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王原祁绘画风格演变(四)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inch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风格分析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王原祁的绘画发展、风格演变的大致脉络。他师从乃祖王时敏,上探董其昌,沿流讨源,溯及元四家、五代董巨,得传统之精髓。他将毕生精力倾注于研究“古法”,视“仿古”为学习绘画的一种重要手段,声言自己绘画的各要素多得自于古代先贤。早年作品松秀,其秀润处略近于王时敏;中年后技法炉火纯青,作品大多融合黄公望、董其昌为主,或偶掺倪瓒画法;晚年参董源、巨然的笔法,在浑郁苍茫的气象中有一种大气磅礴但又不失精微的精神,正如秦祖永《桐阴论画》所述:“秉承家学,气味深醇,盖得力古者深也。中年秀润,晚年苍浑。”[26]综合而言,王原祁专注绘画本体性的表现,对于作品的空间构成、笔墨符号、取色用色等内容,进行非常自觉和理性的学术探索,表现出向绘画本体回归的倾向。[27]
  张庚(1685-?)在《国朝画徵录》中借一名为“克大”的满族人之口详细叙述了王原祁绘画的创作过程:
  值克大将归婚,……写一图为赠。翌晨,折简招克大过从曰:“子其看余点染。”乃展纸审顾良久,以淡墨略分轮廓,既而稍辨林壑之概,次立峰石层折、树木株干,每举一笔,必审顾反覆,而日已夕矣。次日复招过第,取前卷少加皴擦,即用淡赭入藤黄少许,渲染山石,以一小熨斗贮微火熨之干,再以墨笔干擦石骨,疏点木叶,而山林、屋宇、桥渡、溪沙了然矣。然后以墨绿色疏疏缓缓渲出阴阳向背,复如前熨之干,再勾再勒,再染再点,自淡及浓,自疏而密,半阅月而成。发端浑沦,逐渐破碎,取拾破碎,复还浑沦。流灏气,粉虚空,无一笔苟下,故消磨多日耳,古人十日一水,五日一石,洵非言夸语也。[28]
  在中国画学史籍中,如此详细而系统地记载一个画家创作过程的资料并不多见,它明白无误地说明王原祁创作的阶段性过程:(一)审顾良久,以淡墨分轮廓;(二)次立峰石层折、树木株干,少加皴擦,淡赭入藤黄少许,渲染山石;(三)墨笔干擦石骨,以墨绿水疏缓渲染;(四)再勾再勒,再点再染。
  这种“构思——勾勒——皴擦——渲染——提醒——收拾——再点染”的相对复杂而渐进的创作过程,王原祁在《论画十则》中也有自述:
  意在笔先,为画中要诀。作画于搦管时,须要安闲恬适,扫尽俗肠,默对素幅,凝神静气,看高下,审左右,幅内幅外,来路去路,胸有成竹,然后濡毫吮墨,先定气势,次分间架,次布疏密,次别浓淡,转换敲击,东呼西应,自然水到渠成,天然凑拍,其为淋漓尽致无疑矣。[29]
  在绘制过程中,作为中国画理性把握的线条概括方式,勾是画面塑造形象的基础,常以笔的节奏传达出主体精神的深层内涵,画者总是力图强化其程式的审美价值,从笔墨技巧方面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艺术形象。
  山石、土坡、树木形体均由不同类型的浑朴线条组合,渐次层层加墨,覆叠,靠干湿浓淡逐步深入。于此,王原祁绘画所呈现的效果,即如张庚所说的“发端浑沦——逐渐破碎——收拾破碎——复还浑沦”。王原祁绘画所独具的“元气磅礴”、“苍润浑厚”、“色墨交融”之风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得以实现的。难怪王克文感叹:
