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经常告诫自己:《管锥编》、《谈艺录》很不容易读懂,不认真研读,我们只能开口就错;不深入理解,我们就会一说即俗。把钱钟书说俗说错者,夥也!老实说,对于“钱学”(钱钟书研究)文章,除少数几位可信赖的学者,我仅仅是泛观浅览——一般掺合“钱学”的轻心之诋,漫与之评,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自欺欺人之谈,不屑与之辩校。
《东方文化》2001年6期载季蒙《说钱(附一则)》一文,有研究生持以问疑,作为老师,则不得不解难析惑了。
学术良知或文德且不说,治学的基本方法是,一要弄清“概念”;二要辨明“思路”。《说钱》一文,首先就连“概念”都没有搞清楚。
《说钱》宣称:“据一般哲学辞书介绍,体用之名的连用,较早见于《荀子》一书”,引《富国》篇云云,认为体用二字相连,从荀子至今,概为“常规用法”,而钱钟书却对此不知误解。作者把“一般哲学辞书”当着权威著作来批驳《管锥编》,适见其捉襟见肘也。且也,要是连“一般哲学辞书”都不认真查阅呢?
据《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体用”一条,就有三个“概念”或三种“用法”(不知道是否有谁规定了哪一种是“常规”)。“1体指形体、形质、实体;用指功能、作用、属性”,下引《荀子·富国》:“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2体指本体、本质,用指现象”,下边就不再引《荀子》了,而是引王弼《老子注》:“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3体指根本原则,用指具体方法”,下引张之洞《劝学篇·会通》:“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显然,上述三概念,1是指“唯物论”。反观《荀子·富国》:“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人伦并处,同求而异道,同欲而异知,生也。”据上下文,第一句是说天然,浅显的解释可以是“天生万物,各有其用”;第二句是说人为,浅显的解释可以是“贤愚贵贱,各有其位”;属于荀子“明天人之分”(《天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解蔽》)的唯物认识论,也就是说,并未涉及“体用相待”的思辩。2则是指“辩证法”;俗白的解释可以是“泥土不仅捣实用作砖,掏空也能用作碗”,或“无为有处有还无”。3则姑置诸不论。
我们必须仔细辨明钱钟书论“体用”的思路:《体用之名》要论的是上述概念中的2,而不是1。有关“天然”与“人为”、“唯物”与“唯心”的关系,《管锥编》多有论述;而在论《周易正义》的《体用之名》一节,要论的乃是“辩证思维”;故其说“体用”,完全没有必要根据《荀子·富国》来做文章。《管锥编》论“体用相待之谛,思辩所需”,当然也显然是探究思辩思维,属现象学、分析哲学的范畴,其通达与深细,《哲学大辞典》未可与之同日而语。《说钱》却牛唇不对马嘴,以并未认真查阅的“一般哲学辞书”为前提和依据来申论发挥,从而判断钱钟书不说《荀子·富国》是“体”、“用”二字连用的“较早”(《说钱》说的就是“较早”)的来源,是“误点”,是“明显的错误”;直是鳖厮踢也,与之辩校,真有徒费口舌、浪抛心力之感。
不得已还是来看看《说钱》的逻辑吧。《说钱》认为,从《荀子》到王弼注《老子》一直到张之洞,“体用之名的常规用法”,在“中土”从来如此,而钱钟书却无端标举佛学:
《管锥编》是钱钟书先生谈艺的巨著,在文艺学上有很多发现,但是文史哲方面却有一些误点。比如《体用之名》一节引诸家之说追溯“体用”的来源,谓“夫体用相待之谛,思辩所需;释典先拈,无庸讳说,既济吾乏,何必土产?当从李斯之谏逐客,不须采庆郑之谏小驷也。”明言佛学先具备了思辩的体用思想,中土译介佛书,援引佛学补充了本土思想的不足。……据一般哲学辞书介绍,体用之名的连成一片用较早见于《荀子》一书,《富国篇》云:“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可知体用之名系指事物同时具备的两方面性质,而且是做常规使用的。……体用之名亦见于王弼著作中。……可见体用之名的常规用法,还是其主要方面。……之所以《管锥编》一书中存有文史方面的误点,可能直接与作者单纯一味的文艺观点和标准有关。
《说钱》指责“《体用之名》一节引诸家之说追溯‘体用’的来源”,均未溯源于《荀子》(张按:再强调一次,《体用之名》考察的并不是“体用”二字连用的来源,而是“体用相待”的源流);《说钱》的作者居然比历史上的“诸家”都要厉害,从而独自从“一般哲学辞书”里发现了“体用”二字连用的来源,此令人叹息者一也。
