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汽车市场是否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业界对此已经没有争议。对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而言,这些变化意味着生死存亡的关口逼近。
变化之一,两位数增幅的高增长时代已经远去,微增长成为汽车市场常态。
高增长时代始于1999年,连续七年两位数增长,最高年增幅达37%。2008年增幅陡然跌至6.7%,但次年46.2%的增幅再创纪录,2010年的增幅仍高达32.4%。因此,当2011年的增幅跌至2.45%时,业内对拐点是否已至争议颇大。2012年的数据平息了争议,前11个月,汽车市场有所恢复,但增幅只有4%,典型的微增长。
变化之二,消费结构迅速升级,低端车型的市场迅速萎缩。
2012年前11个月,SUV(运动型多用途车)表现出众,成为二次购车的首选车型,销量比2011年同期增加37.29万辆,占了乘用车(九座以内的载人车)今年新增销量的40.2%。与此同时,入门级豪华车及小排量节能车大受青睐,家庭型MPV(多用途车)也开始普及。
市场形势和消费结构同时大变,对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而言,意味着自己的优势迅速变小,劣势迅速放大。
无论国有还是民营,自主品牌汽车最大的优势是低价。但高增长时代有大量入门级购车者,他们要解决的是简单的代步需求,因此价格最为重要。微增长时代,购车者除了买代步工具,还在买舒适、安全和身份象征。换言之,当产品型消费升级到品牌型消费之后,低质低价的老路就走不通了。而品牌力不足,正是中国自主车企心中最大的痛。
市场是残酷的。2012年1月至11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下降1个百分点至41.3%,两年前,这个数字是45.6%。
轿车(五座以内的基本型乘用车)的下滑幅度更大,市场占有率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从29.05%降至27.75%。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维持了多年,现在已变成四分天下有其一。
目前自主品牌汽车的整体产能利用率不足60%,已经低于国际汽车厂商历史平均水平。很多自主品牌厂家在盈亏平衡点之下运营,盈利依靠财政补贴或母公司输血,这种局面继续下去,别说赶超和发展,能否生存都要打问号。
当然,一汽、东风、上汽这样的大型国有集团应当不存在生死问题,因为它们的盈利主体是合资公司。但假如它们的自主品牌溃败,它们将永远寄人篱下、仰人鼻息。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是否意识到了问题的严峻性,应对之道是什么,自主品牌车还有没有前景?《财经》选取了奇瑞、吉利、长城和比亚迪这四家最具代表性的自主品牌车企作为观察对象,试图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编者
变化之一,两位数增幅的高增长时代已经远去,微增长成为汽车市场常态。
高增长时代始于1999年,连续七年两位数增长,最高年增幅达37%。2008年增幅陡然跌至6.7%,但次年46.2%的增幅再创纪录,2010年的增幅仍高达32.4%。因此,当2011年的增幅跌至2.45%时,业内对拐点是否已至争议颇大。2012年的数据平息了争议,前11个月,汽车市场有所恢复,但增幅只有4%,典型的微增长。
变化之二,消费结构迅速升级,低端车型的市场迅速萎缩。
2012年前11个月,SUV(运动型多用途车)表现出众,成为二次购车的首选车型,销量比2011年同期增加37.29万辆,占了乘用车(九座以内的载人车)今年新增销量的40.2%。与此同时,入门级豪华车及小排量节能车大受青睐,家庭型MPV(多用途车)也开始普及。
市场形势和消费结构同时大变,对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而言,意味着自己的优势迅速变小,劣势迅速放大。
无论国有还是民营,自主品牌汽车最大的优势是低价。但高增长时代有大量入门级购车者,他们要解决的是简单的代步需求,因此价格最为重要。微增长时代,购车者除了买代步工具,还在买舒适、安全和身份象征。换言之,当产品型消费升级到品牌型消费之后,低质低价的老路就走不通了。而品牌力不足,正是中国自主车企心中最大的痛。
市场是残酷的。2012年1月至11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下降1个百分点至41.3%,两年前,这个数字是45.6%。
轿车(五座以内的基本型乘用车)的下滑幅度更大,市场占有率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从29.05%降至27.75%。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维持了多年,现在已变成四分天下有其一。
目前自主品牌汽车的整体产能利用率不足60%,已经低于国际汽车厂商历史平均水平。很多自主品牌厂家在盈亏平衡点之下运营,盈利依靠财政补贴或母公司输血,这种局面继续下去,别说赶超和发展,能否生存都要打问号。
当然,一汽、东风、上汽这样的大型国有集团应当不存在生死问题,因为它们的盈利主体是合资公司。但假如它们的自主品牌溃败,它们将永远寄人篱下、仰人鼻息。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是否意识到了问题的严峻性,应对之道是什么,自主品牌车还有没有前景?《财经》选取了奇瑞、吉利、长城和比亚迪这四家最具代表性的自主品牌车企作为观察对象,试图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