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二次成长,如今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第一次成长,指的是教师在参加工作后,经过几年的实践磨炼,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这里的骨干,不是指那种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评选出来的骨干,而是指在学校能独当一面的一线教师)。一般而言,经过自己的努力,几年后,大多数教师都能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只有极少部分始终难以完成第一次成长,或者说,长期处在第一次成长之中。
第二次成长,是指在第一次成长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的阶段发展,成为名师。这里的名师,指的是那些名气大、影响大的教师。当然也有人将其称之为“卓越教师”,就是指那些非常优秀的教师。
很多教师,在完成了第一次成长之后,就进入了高原期,成长的脚步停止不前了,整个素养就处在一个特定的水平内,个别人甚至还会出现退步现象。让人感到遗憾。
目前,乡村教师的成长,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高原期徘徊。尽管各级主管部门经常会组织各种培训,但很多乡村教师还是难以突破自我继续前行。
■
人所缺乏的,是自我突破的勇气和决心。
发展处在高原期的乡村教师,实际上是处在一种迷惘之中,他们对自己的现状,既满意又不满意。所说的满意,是指他们对自己已经获得的素养,已经取得的业绩,有一种满足感。不满意,指的是他们对自己眼前的现状总感到不那么满意,想继续发展,又感到迷惘,不知所措。
具体而言,处在成长高原期的乡村教师,存在以下迷惘:
发展缺动力。一些乡村教师,在农村工作和生活了多年,对农村的一切都已经非常习惯了。但是,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则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地方,一个缺乏变化的地方。一个长期生活和工作在缺乏变化的环境中的人,比较容易被环境所同化。满足,则是最典型的表现。
对大多数教师而言,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奋斗,他们对教材已经很熟悉了,不需要再花多大精力去对付。教学方式方法问题,对他们来说,也已经是轻车熟路了。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他们也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看法和管理办法。教学上,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了。至于职称或职务,一些人也已经拥有了。所以,他们就有可能以为自己已经“船到岸”了,没有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必要了。
就这样,他们长期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徘徊。眼前的安逸与满足,让不少乡村教师不愿意再付出努力,再向前迈进。
“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就成了多数乡村教师的现状。
农民对教育的低要求,也是导致部分乡村教师缺乏上进心的原因之一。在目前的农村,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受教育的要求不是很高,还只满足于“有学上”的层面,没有“上好学”的强烈要求。对任课老师,他们完全没有选择的意愿。于是,他们对谁任教自己孩子的课程,其认识还处在“有”与“无”的阶段,还远没有上升到“好”与“差”的层面。
正是在这样的现状下,让一些教师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自己已经在学校站住脚了,没有必要再努力了,随便对付就能混下去。
奋斗无方向。当然,也有部分教师萌生过要进一步努力,向着更高目标迈进的想法。但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努力,该往哪个方向努力。这是一部分教师的烦恼。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封闭的环境中的乡村教师们,他们并不了解外面世界的精彩,更不了解教育教学发展的新动态。所以,对他们而言,根本就不明白自己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
10年前,一位教师写了一篇题为《谈启发式教学》的文章,要我帮他“斧正”。我一看标题就感觉这篇文章缺乏新意。因为启发式教学是实施了几十年的老方法了,如果只是泛泛而谈,那就没多大意义。当然,如果他能够以全新的视角,对这个问题作更深层面的探讨,也不是说不可以。可是,看完他的文章后我发现,他写的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东西,没有任何新意。
从中可以看出,这位乡村教师对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来龙去脉还缺乏基本的了解,自己也缺乏努力的方向。这样的探讨,对他而言,价值就不是很大。因为他面临着二次成长,而不是第一次成长。
所以,大多数一线乡村教师都面临一个很严峻的问题,那就是缺乏努力的方向。
虽然不能说教师非得去追逐教育教学发展的新浪潮,去赶潮流,但绝对不能在一些已经有了明确答案的问题上过多地去纠缠,那样只会消耗自己宝贵的精力与时光,到头来得不偿失。
提升缺引领。人生的道路上,需要有人引领,这是不容置疑的道理。乡村教师,作为以专业立足于社会的职业群体,他们的专业发展,更需要有思想、懂专业的人士在前面领跑。可是,乡村学校本来就缺优秀教师,那么,乡村教师的二次成长,由谁来领跑呢?
