏股型基金中配置型混合基金表现较为突出,平均净值增长1.78%,凸显出灵活配置概念或者说择时能力的重要性。货币市场基金表现最佳,平均净值增长达到2.49%。
从单只基金来看,2004年业绩表现最佳的开放式基金前三名是合丰成长、嘉实增长和宝康消费品,三只基金的持仓结构是主要原因,2004年大蓝筹调整而成长股和消费类股票表现较佳,这几只基金均在这些板块进行了重点投资,而较小的规模也方便了其投资运作。老基金中易方达平稳增长表现突出,全年净值增长率列第四,且业绩表现出较强的持续性,上下半年均稳居前列。此外2004年业绩较突出的基金还有景顺系列、广发聚富等。从风险的角度看,偏股型基金中招商平衡、景顺平衡、德盛稳健等净值波动较小。
从基金公司的角度来看,2004年股票投资方面表现最出色的是易方达、景顺长城、湘财荷银和南方基金公司;债券投资方面业绩突出的是宝康、大成和景顺长城基金公司。
机构博弈主导基金投资
与2003年的群羊效应不同,2004年基金的投资明显透出机构博弈的特征。围绕着蓝筹股的进进出出,主导了多数基金的投资,这种博弈先是表现为老基金和短线资金的博弈,之后又演变为以仓位沉重的老基金和携大量资金入市的新发基金之间的博弈。
2003年价值投资理念深入人心后,投机性质的短期资金大量介入蓝筹股,博弈格局演变为“基金-短线机构”。在2004年4月开始的下跌中,这部分短线资金率先撤离,导致部分直接受宏观调控影响的蓝筹板块大幅下跌,使持股高度集中于这些蓝筹板块的老基金十分被动。而从3月起设立的大量新发基金恰在此时陆续进入建仓期,对蓝筹开始适当建仓,本应有助于缓解蓝筹板块的压力。但此时蓝筹仍处于相对高位,新入资金不愿为老基金抬轿,建仓速度较为缓慢。恰在此时,宏观调控不期而至,力度之大出乎大多数基金的预期。4月底宏观调控的因素明朗后,基金对大市的判断从牛市改为震荡或相对熊市,此时适度减仓成为基金的共识。老基金由于仓位沉重放弃护盘。新基金则索性就放缓建仓节奏,甚至已经建立的少量仓位也适度减仓。
随着宏观调控日渐清晰,各类机构对蓝筹板块的减持使市场进入了长期的下降通道。在保持总体仓位稳定的同时,仓位调整成为新老基金在年底的共同策略,但基金重仓股的集体走弱凸显出基金仓位调整存在的困难,集中投资蓝筹股的理念遭遇了困局。
建仓效应弱化
在以调整为主基调的2004年,基金建仓对市场的推动效应明显弱化。虽然新基金补充了大量的增量资金,但投资理念上的困局和并不明朗的基本面因素仍然让基金难以撬动市场。
从2004年3季度末的基金持仓数据来看,2季度到3季度之间开放式基金进行了明显的建仓。66只开放式基金9月30日加权平均股票持仓比例达到60.83%。其中可比的50只开放式基金加权平均股票持仓比例为60.36%,比6月30日的加权平均仓位51.64%显著增加了8.72个百分点。
苦乐不均:竞争时代初露端倪
2003年基金业群体的表现可谓春风得意。但在总量高速增长的2004年,竞争带来的分化效应也开始初步显现,基金之间的苦乐不均已经初露端倪。
2004年基金公司竞争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部分老基金公司得益于持续稳健的业绩和2003年耀眼的表现,2004年的基金新发规模获得了显著增长。这部分老基金公司主要包括南方、博时、嘉实、易方达等。业绩效应和品牌效应的结合使这部分老基金公司在2004年的新发市场占据了相对强势。
2004年市场份额增长最显著的是合资基金群体。海富通基金、国联安基金管理规模增长都超过了400%。在管理总规模上合资基金群体也迅速向运作多年的老基金公司靠拢,海富通、招商等基金公司已进入市场总份额的前10名。充分反映出合资基金的品牌效应带来的正面影响,但业绩的好坏和业绩持续性仍将是决定基金公司未来增长的关键因素。在2004年的热发行冷投资格局下,投资运作的分化将反映到2005年的基金发行市场。合资基金之间的分化也将在2005年显现。
快速发展的基金业本身也面临诸多的挑战,我们认为基金行业的分化格局将在未来2-3年内清晰地显现出来。
行业整体发展速度放缓将对基金公司尤其是新进入的基金公司构成更大的经营压力。基金之间的竞争方式将趋于多样化,产品创新、费率结构创新、制度创新都有可能成为竞争手段的选择。
总体而言,基金业的发展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证券市场总体状况的制约。虽然如此,但基金群体作为证券市场上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群体的力量逐步增强则是不可逆转的。
竞争主体趋于多元化