  王原祁的实践,在笔墨技法上力图探索将勾、皴、染、点、擦结合,或先干后湿,或干湿交替,皴擦浑沦;使外润而内有骨气,笔和墨的交融中突出了皴擦松秀的气韵效果,他在笔墨形式美的探索上提高了笔墨相对独立的审美效能,更经得起反复看,对启迪清代中叶干笔化运动的全盛发展,形成山水画的一种重要风格流派有开拓性的贡献。[30]
  总而言之,王原祁以淡墨作山石,或勾线以立形,或横笔以辅面,干笔皴擦,湿笔堆点,使笔墨技巧得到充分的发挥,层层见笔,层层混合,并运用藏锋以显精神,总体效果苍古厚润兼之以“毛”、“涩”,相交生发而神采愈显。于是,笔墨相对的某些独立因素得到进一步强化。当然,其间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一件作品经由“半阅月而成”乃是常事。查阅王原祁画跋,其作品历一年半载的也不在少数,有的还经营七年,令人叹为观止。陆俨少(1909-1993年)曾至情至理地分析了王原祁创作法的优缺点:
  其优点可以预先定局,突出主题,虚实相生,繁简映带,容易照顾,不致不可收拾;由淡入浓,层层填加,可得厚重。其缺点预先定稿,易落恒蹊,流于平实,无奇景迭出之致;而且层层填加,易于墨迹腻滞,下笔不见生辣。[31]
  以往,研究者论及王原祁绘画的风格时总会提到另一个特征,即他引为自得的“笔端有金刚杵”。[32]秦祖永亦感慨,王原祁“凡作一图,沉雄骀宕,元气淋漓,‘笔端金刚杵’之语不虚也。”[33]所谓“笔端金刚杵”,就是形容王原祁作画用笔时注重一个“力”字,点画间有力度,宛如金刚杵一般,浑厚华滋而不浅薄轻佻,具有力量与气势,但绝无锋芒毕露、剑拔弩张的笔墨特点。王原祁还告诫人们用力的具体方法:
  笔锋须若触透纸背者,则骨干坚凝,皴擦处须多用干笔,然后以墨水晕之,则厚而有神。初学用笔能时时体此意,自然笔墨融化,渐臻妙境,真后学换骨金丹也。[34]
  诚然,用笔有力令绘画具有昂扬振奋之势,而一扫柔靡臃倦之态,杜绝“软”、“滑”之弊。综合而论,如果没有“笔底金刚杵”的深厚功夫,王原祁绘画中小块积成大块的结构章法,便会涣散破碎。因此,所谓“力”,不是显露暴虐之势,而是用笔“扛鼎力中有妩媚”、[35]“刚健兼有婀娜之致”[36]。这就是王原祁绘画笔墨的主要趋向。
  有必要提及的是,关于王原祁笔墨的特点,前人的某些观点似乎值得商榷。张庚曾言:“钱香树论作文曰‘用笔须重,重则厚而古。’此语深得文之三昧,余谓画亦如是。王麓台自题《秋山晴爽图》云:‘不在古法,不在我手,而又不出古法、我手之外,笔端金刚杵,在脱尽习气。’香树所谓重,即金刚杵之意也。温纪堂亦云:‘我师每一下笔,腕臂皆力。’观三君之言,可得用笔之故矣。”[37]方薰也说:“麓台壮岁参以己意,干墨重笔皴擦,以博混沦气象,……苍苍茫茫,六法无迹,长于用拙,是此老过人处。”(38)张庚、方薰两人不约而同地认为王原祁用笔为重。其实,王原祁是明确反对用笔过重的:
  用笔忌滑、忌软、忌硬、忌重而滞、忌率而溷、忌明净而腻、忌丛杂而乱。[39]
  清末盛大士云:“司农画神气重滞者,皆为赝品。”[40]他同时指出后人对王原祁的误解:“司农画法,吾乡后进皆步武前型。然不善领会,则重滞窒塞,亦所不免。盖无炼金成液之功,则必有剑拔弩张之象;无包举浑沦之气,则必有繁复琐碎之形。”[41]
  对此,曹玉林通过考察后纠正了以往的偏颇之言,“张庚和方薰之所以望文生义,产生如此的误解,乃系将‘重’与‘力’两者相混淆之故。王原祁的用笔是见力而并非是见重,更具体地说,王原祁的用笔是外柔而内刚,是巧力内运或曰‘暗劲’,而并非猛力外呈。”[42]
  至此,我们可以清楚地领略王原祁绘画的总体特征。“作画以理、气、趣兼到为重,非是三者,不入精妙神逸之品。”[43]王原祁从事绘画孜孜矻矻五十余年,优游于传统,循序渐进,终身追求“理、气、趣”三者和谐共生,无不体现出其睿智和才能。其人如是,其画如斯。
  
  参考文献:
  [26]秦祖永.桐阴论画[O]:2-3.
