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等,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语言积累、思维训练,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阅读能力
关于阅读,《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对于小学生来说,儿童时期正是阅读的黄金时期,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让阅读变得更轻松,也让阅读的人生更丰盈。
一、精心策划准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切智力工作的开展都依赖于兴趣。”要让学生主动阅读,体验读书的快乐,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带着兴趣进行阅读,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
1.精心布置,营造适宜的阅读氛围
(1)精心布置教室文化墙。设置文化角,向学生推荐名著,共同赏析,提高学生的认识,展示学生的作品,开辟阅读交流栏,进行阅读之星评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热情。
(2)创建班级图书角。充分利用班级资源,设立“书香园地”,发动学生从家中带来3~5本藏书,与同学分享图书,让师生生活在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潜在课堂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立足学情,精心推荐课外读物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时期,他们对阅读什么样的书籍还是很盲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推荐适合的课外读物,解决读什么的问题。低年级主要以绘本、童话故事为主,如:《好饿的毛毛虫》《我爸爸》《爱心树》《七色花》等;中年级主要以寓言、神话故事为主,绘本为辅,如:《中国寓言故事》《中国神话故事》等;高年级多推荐经典小说,如:《三国演义》《寄小读者》《草房子》《狼王梦》等。
二、依托课堂教学,渗透有效的阅读方法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前提。但要想让学生爱读、会读、读得有效,还需要科学的读书方法,这也是阅读效果的有力保证。
1.衔接课堂内外,进行阅读指导
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密切相关。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上的文章只能举其一,课外阅读才能反其三,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才能将方法转化为能力。因此,老师要挖掘课本与课外文学作品之间的连接点,有意引导学生拓展课外整本书阅读,可以读同一作者、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作品;也可以进行古文白话文对比阅读。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以指导学生改编故事情节、续写和创编故事,推荐阅读《安徒生童话》。在教学《芦花鞋》时,可以由点及面,引导学生阅读曹文轩的《青铜葵花》以及曹文轩的其它著作。
2.开展阅读课程,渗透阅读方法
教师是提升学生课外自主阅读能力的引导者、设计者、组织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推荐合适的书目并带领学生走进这些书目能够深化学生的阅读行为。
低年级可以开设绘本教学课程。如阅读《我爸爸》时,可以结合看图写话教学,丰富学生想象,指导学生进行文段字句的摘录诵读,做手抄报、读书卡,还可以组织学生在自由阅读后进行讨论交流,感受故事中传递出来的爱的美好。
中年级绘本与名著穿插进行,有序过渡。例如宫西达也的《我是霸王龙》系列绘本可以在三年级策略单元教学时进行阅读指导,猜测故事的发展和结果,拓宽学生的思维,提升表达能力,深化阅读行为。
高年级主要阅读经典名著。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指导,放手让学生去画思维导图,梳理小说人物、故事情节等的脉络,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三国演义》时,引导学生运用跳读、速读、浏览法和批注圈画法等,品评书中人物,探讨人物个性,关注历史事件,引起学生对历史类书籍的关注。
三、阅读形式多样,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教师不仅传授阅读知识、教会阅读方法,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鼓励阅读打卡,从量变到质变
阅读很容易,但每天坚持很难,这时可以鼓励学生记录自己的阅读时间、阅读感想,利用钉钉、微信朋友圈等形式进行阅读打卡。当学生坚持下来回头看自己的打卡记录时,就会充满收获感和成就感,这种愉悦的体验能够督促孩子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
2.师生共读,汲取榜样力量
小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模仿,最爱模仿的就是自己的老师。因此,我们要成为学生热爱读书的引路人,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和学生一起阅读,成为学生的榜样。这种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还能使兴趣变得持久,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
3.亲子共读,夯实阅读基石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仅是对孩子阅读行为的肯定,还能加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让孩子更加自信,更容易坚持下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积极开展活动,搭建学生交流的平台
活动是阅读的“催化剂”,它能够让阅读之路走得更远,内化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热爱阅读的热情。
1.书籍推荐交流活动
定期举行好书推荐交流会、读书沙龙、红领巾书市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把更多的优秀书籍推荐给更多的人。
2.开展各种竞赛活动
经常开展一些美文诵读、习作竞赛、讲故事大赛、剧本表演等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情操,还能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更加热爱阅读。
3.读书作品展示活动
展示学生的读书笔记、制作的读书卡、书写的读后感、创作的读书小报等,强化学生的自豪感,激发学生更大的读书兴趣。
阅读,能够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未来竞争中也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標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吴丽钦.浅谈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J].小学教研.2019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阅读能力