尽管各种媒体(尤其是教育类媒体)一直都在宣传、介绍先进教师的典型事迹,都在不断地为教师树立新的榜样。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这就是一种引领,就是为所有教师树立一面面旗帜。可是,我们不要忘记,在一些农村学校,专业报刊绝大多数都是放在校长办公室里的,一般教师难以阅读到。真正能够阅读到的,只有极少数学校领导。大多数教师,基本上无缘阅读到最新的教育报刊。特别是那些分散在教学点上的教师,有的可能一辈子也没有完整地阅读过一本教育杂志或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对外面的世界,他们仍然感到陌生,感到不理解。视野的狭窄,让他们就像盲人摸象似的,在摸索着艰难前行。
细心的人就会发现,这些年所评选出来的省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中,没有几个是真正的乡村教师。就以我省2011年所评选出来的特级教师为例,全省共评出了233位,真正的乡村教师不到5位,所占的比例极低。当然,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现在还存在着没有评上特级教师的“特级教师”。这里之所以打上引号,是因为他们虽然没有特级教师的称号,但有着特级教师的水平,是名副其实的特级教师。但我们同时也可以肯定,这样的教师,即使存在,也为数极少。
这样一来,谁来领跑骨干教师的二次成长这个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当然,待遇不高,这山望着那山高,一心一意想往城里走,这些也是妨碍乡村教师二次成长的因素。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还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向往城市学校,待遇不高,这不仅仅困扰着那些处于高原期内、面临二次成长的骨干教师,同时也困扰着所有乡村教师。
■
成长是硬道理。当看到别人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乃至特级教师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又何尝不羡慕不荡起涟漪呢?
从本质上来说,谁都不愿意故步自封,老是在原地踏步。所以,大步向前是硬道理。问题在于怎样走出现状,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尽管近几年来,国家实施了“国培计划”,以各种方式培训了一大批乡村教师。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在选派参训教师时存在一些问题,使一些真正希望提升自我的教师,难以有机会参与培训,而一些参培“专业户”却未必有提升自我的想法。虽然说培训是引领,可以为教师开启向前迈进的通道,但教师的二次成长,更主要的还是要依靠教师自身在自己平常的工作过程中,多磨炼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自我提升的目标。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海林在《教师二次成长论》一文中,谈到了“教师进入第二次发展期的标志”:
1.原先不太关注或不感兴趣的事物,突然或者慢慢开始成为重要的生活内容和工作内容。
2.生活圈和工作圈开始突破原来的格局,向外扩展。
3.关于教育教学和人生事业方面的理解开始与同伴区别开来,甚至有明显的不同。
4.不仅对教学问题感兴趣,而且对教材、课程资源、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一定区域内的教学管理问题开始感兴趣。
5.开始对某一种理论有热情,甚至成为某种理论的追随者。
…………
李海林教授共列举了12条。如果我们认真观察就会发现,乡村教师队伍中不乏这样的教师。假如他们拥有一定的条件,假如有人拉他们一把,他们就很有可能顺利完成第二次成长。
通过一些名教师二次成长的经历,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他们存在着一些共同的成长途径。这些途径主要有:
书中自有黄金屋。实际上,教师的成长,不论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阅读都是第一途径。很难想象,一个长期不阅读的教师能够在成长的道路上愉快地前行。
对乡村教师而言,阅读可以开阔眼界。长期生活和工作在乡村的教师,相对而言,视野比较狭窄。一些以介绍优秀教师成长为主要内容的书籍,可以让他们明白:教师的成长,条条大路通罗马,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路。一些杂志,也开辟了这方面的专栏。例如《教师博览》(原创版),专门设置了一个专栏“人物志”,用来介绍一些一线教师奋斗成才的经历,读后可以给人很多启迪。《江西教育》(管理版)每期都会介绍一两位一线教师,而且很多都是乡村教师。他们的成长经历,对乡村教师而言,更有榜样作用。
走出校园看世界。走出去,这是很有必要的。特意走出去,到外面的学校去参观、学习,对乡村教师而言,机会不是很多,也不现实。但是,“国培计划”中的集中培训,可以让一部分教师的这个愿望得以实现。近几年来,“国培计划”的实施,让一大批乡村教师实现了这一愿望。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应该选好人,选派确实有二次成长愿望的教师参加培训,否则,就可能浪费了宝贵的培训资源。
反思中自我提升。实践+反思,已经成为教师成长的共识。教师在广泛阅读、走出校园开阔眼界之后,需要的就是自我反思。反思什么?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班级管理工作。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显得尤为必要。一些成功的乡村教师的成长经历,无不与反思联系在一起。
