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裂的“真实”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wdfo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寻找意义的途中,丛林总是遮蔽人们清晰无误的判断,迫使人们不断地去寻找一种存在的实体“真实”。然而,真实抑或世界的幻象都是一种源于认识基础之上的。那么如何去认识或是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便是我们所应思考的问题。在陈源初的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足迹,即:错置的图像与不确定的体验不断的消解一个整一的、逻辑的世界,随之而来的支解将思考与观看逐渐模糊,漂浮不定的形象在一种莫名的荒芜中不断挤压、抵消,遗留下恍惚的浮光掠影和充满动势的光怪陆离。在陈源初的作品中我们很难寻找到现实中的对应物,艺术家通过处理,使得日常的景象不再出现于原本的位置,而是不断地被悬置于庞大的时间与空间系统之中。与其说陈源初的绘画脱离了一种简单的日常反应,倒不如将其理解为试图带有形而上意识的终极追问和意义寻找。纽约的大楼和街头的场景被构置于陌生的历史空间之中,然而这种历史空间并非是现实的结构,其更像是一种带有宇宙自然观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始终穿插于陈源初的作品之中,并构成了隐形的叙事线索和独特的观看视角。从这个角度而言,这种不懈的、带有形而上意识的追问使得陈源初的绘画不断走向更为复杂、庞大的“超现实空间”之中。
  —崔灿灿
  陈源初在他作品的表达过程中,各种形象、符号的重叠、显隐并非是出于一种风格化的追求,而是与他在揭示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的结构过程中,根据其本身的意义象征性而自然流露出来的。也就是说,并非艺术家去寻找形象,而是“形象”本身按照其意义的需要浮现在艺术家所表达的意义系统中。依据这个逻辑,各种“现实的”与“想象的”、“具象的”与“抽象的”、“东方的”与“西方的”、“象征的”与“表现的”等,种种形象元素仿佛引领我们进入了他的意义丛林之中。而在这个意义丛林之中,也并没有艺术家设定好的一条“逻辑之径”,一切都需要观者根据自己的经历与知识体系重新去编织、体验。
  —吴鸿
  陈源初对世界抱有一种悲观主义的态度。这种悲观主义并非自中国的佛教和哲学,而是源于欧洲的基督教文明中的悲观主义。因为这种悲观,他的作品中间会有很多和现实相互错位的深度,因为人只有在进入了一种悲观主义的精神结构以后才能脱离开现实的干扰,而进入到精神深刻思辨的层次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陈源初的作品在精神法则上是有一定的深度的。但是他的作品那种关系的叠加,包括古今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等,其中矛盾、纠结、碰撞表现的是非常的明显,他并没有结论,我认为。这个没有结论,正符合现代哲学的诉求。
  —邓平祥
  通过对于现实的错位与重塑,陈源初把个人化的艺术感受融入到宏大的自然和宇宙观中间,在他的作品中,有限的生命跟无限的空间在做着一种看似沉默实则丰富的对谈。在这种对谈的缝隙间自然流露出一种苦涩与苍茫的厚重情感。
  —陶咏白
其他文献
我经常告诫自己:《管锥编》、《谈艺录》很不容易读懂,不认真研读,我们只能开口就错;不深入理解,我们就会一说即俗。把钱钟书说俗说错者,夥也!老实说,对于“钱学”(钱钟书研究)文章,除少数几位可信赖的学者,我仅仅是泛观浅览——一般掺合“钱学”的轻心之诋,漫与之评,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自欺欺人之谈,不屑与之辩校。  《东方文化》2001年6期载季蒙《说钱(附一则)》一文,有研究生持以问疑,作为老师,则不
期刊
一    北京三联书店是以出版发行生活、新知图书著名的,古代汉语读物的编辑出版自然非其优势强项。1995年该店刊印《槐聚诗存》,差错率居然高达万分之二十,挨了批评家一顿笑骂。(详见赵玉山《槐聚诗存勘误》,《钱钟书评论》卷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这家书店一不做,二不休,又干了桩我们现在还得惊讶为规模弘大的工作——编辑出版《钱钟书集》!时光真是飘忽,书评家好心善意的指导教训,好像荷叶上
