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苹果”案例引发的美术教学思考:“苹果”案例有其积极意义,但也有负面影响。真正的美术教学应该是:中国的、日本的、美国的方法都需要,整合起来合理地运用。
关键词:苹果 美术 教学 方法 思考
我国学校美术课程改革至今已有九年,期间整个美术教育的状况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些地方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不可避免的是,有一些根本的问题仍然存在。
例如在实施素质教育初期,曾经流传一个《画苹果》的美术课案例,由此可看出不同的教育理念会出现不同的教學方法:
中国的老师教学生画苹果时,不拿苹果,只带一支粉笔,先对全体学生讲画苹果的注意事项,然后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地示范,并板书画苹果的步骤,学生照着老师的样板和要求作画。日本的老师拿一个苹果,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苹果,教师讲如何画苹果,然后学生自己边观察边画。美国的老师教学生画苹果时,提上一袋苹果,一人分一个,可以玩苹果、吃苹果,把苹果吃掉后,想象着把苹果画出来。
从表面上看,中国老师最省事,学生学得最快,学生的作品和老师的标准答案最接近;日本次之,第一次画得很不像,第二次基本做到形似;美国学生最“笨”,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苹果像西瓜,第二次画出来的苹果像梨,第三次画出来的才像苹果,而且是各部相同的苹果,有的甚至只有半个苹果,因为另外半个已经进肚子了。
从实质看,中国学生只能画教师示范的苹果,日本学生只能画现实中的苹果,而美国教师虽然要买许多苹果,但学生画出了各不相同的想象中的苹果,最有“创意”。最后结果美国培养出了画家,中国培养出了画匠。因此得出“美国式苹果教学法可以培养创新思维”的结论,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但这一案例就像一把双刃剑,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首先,所有的教师都知道“美国式苹果教学”这么方便,美术教师原来都不需要示范和板书,只要拿个“苹果”让学生想着画就可以了。不管学生把苹果画成西瓜还是梨子,还是画成方苹果、蓝苹果,一律认可,就让学生自己摸索自己画,这样的教学太省力了,于是其他学科的教师都可以来兼上美术课。一些学校领导甚至误以为不再需要专业的美术教师了,因为专业美术教师将“苹果”示范得太好了,方法步骤板书得太规范了,反而把学生教成一个样。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景:语文教师兼上美术课,采用的是“美国式苹果教学”,用录音机读一篇课文,任学生“异想天开”,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作品。多数学生作品低幼化、原生态,但也有几个有天赋的学生画出了特殊的作品,有人就美其名曰“童趣、童味、童真”,甚至还写成了“图文转换”的论文发表。
音乐教师兼上美术课,采用的“美国式苹果教学”,是在教室里播放一些音乐,学生根据音乐感受画出图形,看上去学生“创意”五花八门,其实是涂鸦,但无意识的“创作”中也有几张好看的,就有人美其名曰“抽象画”,总结成了“综合艺术”教学的经验去推广。
电脑教师也兼上美术课,采用的是“美国式苹果教学”,下载许多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看了动画片以后画出动画形象,学生对这样的美术课兴趣极大,电脑教师还被学生评为了优秀的美术教师。
与此同时,专业美术教师也开始反思,也改变了教法,美术课堂教学越来越少见教师的有效示范和板书,学生练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并且美术教师把自己培养成为语文、音乐、历史、政治教师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了。
在教学上“教学有法”是讲规范,“教学无定法”是讲创意,从有法到无法,从规范到创意,这曾经是我们的美好愿景,反映在美术教学上也就是“示范→临摹→创意”的教学模式。所以真正的美术教学应该是:中国的、日本的、美国的方法都需要,整合起来合理地运用,研究如何根据教育规律玩出创意来。具体落实在教学上,就是要处理好示范、临摹、仿效与创意的关系。切不可盲人摸象。
因此,我们要强调在示范中求创意,在临摹仿效中促进创意。美术教学的示范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范图赏析,它是指教师选择相应的范图进行直观性的赏析,让学生模仿艺术家构思,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这是引导学生在创作中怎样动脑的教学行为。
记得有位专家曾经说过:“绘画不是用手来画的,而是用脑来画的。”因为脑指挥着手的表达与眼睛所看到的观察。而创意是需要想象力的翅膀才能自由飞翔的。想象力从来不会因为缺乏素材而无法得到发挥,大脑中的想法、意象、符号和体验足够用一辈子。不过,这有点像配备着电瓶的小车,有时候,一点车,它马上就可以启动,而有的时候,特别是当它已被闲置一段时间后,即使发动了马达,它也不动。因而说想象力不是靠强迫逼出来的,而是靠耐心诱导出来的。另一类是技能演示,它是指通过执行一套规范性的程序或动作,引起学生相应的模仿行为的教学方法。如基本程式的画法示范,起稿到深入的步骤示范等等,教师示范的动作或步骤越清晰、准确,学生越容易掌握。思路开放后,便可以进行更为自由的临摹和仿效的尝试。那么创意的思维也就在笔下优雅而又潇洒地飞舞了。示范教学如何使学生产生好的创意,这正是我们要研究的。
