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春节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祭灶,守岁,贴春联等都是传统的春节习俗,本文对这些习俗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同时也针对如今社会的进步所造成的缺乏年味的现象进行了阐释,由此引发了对延续和传承传统春节习俗的思考。
关键词:春节;过年;年味;习俗
在众多中国传统节日里,当属春节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和仪式感。它不仅是辞旧迎新的特殊节日,更汇聚着所有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追溯其发展历史,它是农业文明的缩影,观其表现形式,它是礼的体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1]。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春节渐渐的少了些许的年味儿,那么如何在中华文明演进的同时确保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我们应当重视的问题。
一、春节的起源
据说,春节源自于腊祭,是为对上天表达感激之情而举行的祭祀活动。那时,各家会献出猎物当作贡品,在感谢过去的一年中百神对各家各户的恩赏同时祈求诸神在来年仍能庇佑各家各户一切平安顺遂。
起初,春节指二十四节气的立春。中国自古以来以农耕为生,因此春节对于人们来说是象征着生机的节日。同时,人们称春节为过年,这也与农业相关。早先的时代比较落后,人们没有具体的标准来区分各季度的更迭,于是他们极为熟悉的谷的生长周期就逐渐的形成了年,《说文·禾部》中也记载到:“年,谷熟也”,年即为谷物成熟的意思。而且,不管是甲骨文还是金文中,“年”字皆为硕果累累,谷穗成熟的形象。由此可见,“年”代表着庄稼丰收,是一个好日子。
一直以来,时代的发展和朝代的更替推动着春节的变化。夏朝时将春节定于正月初一,商朝、周朝也曾将春节改为十二月初一和十一月初一。到了汉武帝时期,正月初一作为春节的日期开始统一,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二、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习俗与过年的传说有着密切关联。古时候,有种凶猛的怪兽“年”经常在除夕夜跑到农庄里残害生灵。但人们发现它害怕鞭声、红色和亮光,于是便利用其弱点来抵御它,这些方法就日渐演变成了如今过年的习俗。
(1)祭灶。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会祭拜老灶爷。老灶爷虽掌管各家的厨房之事,但其实掌握着每家的运势。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老灶爷都会升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所作所为,之后便于除夕夜从天上带着这一家人新一年的运势重新归位。寻常百姓做了坏事,老灶爷会汇报给玉帝,使其得到惩罚;而一些人若做了善事,也少不了老灶爷的美言,因此人们会在每年的二十三奉上灶糖来甜老灶爷的嘴,好让他到了天上只说好话。
(2)贴春联。春联原型就是以前的桃符。当时人们在辞旧迎新的节日里,于门上悬挂桃符来辟邪,而后在桃木板上写些祈福吉祥的诗句,一左一右,悬挂于大门两旁,这就是最初的春联。随着时代的发展,红纸逐渐代替了桃木成为了人们书写春联的方式,并流传至今。
(3)守岁。守岁就是人们在除夕夜以熬夜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其实这一习俗的由来与“年”兽也有着关系。为了保护全家不受“年”兽残害,家家户户都会在除夕夜做一顿丰盛的晚饭,也会准备好丰盛的祭品供奉祖先。这一夜人们抱着一种既害怕又忐忑的心情等着新年的到来。这就逐渐的形成了守岁的习俗。
(4)放鞭炮。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由此可见放鞭炮是用来驱赶妖魔鬼怪的。而如今,燃放烟花爆竹的风俗习惯虽然被保留了下来,但是其不再具有迷信色彩,仅仅是为了辞旧迎新,烘托节日气氛。
(5)吃饺子。春节时,人们一定要在新年第一天的第一顿饭吃上饺子,这预示着新的一年一家人都团团圆圆,平平安安。而且,春节时人们还会在饺子里包上花生,开心果,糖果和钱等,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同时包进了人们对今后崭新生活的许多期许。
(6)拜年。春节拜年,是中华民族最有特色的一种民族风俗,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非物质精神文化遗产。通常是在大年初一,大家会起个大早,穿上新衣,和家人们一起去走亲访友,向他们恭贺新春。其实,早期晚辈需要行跪拜之理,郑重地向长辈拜年,但时代的进步使这样的传统也渐渐消失。
三、年味不似从前浓
