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的谋事之道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中,晋文公“谲而不正”,楚庄王在当时中原人眼里算是“非我族类”,宋襄公傻得有些可笑,秦穆公功业偏于一隅,唯独齐桓公才是货真价实的一代霸主,以至孔子称道他“正而不谲”,孟子讴歌他“五霸桓公为盛”。
  齐桓公的“正”,说白了也很寻常,就是他的处事从根本上合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庸、节制,凡事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用最佳的方式实现自己既定的战略目标。用今天的话说,齐桓公的“厉害”表现在他的太极推手功夫,也就是稳重。这是政治上的大智慧,战略上的大手笔!这种境界,看上去平凡,其实最高明,非功力深厚者不能至也。
  齐桓公的成功,取决于他的稳重。由于稳重,他才善于权衡利弊,及时变招,一旦遇上问题或挫折,知道从中认真汲取教训,尽快刹车。对于政治家而言,这并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历史上有多少大人物,明明知道原先的计划和方法有问题,但或因碍于面子,或因赌口意气,或因心存侥幸,总是在那里死顶硬撑,结果事情是越来越糟糕,直弄到山穷水尽,无法挽回。然而,齐桓公与他们不同,他懂得该撒手时就撒手的道理,所以就成功了。
  齐桓公刚登基时,也一样雄心勃勃,血气方刚,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早早确立起齐国的霸权,汲汲于“欲诛大国之无道者”。可是,他的热情之火,很快便让长勺之战那一大盆冷水给浇灭了。他引以自豪的强大齐军,居然让曹刿率领的鲁国兵马在长勺之战中杀得丢盔弃甲、惨不忍睹。不过这次出乎意料的惨败,也有一个好处,就是使齐桓公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得以平复下来。既然靠单纯的战争手段连鲁国这样军力平平的国家都摆不平,那么想靠它去对付比鲁国强大十倍的楚国,去对付比鲁军能打仗的戎狄,岂不是自讨没趣?齐桓公马上调整自己的争霸战略,改急进冒取为稳重待机,变单凭武力为文武并举。正是这种稳重的做法使他一步步接近事业的顶峰。
  齐桓公的稳重,还表现在他善于正确判断形势,根据实际情况与对手作必要的妥协。善于妥协,本身就是战略运筹中的高明艺术,是寻求战略利益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方面的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无疑是一位政治家高度成熟的突出标志。齐桓公就是这样一位成熟的政治人物。召陵之盟,充分体现了他通过妥协的方式,实现其战略利益的稳重风格。当时,楚国兵锋咄咄北上,成为中原诸侯的巨大威胁。“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在这种情况下,齐国当缩头乌龟是不成的,保护不了中原中小诸侯,但如果心血来潮,同楚国真刀真枪干上一仗,也不是正确的选择。最好的办法是组织起一支多国部队,兵临楚境,给其施加巨大的政治、军事、外交压力,迫使对手作出一定的让步。于是,齐桓公与楚国方面在召陵地区联袂上演了一场妥协大戏。楚国承认不向周天子进贡“苞茅”的过错,表示愿意承担服从“王室”的义务,给了齐桓公所需的脸面;而齐桓公也达到了警告楚国、阻遏其北进迅猛势头的有限战略目的。这种战略上不走极端、巧妙妥协的做法,可能会让习惯于唱“攘夷”高调的人觉得不够过瘾,可它恰恰是当时齐桓公惟一可行的正确抉择。
  齐桓公的稳重,更表现为他善于把握时机,算盘精明,从不做赔本的买卖,总是用最小的投入去换回最可观的利益。他让后人津津乐道的几件大事,如迁邢、存卫、求助周室等都是投入甚少而收益甚大的合算买卖。譬如,他迁邢、存卫,并不是在邢国与卫国一遭到戎狄的攻击时就出兵施援,而是在局势明朗之后才展开行动,所以当齐兵姗姗来迟,抵达邢、卫时,邢、卫早已被戎狄所攻破。如此一来,齐军并未遭到损失,但却赢得了抗击戎狄、拯救危难的美誉,齐桓公本人也几乎成了人们的大救星。
  正因为齐桓公处事稳重,深合中国文化中的“中庸”之道,所以,尽管他在霸业上的成熟似乎不及晋文公、楚庄王,然而他的历史形象却远比其他霸主来得高大。
其他文献
汉字是表达的工具但又不仅仅是,它还带着与生俱来的历史温度和文化内涵。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确实,每一个字的诞生,都有诸多构成因素以及变化与演进特点。其中一些汉字甚至记录和承载了文明的进程、文化的特性、民族的特点、国家的发展,它们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树立了中华文明的旗帜。    生是生命,“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为易”。中国古代科学首先重视研究生命现象,虽然延误了简单
期刊
商鞅变法?六国赂秦?李斯施才?远交近攻……两千多年来,秦统一中国的原因一直叫人猜不透。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秦统一天下至少借助了小麦的力量。祖籍西方的小麦和其他文化因素在向东传播后,大大地改变了中国文明的发展进程。可以说在公元前221年之前很久,中国历史的进程、天下的分合,已经因为小麦这个西方来客而注定了。     坏心办了好事的郑国渠    秦王嬴政当政初年,秦国统一天下的雄心已渐显露,燕、齐、楚
