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2-000-02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对“校园体育文化”概念和作用的分析,结合当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提出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文化 作用 现状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一文中指出:“要切实保证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育人环境。”一所学校是否具备良好的育人环境,很大程度取决于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旦形成,将产生巨大的后续能量,不断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对人的身体具有良好的作用,还对人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品质产生积极的影响。其“身心双育”的特点是其他任何文化形式都不可代替的。但中国体育报,高校体育“硬伤”中指出:“大学生群体对参加体育课和增强体育锻炼的集体忽视,使体育正成为大学生教育中相对薄弱的一环。”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长王登峰指出:“由于评价体系、校园文化、社会舆论等原因,体育正成为大学教育中相对薄弱的一环。”如何在高校营造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氛围,促进学生自觉自愿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并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友爱和集体主义的作风,实现体育在高校中“育人”和“构建和谐校园”的积极作用。本文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研究,找出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起到借鉴和帮助作用。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高等院校这一特定的范围里,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经过积累、选择、凝练、发展和创造而形成的体育精神、体育制度和体育物质财富的总和。体育精神文化包括体育道德、体育意识、体育精神、体育知识;体育制度文化包括体育目标、体育制度、体育传统和体育活动;体育物质文化包括体育场馆、体育器械器材、体育用品、体育雕塑、体育服饰等。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与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一起构成校园文化群。校园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内容,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是的精神产品,是无声的教育力量,对文化主体是一种示范、一种教化、一种熏陶。这种春风化雨的过程往往是一种不自觉的过程,可起到无声的教育作用。
(一)健身娱乐功能
健身功能是校园体育文化最本质的功能,师生员工通过适宜的、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可以达到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另外,通过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可以丰富个体文化生活,达到愉悦身心的功能,从而有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二)教育导向功能
文化主体在参与体育文化活动时,不仅可以雕塑健美的身体形态,培养娴熟、流畅、优美的身体动作,促进文化主体形成正确的审美思维;而且在体育精神观念和体育道德方面,也可有效培养其团队协作的集体观念,吃苦耐劳的品质、积极进取的竞争精神、谦虚礼让的作风,使自己日常的行为和思想与优秀的体育精神、观念和体育道德相符,从而引导文化主体的个体行为和价值观念顺应周围体育观念、体育风尚和体育制度,促进文化主体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体育文化中的通过校园体育文化传媒的宣传报道, 把校园体育文化的精华向其周围和社会传播,引发个体对他人良好思想品质和行为的思考,进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促使文化主题的德、智、美等素质全面发展。
(三)陶冶激励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内容丰富,动静结合,形式多样。绿草茵茵的足球场,充满感召力的体育雕塑,高大宏伟的体育馆,每时每刻都向周围辐射着精神的力量。当文化主体投身于多姿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浸染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氛围时,他们就会形成积极进取的心境、发奋努力的情感,心态就会得到优化,情操得到陶冶,当文化主体生活在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中,其优秀的成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引起个体产生共鸣,激励文化主体向更高精神境界和生活需求进取。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
(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停留在浅表层次
在高校,大多数人依然抱着“体育”即“运动”的观点,认为师生只要身体健康,会活动就行了,仅满足并停留于浅表层次,看不到体育的潜在力量,更谈不上用体育的精神去激励意志,鼓舞斗志,传统观念使部分管理者和教育者忽视了体育精神文化传播的力量,学生也更懒得去学习和思考体育与自身及社会有怎样的关系,从而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难以向深层次方向发展,最终导致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功能的弱化和简单。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受制于传统的学校管理体制
各种传统管理体制下的约束很多,特别是考试评分制度大大限制了学生体育活动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体育课教学仅是为了应付达标和考核。不少课外活动流于形式,有些学校领导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看成是多举办几次体育竞赛,在大赛中多拿几块奖牌。而对平时的群体性健身活动缺乏必要指导,导致学生们对体育课和体育锻炼不重视,使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受到影响。
(三)体育物质文化得不到充分发展
