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像是人们在已形成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活动,它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非认识能力的提升。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呢?笔者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激活文字,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面前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进行想像,那么出现在头脑中只能是一个个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不能组成生动的画面。因此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画面,这样,学生对词句理解才能更加具体深入。如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我首先出示画面,创设情景。述:小朋友,晴朗的夜晚,群星闪烁,一轮月亮挂在天上,这是多么美的景色啊,有时候月亮是这样的(出示圆月),有时候月亮是这样的(出示新月)。我趁机提问:这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学生纷纷回答:像香蕉,像镰刀,像弯弓……“对啊,小朋友们的想像真丰富!”我说,“文中小朋友看弯弯的月亮为什么觉得像小船?要是你能坐上这只小船穿行于白云之间,你能看到什么景象?”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畅想:有的说看到了雄伟的万里长城,看到了高耸的东方明珠;有的说看到了发光的人造卫星,看到了奇幻的云海;还有的说看到了我们美丽的校园,看到了迎风飘扬的国旗……通过这样的想像,学生的头脑中就形成了畅游宇宙的画面,很快进入诗歌的意境中,萌发了探索宇宙的理想。
二、架设桥梁,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文化底蕴,语言修养,都不在一个层面上。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进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与内涵上的感悟。如《月光曲》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根据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创造而成的,文中写道,当蜡烛被风吹灭,屋内洒满月光,贝多芬想把美好的音乐弹给穷苦而酷爱音乐的兄妹俩,就像这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一样,于是他按动琴键,用优美的乐曲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如何把“曲”的内容、意境、情感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呢?作者在文中巧妙地将听觉艺术转换成视觉艺术。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明白“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乐曲一定是舒缓的,随着“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音乐一定是逐渐增强的。接着,“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音乐一定是激昂高亢的。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只是由教师对这段话作一番描述,即使绘声绘色也很难使学生理解其内涵与意境。如何让学生领会作者的艺术匠心,我们可以播放了贝多芬的《月光曲》来演染气氛,在学生与作品之间架设桥梁,使学生在心灵上与皮鞋匠产生共鸣。然后提问:听了《月光曲》,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呢?学生回答道:听了曲子,我感觉在一个拥有清幽月光的夜晚,我独自一人来到海边,双眼紧闭,感受着大海的呼吸,倾听着大海的声音。皎洁的月光给海面披上了银纱,美极了。忽然,海面失去了平静,海水变成了巨浪,在咆哮,在翻滚,不停地拍击着岸边坚硬的礁石……仿佛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海浪。最后再让学生朗读,把皮鞋匠仿佛看到了慢慢升起的月亮,看到了跌宕起伏的大海的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的训练重点,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
三、配合作文,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学生写作文,需真实但又不等同于照搬生活。所以作文应在真实的基础上展开想像。那么如何让学生在作文中插上想像的翅膀呢?我以为,教师应在作文前给予恰当的引导和启发。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春》,一次天降大雨,我让学生写观察作文,题为《春雨》。由于学生生活在城市当中,没有农村生活的体验。不能体会“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可贵,也不能体会“春雨贵如油”的好处。于是我提醒他们,就想想麦苗,想想农民的利益。话语虽然不多,但很多学生受到了启发,他们重点描写了麦苗和农民对春雨的渴望,充满遐想与诗意。一位学生写道:“哦,春雨,你是春姑娘的忠实使者,你跟随春姑娘来到大地,大地便生机勃勃。麦苗儿正抖动着绿裙,张着小嘴贪婪地痛饮,我仿佛听到麦苗拔节的声音,仿佛看到金色的麦浪……农民们比麦苗还高兴万分,他们早就笑得合不拢嘴。啊,春雨,你仿佛是乐师灵巧的手,拨动人们的心弦,给人们萌生一种美好的希望。”很明显,作者在这个片断里,许多话是由雨和麦苗联想和想像出来的,很好地抒发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还有的学生写道:“麦苗伸展着嫩叶,顶着亮晶晶的露珠,像翡翠般绿得发亮,嘀嗒,嘀嗒,春雨落在人们的心坎上。一位老农站在雨中,任凭雨水滴在他花白的头发上,哦,他笑了,仿佛在说:‘春雨贵如油’啊!”这段文字,显得生动活泼,耐人寻味。由此看来,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像一定要注意点拨。
