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宁农村社会动员思想的特征

来源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yuan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列宁在对俄国革命的经验反思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思考的过程中,创建了农村社会动员思想.这一思想立足于俄国的现实国情,深刻揭示和科学回答了农村社会动员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何以实现等问题.纵观列宁农村社会动员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其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民本性、创新性和务实性五大理论特征.深入分析和掌握列宁农村社会动员思想的相关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列宁农村社会动员思想的本质内涵,从而为我国新时代农村社会动员工作提供理论和现实指导.
其他文献
儒家民本思想作为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反腐倡廉思想资源和服务于清正廉洁价值观建设的伦理资源.明确儒家民本思想在理论基础、心理认同、价值取向、教育素材等方面的导向,能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清正廉洁价值观建设产生积极影响;探索儒家民本思想所蕴含的以人为本、克己自省和重视礼法德治的内在逻辑理路,有助于以传承和弘扬为转化机制,实现传统思想政治理论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清正廉洁价值观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提高新时代党建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营造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态.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担负着服务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把握高职学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将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发挥革命文化育人功效,为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了新的路径.要坚持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呼应、线上与线下相衔接、远程与实地相结合等方式,将革命文化有效融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思政课中.
伴随着我国环境教育演化为生态文明教育,高校生态文明法治教育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在于生态文明法治教育,即通过强化学生对《宪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认同,以及塑造学生生态文明法律信仰,提升学生生态文明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开展高校生态文明法治教育,需要强化课程教学、优化师资队伍和完善相关机制.
自媒体的出现与普及,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当前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充分发挥自媒体的独特优势,通过建立图像化传播机制、加强自媒体队伍和阵地建设、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完善舆情监管机制、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等途径,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以及大学生的社会性,可以为应用协同理论提供一个广阔的实践场域.构建高校大思政格局需要提升高校内部协同合作,重在打造学校思政小课堂;需要加强高校与社会的协同教育,重在打造社会大课堂;需要认识新媒体信息的传播规律,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
为适应微网络环境的变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按照微信息技术运行原理和要求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日渐形成模拟画像、协同发展、多元动态和体验认同四种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其中,模拟画像法表现为全景数字化和精准画像的方式;协同发展法表现为相通融合、兼顾整合和借鉴互补的方式;多元动态法表现为跨界发展、虚实结合和动态共进的方式;体验认同法表现为关注动员、沉浸体验和激发认同的方式.综合运用微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既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内在要求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人格塑造、行为养成等具有重要影响.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立德树人、增信育人、督行促人、解困助人、以文化人的丰富内涵,要在思想引导、行为养成、情感渗透、评价激励“四位一体”的内在理路下,促进大学生知、情、意、行和谐发展,需要通过完善工作机制、强化队伍素养、创新实践方式等路径,不断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主要面临着学校对道德教育的重视不够、道德教育理论难以取得新突破以及道德教育实践表现出形式化倾向等困境.学校道德教育困境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道德教育的职责向内集中于少数教师、教育者“被动”接受外部教学要求和道德教育结果向外反馈受阻.对此,需要突破道德教育的边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共同体,以教育治理的思路统筹安排学校道德教育,建立更具有包容性的道德教育评价体系,为道德教育参与者发挥主动性、相互合作提供基础,从而破解道德教育的困境.
班集体是高校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实施教育管理服务的基本单位.班集体建设成效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进入新时代,构建科学规范、合理有效的高校班集体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既能推进落实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又能着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乡规民约在促进乡村“三治融合”,提高基层治理水平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然而,乡规民约还面临自治色彩淡化、法治精神缺失、德治资源匮乏、权威地位弱化、执行效力削减等实践困境.破解之道在于提高乡规民约的规范化水平,优化乡规民约的制定程序,实现乡规民约与国家法律的衔接融通,推动乡规民约获得公共精神的滋养,提高乡规民约的权威性和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