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利用情境解决问题时要注重学生思维变通性的训练,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做到创设情境的材料要精,从而达到追求知识与情感两者结合的美妙境界,使知识的吸收和情境的熏陶凝成一种制胜的力量。
【关键词】思想品德 教学 情境 创设
情境教学是初中思想品德课主要教学方式之一。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下面我结合平时的 教学实践谈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一、思想品德课创设情境的依据
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创设教学情境,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呈现积极化的状态。现在学习心理学认为,学生的需要是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动力。为使学生“需之切”教师就得做到“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具体地讲,就是教师依循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层层设疑,环环扣紧学生的心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内容情、学生情、教师情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不断激发起新的学习冲动,从而以热烈而高涨的情绪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
其次,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也是一种认识活动。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體到抽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有较多的理性的概括,尽管也具有一定的逻辑美和理性美,但对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初中生来说,要一下子理解是具有一定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就是用可感知的东西诉诸学生的感官,引起想象,进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实现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然后再用理性认识去分析社会现象,指导社会实践。
二、创设情境的方法
1、课外阅读法。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我的做法主要是为学生搜集时政材料(注意材料的针对性和可读性),对每个热点问题给出一到两个揭示问题(联系所学知识),定期印发给学生课后阅读。这种情境创设的特点是不需要教师的直接参与,既节约了课堂时间,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时事政治的效率;既可使课堂所学的知识在课后进一步得到内化,也可使即将要学的知识在课前就得到预习。同时,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也得到了增强。经过实践,我觉得这种方式很适用于初三思品课的教学。
2、问题法。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好奇之火。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此时,渴望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格外强烈。
3、主题讨论法。这是创设教学情境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是教师事先确定的一个主题,组织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定向式讨论,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有争议的中心论题进行自由式讨论,以获得多样、独特、合乎条件的答案;也可以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针锋相对的论辩式讨论;还可以围绕一个中心,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以社会调查的结果作为论据进行调研式交流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唱主角,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究,使其思维处于最佳状态。
4、运用网络或多媒体手段的方法。运用这种手段创设情境是思想品德课保持活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趋势,可促使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有突破性的变化。运用网络或多媒体手段能节约时间,增加教学容量,还可利用音乐、录像、图片等新的形式来创设情境,全面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三、创设情境的思考
创设情境对于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要求,除了一般课堂教学的要求以外,我觉得着重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利用情境解决问题时要注重学生思维变通性的训练。中考考试改革后,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变得开放,取材广、内容活。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的品质就是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其中变通性是学生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思维品质之一。当我们创设一种情境时,教师要能举一反三,引导学社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知识或观念,并把所学的知识和观念应用于不同的情境中,以实现知识的转移。
2、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就思想品德课的情境创设而言,我觉得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知识。在教学上要有民主精神。要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3、用于创设情境的材料要精,而不能滥。首先要克服那种认为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创设情境的误区,事实上教学情境的创设也要有合适的教学内容。其次,要注意经常变换创设情境的方式,否则,学生会认为这太“滥”了,“没味道”,而情境激趣的功能则荡然无存。再次,运用情境材料不能是学生已经了解得差不多的热点,而应当是学生不太了解的或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力。
总之,教学情境绝非仅仅是为了博得学生的掌声、笑声。它旨在追求知识与情感两者结合的美妙境界,使知识的吸收和情境的熏陶凝成一种制胜的力量,从而唤起学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来的热情。
【关键词】思想品德 教学 情境 创设
情境教学是初中思想品德课主要教学方式之一。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下面我结合平时的 教学实践谈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一、思想品德课创设情境的依据
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创设教学情境,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呈现积极化的状态。现在学习心理学认为,学生的需要是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动力。为使学生“需之切”教师就得做到“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具体地讲,就是教师依循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层层设疑,环环扣紧学生的心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内容情、学生情、教师情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不断激发起新的学习冲动,从而以热烈而高涨的情绪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
其次,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也是一种认识活动。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體到抽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有较多的理性的概括,尽管也具有一定的逻辑美和理性美,但对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初中生来说,要一下子理解是具有一定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就是用可感知的东西诉诸学生的感官,引起想象,进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实现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然后再用理性认识去分析社会现象,指导社会实践。
二、创设情境的方法
1、课外阅读法。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我的做法主要是为学生搜集时政材料(注意材料的针对性和可读性),对每个热点问题给出一到两个揭示问题(联系所学知识),定期印发给学生课后阅读。这种情境创设的特点是不需要教师的直接参与,既节约了课堂时间,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时事政治的效率;既可使课堂所学的知识在课后进一步得到内化,也可使即将要学的知识在课前就得到预习。同时,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也得到了增强。经过实践,我觉得这种方式很适用于初三思品课的教学。
2、问题法。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好奇之火。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此时,渴望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格外强烈。
3、主题讨论法。这是创设教学情境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是教师事先确定的一个主题,组织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定向式讨论,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有争议的中心论题进行自由式讨论,以获得多样、独特、合乎条件的答案;也可以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针锋相对的论辩式讨论;还可以围绕一个中心,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以社会调查的结果作为论据进行调研式交流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唱主角,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究,使其思维处于最佳状态。
4、运用网络或多媒体手段的方法。运用这种手段创设情境是思想品德课保持活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趋势,可促使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有突破性的变化。运用网络或多媒体手段能节约时间,增加教学容量,还可利用音乐、录像、图片等新的形式来创设情境,全面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三、创设情境的思考
创设情境对于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要求,除了一般课堂教学的要求以外,我觉得着重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利用情境解决问题时要注重学生思维变通性的训练。中考考试改革后,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变得开放,取材广、内容活。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的品质就是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其中变通性是学生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思维品质之一。当我们创设一种情境时,教师要能举一反三,引导学社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知识或观念,并把所学的知识和观念应用于不同的情境中,以实现知识的转移。
2、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就思想品德课的情境创设而言,我觉得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知识。在教学上要有民主精神。要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3、用于创设情境的材料要精,而不能滥。首先要克服那种认为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创设情境的误区,事实上教学情境的创设也要有合适的教学内容。其次,要注意经常变换创设情境的方式,否则,学生会认为这太“滥”了,“没味道”,而情境激趣的功能则荡然无存。再次,运用情境材料不能是学生已经了解得差不多的热点,而应当是学生不太了解的或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力。
总之,教学情境绝非仅仅是为了博得学生的掌声、笑声。它旨在追求知识与情感两者结合的美妙境界,使知识的吸收和情境的熏陶凝成一种制胜的力量,从而唤起学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来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