一线教师,每天都在上课,有大量的反思机会。以语文教师为例。讲完《故乡》这篇课文时,就可以进行这样的反思——对课文的解读,我进行得怎样?有自己的见解吗?教学设计是根据学情而进行的吗?学生学到的,与我的预期吻合度有多大?……如果教两个班,就可以在反思的基础上立即进行改进,进行新的教学设计,在另一个班尝试,比较效果如何。实际上,各学科都可以这样进行反思。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反思,也需要有新的理念,新的眼光,否则就是低水平重复。低水平重复的反思,再多也枉然,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
把自己的教学案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进行研究,就是最好的反思。有人说,用研究的态度反复做同一件事,就能成为专家。这话不假。问题是,我们的一些乡村教师不知道怎样进行案例研究,有些人虽然知道怎样进行案例研究,但却难以坚持。对于前者,就需要专业的示范与引领;而对后者,需要的是个人的定力。
名师示范引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乡村学校,可以采取多校合作的方式,邀请名师进校园,进行示范。名师们的课堂教学、讲座、教学研究等等,都会对一线教师产生深刻影响。名师的现场教学、现场教研,给一线教师以直接示范作用,提供活泼生动的学习榜样,效果比较理想。我省的有些地方,充分利用暑假时间,对乡村教师进行培训。他们分学科进行,聘请一线名师或大学教授进行辅导,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工作室培训。这也是非常有效的方式。目前,我省已经建立了几百个名师工作室。目前的问题是,名师工作室还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教师培训,这也是极好的方式。一个工作室,几个人参与,一个人引领,开展一些阅读、文章解读、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等活动,大家一起探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是非常有益的方式。
写作中磨炼思维。在写作中提升自我,这也是众多一线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一线教师,可以写的东西很多。一节课上完后,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都值得去写。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有感触,有疑问,都可以拿起手中之笔,或敲击键盘,将其变成文章。不管你是城市教师还是乡村教师,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业余研修。
近几年来,写教育教学随笔成为很多一线教师的习惯。有的教师在这方面出了一大批成果。他们把自己所写的随笔经过一番整理,一出版就是一本书。例如在著名的教育网站“教育在线”上,开设了专门的论坛,论坛上有“师生共写随笔”专栏,大批教师在这里通过随笔的写作,成就了自己。当年在“教育在线”论坛上活跃的一线教师,后来有的成为特级教师或学科带头人,有的成为名震一方的著名教师,出版专著的也大有人在。
如今,网络发达,互联网进了千家万户。谁都可以在网上书写自己的教育教学感悟,书写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论坛之外,博客写作,也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书写方式。很多一线教师就是通过博客写作提升了自己。◆(作者单位:江西省永新县城南中学)
第二次成长,是指在第一次成长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的阶段发展,成为名师。这里的名师,指的是那些名气大、影响大的教师。当然也有人将其称之为“卓越教师”,就是指那些非常优秀的教师。
很多教师,在完成了第一次成长之后,就进入了高原期,成长的脚步停止不前了,整个素养就处在一个特定的水平内,个别人甚至还会出现退步现象。让人感到遗憾。
目前,乡村教师的成长,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高原期徘徊。尽管各级主管部门经常会组织各种培训,但很多乡村教师还是难以突破自我继续前行。
■
人所缺乏的,是自我突破的勇气和决心。
发展处在高原期的乡村教师,实际上是处在一种迷惘之中,他们对自己的现状,既满意又不满意。所说的满意,是指他们对自己已经获得的素养,已经取得的业绩,有一种满足感。不满意,指的是他们对自己眼前的现状总感到不那么满意,想继续发展,又感到迷惘,不知所措。
具体而言,处在成长高原期的乡村教师,存在以下迷惘:
发展缺动力。一些乡村教师,在农村工作和生活了多年,对农村的一切都已经非常习惯了。但是,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则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地方,一个缺乏变化的地方。一个长期生活和工作在缺乏变化的环境中的人,比较容易被环境所同化。满足,则是最典型的表现。