在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总体上存在不足,大部分学校师生人均活动场地达不到规定标准,特别是风雨操场活动场地严重不达标,另外,高校校园几乎见不到和体育有关的雕塑。由于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学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多,而土地资源的限制和体育经费投入的不足,使许多学校的体育基础建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这也严重制约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系统,建设也要多层次多角度展开,要使学校体育文化平衡发展,就必须从体育价值观等精神层、行为制度层到实际的物质文化层进行适应学校发展的构建。 (一)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向深层发展
学校各级领导应从思想上提高对体育工作的认识,加大对体育工作的扶持力度。各级部门广泛宣传与传播体育文化,建立良好的学校体育校风,形成师生共同的体育意识、体育观念和体育精神。同时,加强与完善学校体育管理制度,营造出高品位的校园体育文化。
(二)调动文化主体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校园体育文化的某些特征以师生员工为载体反映出来,如体育精神、体育风尚、体育知识等;同时又依靠师生员工共同努力,在开展各层面的创造性活动中,使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吸引文化主体参与其中才能真正实现校园体育文化的繁荣。使他们从思想上逐渐明白体育锻炼不仅是一种时尚,而且是一种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其次,从体育知识上进行武装,在课堂内外向他们介绍体育锻炼的意义、卫生保健及体育欣赏等知识,传授健身原理和科学锻炼方法等,使文化主体具有全面的体育文化修养。第三,从形式上支持发展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扩大课外体育锻炼平台,文化主体在课余时间根据个人的兴趣选择参加活动,促进体育教学效益的连续性和延伸性。
(三)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体育物质文化层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良好的体育设施、功能齐全的运动器材,健美的体育雕塑,不仅能烘托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而且让学生一踏入校园就受到体育环境的熏陶,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冲击和对体育运动的向往。应逐步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力度,为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提供有利的保障。
总之,高校应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积极营造一种健康、文明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实现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使之成为学校和谐发展,争创名校和创建名校的一个有力的抓手。
★基金项目:北京物资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10XJQN029。
参考文献:
[1] 高晓军.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1.2:31-32.
[2] 张俊伟.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内江科技.2010.8:3.
[3] 周振平.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4] 王成军,李金龙.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1.1:14-15.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对“校园体育文化”概念和作用的分析,结合当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提出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文化 作用 现状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一文中指出:“要切实保证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育人环境。”一所学校是否具备良好的育人环境,很大程度取决于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旦形成,将产生巨大的后续能量,不断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对人的身体具有良好的作用,还对人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品质产生积极的影响。其“身心双育”的特点是其他任何文化形式都不可代替的。但中国体育报,高校体育“硬伤”中指出:“大学生群体对参加体育课和增强体育锻炼的集体忽视,使体育正成为大学生教育中相对薄弱的一环。”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长王登峰指出:“由于评价体系、校园文化、社会舆论等原因,体育正成为大学教育中相对薄弱的一环。”如何在高校营造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氛围,促进学生自觉自愿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并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友爱和集体主义的作风,实现体育在高校中“育人”和“构建和谐校园”的积极作用。本文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研究,找出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起到借鉴和帮助作用。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高等院校这一特定的范围里,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经过积累、选择、凝练、发展和创造而形成的体育精神、体育制度和体育物质财富的总和。体育精神文化包括体育道德、体育意识、体育精神、体育知识;体育制度文化包括体育目标、体育制度、体育传统和体育活动;体育物质文化包括体育场馆、体育器械器材、体育用品、体育雕塑、体育服饰等。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与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一起构成校园文化群。校园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内容,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是的精神产品,是无声的教育力量,对文化主体是一种示范、一种教化、一种熏陶。这种春风化雨的过程往往是一种不自觉的过程,可起到无声的教育作用。
(一)健身娱乐功能
健身功能是校园体育文化最本质的功能,师生员工通过适宜的、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可以达到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另外,通过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可以丰富个体文化生活,达到愉悦身心的功能,从而有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二)教育导向功能
