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爱千年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terz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暑期一个炎热的下午,我陪同咸阳的几位签约作家来到了苏坊村以南清凉寺的山上。站在古朴的清凉寺大殿门前,看到挺立在悬崖峭壁上的织锦台,看到半山腰上的窑洞,看到绿植覆盖、野花盛开的山坡,一时之间,思绪万千。眼前仿佛出现了此时坐在高高的织锦台里的苏蕙,看着织布机上自己织出的五彩锦缎,看着锦缎中五彩祥云缭绕中上下翻飞交颈缠绕的龙凤……
  我久久的陷入沉思,举目远眺,北看漆水滔滔向东流去,西看清凉吐瑞檀香袅袅,南看碧野千里稻禾飘香,东看河梁悠悠山花烂漫。这真是:
  炎炎夏日苏蕙情,
  织锦台里出锦绣。
  青山俯瞰碧水流,
  漆水潺潺绕山青。
  自君一别千里外,
  相思相望无绝期!
  我陷入了一种“仰望苏蕙织锦台,下观漆水苏坊村”无绪的名状中。对苏蕙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怜悯。千年的女子她为什么这么执着?这样有才情的女子为什么她的命运如此的坎坷?
  苏蕙明白,从丈夫窦滔带着小妾赵阳台离开至今已整整五年了。这五年中无数个白天,自己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日日高坐于织锦台里,手中的梭子在自己的巧手中来回翻飞,一匹匹漂亮的锦缎成了一家人生活的依靠。晚上因为对丈夫的思念,常常彻夜难眠,丈夫竇滔带着小妾赵阳台离开时的恨,也在日夜的思念中慢慢的淡化,继而浮现在自己脑海中的只有那时的“对月把酒时看剑,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情景。不由得,善良的苏蕙又一次沉浸在自己和窦滔在一起的美好时光里……
  苏蕙,前秦才女,字若兰,出生于陕西武功一个诗书之家,父亲是陈留县令苏道质。若兰,自小聪颖过人,容貌秀丽端庄。在父母的教导下,三岁学画,四岁作诗,五岁抚琴,九岁便学会了织锦。十岁刚过,即可描龙绣凤,琴棋书画的神韵,全被她运用到了织锦之中,再度赋予了织锦奇妙的色彩。众人看到苏蕙的织锦作品,都啧啧称奇。
  后来,苏蕙的才情传遍方圆几十里,如此心灵手巧的她得到了众多公子的青睐,其中不乏豪门贵族,苏蕙只要答应,荣华富贵那真是随手可得。但苏蕙是一一拒绝,她想找一个自己瞧得上眼的郎君。
  一天,苏惠随父亲去法门寺游玩,看到一群地痞流氓正在调戏一位俊俏的女孩子,周围人怯于流氓在朝中有强硬的背景,听着女孩子急切的呼救声,竟然无一人敢上前搭救。正在这危急时刻,只见一个英勇不凡的男子,照着歹徒迎面一拳,歹徒吃痛,放下女孩子,招呼他的喽啰们围着这位男子打了起来。只见这几人你一拳,他一脚的在众人面前闪来闪去,人们只看见飞速闪动的人影,只听见一声声的惨叫。围观群众正在为这名仗义男子担心时,转眼间,几名被打倒在地的流氓一看事色不对,灰溜溜地逃走了。众人看到这里才长出了一口气,纷纷为男子鼓掌喝彩。男子扶起地上的女孩,安慰了她几句,在女孩的道谢声中离开。苏蕙站在人群中,看到这一幕不禁芳心暗许,从父亲处打听到这男子是右将军窦真之孙,名叫窦滔,便对父亲说了自己的心意。苏父也对窦滔的人品和武功深感满意,便派媒人去探探窦家的口风。
  经过媒人这么一撮合,窦家一听是才女苏蕙,欣喜万分,就把婚事给定了下来。大婚之日,一袭大红嫁衣的苏蕙坐着婚轿,摇摇晃晃地嫁进了窦家,成了窦滔的妻子。
