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质教育下的课程改革要想走得更远,不但要从改变课堂教学入手,还要从转变学校的办学理念入手,由单纯的优质学校转变为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关注教师工作幸福的新学校,对高中生进行个性指导,最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关键词】新学校 个性发展 指导策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传统意义上的优质学校(教学设施先进、教学质量高)并不鲜见。但是,让学生快乐学习、教师幸福教书的新学校却并不多见。著名教育改革家、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带领自己的团队在实践中摸索,认为新学校的使命有:寻找学科教学规律,构建自主互助的学习型课堂;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促进学生个性成长;搭建师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舞台,创造自由呼吸的教育;培养学生喜欢、敬佩的老师,把学校办成幸福的乐园;等等。我统称这些思想为“新学校”理念,而所有的理念背后都根植于素质教育下的课程改革,而一切改革的归宿都是学生的发展,即学生的个性发展。
要想深入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首先要看一看现在高中生存在哪些问题。1、纪律意识、学习意识淡漠。2、社会责任意识缺乏,自我意识强烈,叛逆心理极强。3、思想幼稚化,行为成人化。4、理想信念淡漠,缺乏刻苦钻研精神。5、斤斤计较,导致同学间人际关系紧张,心理问题严重。6、只有学习,没有完整的生活,造成对整个人生和生活本身丧失热情和信心。7、家庭问题使得单亲学生增多,不能够健康处理同学间的异性关系。8、由于校内外教育的不一致性 ,导致一些学生具有双重人格,诚信缺失。9、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经不起一点挫折 ,不良行为学生有增多的趋势。10、是由于对网络和手机的不正当使用 ,致使学生虚拟世界的道德感严重缺乏等。
为何高中生会有如此众多的共性问题,我们去探求一下背后的原因。在此,我简单做了一个展示原因的鱼骨图。
“高中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鱼骨图
我觉得无论是学生、父母,还是老师、学校,归结起来的共性原因,都没有深入的、针对性的分析个性学生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个性化教育,致使这些“问题”向流感一样,慢慢扩散,不但影响班风、学风,更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声誉。
如何进行引导?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特色,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因为“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苏联霍姆林斯基看到小朋友把玫瑰花摘下来,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小朋友,你为什么要摘那朵玫瑰花呢?”小女孩很认真地回答:“我奶奶病了,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开了这么大的玫瑰花,她不相信,我摘下来拿回去让她看看,看完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震憾了,就牵着小女孩到花房里又摘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小女孩说:“这两朵玫瑰花一朵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另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她养育了一个你这样好的孩子。”看完这则大教育家的育人故事,我深深的认为教育者就应该增强对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感悟,增加同情心和怜悯心,减少惩罚和歧视,让一个个有血有肉、富有朝气的青少年,活在“人”的世界里,而不是活在永不犯错的神话世界里,这种无声的德育感化教育代替生硬的说教是我们必须要贯彻的重要法宝。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去除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功利化。
中国多年的应试教育最大的失误就是将你死我活的“适者生存,弱肉強食”的丛林法则引入教育。所谓应试,就是做“人上人”还是“人下人”的残酷竞争和筛选,并因此在学生中划分“成功者”与“失败者”,人为制造新的等级、新的仇恨。
在新学校理念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去除功利化的教学,既要实施分层教学,更要实施分层评价,让每个孩子内心都绽放灵感。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即做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促进其在学习中的个性化的发展。例如小组教学下对成绩优异的A组学生与稍差一些的B组学生是以自学、小组讨论为主,通过学生自学、质疑、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完成每节课所规定的任务。而对基础更差一些的C组学生是以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相结合,通过学生自学,教师启发诱导,必要的讲解来学习新知,从而理解把握所学知识。前者是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自学,指导时采取“引导着走,放开走”的方法。后者则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指导时可采取“领着走,扶着走”的办法,从而把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贯穿课堂始终,通过不同层面的学生的自主学习来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
授课后的教师,要想更好地推动优等生精益求精,保护学习暂困生的自尊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爱好,营造浓郁的课堂氛围,分层评价尤为重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习暂困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每个人的进步都被老师看到,不是简单地只以枯燥的分数为评价标准,会让学生发现巨大的自我价值,并能激发不可限量的自主性,从而不断向着更高的领域发展。
新学校理念下的教育,就是发现学生真正问题所在,从根源上解决,从细节处发现,用平常心、正常情、按照人的天性去处理欲望,去教育。不断发掘学生的自身个性,有针对性的教育,从内心深处看到学生的进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校园的氛围和谐,从而放下教师心中的紧张与焦躁,共同感到教育的幸福。
参考文献:
[1]李希贵著《新学校十讲》,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1月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5月
