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英《饯行图》真伪分析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perorn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前人研究简述
  就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仇英《饯行图》(图1),徐邦达先生于《古书画伪讹考辨》中认为此作“钩笔太软弱生涩……小款字也不同于其他真迹所见”,故定此作品为伪作,就画作时代来看可能绘于明末清初之间。并鉴定周天球诗序、引首均为真,画为后添,同仇英的《送朱子羽令铅山图卷》、同文徵明《芝庭图》《深翠轩图》一样,是被后人添加伪画谋取重利的送迎诗文卷。
  刘九庵先生于《中国历代书画鉴别图典》中鉴定为明人伪作。
  单国强先生的见解与理由应由徐先生而来,几乎相同,故不赘述。
  谢稚柳先生认为此画有疑,但题跋可确定为真;而杨仁恺先生仅言画好。
  二、仇英绘画风格与印章款识特征
  仇英的山水画风格兼备两种体貌:一种主要以山水人物为内容,早年主宗南宋院体,笔墨劲放,以水墨淡彩与小青绿为主,晚年吸收元明画家含蓄笔墨,更为写意;另一种为工笔青绿山水画格,内容以山水为主人物仅为点景之用,早年以承袭赵伯驹、赵伯骗为主,晚年则吸收了赵孟頫与文徵明的技法特点,笔墨精细而色彩淡雅,形成了秀雅工致的独特风格。
  如今我们可见的传世作品中,仇英的落款往往为“仇英寅父制”,且其中的“寅”字中间部分大多故意不露头写作“田”(图2);印鉴则种类不定,但基本内容皆为“仇英”、“实父”或“十洲”。
  三、《饯行图》书画风格与时间的矛盾分析
  就绘画风格鉴析,按照其中的所属时间为嘉靖二十七年戊申(1648年),由于缺乏画史记载不知此时仇英确切年龄,但根据可见传世作品,此作已为极晚之作。根据仇英山水画体貌的阶段性特征,此图应隶属工笔青绿山水的晚年风格。而《饯行图》尽管十分工细,构图与树法多有参照赵孟頫之处,青绿设色过于浓重,不符合他晚年绘画的审美追求,可对比于其同年创作的《云溪仙管图》(图3)。至于笔墨的细节,可参照类似构图与设色的《归汾图》卷(图4)。
  如图可见,《归汾图》中的屋舍轮廓往往重线勾之,线条沉着有力使建筑显得结构坚实;《饯行图》中的屋舍相较而言,则显笔弱,即如徐邦达所言的“钩笔软弱生涩”(图5)。
  此外,《归汾图》《云溪仙管图》中的山石点苔浑圆、丛丛簇簇,可见是仇英精心为之;而《饯行图》的点苔则为十分密的集短竖线,拘谨而生硬,毫无真迹的从容不迫与胸有成竹。(图6)
  再看点景人物:《饯行图》似乎过于强调工笔重彩的特征,每个人物都眉眼鲜明、衣纹可见;但实际上在仇英的其他真迹中点景人物往往不会精致至此,而侧重于描绘出其鲜活的动态。(图7)
  综上可见,在绘画的阶段性特征上《饯行图》与时间上体现的矛盾是十分明显的,并且许多画面细节也不符合此时仇英绘画的应有特点。
  就款识书风鉴析落款的字,虽然是仇英署款的惯用写法,但字迹略显绵软无力,浮于纸面。而确定真迹中的款识往往提按明确,有顿有挫。尽管此作为首张于生宣上的作品,但并不至于字差如此,况且所属款识给人作伪者特有的谨小慎微之感。
  四、初步结论
  通过上文的分析,笔者倾向于赞同徐邦达、单国强、刘九庵的意见,认为此作是伪作。
  理由部分同于徐邦达先生的观点:即一是勾笔生涩;二是小款字绵软无力,不会是仇英晚年功力深厚的作品;三是徐先生认为此图是为真跋的配图,经过与其他周天球的题跋中笔迹进行对照,笔者同意引首、诗序皆为真的观点,另外这是明代惯用的作伪手段,与时代风气相吻合,因此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此外,通过笔者个人对画面更进一步的分析,《饯行图》也远不是仇英晚年工笔青绿山水一路的绘画风格,与年代相互矛盾。画面不仅设色过重,而且人物、屋舍、点苔的具体画法也不同于其流传的真迹,由此可见确实为他人作伪。但就如杨仁恺先生的意见一样,这幅作品的确是具有较高水准的,尽管不能与仇英真迹相提并论,但不失为“好而不真”的作品。
其他文献
倪瓒,字元镇,号云林,1301年生于江苏无锡梅里祗陀村。于1374年于11月11日逝世,葬江阴习里,后改葬无锡芙蓉山麓的祖坟。  在中国绘画史上,倪瓒以诗、书、画著名于当时,享誉于后世,其画风影响历四百余年之久。倪瓒的山水画与唐宋时期的山水画迥然不同,倪瓒以其独特的形象和鲜明的性格将山水画发展到空前完美的形式,把山水画的“高逸”推到了最高峰。  倪瓒的山水画风在元四大家之中是比较复杂的。他广泛研究
期刊
编者按:  林栩先生认为:“指画是人类最早的绘画,是艺术的起源,这一源泉生发了艺术的多元性。”指画这门独一无二的艺术在中国唐朝已经形成,到清朝而盛行,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绘画艺术。峨眉山指画为清朝指画大师高其佩先生所传。高其佩先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出任四川分巡川南水宁道,直到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升任四川按察使,在此行政期间,高其佩同时将指画传播。四川一时指画空前发展。高其佩宗
