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尤为重要。如何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培养阅读能力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阅读兴趣首先要以身示范,与生同读。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是对孩子一种无声的教育。教师在阅读时,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很强的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了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也会慢慢喜欢上阅读。其次,树立榜样。教师要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名人名家读书的故事,激励他们热爱读书,从中汲取营养。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优美的词句,精彩的语段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同时也激励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培养阅读能力就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1. 指导学生记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 指导学生会用读书方法。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
3. 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鸟的天堂》,可引导学生为鸟的天堂写导游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了创造想像力的训练。
三、培养阅读能力就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 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设置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中,使学生集中精神,思考问题。开始训练时,可由老师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意识地读,学生明白了读课文时思考什么,思维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比如教学《凡卡》一课时,课文最后讲到做了一个梦,梦见爷爷在读他的信。这时,我问学生爷爷真的能见到他的信吗?凡卡梦醒了以后会是什么样子?学生通过想象写了凡卡的种种悲惨的结局,既练习了说话,又了解到了凡卡所生活的社会的黑暗。主题得到了升华。
2. 注重积累和培养语感。学好语文,积累是一个关键环节。落实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宽阅读渠道,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格言、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等语言材料。而培养语感,就是要指导学生好好读书,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比如《桂林山水》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图片资料,从而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读中想象桂林的美景,在读中欣赏美丽壮观的图画,学生心通其意,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品味,促进了语言的积累。
3. 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学生一经启发,学习积极性变得高涨了,阅读的兴趣也提高了。如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时,学生纷纷提出问题: “那头老象为什么要重披象鞍?”“当年老象在战场上拼杀的场面是什么样子的?”……所以,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学生主动学习,的确能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循序渐进地去训练,去培养和发展。
一、培养阅读能力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阅读兴趣首先要以身示范,与生同读。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是对孩子一种无声的教育。教师在阅读时,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很强的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了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也会慢慢喜欢上阅读。其次,树立榜样。教师要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名人名家读书的故事,激励他们热爱读书,从中汲取营养。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优美的词句,精彩的语段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同时也激励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培养阅读能力就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1. 指导学生记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 指导学生会用读书方法。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
3. 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鸟的天堂》,可引导学生为鸟的天堂写导游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了创造想像力的训练。
三、培养阅读能力就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 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设置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中,使学生集中精神,思考问题。开始训练时,可由老师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意识地读,学生明白了读课文时思考什么,思维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比如教学《凡卡》一课时,课文最后讲到做了一个梦,梦见爷爷在读他的信。这时,我问学生爷爷真的能见到他的信吗?凡卡梦醒了以后会是什么样子?学生通过想象写了凡卡的种种悲惨的结局,既练习了说话,又了解到了凡卡所生活的社会的黑暗。主题得到了升华。
2. 注重积累和培养语感。学好语文,积累是一个关键环节。落实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宽阅读渠道,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格言、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等语言材料。而培养语感,就是要指导学生好好读书,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比如《桂林山水》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图片资料,从而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读中想象桂林的美景,在读中欣赏美丽壮观的图画,学生心通其意,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品味,促进了语言的积累。
3. 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学生一经启发,学习积极性变得高涨了,阅读的兴趣也提高了。如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时,学生纷纷提出问题: “那头老象为什么要重披象鞍?”“当年老象在战场上拼杀的场面是什么样子的?”……所以,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学生主动学习,的确能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循序渐进地去训练,去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