对大多数教师而言,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奋斗,他们对教材已经很熟悉了,不需要再花多大精力去对付。教学方式方法问题,对他们来说,也已经是轻车熟路了。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他们也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看法和管理办法。教学上,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了。至于职称或职务,一些人也已经拥有了。所以,他们就有可能以为自己已经“船到岸”了,没有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必要了。
就这样,他们长期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徘徊。眼前的安逸与满足,让不少乡村教师不愿意再付出努力,再向前迈进。
“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就成了多数乡村教师的现状。
农民对教育的低要求,也是导致部分乡村教师缺乏上进心的原因之一。在目前的农村,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受教育的要求不是很高,还只满足于“有学上”的层面,没有“上好学”的强烈要求。对任课老师,他们完全没有选择的意愿。于是,他们对谁任教自己孩子的课程,其认识还处在“有”与“无”的阶段,还远没有上升到“好”与“差”的层面。
正是在这样的现状下,让一些教师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自己已经在学校站住脚了,没有必要再努力了,随便对付就能混下去。
奋斗无方向。当然,也有部分教师萌生过要进一步努力,向着更高目标迈进的想法。但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努力,该往哪个方向努力。这是一部分教师的烦恼。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封闭的环境中的乡村教师们,他们并不了解外面世界的精彩,更不了解教育教学发展的新动态。所以,对他们而言,根本就不明白自己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
10年前,一位教师写了一篇题为《谈启发式教学》的文章,要我帮他“斧正”。我一看标题就感觉这篇文章缺乏新意。因为启发式教学是实施了几十年的老方法了,如果只是泛泛而谈,那就没多大意义。当然,如果他能够以全新的视角,对这个问题作更深层面的探讨,也不是说不可以。可是,看完他的文章后我发现,他写的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东西,没有任何新意。
从中可以看出,这位乡村教师对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来龙去脉还缺乏基本的了解,自己也缺乏努力的方向。这样的探讨,对他而言,价值就不是很大。因为他面临着二次成长,而不是第一次成长。
所以,大多数一线乡村教师都面临一个很严峻的问题,那就是缺乏努力的方向。
虽然不能说教师非得去追逐教育教学发展的新浪潮,去赶潮流,但绝对不能在一些已经有了明确答案的问题上过多地去纠缠,那样只会消耗自己宝贵的精力与时光,到头来得不偿失。
提升缺引领。人生的道路上,需要有人引领,这是不容置疑的道理。乡村教师,作为以专业立足于社会的职业群体,他们的专业发展,更需要有思想、懂专业的人士在前面领跑。可是,乡村学校本来就缺优秀教师,那么,乡村教师的二次成长,由谁来领跑呢?
尽管各种媒体(尤其是教育类媒体)一直都在宣传、介绍先进教师的典型事迹,都在不断地为教师树立新的榜样。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这就是一种引领,就是为所有教师树立一面面旗帜。可是,我们不要忘记,在一些农村学校,专业报刊绝大多数都是放在校长办公室里的,一般教师难以阅读到。真正能够阅读到的,只有极少数学校领导。大多数教师,基本上无缘阅读到最新的教育报刊。特别是那些分散在教学点上的教师,有的可能一辈子也没有完整地阅读过一本教育杂志或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对外面的世界,他们仍然感到陌生,感到不理解。视野的狭窄,让他们就像盲人摸象似的,在摸索着艰难前行。
细心的人就会发现,这些年所评选出来的省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中,没有几个是真正的乡村教师。就以我省2011年所评选出来的特级教师为例,全省共评出了233位,真正的乡村教师不到5位,所占的比例极低。当然,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现在还存在着没有评上特级教师的“特级教师”。这里之所以打上引号,是因为他们虽然没有特级教师的称号,但有着特级教师的水平,是名副其实的特级教师。但我们同时也可以肯定,这样的教师,即使存在,也为数极少。
这样一来,谁来领跑骨干教师的二次成长这个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当然,待遇不高,这山望着那山高,一心一意想往城里走,这些也是妨碍乡村教师二次成长的因素。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还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向往城市学校,待遇不高,这不仅仅困扰着那些处于高原期内、面临二次成长的骨干教师,同时也困扰着所有乡村教师。
■
成长是硬道理。当看到别人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乃至特级教师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又何尝不羡慕不荡起涟漪呢?