文化主体在参与体育文化活动时,不仅可以雕塑健美的身体形态,培养娴熟、流畅、优美的身体动作,促进文化主体形成正确的审美思维;而且在体育精神观念和体育道德方面,也可有效培养其团队协作的集体观念,吃苦耐劳的品质、积极进取的竞争精神、谦虚礼让的作风,使自己日常的行为和思想与优秀的体育精神、观念和体育道德相符,从而引导文化主体的个体行为和价值观念顺应周围体育观念、体育风尚和体育制度,促进文化主体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体育文化中的通过校园体育文化传媒的宣传报道, 把校园体育文化的精华向其周围和社会传播,引发个体对他人良好思想品质和行为的思考,进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促使文化主题的德、智、美等素质全面发展。
(三)陶冶激励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内容丰富,动静结合,形式多样。绿草茵茵的足球场,充满感召力的体育雕塑,高大宏伟的体育馆,每时每刻都向周围辐射着精神的力量。当文化主体投身于多姿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浸染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氛围时,他们就会形成积极进取的心境、发奋努力的情感,心态就会得到优化,情操得到陶冶,当文化主体生活在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中,其优秀的成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引起个体产生共鸣,激励文化主体向更高精神境界和生活需求进取。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
(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停留在浅表层次
在高校,大多数人依然抱着“体育”即“运动”的观点,认为师生只要身体健康,会活动就行了,仅满足并停留于浅表层次,看不到体育的潜在力量,更谈不上用体育的精神去激励意志,鼓舞斗志,传统观念使部分管理者和教育者忽视了体育精神文化传播的力量,学生也更懒得去学习和思考体育与自身及社会有怎样的关系,从而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难以向深层次方向发展,最终导致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功能的弱化和简单。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受制于传统的学校管理体制
各种传统管理体制下的约束很多,特别是考试评分制度大大限制了学生体育活动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体育课教学仅是为了应付达标和考核。不少课外活动流于形式,有些学校领导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看成是多举办几次体育竞赛,在大赛中多拿几块奖牌。而对平时的群体性健身活动缺乏必要指导,导致学生们对体育课和体育锻炼不重视,使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受到影响。
(三)体育物质文化得不到充分发展
在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总体上存在不足,大部分学校师生人均活动场地达不到规定标准,特别是风雨操场活动场地严重不达标,另外,高校校园几乎见不到和体育有关的雕塑。由于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学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多,而土地资源的限制和体育经费投入的不足,使许多学校的体育基础建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这也严重制约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系统,建设也要多层次多角度展开,要使学校体育文化平衡发展,就必须从体育价值观等精神层、行为制度层到实际的物质文化层进行适应学校发展的构建。 (一)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向深层发展
学校各级领导应从思想上提高对体育工作的认识,加大对体育工作的扶持力度。各级部门广泛宣传与传播体育文化,建立良好的学校体育校风,形成师生共同的体育意识、体育观念和体育精神。同时,加强与完善学校体育管理制度,营造出高品位的校园体育文化。
(二)调动文化主体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校园体育文化的某些特征以师生员工为载体反映出来,如体育精神、体育风尚、体育知识等;同时又依靠师生员工共同努力,在开展各层面的创造性活动中,使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吸引文化主体参与其中才能真正实现校园体育文化的繁荣。使他们从思想上逐渐明白体育锻炼不仅是一种时尚,而且是一种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其次,从体育知识上进行武装,在课堂内外向他们介绍体育锻炼的意义、卫生保健及体育欣赏等知识,传授健身原理和科学锻炼方法等,使文化主体具有全面的体育文化修养。第三,从形式上支持发展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扩大课外体育锻炼平台,文化主体在课余时间根据个人的兴趣选择参加活动,促进体育教学效益的连续性和延伸性。
(三)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体育物质文化层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良好的体育设施、功能齐全的运动器材,健美的体育雕塑,不仅能烘托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而且让学生一踏入校园就受到体育环境的熏陶,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冲击和对体育运动的向往。应逐步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力度,为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提供有利的保障。
总之,高校应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积极营造一种健康、文明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实现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使之成为学校和谐发展,争创名校和创建名校的一个有力的抓手。
★基金项目:北京物资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10XJQN029。
参考文献:
[1] 高晓军.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1.2:31-32.
[2] 张俊伟.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内江科技.2010.8:3.
[3] 周振平.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4] 王成军,李金龙.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1.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