[3]钱理群著《做教师真难,真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4]林逢祺、洪仁进著《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
【关键词】新学校 个性发展 指导策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传统意义上的优质学校(教学设施先进、教学质量高)并不鲜见。但是,让学生快乐学习、教师幸福教书的新学校却并不多见。著名教育改革家、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带领自己的团队在实践中摸索,认为新学校的使命有:寻找学科教学规律,构建自主互助的学习型课堂;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促进学生个性成长;搭建师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舞台,创造自由呼吸的教育;培养学生喜欢、敬佩的老师,把学校办成幸福的乐园;等等。我统称这些思想为“新学校”理念,而所有的理念背后都根植于素质教育下的课程改革,而一切改革的归宿都是学生的发展,即学生的个性发展。
要想深入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首先要看一看现在高中生存在哪些问题。1、纪律意识、学习意识淡漠。2、社会责任意识缺乏,自我意识强烈,叛逆心理极强。3、思想幼稚化,行为成人化。4、理想信念淡漠,缺乏刻苦钻研精神。5、斤斤计较,导致同学间人际关系紧张,心理问题严重。6、只有学习,没有完整的生活,造成对整个人生和生活本身丧失热情和信心。7、家庭问题使得单亲学生增多,不能够健康处理同学间的异性关系。8、由于校内外教育的不一致性 ,导致一些学生具有双重人格,诚信缺失。9、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经不起一点挫折 ,不良行为学生有增多的趋势。10、是由于对网络和手机的不正当使用 ,致使学生虚拟世界的道德感严重缺乏等。
为何高中生会有如此众多的共性问题,我们去探求一下背后的原因。在此,我简单做了一个展示原因的鱼骨图。
“高中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鱼骨图
我觉得无论是学生、父母,还是老师、学校,归结起来的共性原因,都没有深入的、针对性的分析个性学生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个性化教育,致使这些“问题”向流感一样,慢慢扩散,不但影响班风、学风,更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声誉。
如何进行引导?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特色,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因为“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苏联霍姆林斯基看到小朋友把玫瑰花摘下来,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小朋友,你为什么要摘那朵玫瑰花呢?”小女孩很认真地回答:“我奶奶病了,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开了这么大的玫瑰花,她不相信,我摘下来拿回去让她看看,看完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震憾了,就牵着小女孩到花房里又摘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小女孩说:“这两朵玫瑰花一朵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另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她养育了一个你这样好的孩子。”看完这则大教育家的育人故事,我深深的认为教育者就应该增强对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感悟,增加同情心和怜悯心,减少惩罚和歧视,让一个个有血有肉、富有朝气的青少年,活在“人”的世界里,而不是活在永不犯错的神话世界里,这种无声的德育感化教育代替生硬的说教是我们必须要贯彻的重要法宝。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去除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功利化。
中国多年的应试教育最大的失误就是将你死我活的“适者生存,弱肉強食”的丛林法则引入教育。所谓应试,就是做“人上人”还是“人下人”的残酷竞争和筛选,并因此在学生中划分“成功者”与“失败者”,人为制造新的等级、新的仇恨。
在新学校理念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去除功利化的教学,既要实施分层教学,更要实施分层评价,让每个孩子内心都绽放灵感。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即做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促进其在学习中的个性化的发展。例如小组教学下对成绩优异的A组学生与稍差一些的B组学生是以自学、小组讨论为主,通过学生自学、质疑、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完成每节课所规定的任务。而对基础更差一些的C组学生是以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相结合,通过学生自学,教师启发诱导,必要的讲解来学习新知,从而理解把握所学知识。前者是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自学,指导时采取“引导着走,放开走”的方法。后者则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指导时可采取“领着走,扶着走”的办法,从而把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贯穿课堂始终,通过不同层面的学生的自主学习来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
授课后的教师,要想更好地推动优等生精益求精,保护学习暂困生的自尊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爱好,营造浓郁的课堂氛围,分层评价尤为重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习暂困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每个人的进步都被老师看到,不是简单地只以枯燥的分数为评价标准,会让学生发现巨大的自我价值,并能激发不可限量的自主性,从而不断向着更高的领域发展。
新学校理念下的教育,就是发现学生真正问题所在,从根源上解决,从细节处发现,用平常心、正常情、按照人的天性去处理欲望,去教育。不断发掘学生的自身个性,有针对性的教育,从内心深处看到学生的进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校园的氛围和谐,从而放下教师心中的紧张与焦躁,共同感到教育的幸福。
参考文献:
[1]李希贵著《新学校十讲》,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1月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5月
[3]钱理群著《做教师真难,真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4]林逢祺、洪仁进著《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