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地构建视阈下的高校博物馆建设发展探析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_vis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基地是高校博物馆一项重要建设与发展的平台,既可以使之“师出有名”,有利于各类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又有力地扩大了高校博物馆及所在大学的影响力与知名度。依托基地建设,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教育基地建设促进了博物馆的建设发展,博物馆的发展壮大又提升了教育基地服务质量水平。
  【关键词】教育基地;高校博物馆;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博物馆建设对高校校园文化建构与传承研究”(项目编号:SZYB16008)阶段成果。
  一、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简介及教育基地概况
  (一)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简介
  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是国内首座综合性教育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总建筑面积约23000平方米,展厅面积约7000平米,展藏近万件。馆内现设有中国教育馆、妇女文化馆、书画艺术馆、历史文化馆等,集教育、研究、收藏、保护和展示功能于一体,在发挥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服务于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于社会公众教育、展示学校文化底蕴和品位、活跃广大师生的文化生活,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教育基地概况
  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现有教育基地共九个,其中国家级三个,省级五个,市级一个。这些基地各有特色,着力点不同,所涵盖的方面也不尽相同,下面就这些教育基地的概况及特点综合分类进行介绍。
  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教育基地命名情况
  1.科普教育基地
  科普教育基地主要是指依托教學、科研、生产、传媒和服务等资源载体,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具有特定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功能的机构。作为科普教育基地的基本条件,包括具备一定规模的专门用于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固定场所;拥有主题内容明确、形式多样的科普展教资源,并具备开展科普活动的专兼职队伍以及能够保障开展经常性科普活动所需的经费等。
  2.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作为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需严格按照“面向基层、适当覆盖、规范管理、注重实效”的要求,通过基地建设有效整合社科资源,并激发和调动社科工作者投身社科普及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实现社科普及工作的社会化、经常化和制度化。作为科普教育基地的基本条件,包括能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面向公众有效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社科普及活动,并能在当地社科普及活动中发挥示范作用;具备进行社科普及宣传、教育所需的硬件和软件条件等。
  3.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为了更好地宣传教育并有效促进民族团结、密切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特别设立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该基地的命名需能够体现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各族人民之间的亲密关系,有助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和民族知识,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设立就是充分研究、梳理自身独特的文物资源,将文物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挖掘出来,并加以研究、阐释、展示、传播,以小众的文物工作者对文物的发现和研究带动大众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认同,让文物“活”起来,将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告诉世人,做到以文化人,着力用优秀传统文化来培养民众的道德素养和价值观。
  5.青少年教育基地
  为充分发挥宝贵的自然、历史、人文、科技、军工和红色文化等青少年教育资源优势,进一步丰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载体,促进全省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特别设立了青少年教育基地。[2]
  6.师德涵养基地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没有优秀的基础教育就没有强大的高等教育。[3]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作为师德涵养基地,需积极践行“唯有以心育人,方能立德树人”的教育理论,把培养学识扎实、情怀深厚、灵魂高贵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依托教育基地开展的各类宣教活动
  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随着逐年的发展壮大以及扎实的基础性工作,越来越被国家、省、市等相关部门认可,被命名基地的数量也随之增多。博物馆人始终能够做到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积极依托教育基地提供的各种资源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4]
  (一)面向社会免费开放
  自开馆以来,一直坚持免费向社会开放,平均每年开放300天,平均每年接待国内外来宾5万余人次、百余个团体。参观来宾既有来自国内外政府部门,也有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还有包括大、中、小及幼儿园的各级各类教师与学生等。
  (二)开展宣传教育和专题开放日活动
  为了进一步提升博物馆影响力,不断提高博物馆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每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志愿者活动日,博物馆都会开展专题纪念和主题宣传活动,悬挂横幅标语、制作展板并设立宣传点,在活动现场发放宣传资料,解答有关博物馆文物藏品等相关知识;每年科普活动月、活动周、活动日等期间,都会举办诸如文物修复现场演示、“女书临摹”“学做花馍”“奇妙剪纸”“穿越时空的爱恋”传统服饰展、古代服饰类文物知识竞答等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及社科普及类宣传教育活动。
  (三)积极举办临时展览和讲座
  自开馆以来,举办国内外展览共计40余次。其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大型展览有在美国举办的江永女书和中华嫁衣实物及图片展览、中韩联合举办的服饰文化展览、中日联合举办的“国际青少年书画交流展”等;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举办“博物馆大讲堂”“《走进博物馆》系列讲座”近二十余讲,其中包括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安来顺《关于大学博物馆专业性和社会性的思考》、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新时期的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等。
  此次系列活动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为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的普及搭建了平台,参与者络绎不绝,受到校内外师生及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四)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
  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出版并制作配套光碟的《阅读织物上的历史——中华嫁衣文化调查》一书,于2011年获第十届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编辑出版了《成长家园——妇女文化博物馆十年行纪》;于2017年、2018年分别举办了“第三届全国教育文物研究学术年会”“第十五届中国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常委会”,进一步扩大了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教育博物馆)在社会上知名度和学术界的影响力。
  三、教育基地对于高校博物馆建设发展的启示
  教育基地是为公众提供人文社科知识与科学知识普及服务、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的重要平台,是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5]而各类教育基地评估认定并非终身制,均具有有效期,实行动态管理。因此,高校博物馆更应充分利用好自身基地建设,运用好基地命名所带来的包括政策鼓励、经费支持、人员补充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加大力度开展举办更具时代特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宣传教育活动;依托基地建设,详细制定各项工作规划和计划,充分发挥教育基地示范作用,利用自身优势创造条件,努力提高服务的质量与水平,最终促成以教育基地建设促进博物馆的建设发展,以博物馆的发展壮大提升教育基地服务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林:发挥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路径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8):94-95.