总之,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教学工作。它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地进行。它的方法也很多,可借助声、像、图等媒介,也可以借助网络、电视等媒体。只要我们精心设计,打开联想的窗口,学生定能插上想像的翅膀,在思维的空间里腾飞。
一、激活文字,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面前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进行想像,那么出现在头脑中只能是一个个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不能组成生动的画面。因此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画面,这样,学生对词句理解才能更加具体深入。如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我首先出示画面,创设情景。述:小朋友,晴朗的夜晚,群星闪烁,一轮月亮挂在天上,这是多么美的景色啊,有时候月亮是这样的(出示圆月),有时候月亮是这样的(出示新月)。我趁机提问:这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学生纷纷回答:像香蕉,像镰刀,像弯弓……“对啊,小朋友们的想像真丰富!”我说,“文中小朋友看弯弯的月亮为什么觉得像小船?要是你能坐上这只小船穿行于白云之间,你能看到什么景象?”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畅想:有的说看到了雄伟的万里长城,看到了高耸的东方明珠;有的说看到了发光的人造卫星,看到了奇幻的云海;还有的说看到了我们美丽的校园,看到了迎风飘扬的国旗……通过这样的想像,学生的头脑中就形成了畅游宇宙的画面,很快进入诗歌的意境中,萌发了探索宇宙的理想。
二、架设桥梁,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文化底蕴,语言修养,都不在一个层面上。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进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与内涵上的感悟。如《月光曲》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根据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创造而成的,文中写道,当蜡烛被风吹灭,屋内洒满月光,贝多芬想把美好的音乐弹给穷苦而酷爱音乐的兄妹俩,就像这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一样,于是他按动琴键,用优美的乐曲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如何把“曲”的内容、意境、情感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呢?作者在文中巧妙地将听觉艺术转换成视觉艺术。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明白“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乐曲一定是舒缓的,随着“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音乐一定是逐渐增强的。接着,“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音乐一定是激昂高亢的。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只是由教师对这段话作一番描述,即使绘声绘色也很难使学生理解其内涵与意境。如何让学生领会作者的艺术匠心,我们可以播放了贝多芬的《月光曲》来演染气氛,在学生与作品之间架设桥梁,使学生在心灵上与皮鞋匠产生共鸣。然后提问:听了《月光曲》,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呢?学生回答道:听了曲子,我感觉在一个拥有清幽月光的夜晚,我独自一人来到海边,双眼紧闭,感受着大海的呼吸,倾听着大海的声音。皎洁的月光给海面披上了银纱,美极了。忽然,海面失去了平静,海水变成了巨浪,在咆哮,在翻滚,不停地拍击着岸边坚硬的礁石……仿佛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海浪。最后再让学生朗读,把皮鞋匠仿佛看到了慢慢升起的月亮,看到了跌宕起伏的大海的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的训练重点,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
三、配合作文,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学生写作文,需真实但又不等同于照搬生活。所以作文应在真实的基础上展开想像。那么如何让学生在作文中插上想像的翅膀呢?我以为,教师应在作文前给予恰当的引导和启发。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春》,一次天降大雨,我让学生写观察作文,题为《春雨》。由于学生生活在城市当中,没有农村生活的体验。不能体会“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可贵,也不能体会“春雨贵如油”的好处。于是我提醒他们,就想想麦苗,想想农民的利益。话语虽然不多,但很多学生受到了启发,他们重点描写了麦苗和农民对春雨的渴望,充满遐想与诗意。一位学生写道:“哦,春雨,你是春姑娘的忠实使者,你跟随春姑娘来到大地,大地便生机勃勃。麦苗儿正抖动着绿裙,张着小嘴贪婪地痛饮,我仿佛听到麦苗拔节的声音,仿佛看到金色的麦浪……农民们比麦苗还高兴万分,他们早就笑得合不拢嘴。啊,春雨,你仿佛是乐师灵巧的手,拨动人们的心弦,给人们萌生一种美好的希望。”很明显,作者在这个片断里,许多话是由雨和麦苗联想和想像出来的,很好地抒发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还有的学生写道:“麦苗伸展着嫩叶,顶着亮晶晶的露珠,像翡翠般绿得发亮,嘀嗒,嘀嗒,春雨落在人们的心坎上。一位老农站在雨中,任凭雨水滴在他花白的头发上,哦,他笑了,仿佛在说:‘春雨贵如油’啊!”这段文字,显得生动活泼,耐人寻味。由此看来,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像一定要注意点拨。
总之,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教学工作。它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地进行。它的方法也很多,可借助声、像、图等媒介,也可以借助网络、电视等媒体。只要我们精心设计,打开联想的窗口,学生定能插上想像的翅膀,在思维的空间里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