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各国之间开展以科技、经济、文化和综合国力之间的竞争,我国把“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家三大战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将引起为社会提供人力、智力和技术的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本文在对甘肃河西五地市(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的调整给地方本科院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产业结构 地方本科院校 机遇 挑战
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体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因此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于加快经济方式转变、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各国努力将短期经济刺激与对人力资源、科学研究和基础设施的长期投资结合起来,把科技和教育创新作为加快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2]经济全球化不仅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也推动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在注重自身的发展规律的同时,必须密切关注和适应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 “十二五”期间河西五地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合理化和高级化,产业内部的比较分析)
1.1 酒泉市
①深入实施全省“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施“6+2”工业振兴计划(即以风电开发为牵引,整体推进风电、光电、调峰电源、电网建设、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和水能开发、核乏料处理)。②加快“一特四化”现代农业(大力发展节水高效特色农业,着力推进专业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技能化培训)。③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和通道经济,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推进酒嘉经济一体化,打造“陆上三峡”。④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07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80元,三次产业为10:53:37,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3]
1.2 嘉峪关市
①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产业承载作用。②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③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67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60元。[4]
1.3 张掖市
突出生态建设、现代农业、通道经济三个重点;确立“生态安全屏障、立体交通枢纽、经济通道”的发展定位,建设“四市”即生态文明城市、现代农业大市、通道经济特色市和民族团结进步市;走好“三条路子”即一是以城镇化建设为突破口,走好以生态建设为引领的城市发展路子;二是抢抓河西新能源基地建设机遇,走好以矿产、农畜产品等优势资源开发为重点的工业发展路子。三是做好水文章,走好以发展节水、高效现代农业为支撑的新农村建设路子,支持现代物流发展和以“七彩丹霞、湿地之城、裕固家园、戈壁水乡”为目的的特色旅游,打造“宜居宜游宜商”的生态张掖。[5]
1.4 金昌市
巩固发展第一产业。坚持以“产业化、标准化、特色化、规模化”为目标,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布局,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提高改造第二产业。继续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不断优化工业结构,积极推进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发展壮大传统支柱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创新和转型发展,努力把全市建设成为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发展充实第三产业。坚持把服务业作为优化结构、促进就业和扩大消费的重点和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培育成新兴产业。
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2%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工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5:82.7:13.8。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控制在2.9:1以内。[6]
1.5 武威市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生态安全战略,大力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培育壮大能源化工、食品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全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金武一体化进程,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为了实现“十二五”跨越式发展,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重点,大力实施“两大战略”,培育壮大“五大产业”,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不断提高经济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努力推进武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通过“十一五”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我市经济结构由2005年的30.53:35.97:33.5调整为2010年的25.8:40:34.2,在保持“二三一”产业结构的基本态势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4.0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7]
2 产业结构的调整给地方本科院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攻坚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对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多元化教育的需求等方面提出了挑战,同时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要着力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敏锐把握机遇,主动迎接挑战,努力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1 面临的机遇
2.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國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的颁布实施,为高等教育的发展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拓展了新的空间。 2.1.2 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东部高校对口支援中西部高校计划,加大对中西部高校的扶持力度,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及我省“一体两翼”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1.3 河西五市都出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新能源、特色优势产业、现代农业、循环经济、通道经济、商贸旅游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划,经济的发展需要丰富的人力资源,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为学校发展创造了更大的机会。
2.1.4 河西五市都出台了《“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对今后五年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作出了整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加快“转型、提升、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2.2 面临的挑战
2.2.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人民群众对高层次、高质量、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不断增长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2.2.2 各市为适应新能源建设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对应的职业教育,和当地的企业加大合作力度,在人才培养方面实现“订单式”,给普通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带来一定的冲击。
2.2.3 省内其他高校加大与地方政府、企业、教育等部门的合作力度,抢占生源市场,如兰州交通大学在武威职业技术学院和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招收相关专业的学生,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紧缺人才;甘肃农业大学在山丹县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培训班等。
2.2.4 各部门在人才的需求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吃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应用能力的要求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之间的矛盾。
2.2.5 随着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新型产业的发展与现有专业设置之间的矛盾,需要我们面向市场及时论证、申报相关的新专业,同时对教师结构调整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2.2.6 中小学教师的需求和在校生人数逐年减少的情况与以师范教育为基础带来的结构性矛盾。
3 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1 应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家、省上和各地州市的“十二五”规划,编制相应的符合校情的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是指导学校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和重要行动纲领性文件,是学校各级组织履行职能的重要依据,关系到学校未来几年以至于长远的建设与发展,发展规划是学校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迫切需要,是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积极措施,是学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学校转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选择。地方本科院校应在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家、省上和各地州市“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及时制定学校相应的发展规划,为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奠定基础。