钱钟书对空言“常规”的浮泛肤浅之论,深恶痛绝,他称引勃莱克:“作概论就是傻瓜”。在他的论著中,“体用”二字一点都不“常规”:“盖佛理而外,词章,经济亦均可言‘体用’”,纷纭万状,幽渺无穷;他花大力气作出具体而精深的探究(岂止论《周易正义》之《体用之名》一节,还有《管锥编》论《老子》王弼注若干则,以及许多散见于他处的随机议论,这儿无法详细介绍)——即使知道“体用之名系指事物同时具备的两方面性质,而且是做常规使用的”这种粗泛不伦的说法,又算哪门子学问呢?钱钟书博览穷搜,覃思竭虑,大规模分析“体用相待之谛”;而《说钱》的作者居然发现了钱钟书不知道或总结不出“体用之名的常规用法”,此令人慨叹者二也。
更令人佩服的是,《说钱》的作者居然“只看到《体用之名》一节”(《管锥编》1679页,读了不到8页)就能褒贬、判定钱钟书的学术水平——“当时只看到《体用之名》一节,就发现了明显的错误,这时候我就知道钱先生是不精思想史的,他的专长还是局限在文。”读书议论而达到了如此大胆的地步,夫复何言?叹为观止,此其三也。
以钱钟书之不屑而责钱钟书以不能,倒是不读钱著或“只读一节”而轻薄为文、妄加评骘的人的“常规”手段之一——《说钱》还会贬责钱钟书论《周易正义》“与正儿八经的经学是不搭界的”。《说钱》的作者哪能知道,钱钟书鄙薄“正儿八经的经学”,正是他治学超迈前人的重要特点之一;不赞反诬,疑其不窥“钱学”门墙也。这儿且仅把钱著中瞧不起“经生”的言论(中国文化传统重文人而轻学者、重秀才而轻经生)抄几条如下,希望年轻的后学能悉心体会和领悟,千万别糊里糊涂跟什么“正儿八经的经学搭界”,到头来却不自觉成了每况愈下的学术界的“茫茫队里混混人”(《管锥编》702页)——
●[驳戴震解诗经]厥词辨也,然于诗乐配合之理即所谓“准诗”者,概乎未识,盖经生之不通艺事也。(《管锥编》60页)
●[驳阮元解诗经]有是哉!经生之不晓事、不近情几如不通文理也。(同上135页)
●说《诗》经生,于词章之学,太半生疏,墨守“文字之本”,睹《诗》之铸语乖剌者,辄依托训诂,纳入常规;经疾史恙,墨炙笔针,如琢方竹以为圆杖,盖未达语法因文体而有等衰也。(同上150页)
●[驳毛郑解诗经]经生拘迂,以为谑浪调情之际,无闲工夫作诗,诗必赋于事后,而“尔”、“我”之称,则类当时面语,故曲解为追溯之记言。夫诗之成章,洵在事后,境已迁而迹已陈,而诗之词气,则自若应机当面,脱口答响,故西方论师常以现在时态为抒情诗之特色。(同上1227页)
●经生辈自诩实事求是,而谈艺动如梦人呓语。(《谈艺录》30页)
《说钱》还公然贬损钱钟书的人品和人格,读者道眼分明,自有裁判,我实在不愿意浪费篇幅与之理论了。
《东方文化》2001年6期载季蒙《说钱(附一则)》一文,有研究生持以问疑,作为老师,则不得不解难析惑了。
学术良知或文德且不说,治学的基本方法是,一要弄清“概念”;二要辨明“思路”。《说钱》一文,首先就连“概念”都没有搞清楚。
《说钱》宣称:“据一般哲学辞书介绍,体用之名的连用,较早见于《荀子》一书”,引《富国》篇云云,认为体用二字相连,从荀子至今,概为“常规用法”,而钱钟书却对此不知误解。作者把“一般哲学辞书”当着权威著作来批驳《管锥编》,适见其捉襟见肘也。且也,要是连“一般哲学辞书”都不认真查阅呢?
据《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体用”一条,就有三个“概念”或三种“用法”(不知道是否有谁规定了哪一种是“常规”)。“1体指形体、形质、实体;用指功能、作用、属性”,下引《荀子·富国》:“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2体指本体、本质,用指现象”,下边就不再引《荀子》了,而是引王弼《老子注》:“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3体指根本原则,用指具体方法”,下引张之洞《劝学篇·会通》:“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显然,上述三概念,1是指“唯物论”。反观《荀子·富国》:“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人伦并处,同求而异道,同欲而异知,生也。”据上下文,第一句是说天然,浅显的解释可以是“天生万物,各有其用”;第二句是说人为,浅显的解释可以是“贤愚贵贱,各有其位”;属于荀子“明天人之分”(《天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解蔽》)的唯物认识论,也就是说,并未涉及“体用相待”的思辩。2则是指“辩证法”;俗白的解释可以是“泥土不仅捣实用作砖,掏空也能用作碗”,或“无为有处有还无”。3则姑置诸不论。