期刊
编者按:收藏,收而藏之。简单的几个字却蕴含了收藏历程中无尽的辛酸、无尽的快乐。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过或即将开始收藏,无论是金银玉器,还是片寸纸头,也许会让他人艳羡不已,也许会被他人嗤之以鼻。但在收藏者心中它们都是巨大的财富,因为这些个“珍宝”承载着收藏者说不尽的故事。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编辑部主任:  您好!贵刊自创办两年多来,一直以既面对文博界,又面对收藏大众为主要阅读群体。坚持双轨鉴定的办刊
期刊
中国青铜剑称谓“宝剑”,起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据《考工记·叙》曰:“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庄子·刻意篇》云:“夫有干(吴)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战国策·策三》赵奢赞颂:“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锋利异常。唐·李峤《宝剑篇》言:“吴山开,越溪涸,三金(铜、锡、铅)合冶成宝锷”。吴越铸剑将师千将、莫邪及欧冶子均被尊崇为神话般人物,宝
期刊
邛窑是蜀文化的骄傲,是中国后世五彩缤纷的彩绘瓷的拓荒者和先驱者。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浅见,难免挂一漏万,不妥之处,承蒙各地藏友专家赐教。  在宋代以前,青瓷的制作和烧造一直处于我国瓷器发展的主导地位。四川邛崃县境内的邛窑,包括十方堂、尖子山、固驿山、瓦窑山等主要窑址,在南朝时就创烧出了青瓷产品,唐、五代时期达到鼎盛时期,直到南宋中晚期停烧,历经80H0余年。虽然从总体上考察,邛窑还是属于一个庞大的民窑
期刊
笔墨与线条不仅是学习国画的重要手段和目标;也是衡量国画优劣的重要标准。黄慎的人物画创造性地把草书的笔法、写意的墨法融入到人物画的线描中,被后世誉为“草书入画第一人”。其代表作《渔父图》,现收藏于福建省博物馆集翠园,是这一风格的集中体现。  《渔父图》(图1)纵174.4厘来,横129厘米,纸本设色,是黄慎“草书入画”的代表作。画家以水墨写意描绘一位侧立的渔翁,正低头看着手中的鱼,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期刊
电视屏幕上清代宫廷戏扎堆,众说纷纭的后宫故事被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演绎着,而那一套套华丽丽、金灿灿、明晃晃的服饰更是刺激着观众的感官,也着实吸引着观众的视线。尤其是,那来自温柔乡、繁华地、安乐窝的嫔妃们笋一样的小指头上套着的叮当作响的指甲套,斜斜地翘着很有些贵族气质,一副安逸富贵的姿态。指甲,方寸之地,古人对这手指的爱惜疼护却丝毫不逊于现代人对“指甲油”、“美甲店”的“化学美甲”的热爱,其情、其韵、其
期刊
恒利根据近来书画市场冷热不均的迷离状况审时度势,把今春艺术品拍卖的重点放在了“少而精”的标准上,推出“近现代书画”、“傅抱石作品”专场及“名家册页”专题等三个板块,以秉承恒利一贯的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近现代书画作品中,推出了齐白石的《群雏图》和《群虾图》逸品,两件对屏画作。另有齐白石《虬枝八哥》一件,是著名实业家霍宗杰先生的旧藏。张大干所做《松风琴韵图》实为大干中期的力作,描摹入微,赋逸清厚。
期刊
锦旗是用彩色绸缎制成的旗子,授给竞赛或生产劳动中的优胜者,或者送给团体或个人,表示敬意、谢意。红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胜利前进的标志。甘肃省博物馆的众多红色文物收藏品中,有数件红旗和锦旗,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光辉的革命岁月中建立的丰功伟绩。  1 陕甘边区二将川农民联合会赤卫队第一中队队旗  棉布质地。呈亚正方形,边长68厘米。红底墨书竖写:“陕甘边区二将川农民联合会赤卫队”,横
期刊
笔、墨、纸、砚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文房四宝,笔为之首,装笔的笔筒也就成了一种重要的文房辅助用具。明代朱彝尊对笔筒赞誉有加,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笔筒的前身为唐代的笔船、笔床、笔格,最早大约出现于宋代,《中国古陶瓷图典》中称“笔筒,文房用具,插放毛笔之用,始见于宋,流行于清,器形似筒状。”因小巧精致、使用方便,很快便风靡一时,至明末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