3.2 深入开展调研活动,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专业化,地方本科院校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学校必须注重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调研发现有些毕业生缺乏吃苦精神,动手能力、业务能力和责任意识不强;缺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业和创新精神不强。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研究能力的提高,包括研究教材、研究教学对象能力等。
3.3 加大专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国家支持新疆发展的一系列战略的实施,河西地区新能源开发基地建设,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域的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洲农业和实施河西高效节水农业等工程,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建设以及张掖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学校培育学科专业建设新的增长点,拓展专业面向,增加专业数量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我们要立足实际,面向市场,加快专业转型,调整生源结构,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的需要。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落实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学品质最关键的因素应是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师资队伍的建设要从数量效益型转向结构素质型,要实行全社会聘任,吸引具有学术水平、丰富阅历和实践经验的社会精英进入教师队伍。选好学术大师为带头人,配备高层次的学术骨干作为中坚,与青年教师、博士生、博士后一起组成团队,实现教学、科研、服务上的相互支持和补充。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课程的培训班,通过学习、培训和交流,扩展知识面,改变陈旧的知识和陈旧教法,吸收新的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5 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创新已经成了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我们的社会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里的“智”不能单纯地理解为科学文化水平,而重要的因素應该是他们的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和实践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校教育的价值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注重塑造学生的健康、积极向上且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格。[8]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实习时间的增长,学生上讲台的时间也相应的增多了,但指导教师专业不对口,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要认真做好学生的实习工作,鼓励学生到实习课堂上去,到实习学生和生产实践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弥补自己,充实自己;不断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带班能力),同时应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心、事业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6 应建立与政府、企业和高校定期联系的长效机制。现代大学应做到开放办学,鼓励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生产一线,及时了解企业、了解市场、开阔视野,积极参与实践,有利于将课本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丁辉关.“十一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J],载《特区经济》,2011(3):221-223.
[2]袁贵仁.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E],人民网(北京).2010年6月1日.
[3]酒泉市“十二五”经济结构及重点支柱产业发展趋势[E],2010年12月8日.
[4]中共嘉峪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2010年11月23日.
[5]中共张掖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2010年12月8日.
[6]金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2010年11月29日.
[7]武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E],2010年12月.
[8]王国雄.培养学生研究、实践、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验[EB], http://www.hgjky.com/zzxk/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8,2007
-10-8.
关键词:产业结构 地方本科院校 机遇 挑战
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体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因此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于加快经济方式转变、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各国努力将短期经济刺激与对人力资源、科学研究和基础设施的长期投资结合起来,把科技和教育创新作为加快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2]经济全球化不仅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也推动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在注重自身的发展规律的同时,必须密切关注和适应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 “十二五”期间河西五地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合理化和高级化,产业内部的比较分析)
1.1 酒泉市
①深入实施全省“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施“6+2”工业振兴计划(即以风电开发为牵引,整体推进风电、光电、调峰电源、电网建设、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和水能开发、核乏料处理)。②加快“一特四化”现代农业(大力发展节水高效特色农业,着力推进专业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技能化培训)。③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和通道经济,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推进酒嘉经济一体化,打造“陆上三峡”。④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07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80元,三次产业为10:53:37,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3]
1.2 嘉峪关市
①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产业承载作用。②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③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67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60元。[4]
1.3 张掖市
突出生态建设、现代农业、通道经济三个重点;确立“生态安全屏障、立体交通枢纽、经济通道”的发展定位,建设“四市”即生态文明城市、现代农业大市、通道经济特色市和民族团结进步市;走好“三条路子”即一是以城镇化建设为突破口,走好以生态建设为引领的城市发展路子;二是抢抓河西新能源基地建设机遇,走好以矿产、农畜产品等优势资源开发为重点的工业发展路子。三是做好水文章,走好以发展节水、高效现代农业为支撑的新农村建设路子,支持现代物流发展和以“七彩丹霞、湿地之城、裕固家园、戈壁水乡”为目的的特色旅游,打造“宜居宜游宜商”的生态张掖。[5]
1.4 金昌市
巩固发展第一产业。坚持以“产业化、标准化、特色化、规模化”为目标,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布局,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提高改造第二产业。继续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不断优化工业结构,积极推进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发展壮大传统支柱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创新和转型发展,努力把全市建设成为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发展充实第三产业。坚持把服务业作为优化结构、促进就业和扩大消费的重点和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培育成新兴产业。
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2%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工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5:82.7:13.8。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控制在2.9:1以内。[6]
1.5 武威市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生态安全战略,大力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培育壮大能源化工、食品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全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金武一体化进程,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为了实现“十二五”跨越式发展,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重点,大力实施“两大战略”,培育壮大“五大产业”,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不断提高经济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努力推进武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通过“十一五”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我市经济结构由2005年的30.53:35.97:33.5调整为2010年的25.8:40:34.2,在保持“二三一”产业结构的基本态势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4.0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7]