关键词:苹果 美术 教学 方法 思考
我国学校美术课程改革至今已有九年,期间整个美术教育的状况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些地方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不可避免的是,有一些根本的问题仍然存在。
例如在实施素质教育初期,曾经流传一个《画苹果》的美术课案例,由此可看出不同的教育理念会出现不同的教學方法:
中国的老师教学生画苹果时,不拿苹果,只带一支粉笔,先对全体学生讲画苹果的注意事项,然后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地示范,并板书画苹果的步骤,学生照着老师的样板和要求作画。日本的老师拿一个苹果,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苹果,教师讲如何画苹果,然后学生自己边观察边画。美国的老师教学生画苹果时,提上一袋苹果,一人分一个,可以玩苹果、吃苹果,把苹果吃掉后,想象着把苹果画出来。
从表面上看,中国老师最省事,学生学得最快,学生的作品和老师的标准答案最接近;日本次之,第一次画得很不像,第二次基本做到形似;美国学生最“笨”,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苹果像西瓜,第二次画出来的苹果像梨,第三次画出来的才像苹果,而且是各部相同的苹果,有的甚至只有半个苹果,因为另外半个已经进肚子了。
从实质看,中国学生只能画教师示范的苹果,日本学生只能画现实中的苹果,而美国教师虽然要买许多苹果,但学生画出了各不相同的想象中的苹果,最有“创意”。最后结果美国培养出了画家,中国培养出了画匠。因此得出“美国式苹果教学法可以培养创新思维”的结论,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但这一案例就像一把双刃剑,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首先,所有的教师都知道“美国式苹果教学”这么方便,美术教师原来都不需要示范和板书,只要拿个“苹果”让学生想着画就可以了。不管学生把苹果画成西瓜还是梨子,还是画成方苹果、蓝苹果,一律认可,就让学生自己摸索自己画,这样的教学太省力了,于是其他学科的教师都可以来兼上美术课。一些学校领导甚至误以为不再需要专业的美术教师了,因为专业美术教师将“苹果”示范得太好了,方法步骤板书得太规范了,反而把学生教成一个样。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景:语文教师兼上美术课,采用的是“美国式苹果教学”,用录音机读一篇课文,任学生“异想天开”,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作品。多数学生作品低幼化、原生态,但也有几个有天赋的学生画出了特殊的作品,有人就美其名曰“童趣、童味、童真”,甚至还写成了“图文转换”的论文发表。
音乐教师兼上美术课,采用的“美国式苹果教学”,是在教室里播放一些音乐,学生根据音乐感受画出图形,看上去学生“创意”五花八门,其实是涂鸦,但无意识的“创作”中也有几张好看的,就有人美其名曰“抽象画”,总结成了“综合艺术”教学的经验去推广。
电脑教师也兼上美术课,采用的是“美国式苹果教学”,下载许多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看了动画片以后画出动画形象,学生对这样的美术课兴趣极大,电脑教师还被学生评为了优秀的美术教师。
与此同时,专业美术教师也开始反思,也改变了教法,美术课堂教学越来越少见教师的有效示范和板书,学生练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并且美术教师把自己培养成为语文、音乐、历史、政治教师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了。
在教学上“教学有法”是讲规范,“教学无定法”是讲创意,从有法到无法,从规范到创意,这曾经是我们的美好愿景,反映在美术教学上也就是“示范→临摹→创意”的教学模式。所以真正的美术教学应该是:中国的、日本的、美国的方法都需要,整合起来合理地运用,研究如何根据教育规律玩出创意来。具体落实在教学上,就是要处理好示范、临摹、仿效与创意的关系。切不可盲人摸象。
因此,我们要强调在示范中求创意,在临摹仿效中促进创意。美术教学的示范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范图赏析,它是指教师选择相应的范图进行直观性的赏析,让学生模仿艺术家构思,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这是引导学生在创作中怎样动脑的教学行为。
记得有位专家曾经说过:“绘画不是用手来画的,而是用脑来画的。”因为脑指挥着手的表达与眼睛所看到的观察。而创意是需要想象力的翅膀才能自由飞翔的。想象力从来不会因为缺乏素材而无法得到发挥,大脑中的想法、意象、符号和体验足够用一辈子。不过,这有点像配备着电瓶的小车,有时候,一点车,它马上就可以启动,而有的时候,特别是当它已被闲置一段时间后,即使发动了马达,它也不动。因而说想象力不是靠强迫逼出来的,而是靠耐心诱导出来的。另一类是技能演示,它是指通过执行一套规范性的程序或动作,引起学生相应的模仿行为的教学方法。如基本程式的画法示范,起稿到深入的步骤示范等等,教师示范的动作或步骤越清晰、准确,学生越容易掌握。思路开放后,便可以进行更为自由的临摹和仿效的尝试。那么创意的思维也就在笔下优雅而又潇洒地飞舞了。示范教学如何使学生产生好的创意,这正是我们要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