春节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节日,它有着太多的文化内涵。可是如今,春节给人们带来的欢乐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点点地被冲淡。小时候的春节是每一个人都期待的日子。然而,随着时间地推移,古老又传统的春节习俗早已不被人放在心上,许许多多的原因使得春节习俗日渐被人们遗忘。
以前的春节,人们盼望着能够改善生活,可如今,人们对春节少了几分期许。特别是近几年,移动网络发展的冲击更加速了年味的变淡,严峻的环境问题使“爆竹声中一岁除”也逐渐被限制。很多零零后已说不出过年的来历和一些春节习俗。春节似乎不再是个特别的日子,孩子们忘记了点燃烟花的喜悦,大人们忘记了祭祀拜神的神圣,家家户户也忘记了亲人们围坐一起有说有笑的热闹,日子越过越好,可是春节年味变得愈加寡淡。
四、对春节年味淡去的思考
春节是中华民族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节日,春节的传统习俗也是中华文化经过数千年文化沉淀的瑰寶。因此,对春节习俗的忽略无疑给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失。社会的进步确实赋予了春节一些现代化因素,但这与让春节充满年味并不矛盾。因为不管是让春节变得有滋有味还是索然无味,这一切的选择权都在我们自己手里。
因此,我们需要将目光放于春节习俗的传承之上。然而,仅仅靠传承似乎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来接受春节习俗的新改变。只有这样,文化传统和民间习俗才能在其生长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改变之后,在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化和重塑、内涵到外延的不断创造和更新中传承和延续。
参考文献
[1]孙翠萍.春节的源流与思考[J].北京民俗论丛,2014(00).
[2]王杰.谈春节习俗及其现代化演变的文化内涵[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1):18-19.
[3]张本瀛.春节的由来和习俗[J].全国新书目,2009(3):10-13.
[4]王萍萍.“拜年”节俗的历史变迁与现代传承[J].美与时代,2009(4):118-121.
[5]郭有婧.寻找年味——从春节习俗的蜕变初探民俗的“消失”[J].甘肃高师学报,2009,14(4):137-139.
作者简介
李晓洁(1991—),女,汉族,河南省巩义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华北理工大学,英语口译。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关键词:春节;过年;年味;习俗
在众多中国传统节日里,当属春节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和仪式感。它不仅是辞旧迎新的特殊节日,更汇聚着所有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追溯其发展历史,它是农业文明的缩影,观其表现形式,它是礼的体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1]。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春节渐渐的少了些许的年味儿,那么如何在中华文明演进的同时确保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我们应当重视的问题。
一、春节的起源
据说,春节源自于腊祭,是为对上天表达感激之情而举行的祭祀活动。那时,各家会献出猎物当作贡品,在感谢过去的一年中百神对各家各户的恩赏同时祈求诸神在来年仍能庇佑各家各户一切平安顺遂。
起初,春节指二十四节气的立春。中国自古以来以农耕为生,因此春节对于人们来说是象征着生机的节日。同时,人们称春节为过年,这也与农业相关。早先的时代比较落后,人们没有具体的标准来区分各季度的更迭,于是他们极为熟悉的谷的生长周期就逐渐的形成了年,《说文·禾部》中也记载到:“年,谷熟也”,年即为谷物成熟的意思。而且,不管是甲骨文还是金文中,“年”字皆为硕果累累,谷穗成熟的形象。由此可见,“年”代表着庄稼丰收,是一个好日子。
一直以来,时代的发展和朝代的更替推动着春节的变化。夏朝时将春节定于正月初一,商朝、周朝也曾将春节改为十二月初一和十一月初一。到了汉武帝时期,正月初一作为春节的日期开始统一,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二、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习俗与过年的传说有着密切关联。古时候,有种凶猛的怪兽“年”经常在除夕夜跑到农庄里残害生灵。但人们发现它害怕鞭声、红色和亮光,于是便利用其弱点来抵御它,这些方法就日渐演变成了如今过年的习俗。