  [27]盛诗澜.论后二王“仿古”的本体回归[J].书画艺术,2009(4):22-26.
  [28]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十)[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440-441.
  [29] 王原祁.雨窗漫笔[M].杭州:西泠印社,2008,19.
  [30]王克文.清初四王画派研究论文集[J].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31]陆俨少.中国山水画章法的管见,转引自沈明权编《陆俨少画语》[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32]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33]秦祖永.桐阴论画[O]: 3.
  [34]秦祖永.桐阴论画,历代论画名著汇编[O]: 620.
  [35] 王原祁.雨窗漫笔[M]. 杭州:西泠印社,2008,29.
  [36] 王原祁.雨窗漫笔[M]. 杭州:西泠印社,2008, 79.
  [37]张庚.浦山论画,历代论画名著汇编[M]:424.
  [38]方薰.山静居画论,历代论画名著汇编[M]:599.
  [39] 王原祁.雨窗漫笔[M].杭州:西泠印社,2008,26.
  [40]盛大士.溪山卧游录卷二[0].
  [41]盛大士.溪山卧游录卷一[0].
  [42]曹玉林.王原祁与石涛——清初山水画坛的正奇两极[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43] 王原祁.雨窗漫笔[M].杭州:西泠印社,2008,27.
其他文献
一、前人研究简述  就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仇英《饯行图》(图1),徐邦达先生于《古书画伪讹考辨》中认为此作“钩笔太软弱生涩……小款字也不同于其他真迹所见”,故定此作品为伪作,就画作时代来看可能绘于明末清初之间。并鉴定周天球诗序、引首均为真,画为后添,同仇英的《送朱子羽令铅山图卷》、同文徵明《芝庭图》《深翠轩图》一样,是被后人添加伪画谋取重利的送迎诗文卷。  刘九庵先生于《中国历代书画鉴别图典》中鉴定为
期刊
彩瓷的出现催生了“瓷绘”这个行当。起初,只是饰以简单的花草图案,以给器物增添一些美感。但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瓷绘艺人开始把中国传统的绘画技巧和理念融入瓷绘,以瓷代纸,以料代墨,配合不同器形和瓷的质感,挥毫泼“墨”,承古传今。特别是瓷板画的出现,把原本仅仅为了满足生活需求的日用瓷,提升到纯粹给人以精神享受的观赏瓷,从杯盘碗碟,到屏风摆件,“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  绘画
期刊
笔者在现实的收藏与鉴定过程中,发现很多与青铜器打交道的“行里人”亦或是专家,对于一种带提梁的桶形器(图一)在鉴赏之时总是含混不清。有的称其为提梁卣,参考的标本是宝鸡竹园沟出土的西周时期的提梁桶形器(图二),该器物被学者命名为提梁卣。  此外亦有不少人依其造型,以现代的流行用语“提桶”、“提梁桶”直接名之。然则此类器物到底应该命名为何物呢?由于缺乏深入的研究,绝大多数人似乎都是人云亦云。至于其用途,
期刊
古代玉器的鉴定,主要是从玉质、器形、纹饰和制作工艺这四个方面着手,通过目鉴或借助科学仪器鉴别玉器的真伪及其制作年代。  鉴定玉石的优劣,主要是从质地、色泽等几方面来观察。性柔滋润、细腻光滑、质地纯净、无石花杂质者为好,如俗称的“羊脂玉”。性暴发干,质粗无光,带石花或黑、黄或有脏者为差,俗称“千层板玉”。色泽方面,玉石颜色纯正,鲜艳漂亮者为好,如我们常说的白如膏脂、黄如蒸栗、赤如鸡冠、黑如墨光、绿如