我们必须仔细辨明钱钟书论“体用”的思路:《体用之名》要论的是上述概念中的2,而不是1。有关“天然”与“人为”、“唯物”与“唯心”的关系,《管锥编》多有论述;而在论《周易正义》的《体用之名》一节,要论的乃是“辩证思维”;故其说“体用”,完全没有必要根据《荀子·富国》来做文章。《管锥编》论“体用相待之谛,思辩所需”,当然也显然是探究思辩思维,属现象学、分析哲学的范畴,其通达与深细,《哲学大辞典》未可与之同日而语。《说钱》却牛唇不对马嘴,以并未认真查阅的“一般哲学辞书”为前提和依据来申论发挥,从而判断钱钟书不说《荀子·富国》是“体”、“用”二字连用的“较早”(《说钱》说的就是“较早”)的来源,是“误点”,是“明显的错误”;直是鳖厮踢也,与之辩校,真有徒费口舌、浪抛心力之感。
不得已还是来看看《说钱》的逻辑吧。《说钱》认为,从《荀子》到王弼注《老子》一直到张之洞,“体用之名的常规用法”,在“中土”从来如此,而钱钟书却无端标举佛学:
《管锥编》是钱钟书先生谈艺的巨著,在文艺学上有很多发现,但是文史哲方面却有一些误点。比如《体用之名》一节引诸家之说追溯“体用”的来源,谓“夫体用相待之谛,思辩所需;释典先拈,无庸讳说,既济吾乏,何必土产?当从李斯之谏逐客,不须采庆郑之谏小驷也。”明言佛学先具备了思辩的体用思想,中土译介佛书,援引佛学补充了本土思想的不足。……据一般哲学辞书介绍,体用之名的连成一片用较早见于《荀子》一书,《富国篇》云:“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可知体用之名系指事物同时具备的两方面性质,而且是做常规使用的。……体用之名亦见于王弼著作中。……可见体用之名的常规用法,还是其主要方面。……之所以《管锥编》一书中存有文史方面的误点,可能直接与作者单纯一味的文艺观点和标准有关。
《说钱》指责“《体用之名》一节引诸家之说追溯‘体用’的来源”,均未溯源于《荀子》(张按:再强调一次,《体用之名》考察的并不是“体用”二字连用的来源,而是“体用相待”的源流);《说钱》的作者居然比历史上的“诸家”都要厉害,从而独自从“一般哲学辞书”里发现了“体用”二字连用的来源,此令人叹息者一也。
钱钟书对空言“常规”的浮泛肤浅之论,深恶痛绝,他称引勃莱克:“作概论就是傻瓜”。在他的论著中,“体用”二字一点都不“常规”:“盖佛理而外,词章,经济亦均可言‘体用’”,纷纭万状,幽渺无穷;他花大力气作出具体而精深的探究(岂止论《周易正义》之《体用之名》一节,还有《管锥编》论《老子》王弼注若干则,以及许多散见于他处的随机议论,这儿无法详细介绍)——即使知道“体用之名系指事物同时具备的两方面性质,而且是做常规使用的”这种粗泛不伦的说法,又算哪门子学问呢?钱钟书博览穷搜,覃思竭虑,大规模分析“体用相待之谛”;而《说钱》的作者居然发现了钱钟书不知道或总结不出“体用之名的常规用法”,此令人慨叹者二也。
更令人佩服的是,《说钱》的作者居然“只看到《体用之名》一节”(《管锥编》1679页,读了不到8页)就能褒贬、判定钱钟书的学术水平——“当时只看到《体用之名》一节,就发现了明显的错误,这时候我就知道钱先生是不精思想史的,他的专长还是局限在文。”读书议论而达到了如此大胆的地步,夫复何言?叹为观止,此其三也。
以钱钟书之不屑而责钱钟书以不能,倒是不读钱著或“只读一节”而轻薄为文、妄加评骘的人的“常规”手段之一——《说钱》还会贬责钱钟书论《周易正义》“与正儿八经的经学是不搭界的”。《说钱》的作者哪能知道,钱钟书鄙薄“正儿八经的经学”,正是他治学超迈前人的重要特点之一;不赞反诬,疑其不窥“钱学”门墙也。这儿且仅把钱著中瞧不起“经生”的言论(中国文化传统重文人而轻学者、重秀才而轻经生)抄几条如下,希望年轻的后学能悉心体会和领悟,千万别糊里糊涂跟什么“正儿八经的经学搭界”,到头来却不自觉成了每况愈下的学术界的“茫茫队里混混人”(《管锥编》702页)——
●[驳戴震解诗经]厥词辨也,然于诗乐配合之理即所谓“准诗”者,概乎未识,盖经生之不通艺事也。(《管锥编》60页)
●[驳阮元解诗经]有是哉!经生之不晓事、不近情几如不通文理也。(同上135页)
●说《诗》经生,于词章之学,太半生疏,墨守“文字之本”,睹《诗》之铸语乖剌者,辄依托训诂,纳入常规;经疾史恙,墨炙笔针,如琢方竹以为圆杖,盖未达语法因文体而有等衰也。(同上150页)
●[驳毛郑解诗经]经生拘迂,以为谑浪调情之际,无闲工夫作诗,诗必赋于事后,而“尔”、“我”之称,则类当时面语,故曲解为追溯之记言。夫诗之成章,洵在事后,境已迁而迹已陈,而诗之词气,则自若应机当面,脱口答响,故西方论师常以现在时态为抒情诗之特色。(同上1227页)
●经生辈自诩实事求是,而谈艺动如梦人呓语。(《谈艺录》30页)
《说钱》还公然贬损钱钟书的人品和人格,读者道眼分明,自有裁判,我实在不愿意浪费篇幅与之理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