(1)祭灶。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会祭拜老灶爷。老灶爷虽掌管各家的厨房之事,但其实掌握着每家的运势。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老灶爷都会升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所作所为,之后便于除夕夜从天上带着这一家人新一年的运势重新归位。寻常百姓做了坏事,老灶爷会汇报给玉帝,使其得到惩罚;而一些人若做了善事,也少不了老灶爷的美言,因此人们会在每年的二十三奉上灶糖来甜老灶爷的嘴,好让他到了天上只说好话。
(2)贴春联。春联原型就是以前的桃符。当时人们在辞旧迎新的节日里,于门上悬挂桃符来辟邪,而后在桃木板上写些祈福吉祥的诗句,一左一右,悬挂于大门两旁,这就是最初的春联。随着时代的发展,红纸逐渐代替了桃木成为了人们书写春联的方式,并流传至今。
(3)守岁。守岁就是人们在除夕夜以熬夜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其实这一习俗的由来与“年”兽也有着关系。为了保护全家不受“年”兽残害,家家户户都会在除夕夜做一顿丰盛的晚饭,也会准备好丰盛的祭品供奉祖先。这一夜人们抱着一种既害怕又忐忑的心情等着新年的到来。这就逐渐的形成了守岁的习俗。
(4)放鞭炮。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由此可见放鞭炮是用来驱赶妖魔鬼怪的。而如今,燃放烟花爆竹的风俗习惯虽然被保留了下来,但是其不再具有迷信色彩,仅仅是为了辞旧迎新,烘托节日气氛。
(5)吃饺子。春节时,人们一定要在新年第一天的第一顿饭吃上饺子,这预示着新的一年一家人都团团圆圆,平平安安。而且,春节时人们还会在饺子里包上花生,开心果,糖果和钱等,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同时包进了人们对今后崭新生活的许多期许。
(6)拜年。春节拜年,是中华民族最有特色的一种民族风俗,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非物质精神文化遗产。通常是在大年初一,大家会起个大早,穿上新衣,和家人们一起去走亲访友,向他们恭贺新春。其实,早期晚辈需要行跪拜之理,郑重地向长辈拜年,但时代的进步使这样的传统也渐渐消失。
三、年味不似从前浓
春节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节日,它有着太多的文化内涵。可是如今,春节给人们带来的欢乐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点点地被冲淡。小时候的春节是每一个人都期待的日子。然而,随着时间地推移,古老又传统的春节习俗早已不被人放在心上,许许多多的原因使得春节习俗日渐被人们遗忘。
以前的春节,人们盼望着能够改善生活,可如今,人们对春节少了几分期许。特别是近几年,移动网络发展的冲击更加速了年味的变淡,严峻的环境问题使“爆竹声中一岁除”也逐渐被限制。很多零零后已说不出过年的来历和一些春节习俗。春节似乎不再是个特别的日子,孩子们忘记了点燃烟花的喜悦,大人们忘记了祭祀拜神的神圣,家家户户也忘记了亲人们围坐一起有说有笑的热闹,日子越过越好,可是春节年味变得愈加寡淡。
四、对春节年味淡去的思考
春节是中华民族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节日,春节的传统习俗也是中华文化经过数千年文化沉淀的瑰寶。因此,对春节习俗的忽略无疑给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失。社会的进步确实赋予了春节一些现代化因素,但这与让春节充满年味并不矛盾。因为不管是让春节变得有滋有味还是索然无味,这一切的选择权都在我们自己手里。
因此,我们需要将目光放于春节习俗的传承之上。然而,仅仅靠传承似乎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来接受春节习俗的新改变。只有这样,文化传统和民间习俗才能在其生长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改变之后,在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化和重塑、内涵到外延的不断创造和更新中传承和延续。
参考文献
[1]孙翠萍.春节的源流与思考[J].北京民俗论丛,2014(00).
[2]王杰.谈春节习俗及其现代化演变的文化内涵[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1):18-19.
[3]张本瀛.春节的由来和习俗[J].全国新书目,2009(3):10-13.
[4]王萍萍.“拜年”节俗的历史变迁与现代传承[J].美与时代,2009(4):118-121.
[5]郭有婧.寻找年味——从春节习俗的蜕变初探民俗的“消失”[J].甘肃高师学报,2009,14(4):137-139.
作者简介
李晓洁(1991—),女,汉族,河南省巩义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华北理工大学,英语口译。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