  新婚后,两个年轻人情投意合,丈夫眼中满满都是对自己的情意,苏蕙觉得自己选了一个可以依靠终身的良人,满心欢喜。不料好景不长,窦滔因厌战不从军令,被革职发配到流沙(今甘肃敦煌),后来遇到了歌妓赵阳台,娶作了偏房。这赵阳台,不但能歌善舞,而且娇媚可人,引得窦滔对她宠爱不已。苏蕙在长久的分离之后终于等到了窦滔,高兴不已,谁知窦滔在外面又娶了妾室,苏蕙想起新婚之夜窦滔对自己“一生一世”的承诺,非常生气。
  后来,窦滔奉命出镇襄阳,本欲携妻妾同往,可苏蕙为赵阳台之事赌气不从,窦滔一气之下带着赵阳台赴任。这一走就是五年,想到这里苏蕙深深的叹了一口气,当年与丈夫窦滔“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佳人”的美好情景时常浮现在眼前,而如今自己一个人常常是“对月独酌常思忆,寂寞凄楚谁人知”。现在每天上织锦台前先去山对面的清凉寺上香,几年来佛家对自己的感染和教化,让她后悔自己当初负气的决定。看着眼前滔滔漆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想着自己对窦滔的思念比这滔滔漆水还要长,对窦滔的爱比这滚滚漆水还要深,再想到自己这么多年思念窦滔时写下的几千首诗,心想:怎样才能把这些诗送到丈夫窦滔的手里?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她决定把这些诗织在手帕上,送给窦滔。可是,这么多的诗要是一首一首的织,那得多少手帕啊!又经过好多个不眠之夜反复推敲构思,聪明的苏蕙终于想到了方法:将所写诗词编排整理暗藏在29行、29列的文字里。然后怀着满腔思绪、废寝忘食地把诗词织在手帕上。苏蕙把这幅手帕命名为“璇玑图”。璇玑,原意是指天上的北斗星,之所以取名璇玑是指这幅图上的文字排列像天上的星辰一样玄妙而有致,知之者可识,不知者望之茫然。其中更暗寓她对丈夫的恋情,就像星星一样深邃而不变。
  当《璇玑图》见世时,一段时间里并没有人能够读通全篇诗章,对此苏蕙笑答:“诗句章节徘徊宛转,也依旧是一首诗赋。除了我的家人,谁也不会明白个中三昧。”于是苏蕙的家人将《璇玑图》连夜送至襄阳窦滔手中。有人说:“世上最美的:一是女子,另一个是文字。文字,是女子情感的叙述;文字,是女子心灵的延伸;文字,是女子思想的表达;文字,是女子红尘最美的记忆。”如果说文字是亘古不变的一幅画,那么,书写文字咏叙文字的女子就是一首流动的诗,而驻足于文字的女子,就是一幅清雅脱俗,超凡脱尘的缱绻画卷。看到妻子诗文的窦滔感受到妻子苏蕙对自己忠贞不渝的爱,最终决定将赵阳台送回关中,派出精心修饰的礼车将苏蕙接回襄阳,两人恩爱如初。这真是:“患难亦知情真坚,相聚白首不离分。”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他乡思意。”一块小小的手帕挽回了一段感情、挽救了一个婚姻,足见《回文璇玑图》作为中国最早的“定情物”,其魅力有多大、影响有多深远。从那以后,无论是宫廷皇族、达官显贵还是乡野百姓,儿女成亲结婚,就逐渐流行起送手帕的习俗。   直到今天,在武功一代新人结婚时还流传送手帕的风俗,这让我对苏蕙又有了另一种认识。当年苏蕙把思念丈夫的诗织在手帕上挽回了竇滔的心,拯救了自己的爱情。如今这跨越千年的爱又以送手帕的习俗贯穿着婚礼的始终,盛行在武功以及武功周边地区,把这份坚贞不屈的爱传递给年轻的新人。结婚当天吃午饭之前新娘子要梳头,这时候男方要把提前准备好的洗脸水、毛巾、香皂、雪花膏、木梳等物品,让小女娃一人拿一件送到新房,伺候新娘子梳洗,新娘子要给每个孩子送一个手帕,往往十几个孩子排成队领取手帕,场面很是壮观,这也成了婚宴上最热闹的一个场景。