关于阅读,《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对于小学生来说,儿童时期正是阅读的黄金时期,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让阅读变得更轻松,也让阅读的人生更丰盈。
一、精心策划准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切智力工作的开展都依赖于兴趣。”要让学生主动阅读,体验读书的快乐,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带着兴趣进行阅读,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
1.精心布置,营造适宜的阅读氛围
(1)精心布置教室文化墙。设置文化角,向学生推荐名著,共同赏析,提高学生的认识,展示学生的作品,开辟阅读交流栏,进行阅读之星评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热情。
(2)创建班级图书角。充分利用班级资源,设立“书香园地”,发动学生从家中带来3~5本藏书,与同学分享图书,让师生生活在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潜在课堂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立足学情,精心推荐课外读物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时期,他们对阅读什么样的书籍还是很盲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推荐适合的课外读物,解决读什么的问题。低年级主要以绘本、童话故事为主,如:《好饿的毛毛虫》《我爸爸》《爱心树》《七色花》等;中年级主要以寓言、神话故事为主,绘本为辅,如:《中国寓言故事》《中国神话故事》等;高年级多推荐经典小说,如:《三国演义》《寄小读者》《草房子》《狼王梦》等。
二、依托课堂教学,渗透有效的阅读方法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前提。但要想让学生爱读、会读、读得有效,还需要科学的读书方法,这也是阅读效果的有力保证。
1.衔接课堂内外,进行阅读指导
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密切相关。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上的文章只能举其一,课外阅读才能反其三,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才能将方法转化为能力。因此,老师要挖掘课本与课外文学作品之间的连接点,有意引导学生拓展课外整本书阅读,可以读同一作者、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作品;也可以进行古文白话文对比阅读。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以指导学生改编故事情节、续写和创编故事,推荐阅读《安徒生童话》。在教学《芦花鞋》时,可以由点及面,引导学生阅读曹文轩的《青铜葵花》以及曹文轩的其它著作。
2.开展阅读课程,渗透阅读方法
教师是提升学生课外自主阅读能力的引导者、设计者、组织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推荐合适的书目并带领学生走进这些书目能够深化学生的阅读行为。
低年级可以开设绘本教学课程。如阅读《我爸爸》时,可以结合看图写话教学,丰富学生想象,指导学生进行文段字句的摘录诵读,做手抄报、读书卡,还可以组织学生在自由阅读后进行讨论交流,感受故事中传递出来的爱的美好。
中年级绘本与名著穿插进行,有序过渡。例如宫西达也的《我是霸王龙》系列绘本可以在三年级策略单元教学时进行阅读指导,猜测故事的发展和结果,拓宽学生的思维,提升表达能力,深化阅读行为。
高年级主要阅读经典名著。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指导,放手让学生去画思维导图,梳理小说人物、故事情节等的脉络,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三国演义》时,引导学生运用跳读、速读、浏览法和批注圈画法等,品评书中人物,探讨人物个性,关注历史事件,引起学生对历史类书籍的关注。
三、阅读形式多样,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教师不仅传授阅读知识、教会阅读方法,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鼓励阅读打卡,从量变到质变
阅读很容易,但每天坚持很难,这时可以鼓励学生记录自己的阅读时间、阅读感想,利用钉钉、微信朋友圈等形式进行阅读打卡。当学生坚持下来回头看自己的打卡记录时,就会充满收获感和成就感,这种愉悦的体验能够督促孩子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
2.师生共读,汲取榜样力量
小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模仿,最爱模仿的就是自己的老师。因此,我们要成为学生热爱读书的引路人,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和学生一起阅读,成为学生的榜样。这种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还能使兴趣变得持久,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
3.亲子共读,夯实阅读基石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仅是对孩子阅读行为的肯定,还能加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让孩子更加自信,更容易坚持下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积极开展活动,搭建学生交流的平台
活动是阅读的“催化剂”,它能够让阅读之路走得更远,内化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热爱阅读的热情。
1.书籍推荐交流活动
定期举行好书推荐交流会、读书沙龙、红领巾书市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把更多的优秀书籍推荐给更多的人。
2.开展各种竞赛活动
经常开展一些美文诵读、习作竞赛、讲故事大赛、剧本表演等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情操,还能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更加热爱阅读。
3.读书作品展示活动
展示学生的读书笔记、制作的读书卡、书写的读后感、创作的读书小报等,强化学生的自豪感,激发学生更大的读书兴趣。
阅读,能够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未来竞争中也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標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吴丽钦.浅谈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J].小学教研.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