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将对基金业的竞争带来潜在的压力。
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可能在下一年内成为现实。银行系基金可能先期投资于货币市场,与现有的货币市场基金形成竞争。而长期来看,随着产品线的拓宽,配合银行强大的客户渠道,银行系基金有望取得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保险资金入市则可能使保险公司这一最大的基金投资人缩减基金投资。中国保监会12月23日公布的11月份保费数据统计表明,保险机构对于基金的投资大幅减少。2004年1月至10月,保险资金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的数额为733亿元,而 11月的这一数字为698亿元,减持的金额超过34亿元。投资国债的比例却提高,1月至10月,保险资金投资国债的数额为2411亿元,到了11月,这一数字上升为2605亿元。
预计竞争主体多元化的影响将在未来2-3年内显著体现,这将对现有的基金业竞争格局带来重要影响。
基金业创新有待深化
创新是基金行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我国基金业摆脱靠天吃饭的基础。
产品创新。进一步挖掘细分市场和细分投资需求。成熟市场如美国的基金类型相对丰富,分类也比较细致。在股票型,平衡型,债券型,货币市场基金等大类中针对细分市场划分了很多子类,如股票型基金中按行业还可细分专门投资于某个行业的行业基金,有资源类、公用事业、医药、科技等类型;在债券型中又有投资于不同期限、不同风险等级的国债、企业债的基金。同时因为市场高度开放,按投资市场的地域还可分为全球、地区、国家的基金。但从国内的现状来看,目前债券市场规模无法支持债券型基金的多样化,投资国际市场也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已经有为数不多的专门投资于某特定行业的股票型基金,但细分的产品创新在短期内难以向深层次发展。
制度创新。在制度创新方面较有可能的是推出公司型基金。目前我国无论是封闭式基金,还是开放式基金,都是按照信托原理设计的契约型基金,基金真正的所有者应是基金持有人。但制度缺失却使基金持有人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在基金公司股东、基金管理人、基金持有人的矛盾冲突中,基金持有人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面可以考虑设计公司型基金或准公司型基金,可以使持有人享受投资带来的收益,还可以监督基金管理人的运作,保障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交易方式的创新。交易所上市开放式基金(LOF)和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已在2004年底登场。交易方式的创新将有可能为基金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2004年10月14日,第一只交易所上市开放式基金(LOF)南方积极配置基金宣告成立,募集份额35.36亿份。2004年12月30日,第一只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上证50交易型开放式基金成立,发行规模54.35亿份。ETF与LOF的实质都是开放式基金交易方式的变革,都是一级市场申购赎回与二级市场交易两大体系同时运作。ETF和LOF的成功运行为交易所系统直接申购赎回开放式基金打下了基础。随着基金业的高速发展,目前由各家基金管理公司自行建设的注册登记结算系统以及场外交易与证券市场统一高效交易体系存在矛盾。为控制持有人资产和份额的风险,最终应建立一个中央存管机构托管所有的开放式基金份额,而基金管理公司、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其他代理单位都是该中央登记结算体系的参与者。ETF和LOF的成功实践,预示着交易所体系介入开放式基金销售的日子为期不远。
(作者为中信证券研究部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