期刊
腹诽    腹诽,也叫“腹非”,即嘴上不说,心里却叽里咕噜,认为不对。先秦时,好像还没有这罪名。周厉王的时候,统治很严酷,说话相当危险,弄不好就被杀掉,老百姓在路上见面都不敢用嘴巴打招呼,使一下眼色就拉倒。到了秦王朝,特别重视舆论一律,乱说也不行,“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但是,如果“不语”,好像不算犯罪。   西汉建立后,刘邦的子孙汉武帝设立了这个罪名。据《史记·平准书》所载,颜异早年为济南亭长(
期刊
在地理学家眼里,秦岭是南方和北方的分界,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在气候学家眼里,秦岭是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在生物学家眼里,秦岭是两类截然不同的动植物资源的界线,且将两者容纳于一身;在历史文化学家眼里,秦岭是俊秀江南与粗犷北国的分隔,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父亲山,甚至被称作华夏文明的“龙脉”……秦岭之于中国,意味着太多。它不仅在中国自然与人文地理上具有南北分界的重要意义,而且还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孕育
期刊
唐末至清,每到官学失信,书院就会兴起,之后繁荣、官化,再腐朽。然而真正的书院精神,从不因书院的兴废而改。千年一转身,书院今又来。    千年兴废    书院的兴起,经历了较为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私人授徒讲学,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传统,但以书院的组织形式授徒讲学,则是近千年的事情。唐朝,随着雕版印刷的成熟,书籍数量激增。开元年间,玄宗设丽正书院为皇室修书,始有书院之名。五代以来,由于战争频繁,官学衰
期刊
上一期我们介绍了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壮举,本期我们把目光投注到未能东归的土尔扈特部。土尔扈特东归时,伏尔加河西岸的两万多蒙古同胞被留在了俄国。二百多年来,他们和东归的部族一样,在历史的潮流中跌宕起伏,历尽沧桑。    1771年,土尔扈特的领袖渥巴锡率领部族冲破重重困扰回归祖国。但在伏尔加河西岸的蒙古部落因河流尚未封冻未能成行。当时有4700帐,其中有杜尔伯特部落10000多人,土尔扈特部落8000
期刊
在秦汉之交的政治风云中,有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张苍,他跟随汉高祖刘邦一同打天下、治天下,建立了卓著的功勋,官至丞相,后来活到100多岁才去世,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中唯一超过百岁的丞相寿星。  张苍的人生经历,颇富有戏剧色彩。据史书记载,张苍做过秦朝主管文书的御史。他为人很正直,对秦朝的残暴统治非常不满,经常发表一些抨击朝政的议论。秦王对张苍恨之入骨,准备指派公差逮捕他。有朋友向张苍通风报信,得知消息后,
期刊
是谁?让漫漫黑夜跳跃希耀的火苗?  是谁?让蛮荒时代沐浴文明的曙光?  是谁?甘愿触犯天条也要救人类于水火?  是谁?深受酷刑却无怨无悔?    啊!巨人,是你给人类带来火种。  送来光和热,送来人类新的纪元!  尽管上天和你蓄意为敌——  高山险峻,铁链加身。  烈日如火,暴雨如注——  但沉重的铁链只能锁住你的身躯,  却怎能锁住那颖坦荡无私的心!  难道仅仅是物质的火种吗?  不,你给予我们
期刊
2011年元旦前夕,山东省教育主管部门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认真甄别和筛选优秀传统文化,“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以避免“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无独有偶,此前湖北省已有部分学校专门对《三字经》等经典文本进行了删节,然后重新编排后再发给学
期刊
说起天津,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把它的名字和北京联系在一起,的确,在天津的历史和文化里,有很多部分都和北京有关系。如果把这两座城市比作兄弟的话,天津更像是一个顽皮的弟弟,在它身上,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生活的趣味。    把笑声带给世间的老人  天津作家林希曾经写过一本著作,叫做《天津话逗你玩儿》。作为土生土长的天津人,林希认为,天津的方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倍儿逗”,即便是在读音上,天津人都能找出些乐子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