2 产业结构的调整给地方本科院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攻坚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对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多元化教育的需求等方面提出了挑战,同时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要着力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敏锐把握机遇,主动迎接挑战,努力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1 面临的机遇
2.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國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的颁布实施,为高等教育的发展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拓展了新的空间。 2.1.2 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东部高校对口支援中西部高校计划,加大对中西部高校的扶持力度,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及我省“一体两翼”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1.3 河西五市都出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新能源、特色优势产业、现代农业、循环经济、通道经济、商贸旅游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划,经济的发展需要丰富的人力资源,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为学校发展创造了更大的机会。
2.1.4 河西五市都出台了《“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对今后五年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作出了整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加快“转型、提升、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2.2 面临的挑战
2.2.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人民群众对高层次、高质量、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不断增长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2.2.2 各市为适应新能源建设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对应的职业教育,和当地的企业加大合作力度,在人才培养方面实现“订单式”,给普通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带来一定的冲击。
2.2.3 省内其他高校加大与地方政府、企业、教育等部门的合作力度,抢占生源市场,如兰州交通大学在武威职业技术学院和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招收相关专业的学生,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紧缺人才;甘肃农业大学在山丹县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培训班等。
2.2.4 各部门在人才的需求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吃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应用能力的要求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之间的矛盾。
2.2.5 随着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新型产业的发展与现有专业设置之间的矛盾,需要我们面向市场及时论证、申报相关的新专业,同时对教师结构调整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2.2.6 中小学教师的需求和在校生人数逐年减少的情况与以师范教育为基础带来的结构性矛盾。
3 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1 应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家、省上和各地州市的“十二五”规划,编制相应的符合校情的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是指导学校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和重要行动纲领性文件,是学校各级组织履行职能的重要依据,关系到学校未来几年以至于长远的建设与发展,发展规划是学校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迫切需要,是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积极措施,是学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学校转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选择。地方本科院校应在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家、省上和各地州市“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及时制定学校相应的发展规划,为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奠定基础。
3.2 深入开展调研活动,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专业化,地方本科院校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学校必须注重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调研发现有些毕业生缺乏吃苦精神,动手能力、业务能力和责任意识不强;缺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业和创新精神不强。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研究能力的提高,包括研究教材、研究教学对象能力等。
3.3 加大专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国家支持新疆发展的一系列战略的实施,河西地区新能源开发基地建设,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域的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洲农业和实施河西高效节水农业等工程,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建设以及张掖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学校培育学科专业建设新的增长点,拓展专业面向,增加专业数量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我们要立足实际,面向市场,加快专业转型,调整生源结构,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的需要。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落实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学品质最关键的因素应是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师资队伍的建设要从数量效益型转向结构素质型,要实行全社会聘任,吸引具有学术水平、丰富阅历和实践经验的社会精英进入教师队伍。选好学术大师为带头人,配备高层次的学术骨干作为中坚,与青年教师、博士生、博士后一起组成团队,实现教学、科研、服务上的相互支持和补充。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课程的培训班,通过学习、培训和交流,扩展知识面,改变陈旧的知识和陈旧教法,吸收新的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5 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创新已经成了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我们的社会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里的“智”不能单纯地理解为科学文化水平,而重要的因素應该是他们的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和实践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校教育的价值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注重塑造学生的健康、积极向上且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格。[8]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实习时间的增长,学生上讲台的时间也相应的增多了,但指导教师专业不对口,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要认真做好学生的实习工作,鼓励学生到实习课堂上去,到实习学生和生产实践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弥补自己,充实自己;不断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带班能力),同时应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心、事业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6 应建立与政府、企业和高校定期联系的长效机制。现代大学应做到开放办学,鼓励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生产一线,及时了解企业、了解市场、开阔视野,积极参与实践,有利于将课本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丁辉关.“十一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J],载《特区经济》,2011(3):221-223.
[2]袁贵仁.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E],人民网(北京).2010年6月1日.
[3]酒泉市“十二五”经济结构及重点支柱产业发展趋势[E],2010年12月8日.
[4]中共嘉峪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2010年11月23日.
[5]中共张掖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2010年12月8日.
[6]金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2010年11月29日.
[7]武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E],2010年12月.
[8]王国雄.培养学生研究、实践、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验[EB], http://www.hgjky.com/zzxk/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8,2007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