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节音乐课上,我将一首耳熟能详的《天亮了》教唱,教唱之前我就把韩红这首《天亮了》催人泪下的故事背景介绍给了大家: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而就在悲剧发生时,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父母却失去了生命。这个生命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歌手韩红,经过多方联系,她领养了这个大难不死的孩子,并连续两次在3·15晚会上演唱了《天亮了》这首歌,打动了亿万电视观众。接下来我放音乐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已经走进了这首歌的世界里了,那后面的教唱环节没几遍同学们都学会唱了,因为他们都在用真情去歌唱,这节课效果非常的好。
根据教学主题发散出去的创作与活动,是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新亮点。教学设计是否把这一理念贯穿在教学中,往往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师生的创作活动给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生动的语言,伴随自制的音乐效果,生动地表现了学生所思、所想以及学生身上蕴涵着的创造力和表演才能。注重学生创作过程中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作,通过体验创作过程及分享成果的喜悦,来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创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在有限的教室里上演出一幕幕的人间喜剧,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一、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突出音乐本质,提高审美情趣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应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逐渐发现不管课堂教学内容多精彩,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始终不好,甚至会出现正常教学无法进行的情况。新课标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并美化人生的巨大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保证。于是我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研究酝酿合适的导入方法,由于方法得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被调动起来,学习效果越来越好。课堂内容的选择也要突出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特征。可以找一些适合学生唱的流行歌曲来上课,和学生讨论一下周杰伦的音乐配器的成功等等,学生会非常的感兴趣,这样就拉近了学生和音乐课堂的距离,歌曲的选择要适合学生的声音特点和难易适中。让学生不难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让他们有足够的自信,从而使他们从渴望上音乐课到爱上音乐课。
二、课堂的设计要多思维、立体式
导入要新颖,衔接要巧妙,结尾要出彩。上一堂好课,教学设计是最关键的。教学设计要多思维、立体式渗透,要打破原来的单一灌输模式,做到“破而后立”。每个教学环节的安排是否恰当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是否成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利用每一次课堂教学,教给学生基本的音乐技能和学习方法。在教学设计时把新课程的理念经过学习消化,内化为自己的追求,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时得明确教学目标,得定位在促进学生知、情、意全面的进步和发展上。每一个环节都尽可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潜移默化地层层深入。
三、注意学生的声音技巧与情感表现力同步发展
歌唱中“声”与“情”是相辅相成的。在歌唱教学中“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歌唱,是新课程追求的学科育德目标。在声音训练开始时就要求学生注意音乐表现,使学生的声音技巧与情感表现力得到同步的提高与发展。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音乐“以情动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发展成为热爱。平时让学生多观摩音乐会、歌唱比赛,多听优秀歌曲碟片,通过欣赏感受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与风格的声乐作品,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和体验不同的节奏速度,不同力度,不同音色对于表现歌曲的不同作用,了解歌曲情感表达与歌曲中的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表现手法的关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歌曲、歌词内容、歌曲结构、音乐特征和歌曲意境,以较为准确地把握、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关注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方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围绕“情”字组合教学内容,再对歌曲进行拓展,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表现歌曲的情感,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注入歌声中,在歌声获得情感,在听赏中进一步感受歌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容。
总之,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更新课程观念,充分发挥现有教学条件、教学设备的作用,创造条件,开发并有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歌唱教学,让歌唱这种音乐课最本质的艺术形式,更好地发挥其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美好心灵的作用,进而贡献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根据教学主题发散出去的创作与活动,是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新亮点。教学设计是否把这一理念贯穿在教学中,往往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师生的创作活动给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生动的语言,伴随自制的音乐效果,生动地表现了学生所思、所想以及学生身上蕴涵着的创造力和表演才能。注重学生创作过程中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作,通过体验创作过程及分享成果的喜悦,来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创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在有限的教室里上演出一幕幕的人间喜剧,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一、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突出音乐本质,提高审美情趣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应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逐渐发现不管课堂教学内容多精彩,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始终不好,甚至会出现正常教学无法进行的情况。新课标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并美化人生的巨大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保证。于是我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研究酝酿合适的导入方法,由于方法得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被调动起来,学习效果越来越好。课堂内容的选择也要突出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特征。可以找一些适合学生唱的流行歌曲来上课,和学生讨论一下周杰伦的音乐配器的成功等等,学生会非常的感兴趣,这样就拉近了学生和音乐课堂的距离,歌曲的选择要适合学生的声音特点和难易适中。让学生不难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让他们有足够的自信,从而使他们从渴望上音乐课到爱上音乐课。
二、课堂的设计要多思维、立体式
导入要新颖,衔接要巧妙,结尾要出彩。上一堂好课,教学设计是最关键的。教学设计要多思维、立体式渗透,要打破原来的单一灌输模式,做到“破而后立”。每个教学环节的安排是否恰当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是否成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利用每一次课堂教学,教给学生基本的音乐技能和学习方法。在教学设计时把新课程的理念经过学习消化,内化为自己的追求,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时得明确教学目标,得定位在促进学生知、情、意全面的进步和发展上。每一个环节都尽可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潜移默化地层层深入。
三、注意学生的声音技巧与情感表现力同步发展
歌唱中“声”与“情”是相辅相成的。在歌唱教学中“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歌唱,是新课程追求的学科育德目标。在声音训练开始时就要求学生注意音乐表现,使学生的声音技巧与情感表现力得到同步的提高与发展。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音乐“以情动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发展成为热爱。平时让学生多观摩音乐会、歌唱比赛,多听优秀歌曲碟片,通过欣赏感受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与风格的声乐作品,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和体验不同的节奏速度,不同力度,不同音色对于表现歌曲的不同作用,了解歌曲情感表达与歌曲中的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表现手法的关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歌曲、歌词内容、歌曲结构、音乐特征和歌曲意境,以较为准确地把握、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关注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方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围绕“情”字组合教学内容,再对歌曲进行拓展,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表现歌曲的情感,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注入歌声中,在歌声获得情感,在听赏中进一步感受歌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容。
总之,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更新课程观念,充分发挥现有教学条件、教学设备的作用,创造条件,开发并有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歌唱教学,让歌唱这种音乐课最本质的艺术形式,更好地发挥其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美好心灵的作用,进而贡献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