  还有一个更热闹的环节是吃过午饭要挂门帘,这时一般选择个子高,年龄稍大的大男孩,这些大男孩很调皮,不像前面小女孩那么好说话每人只要一个手帕。说是“挂门帘”给一个手帕,那是不现实的,三四个男孩每人挂一个角就要两三个手帕,下面的孩子们还要取钉子和锒头等物也要和挂门帘孩子一样的待遇,要不就挂不成。这样则无法充分展示新娘在门帘上高超的刺绣水平。没办法,装作“很生气”的新娘只有继续给手帕,孩子们继续起哄、耍闹、要手帕,直到门帘挂好为止。
  婚宴结束后,给男方家里的客人“回馍”时也要在提货笼笼里放上手帕;感谢帮忙的“门子人”,也要恭敬地送上手帕;厨房的大师傅和服务员为了主家待好客那是最辛苦的,送的手帕比前面所有的手帕都大,质量也是最好的。由此可见,结婚送手帕作为婚礼的一个仪式,有多么重要。
  在武功县城周边的农村,还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六七十岁一些农村老太婆在走亲戚、“上会”(赶集)时,将手帕铺在头顶,从脑后打个结,两侧搭在耳朵上,前面正好盖到额头,这种头上装束,是关中平原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对这一民俗现象,虽然大家见怪不怪,但是从我长久的观察来看,认为并不那么简单、其中大有深意:这样做,第一可以防尘,使头发不脏;第二可以防风,使头发不乱;第三可以防晒,避免烈日下中暑,第四可以防寒,避免头疼脑热;第五可以防雨,避免发烧感冒,真可谓一举五得、好处多多。更为重要的是,手帕作为关中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千百年以来,被人们顶在头上,或许从古至今,一直公开、含蓄地表达着人们对美好青春的留恋,对幸福婚姻的回忆,对已经去世或者依然健在、身体健康或者染病在床的丈夫的忠贞不渝、生死相依!这是何等的深情,何等的个性,何等的壮举!这让现在的年轻人忘尘莫及、心生敬意!
  我站在漆水河的西岸,清凉寺的山上,看着千年的织绵台,仔细想着这跨越千年,人们爱的表达方式的《回文璇玑图》,现在已经离人们视线渐行渐远的生活用品——手帕,心中不免五味杂陈!
  责任编辑|李 瑾
其他文献
陈红的诗  叫秋  一片蝉鸣声中  醒来  鸟声 隐没  蝉声震动晚夏的天空  从早上到黄昏  我知道  没有几天  等小虫一开口喊啾啾  就是秋天了  哭的云  云累了,想起了伤心事  坐在天空  哭了一小会儿  地上下起雨来  雨珠就从荷叶上  一颗颗滚落了  宋词的曲调  也跟着湿了  赵帆的诗  致不可相逢的自己  我们彼此给予着高傲  也同时提携着卑微  你是我唯一的亲朋  也包含我众多
期刊
这是我第三次到访秦直道。前两次都是直达目的地,停车浏览直道风光。这一次,我们驱车自甘泉道西行,向富县方向蜿蜒了近百里林区。颠、摇、摆、晃,一路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在陡壁、梁峁和丛林中过山车一般感受着刺激和艰险,仿佛我们不是来探秘秦直道,而是在考验司机的驾驶水平、车况和我们不够强大的心脏。  两个小时的车程到站,天然树吧下阳光舒朗、凉风习习,配合毡布、水果和一首草原之歌,这片仔细甄选出来的歇脚地,一
期刊
辍学在家的李晓露不返校读书,冷阳感到无比的焦虑和烦躁。冷阳对她恨得咬牙切齿,却无可奈何。  冷阳觉得,现在对李晓露的恨意,已经于事无补。冷阳强忍住自己的愤恨,拿出十足的耐心,继续劝李晓露重返校园读书。况且,再过五天,李晓露就要参加初中毕业考试。这五天是非常关键的时刻,听说在这五天里,省上要到各乡镇抽查贫困户子女辍学劝返就读情况。李晓露不返校读书,不参加毕业考试,冷阳将面临着天大的麻烦。在好几次的大
期刊