期刊
《姚大梅诗意图》是中国古代绘画史的最后一朵奇葩——海上画派早期的代表画家任熊最为杰出的作品。任熊(1823-1857年)字渭长,又字不舍,号湘浦,浙江萧山人(图1)。他一生跌宕起伏,命途多舛,在病痛的折磨下早早地离开了人世,年仅三十五岁,流传后世的作品非常有限。但正是在這不逾百件的作品中,涉及了人物、山水、花鸟等多种题材,可谓全才型的画家。他早年师法晚明变形主义大家陈洪绶,又曾亲往杭州拜谒贯休所绘
期刊
认识朱万章已有两年多,在与其交往的过程中,先生的高艺术素养和务实的学者之风着实令小编敬佩。薛永年先生是这么评价朱万章的:“著述专门而具体,善于从作品出发,重视基础研究,尤能兼顾书画鉴考、书画鉴藏与书画史,通过具体研究扩大与深化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书画发展线索的认识。……我很钦佩某些年轻学者引进新观念新方法以开宗立派的雄心,但我更欣赏朱万章这种从搜集资料,鉴别考证人手的扎扎实实的学风”,这就是朱万章。
期刊
日前,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对外宣布,在2012春拍中特别企划将推出“大地之上——中国近现代水墨人物画创作历程”专场,呈现几十位画家百余件人物精品佳作,力图回顾梳理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史,向藏家展现这段异彩纷呈、蔚为大观的发展历程。据悉,中国嘉德2012春季拍卖会将于5月8日至11日预展,12日至15日拍卖,地点均为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  中国嘉德近现代及当代书画部总经理郭彤女士表示:“人物画创
期刊
苏富比春拍刷新宋瓷纪录  3月31日,香港苏富比春拍举槌。其中“天青宝色——日本珍藏北宋汝瓷”专场拍卖上,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的上拍让公众再次见识到藏家对精品的追捧。  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是现今唯一存世之葵花六瓣形的盆洗,是英国著名的中国古陶瓷收藏家之一艾弗瑞·克拉克夫人的旧藏,20世纪70年代转入日本收藏。此次拍卖估价为6000万至8000万港元。由于现存汝瓷极为罕见,除本品外,仅有六件均为私
期刊
《张葱玉日记·诗稿》和《怎样鉴定书画》两部著作,是葱玉伯父后人贻文、贻爻姐弟特委托郑振铎先生媳朱明磊女士辗来,方得拜读的。其中《怎样鉴定书画》一书,我早在三十多年前已拜观,只不过当时无彩图;现在的版本能图文并茂确实让读者一目了然,实在是通达鉴定书画的一本好书,此书曾对我个人鉴定生涯的启蒙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而《张葱玉日记·诗稿》则是首次拜阅。诗稿仅以1938到1941年间的部分记述足汇成洋洋大观,可
期刊
苏富比被指“贱卖真迹”惹官司  2006年,兰斯洛特·威廉·赛维特斯将一幅画作委托苏富比拍卖。拍卖前,苏富比给这幅作品做出如下说明:作品《打牌作弊者》是17世纪卡拉瓦乔相关画作的复制品,原作现存于美国得州沃斯堡市肯贝尔艺术博物馆内。最终,这幅画作以4.2万英镑拍出,买家是身兼收藏家和学者双重身份的丹尼斯·马霍恩(2011年去世)。事后,马霍恩鉴定出该画作应为卡拉瓦乔的真迹,并为其办理了出口许可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