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 对竞技教育模式进行了概述,并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分析,阐述了竞技教育模式的优越之处,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可以采用这种教育模式,通过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角色的互换,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体育技能,最终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并以期为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为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竞技教育模式 特征 传统教育模式
一、竞技教育模式概述
竞技教育模式是美国体育课程论中五大体育教学模式之一,该模式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是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西登托普教授于1968年提出的[1]。1985年,西登托普把竞技教育模式发展成为一种体育课程模式,这种体育教育课程模式是由游戏教育所延伸发展的,它是以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采用团体分组、学生自主学习为组织形式,以赛季为主线,提供给不同的运动水平的学生以增加他们运动参与并在其中体会到运动带来的快乐,其目的在于使每位学生运用体育知识与技能参与运动并学会欣赏运动,积极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具有领导能力的人。
竞技教育就是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体育来达到学校体育的教育目的,明确学校体育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成为运动员,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数量、场地器材等情况对正规的竞技运动项目进行改造,以符合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变换学生在活动中的角色,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不同角色中的重要作用,使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对团体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
二、竞技教育模式与传统体育教育的区别
(一)课程设计的差异
传统体育教学中很多纪律问题的产生都可以追溯到体育课程的设计没有考虑学生参与和没有给学生与教师的合作提供机会,有些课程只适应一小部分技术好的学生并给他们提供奖励,而使其他学生特别是技术差的学生感到尴尬。竞技教育模式中更长的赛季给学生的参与提供了互动机会,来自团队队友的压力使得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中。学生们互相激励参与运动,每名运动员都是被需要的,都对他的团队负责。在传统的体育教育的设计上一般采用班级授课的教学方式,班级是按原教学行政班级划分,不分男女以及体育技术水平的差异。这样就造成了班级体育水平的差异,不利于教师教学的展开和学生技术的提高;在竞技教育模式中,一般采用一班一师或者一班多师的课程设计,同时打破原来的行政班级,按不同水平或者不同的团队进行教学。
(二)教学时间的差别
在传统的体育课中,每周只有两或者四节课是,而用来教授技能的仅仅只有两节课甚至更少,这就限制了学生学习的机会,在期末到来之前剩下的2到4周就用来考试或者比赛;竞技教育不是在短期间隔的单元中进行的,而是根据班级集会的次数通过10-14周赛季的方式进行的。时间上的增加能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单元的训练阶段学习技能和策略,在最后3-4周的时间进行教学比赛,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团队中来。
(三)教师作用的变化
1.教授知识为基础学为生学习创造机会
竞技教育模式中教师的角色与其他学科教师的角色对课程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教师最主要的责任就是教授学生竞技知识的主体,包括技能策略中的知识和规则、程序以及课程中每项运动公平竞争标准的理解。教师充当教练,应为学生提供参与与运动相关的各种流程的机会,如安排比赛时间计划和记录比赛结果;还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与其他学生紧密联系的环境和机会。
2.开发具有发展性的合适的运动和指导学生学习
体育教师通过有结构的发展课程向学生传授主干知识,学生必须了解训练的主要目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关注并学习成为运动员所必需的技能或策略。体育教师应改进运动项目以适应学生体智美能力的发展,满足不同层次、技术水平学生的需要。运动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进行调整,以确保学生的成功。改进后的运动能帮助学生关注运动的其他方面,并为集中式训练提供机会。团队中队员技能水平不同,可以使得大家相互学习以及与其他成员合作,了解每个队员对团队的贡献。学生在掌握技能和运动知识之后,就更有可能乐意参加体育运动和校外运动[2]。
(四)学生地位的变化
一直以来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只听从教师的安排,进行体育的锻炼,被动的接受体育相关的知识。传统模式下学生是被动的去接受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不论学生是否喜欢或者愿意参加,都是在传统教育模式的指导下,体育教师的安排下去学习体育技能。然而,在竞技教育模式下,学生们不再是被动者,而是主导者。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此模式中,竞技被看作是游戏的一种高级形式,教授学生成为好的学生运动员,让他们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好竞技者而必需要掌握的技能和策略,更应该使其知道如何去欣赏竞技项目和懂得竞技的规则、礼节和计分过程。教师不仅教授竞技技能,还要从竞技的视角介绍竞技的文化以及在竞技中做人道理。
(二)建议
笔者认为,可以在中学实施竞技教育模式,将每个年级分成不同的团队,每个团队的人数相等,同时在每个团队中技术水平相当。学生自己组织,安排裁判进行抽签分组。对于比赛的前几名进行奖励。学生会为了赢得比赛而主动去学习,去掌握相关的技术、战术和提高体能。
在该模式中,良好的竞技行为不仅是追求的理想,而且是课程计划的核心。学生体会到做一个好的选手意味着什么,公正裁判有多么重要,诚实比赛对竞技体验而言是如何有价值。竞技教育重视的是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取胜。团结与合作是竞技的必要手段,对抗和取胜才是终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梁恒,王锋.运动教育模式研究述评[C].2010.