期刊
看来:那双被中国擦亮的西方眼睛  “中国是‘诗意的’国家,中国是数字,中国人有‘倍数’思想,中国人钟爱‘墙’,中国人有的是‘清教精神’;更‘情何以堪’者:中国是许多美国人的‘恋物’。”  —出自陈国球《在伦敦遇上1981年的中国》  “大卫·霍克尼”俨然成为2015年4月轰动京城的文化事件,各大艺术网站将大卫·霍克尼此次中国之行定义为“世界级大师的34年重回中国之行”,1981版的《中国之行》也从
期刊
6月1日,由赵力策划的向阳个人作品展“向阳的意园”在今日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是向阳回国后阶段性创作的总结。展览将集中呈现向阳自2010年从纽约回到北京后完成的最新创作,不仅包括较为人熟知的大型丝线、建筑装置作品,还将展示多组纸上、平面作品,首次亮相的以兽骨为材质的小型装置作品,力图呈现向阳艺术创作的丰富性和思考的广度。  其中《非常建筑之意园》,曾于2012年在卡塞尔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展展出。这件大
期刊
五月绽放的除了花朵新叶,还有大大小小、国内海外的博览会,还有吗?或许还有谁谁谁的心情,当然,还有本期展评里的:  “玫瑰”与 “美食” —吴思蓉的《艺术不是装满唯美安慰的桶》评价备受瞩目的女性艺术家马琳·杜马斯在泰特美术馆的个展,只不过这是一只冷冽的“玫瑰” ,刘睿的《食物作为感官诱惑的当代艺术》则从台北市立美术馆的“食物箴言:思想与食物”出发,思考以感官刺激的视觉艺术为前提下是否也反映着当代在消
期刊
在走向新世纪的历史进程中,东方国家最大的历史事件莫过于数个世纪以来的殖民地已随20世纪悄然在东方逝去。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重大历史进步。然而许多现代化学者发现,殖民地现象仍像幽灵一样徘徊着、缠扰着东方国家,甚至许多殖民地带来的问题已成为这些东方国家未来发展的桎梏之一。特别是,随着教育对国家作用越来越大,殖民地教育问题给这些国家带来的影响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东南亚殖民地国家为线索,探讨殖民地教
期刊
展览:暗度—原弓个展  日期:2015/04/26-2015/05/20  地点:天津美术馆  原弓在天津美术馆的新作《哈姆雷特机器》的第三幕“谐谑曲”除了四位专业演员,还有二十位盲人演员参与表演,钢琴的拆解残骸,博伊斯的《黑板绘画》,垂悬着的红色条状幕布,以及自动喷雾的机器装置,构成了舞台的背景及道具,穆勒的诗歌剧本在此被改编成口号性台词,“我想成为一个女人”“你为什么杀死你不会爱的人”“你是春
期刊
展览:美国士兵(American Solider)  时间:2015/01/23-2015/06/21  地点: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美国密苏里州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1965年春季,仅仅一周之内就会有数千名美国海军士兵抵达越南,39岁的英国摄影记者拉里·伯罗斯(Larry Burrows)此时开始为美国《生活》杂志拍摄一系列照片以记录这些年轻人
期刊
一    唐太宗李世民既已实现了贞观之治,萦绕心头的最大愿望当是如何使业已建立起来的繁荣和秩序长治久安并且臻于至境,其志上则欲攀五帝,下则不让三代。“吾欲富贵吾民”道出了李世民超越历史的志向,而不是仅仅让老百姓充当腹饱体壮的奴隶。《文中子中说》后附的《录唐太宗与房魏论礼乐事》记叙了李世民的这种政治志向。  李世民向魏征等提出了一个越出他们能力之上的任务。他的宏伟目标欲与三皇五帝齐眉,使“三皇不足四
期刊
怀疑就是出发点,  感官知觉的知识是可以被怀疑的,  不能信任我们的感官,  不是“我看故我在”、  “我听故我在”,  而是:“我思,故我在” 。  观看我的画时一定需要思考,  需要提出问题。  我常常是用单一的色彩,  表现灰暗的白昼和灰沙的夜晚,  时常朦胧梦幻,  力图意境深远,  希望借此体察自己的,  知识、能力、素质。  培养自我造诣。  我的画面需要层次更迭,  时空穿越,  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