  [2]肖向红:浅谈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发挥[J].科教文汇,2019(10):286.
  [3]胡昊:将高校博物馆建成公共文化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2015(2):57-58.
  [4]黄维娟:关于我国高校博物馆发展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2(6):63-64.
  [5]肖锦秀:建设博物馆教育基地及社区教育的探讨[J].南方文物,2003(4):123-124.
  作者简介:赵亮(1982-),男,陕西西安人,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博物馆管理等。
其他文献
【摘要】佛教纹饰源于印度,是佛教思想的物化表现。摩竭纹这一佛教纹饰在公元4世纪末随佛教的持续东进而传入中国,逐渐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在唐宋两代发生了巨大变化。摩竭纹唐宋时期的演变历程体现了同一时期佛教纹饰在中国发展的一般进程,不管是其动物纹饰,还是植物纹饰,亦或花卉等其他纹饰,进入唐代以后均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开始是部分中国化,初盛唐是融合的初始期,中晚唐达到了融合的高潮阶段,随后在宋代实现本土创新,
【摘要】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千年的历史,古诗词则是民族文化当中的瑰宝。幼儿通过古诗词诵读,通常能够使其发音准确、口齿清晰,其不仅能体会到诗词的意境,而且还能汲取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深刻感受到民族精神,从而使幼儿形成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幼儿园;古诗词;诵读;民族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0-133-03 
【摘要】文化维度是文化研究的一个话题,并逐渐在中国典籍文化翻译研究中引起关注。《孙子兵法》中兵学术语具有丰富的军事内涵与文化思想,对中国和世界军事文化都具有深刻影响。基于Hofstede的文化维度,对Victor H.Mair《孙子兵法》英译本进行文本细读,探究其兵学术语所体现的文化维度以及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结果发现,译者对兵学术语的翻译受深层文化结构影响,并主要采取直译与部分意译相结合的策略。
【摘要】佛教石窟艺术作为信仰、崇拜和传承,从印度传入中国。建筑形式多选择崇山峻岭幽僻地开凿石窟,提倡遁世隐修,多为小禅室。千百年来,在我国精湛的石窟文化中,堪称卓越艺术珍品留存甚多。合掌岩石窟,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石窟选址、勘测、稳定性评估、优化参数、模型模拟等方面大胆探索、论证完善,在石質坚硬花岗岩山体开凿规模宏大单体石窟,窟内万尊佛像,精雕细琢,形态万千,集经典石窟精华,远超国内外佛窟历史格
【摘要】《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是一门综合性的作曲理论课程,而钢琴伴奏则是推动课程教学深入开展的有效载体。文章基于此,首先介绍了左权民歌及其钢琴伴奏,继而分析了《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教学现状,总结归纳了左权民歌钢琴伴奏在《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中的运用意义,包括丰富课程资源、推动钢琴民族化发展、传承左权民歌文化,最后以晋中学院音乐系《左权民歌钢琴伴奏实用教程》为例,总结归纳了左权民歌钢琴
【摘要】民族服饰手工艺是民族文化主要內容之一,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衍生性。本文以云南特色民族手工艺为依托开展活态传承服饰教学改革,先从手工艺及传承相关概念、背景入手,论述传承教学可行性。再次,以“活态”价值观为引导,从传承教学形式、目标及内容上进行改革阐述,对有效开展传承教学进行思考。  【关键词】手工艺;活态传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6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
【摘要】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而乡村民宿是乡村地域综合体缩影的体验空间。针对长春市九台区清水村东北生态化民宿设计,提出了清水村民宿发展,应以该村产业经营活动和地理环境为主的整体规划和建筑“单体嵌入”“区域增补”的具体规划及民宿借景、更新、重建的设计方法。同时对东北生态化民宿设计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民宿设计;生态化;民宿开发;
【摘要】本文以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18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康巴什区旅游景区英文标识语翻译纠错活动为例,经过实地调研、拍摄取证后,笔者发现康巴什区的标识语的英译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现象,本文就康巴什区旅游景区的英文标识语的错译进行了归类分析,并提出了改正策略,旨在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规范康巴什区英文标识语的翻译用语提升康巴什城市国际化形象。  【关键词】康巴什;标识语;英译;错误与修正  【中图分
靳雙双  靳双双(1994- ),女,汉族,山西省长治市,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  宋 利  宋利(1995-),男,汉族,内蒙古通辽市,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
【摘要】“梅山巫傩”宗教祭祀仪式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研究湖湘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但受商业充斥和外来强势文化的影响,如今面临生存危机。因其富含舞蹈元素,也是一种独特的宗教“舞蹈”形式。因此,本文创新性地提出将“梅山巫傩”宗教祭祀舞蹈融入地方高校舞蹈教学,并提出了精神追求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宗教哲学观下的筛选、形式多样化的呈现等引入原则,总结出建立美育体系、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及渗透爱家乡的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