从本质上来说,谁都不愿意故步自封,老是在原地踏步。所以,大步向前是硬道理。问题在于怎样走出现状,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尽管近几年来,国家实施了“国培计划”,以各种方式培训了一大批乡村教师。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在选派参训教师时存在一些问题,使一些真正希望提升自我的教师,难以有机会参与培训,而一些参培“专业户”却未必有提升自我的想法。虽然说培训是引领,可以为教师开启向前迈进的通道,但教师的二次成长,更主要的还是要依靠教师自身在自己平常的工作过程中,多磨炼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自我提升的目标。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海林在《教师二次成长论》一文中,谈到了“教师进入第二次发展期的标志”:
1.原先不太关注或不感兴趣的事物,突然或者慢慢开始成为重要的生活内容和工作内容。
2.生活圈和工作圈开始突破原来的格局,向外扩展。
3.关于教育教学和人生事业方面的理解开始与同伴区别开来,甚至有明显的不同。
4.不仅对教学问题感兴趣,而且对教材、课程资源、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一定区域内的教学管理问题开始感兴趣。
5.开始对某一种理论有热情,甚至成为某种理论的追随者。
…………
李海林教授共列举了12条。如果我们认真观察就会发现,乡村教师队伍中不乏这样的教师。假如他们拥有一定的条件,假如有人拉他们一把,他们就很有可能顺利完成第二次成长。
通过一些名教师二次成长的经历,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他们存在着一些共同的成长途径。这些途径主要有:
书中自有黄金屋。实际上,教师的成长,不论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阅读都是第一途径。很难想象,一个长期不阅读的教师能够在成长的道路上愉快地前行。
对乡村教师而言,阅读可以开阔眼界。长期生活和工作在乡村的教师,相对而言,视野比较狭窄。一些以介绍优秀教师成长为主要内容的书籍,可以让他们明白:教师的成长,条条大路通罗马,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路。一些杂志,也开辟了这方面的专栏。例如《教师博览》(原创版),专门设置了一个专栏“人物志”,用来介绍一些一线教师奋斗成才的经历,读后可以给人很多启迪。《江西教育》(管理版)每期都会介绍一两位一线教师,而且很多都是乡村教师。他们的成长经历,对乡村教师而言,更有榜样作用。
走出校园看世界。走出去,这是很有必要的。特意走出去,到外面的学校去参观、学习,对乡村教师而言,机会不是很多,也不现实。但是,“国培计划”中的集中培训,可以让一部分教师的这个愿望得以实现。近几年来,“国培计划”的实施,让一大批乡村教师实现了这一愿望。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应该选好人,选派确实有二次成长愿望的教师参加培训,否则,就可能浪费了宝贵的培训资源。
反思中自我提升。实践+反思,已经成为教师成长的共识。教师在广泛阅读、走出校园开阔眼界之后,需要的就是自我反思。反思什么?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班级管理工作。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显得尤为必要。一些成功的乡村教师的成长经历,无不与反思联系在一起。
一线教师,每天都在上课,有大量的反思机会。以语文教师为例。讲完《故乡》这篇课文时,就可以进行这样的反思——对课文的解读,我进行得怎样?有自己的见解吗?教学设计是根据学情而进行的吗?学生学到的,与我的预期吻合度有多大?……如果教两个班,就可以在反思的基础上立即进行改进,进行新的教学设计,在另一个班尝试,比较效果如何。实际上,各学科都可以这样进行反思。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反思,也需要有新的理念,新的眼光,否则就是低水平重复。低水平重复的反思,再多也枉然,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
把自己的教学案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进行研究,就是最好的反思。有人说,用研究的态度反复做同一件事,就能成为专家。这话不假。问题是,我们的一些乡村教师不知道怎样进行案例研究,有些人虽然知道怎样进行案例研究,但却难以坚持。对于前者,就需要专业的示范与引领;而对后者,需要的是个人的定力。
名师示范引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乡村学校,可以采取多校合作的方式,邀请名师进校园,进行示范。名师们的课堂教学、讲座、教学研究等等,都会对一线教师产生深刻影响。名师的现场教学、现场教研,给一线教师以直接示范作用,提供活泼生动的学习榜样,效果比较理想。我省的有些地方,充分利用暑假时间,对乡村教师进行培训。他们分学科进行,聘请一线名师或大学教授进行辅导,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工作室培训。这也是非常有效的方式。目前,我省已经建立了几百个名师工作室。目前的问题是,名师工作室还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教师培训,这也是极好的方式。一个工作室,几个人参与,一个人引领,开展一些阅读、文章解读、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等活动,大家一起探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是非常有益的方式。
写作中磨炼思维。在写作中提升自我,这也是众多一线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一线教师,可以写的东西很多。一节课上完后,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都值得去写。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有感触,有疑问,都可以拿起手中之笔,或敲击键盘,将其变成文章。不管你是城市教师还是乡村教师,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业余研修。
近几年来,写教育教学随笔成为很多一线教师的习惯。有的教师在这方面出了一大批成果。他们把自己所写的随笔经过一番整理,一出版就是一本书。例如在著名的教育网站“教育在线”上,开设了专门的论坛,论坛上有“师生共写随笔”专栏,大批教师在这里通过随笔的写作,成就了自己。当年在“教育在线”论坛上活跃的一线教师,后来有的成为特级教师或学科带头人,有的成为名震一方的著名教师,出版专著的也大有人在。
如今,网络发达,互联网进了千家万户。谁都可以在网上书写自己的教育教学感悟,书写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论坛之外,博客写作,也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书写方式。很多一线教师就是通过博客写作提升了自己。◆(作者单位:江西省永新县城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