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不能“粗糙”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tim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因为是“初步认识”,老师们对于表象的建立如“蜻蜓点水”,似“浮云”般掠过,显得甚为“粗糙”。尽管是“初步认识”,但教学中我们决不能“粗糙”,本文以《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为例谈谈对“角”概念整体认识的思考。
  关键词:初步认识;粗糙;角;教学实践;教学思考
  一、教前思考
  角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也是进一步认识其他几何图形的重要基础。在《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中,因为是初步认识,老师们对于表象的建立如“蜻蜓点水”,似“浮云”般掠过,显得甚为“粗糙”,不利于學生初步认识角,建立角的表象。尽管是“初步认识”,但教学中我们决不能“粗糙”,基于对“角”概念整体认识的思考,笔者进行了以下的教学实践。
  二、教学实践
  片段一:画一画,角出来了
  师:今天老师遇到个难题,想请你们帮个忙。2只小蚂蚁出去寻找食物,它们从同一个起点出发,都笔直地爬了一段距离后,却发现它们找不到对方了,这是怎么回事?
  生1:它们走的路线不同。
  生2:就是走的方向不一样。
  师:那你能演示一下吗?
  生2比画演示:一个向北走,一个向西南走。
  师:可能会怎么走?把你的想法画下来。
  学生独立画出自己的想法(如图1),全班汇报。
  师:现在老师也来画一个角,可以怎么画?
  生5:从起点画起,再画2条直直的线。
  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
  师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这个起点就是角的顶点(板书:顶点),从顶点出发的2条直直的线就是角的边(板书:边,并添上角的标记)。
  师指角示范:瞧!1个顶点、2条直直的边,这就是一个角。
  师:仔细观察这些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6:都有1个顶点、2条直直的边。
  (板书:角有1个顶点、2条边。)
  师:再仔细观察,这些角有不同的地方吗?
  生7:开口的方向不同。
  生8:边的长短不同。
  生9:有的角的边比较靠近,有的角的边比较分开。
  师:尽管它们都有两条边和一个顶点,但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的。
  【设计意图】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角的知识,在他们的头脑里,对于“角”的印象通常是“1角钱”“牛角”“角落”……这些生活中的角与本节课学习的角是不一样的,而这些角往往会干扰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所以笔者直接让学生从平面图形中去找角,避开这些干扰因素,提出“这些都是生活中的角,数学中的角到底长什么样呢?”这个问题,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直接从他们认识的生活中的角,顺利地过渡到数学中抽象的角。在设计该环节时,笔者还特意注重了角的变式,以免学生产生定式,接着从变中找不变,再通过找出这些角的不同之处,进一步理解角的本质。
  片段三:做一做,发现角里的奥秘
  1. 制作角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和角成了好朋友,想不想自己做1个角呢?我们的材料有圆形纸片、吸管、小棒、塑料片,同学们可以折1个角、拼1个角,也可以在纸上画1个角,组长分工,每人做出1个角,完成后在小组里介绍你做的角,指指角的顶点和边。(学生小组活动)
  (1)用两根小棒摆出一个角(如图5)。
  生10:两根小棒的一头要挨在一起。如果分开了就没有角的顶点,就不是一个角了。(说完后学生小心翼翼地将两根小棒的一端靠在一起)
  师:是呀,两根小棒的一端挨在一起,就形成了角的顶点,做成一个角了。
  (2)用圆形纸片折的角(如图6)。
  师:它们是一样大吗?你们都同意吗,为什么?(学生讨论、请代表讲述自己的意见)
  师:尽管它们的颜色不一样、边的长短不一样,当它们边与边重合,顶点重合时,它们是一样大的。
  师拨一拨一个角的边,问:现在一样大吗?(学生立即开始讨论)
  【设计意图】 操作可以让学生对角的本质有进一步的认识,但需要留给学生操作时间,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学会识别角、理解角的本质。操作之后还要留给学生充分讨论思考的空间,“角有大小吗?”“如果角有大小,你会将手中的角变大或变小吗?”“小组合作,使2个活动角变得一样大。”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动手、思考、讨论,知道角是有大小的,能直观区分出角的大小。通过在相同之处找不同,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它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与它两条边的长短、颜色无关。
  片段四:想一想,你找到角了吗?
  1. 数角的个数
  师:刚刚我们一起动手发现了角的奥秘,其实角也很有趣。如图12,你看,现在又来了1只小蚂蚁,它想去找它的小伙伴,可是也没找到,你看到角了吗?(指名汇报,产生疑惑,小组讨论)
  2. 特殊角
  师:课上到现在,小蚂蚁也该回家了,我们该和它们说再见了。如图13,瞧!这是角吗?
  学生争论,得出结论:有1个顶点和2条直直的边,是角。
  师:同学们很会动脑筋,它是角,它也有1个顶点和2条边,原来角还长着其他的模样呢!