郝随穗,陕西子长人。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9届高研班学员。出版过《费尽荒凉》《黄昏以外》《旁观》等多部作品集。  2016年的3月,北京的白玉兰在芍药居的鲁迅文学院内开得正盛。我从陕北的群山中出发时,带着一万座大山赶往鲁院,每一座山都有一个亲切的名字,那些名字如同我的父老乡亲,跟着我来到北京。每一座山都在这里找到了自己对应的符号,那些在午夜散发出淡淡芬芳的玉兰花,一朵花就是一座山的化身。  
期刊
一  太阳爬上地平线的时候,牧羊人买买提已经把羊群赶到草场上了。  吃过早饭,他听到拴在胡杨林里的毛驴干巴巴地叫了几嗓子,才想起来毛驴还没有牵到草场上。他觉得自己越来越糊涂了。在这方圆百里,除了一百多只哑巴一样的羊,就是这头还能叫几嗓子的毛驴陪他了,早上怎么还会忘记它呢!他边走边嘟囔着:哎,这个脑袋和卡巴克(葫芦)一样,什么都不记得了。他抬起右手狠狠地捶了自己脑袋几下。  把毛驴牵到草场上,他找了
期刊
村里有个牛老太,老头子姓牛,她自己姓啥名啥不知道,她没说过,也没人问过。当然,没谁会觉得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牛老太一年到头都套着件深蓝罩褂子,罩褂子浆得格铮铮的,灰白的头发梳得齐整整的。牛老太年龄大了,但是身子勤快,手脚也还麻利着,纳得一手好鞋垫子。她纳的鞋垫子舒服又耐穿,任你走再多的路也不磨得脚疼,没个个把月,鞋垫是穿不破的。邻近几个村的人,无论是要下地种田的糙汉子,还是订了婚的姑娘都乐意买牛
期刊
下雪了!  无声的雪花,在天地之间,飘飞出最大的声响,落在我熟悉的这片土地上。  离这里最近的山,是太行山,离这里最近的海,是渤海。这一片华北平原像敞开的胸膛,宽阔而坦荡。如果说大山里下雪了,那跌宕起伏的曲线,可以让人的目光翻涌起无数波浪,那么大雪覆盖的一望无际的平川,便可以让你的目光最大限度地伸展和飞翔。尤其是在没有高楼的农村,比如我的村庄。站在大雪覆盖的田埂上,喊一声,声音就被风带走了,因为没
期刊
相对于过去的两年,关于“同时代人的写作与思考”和“百年新诗的讨论”,2018年关于诗歌的争论趋于稍许的平静和沉稳。“同时代”是一个仍在追问的话题,“我们与谁以及什么事物同属一个时代?”对于我们而言,“同时代”意味着什么?我们的写作,以及不同时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与什么同属一个时代”?百年新诗,放在“新诗”的度量衡上也是一个时代,“时代性”有深远的意义。在时代性这一概念下,仅就2018年而论,不过是
期刊
大雁塔的表述  寺墙的涂料红得如此冷静  大槐树下,已无人解读玄奘的经文  我依然相信佛渡有缘人  把来时的想象全部归还大慈恩寺  太阳炽热,墙上的树影斑驳  天黑了,寺院以一面红墙  将我们拒之门外  大雁塔,一座时间之塔  大乘和小乘在这里一命之差  有关雁塔的传说因此更加传说  大雁塔,一座时间之塔  我们在墙外仰头  沿寺院走了一圈  小寨东路,今夕何夕  有人取经归来,修身成佛  有人远
期刊
查干湖,蒙语“查干淖尔”,白色圣洁的湖。  近年,查干湖能被世人关注,可能更多来自极具民族特色的冬捕。戊戌年腊月,出于对东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关注,我来到查干湖,看着眼前辽阔的冰面,忽然感觉到,冰层覆盖的不单单是水底的生灵,也是这座湖的千年记忆。  一  查干湖岸边,辽圣宗耶律隆绪手捻胡须遥望着远方,不知道此刻他在想着什么,从上京到查干湖足足走了俩月。当然,那时的查干湖还被称为“鸭子泺”。  这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