[2] 邹玉玲,史曙生,顾渊彦.体育课程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 竞技教育模式 特征 传统教育模式
一、竞技教育模式概述
竞技教育模式是美国体育课程论中五大体育教学模式之一,该模式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是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西登托普教授于1968年提出的[1]。1985年,西登托普把竞技教育模式发展成为一种体育课程模式,这种体育教育课程模式是由游戏教育所延伸发展的,它是以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采用团体分组、学生自主学习为组织形式,以赛季为主线,提供给不同的运动水平的学生以增加他们运动参与并在其中体会到运动带来的快乐,其目的在于使每位学生运用体育知识与技能参与运动并学会欣赏运动,积极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具有领导能力的人。
竞技教育就是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体育来达到学校体育的教育目的,明确学校体育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成为运动员,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数量、场地器材等情况对正规的竞技运动项目进行改造,以符合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变换学生在活动中的角色,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不同角色中的重要作用,使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对团体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
二、竞技教育模式与传统体育教育的区别
(一)课程设计的差异
传统体育教学中很多纪律问题的产生都可以追溯到体育课程的设计没有考虑学生参与和没有给学生与教师的合作提供机会,有些课程只适应一小部分技术好的学生并给他们提供奖励,而使其他学生特别是技术差的学生感到尴尬。竞技教育模式中更长的赛季给学生的参与提供了互动机会,来自团队队友的压力使得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中。学生们互相激励参与运动,每名运动员都是被需要的,都对他的团队负责。在传统的体育教育的设计上一般采用班级授课的教学方式,班级是按原教学行政班级划分,不分男女以及体育技术水平的差异。这样就造成了班级体育水平的差异,不利于教师教学的展开和学生技术的提高;在竞技教育模式中,一般采用一班一师或者一班多师的课程设计,同时打破原来的行政班级,按不同水平或者不同的团队进行教学。
(二)教学时间的差别
在传统的体育课中,每周只有两或者四节课是,而用来教授技能的仅仅只有两节课甚至更少,这就限制了学生学习的机会,在期末到来之前剩下的2到4周就用来考试或者比赛;竞技教育不是在短期间隔的单元中进行的,而是根据班级集会的次数通过10-14周赛季的方式进行的。时间上的增加能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单元的训练阶段学习技能和策略,在最后3-4周的时间进行教学比赛,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团队中来。
(三)教师作用的变化
1.教授知识为基础学为生学习创造机会
竞技教育模式中教师的角色与其他学科教师的角色对课程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教师最主要的责任就是教授学生竞技知识的主体,包括技能策略中的知识和规则、程序以及课程中每项运动公平竞争标准的理解。教师充当教练,应为学生提供参与与运动相关的各种流程的机会,如安排比赛时间计划和记录比赛结果;还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与其他学生紧密联系的环境和机会。
2.开发具有发展性的合适的运动和指导学生学习
体育教师通过有结构的发展课程向学生传授主干知识,学生必须了解训练的主要目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关注并学习成为运动员所必需的技能或策略。体育教师应改进运动项目以适应学生体智美能力的发展,满足不同层次、技术水平学生的需要。运动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进行调整,以确保学生的成功。改进后的运动能帮助学生关注运动的其他方面,并为集中式训练提供机会。团队中队员技能水平不同,可以使得大家相互学习以及与其他成员合作,了解每个队员对团队的贡献。学生在掌握技能和运动知识之后,就更有可能乐意参加体育运动和校外运动[2]。
(四)学生地位的变化
一直以来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只听从教师的安排,进行体育的锻炼,被动的接受体育相关的知识。传统模式下学生是被动的去接受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不论学生是否喜欢或者愿意参加,都是在传统教育模式的指导下,体育教师的安排下去学习体育技能。然而,在竞技教育模式下,学生们不再是被动者,而是主导者。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此模式中,竞技被看作是游戏的一种高级形式,教授学生成为好的学生运动员,让他们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好竞技者而必需要掌握的技能和策略,更应该使其知道如何去欣赏竞技项目和懂得竞技的规则、礼节和计分过程。教师不仅教授竞技技能,还要从竞技的视角介绍竞技的文化以及在竞技中做人道理。
(二)建议
笔者认为,可以在中学实施竞技教育模式,将每个年级分成不同的团队,每个团队的人数相等,同时在每个团队中技术水平相当。学生自己组织,安排裁判进行抽签分组。对于比赛的前几名进行奖励。学生会为了赢得比赛而主动去学习,去掌握相关的技术、战术和提高体能。
在该模式中,良好的竞技行为不仅是追求的理想,而且是课程计划的核心。学生体会到做一个好的选手意味着什么,公正裁判有多么重要,诚实比赛对竞技体验而言是如何有价值。竞技教育重视的是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取胜。团结与合作是竞技的必要手段,对抗和取胜才是终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梁恒,王锋.运动教育模式研究述评[C].2010.
[2] 邹玉玲,史曙生,顾渊彦.体育课程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