  【设计意图】很多学生学习过角的知识后,也许只是在脑中形成了定式的表象,故而认为只有那样的图形才是角,未能从本质中去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增加了特殊角的内容,使学生明白必须抓住角的本质去判断,而不是根据头脑中的印象,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建模。
  [?] 三、教学反思
  1. 抓住角的本质,创设适当的情境
  角的静态定义: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作角。这个公共端点叫作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作角的两条边。基于这样的定义,本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小蚂蚁找食物”入手,学生经过思考发现,小蚂蚁从起点出发,走的路线、方向是不一样的,通过课件演示,学生经历了角的形成,产生了一次思维的碰撞,当后面问到“还记得小蚂蚁怎样走出了一个角” 时,学生们都异常踊跃,能明确地告诉老师,是从1个起点出发,走出了2条直直的线,这样的情境创设带给了学生对角的本质理解。
  2. 避开对角的干扰认识,利于活动过程的经历
  学生对角的认识是从生活中来的,生活中的有些角和数学中的角是不一样的,而且学生还未学习有关面的知识。所以,笔者在角的教学中,避开了学生对角的干扰认识,直接出示实物的平面图,让学生在平面图中找找角、指指角,从平面图中“请”下抽象的角,让学生再指一指、说一说,使学生直观地抽象出“数学中的角长啥样”。通过讨论这些角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学生能准确说出“这些角都有1个顶点、2条直直的边”“角的边有长有短”“角的开口方向不同”“有的角两条边靠近一些,有的边分开一些”,经过这样的学习思考,学生排除了非本质因素,抓住了角的本质特征。
  3. 寻求合适的起点,感知角的大小
  “角的大小与它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与它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在本节课是一难点,由于学生对角的大小与图形的大小混淆。由此,笔者重点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首先确定怎样的角是同样大,让学生摆一个和笔者提供的角一样大的角。1个学生通过重叠的方法摆出了角,有学生认为老师的角大,这时另一些学生则说“老师的角只不过是边长一些而已”,这时笔者又拉开了活动角,学生立即感受到刚才2个角是一样大的。当两个角顶点重合,两条边重合,则角是一样大的,与边的长短无关。然后,再让学生变化出比这个角更大的角,学生在活动中自然会感悟到影响角的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小学教材中,很多概念是分段教学的,在第一学段,部分概念属于初步认知,教师在教学中应基于数学概念的整体,把握好教学的“度”,让学生既有着 “初步”的体验,又接近概念的本质。
其他文献
摘 要:低年级的数学教材看似简单,只是加加减减,但是处处都体现了数学的思想。作为低年级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并把思想方法融入解题的技巧中,让学生在做中巩固,想中深化。本文结合教学案例、数学思想方法阐述了“数学式”解题技巧在低段学生学习中的运用。  关键词:数学式;思想方法;解题技巧  一、不同教学,不同效果  我们先一起来看一道例题:  2个物体比轻重较简单,但是如果要进行3个
摘 要:对于学生数学学习,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应学什么”,更应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才能打开学生数学学习世界。在“经历教学”中,应当突出“学趣”、引导“学理”、发展“学力”。只有让学生经历“趣”“理”“力”三重境界,数学学习才会真正发生。  关键词:小学数学;经历教学;深度探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活动过程性目标用“经历、体验、体会”等动词进行刻画。建
摘 要: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连贯性、复杂性等,而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接受新知识的速度不同,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不相同,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学习跟不上,造成知识点的遗漏。所以学好数学对许多学生来说是困难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开发故事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故事课堂;开发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数学课程应
[摘 要] 本文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中的“填幻方”为例,阐述了教学中教师应深挖“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探究”和“观察与猜想”内容,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提高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幻方;观察与猜想;数学美;挖掘  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每册都有“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探究”和“观察与猜想”,统计新人教版七至九年级共6册中的“阅读材料”,数量如下:  ■  那么,编写这些
摘 要:新课标教材知识的呈现形式更多样化,相比老教材,增加了大量生动活泼的情境图,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活动方式和数学思想。想要让这些场景素材发挥优势,我们就要更有创意地处理和使用情境图,让其现实化、活动化,更具生命力。本文从一具体的课例入手,探究了情境图的设计和加工。  关键词:情境图;设计;加工  前段时间,笔者执教了苏教版三年级《间隔排列》,在整个设计、讲授和反思过程中,自己收获最大的
摘 要:一节精彩的数学课,首先需要一个精彩的开端。钱老师匠心独运,利用沙尘暴为话题,引入植树造林以及植树的学问研究,犹如叙家常,却又不失意蕴。他把相关知识的教学融入各个紧密的探究环节之中,让学生体会不到陌生感,整个教学过程宛如行云流水,自然而进,充满新意,洋溢着趣味,充盈着活力,能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建构知识。  关键词:植树问题;有趣;实在;活力  钱老师一直认为一节
摘 要:文章跳出“强化方程的形式化特征,淡化方程概念的内在本质”的传统设计。针对五年级学生思维认知水平,设计“天平中的故事”和“故事中的天平”两个教学板块,引导学生尝试建立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等量关系,体会方程的概念本质,促使学生从多年运算思维定式中走出来,在形成方程模型的過程中,更加直观、真切地感悟到方程思想与解决问题之间密不可分的相融关系。  关键词:方程;概念本质;等量关系;未知数  一、课
摘 要: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并不感到困难,困惑主要集中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方法的算理理解上。学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师可以突破难点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前测;原始理解;教学关注点
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国“两会”延后两个多月,于5月21日、22日正式开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陈虹、朱华荣、曾庆洪、徐和谊、李书福、尹同跃、王凤英、张兴海、景柱、方运舟、周福庚、李彦宏、曾毓群、张天任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也就
摘 要:数学是理性的,绘本是感性的,数学绘本将理性的知识融入感性的故事中,让数学在故事里变得“亲民”起来。数学绘本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数学教学,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策略都有不同的要求。正确认识数学绘本教学,巧妙实施数学绘本教学,能让学生在学好数学知识的同时,增长对数学学习的良好情感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绘本;思考;实践  数学绘本,通过图画(或图画与文字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