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制约高职院校教师育人能力提高的几个主要因素有观念因素、素质因素、培训因素与工作量因素。因此,应从转变观念、完善考核体系、完善培训体系、提高教师自身品德与教学水平、适当减轻教师工作量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师;育人能力;制约因素;对策
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岗位上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与目标。教育的关键是教师,高职院校教师不但要具有一般高校教师所具有的较宽厚的高等教育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以及高职教师特有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高职院校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育人能力。因为高职院校的生源基础不是很好,学生不仅文化基础知识薄弱,而且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为人处事能力上更需要教师的教育与引导。
然而,目前高职教师的育人能力与其担当的重任及要求并不适应。据笔者参与的课题组对本省二十几所高职院校有关教师育人能力方面的调查,有60%的人认为本校教师在学生管理(班主任)方面所花的精力占整个工作时间的30%;有50%的人认为本校教师的学生管理能力需要加强。这说明不少高职教师在育人方面虽然付出了很大精力,但育人能力仍有待于提高。
影响高职教师育人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观念因素,即教师的教育观念跟不上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一是认为高职生是大学生,教师是大学教师,受到高教管理思维定势的影响,对高职的培养目标研究不够,对高职扩招后生源素质的变化思想准备不足,仍是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对教师的育人能力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认为现在的高职生相当于以前的中职生,管理体制与教师育人的方式方法仍停留在中职模式上,升格为高职后,更多地关注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与“双师”素质等硬性指标,对教师育人思想的转变重视不够。
素质因素,即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欠缺首先,高职扩招导致教师大量短缺,一批新毕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充实到高职教师队伍中。高职的办学特色决定了这些毕业生大多来自工科院校,在校期间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教育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在育人问题上更是缺少理论指导,因而影响了教师育人水平的提高。其次,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高职院校中还有不少从企业引进的工程师之类的教师,这些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在育人问题上也缺少相关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
培训因素,即高职教师的培训体系与实际需要存在较大差距本人参与的课题组在调查过程中,当问到“你校重视教师育人能力方面的培训吗?”时,有44%的人认为“一般”。当然有不少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能力建设非常重视,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但这些进修和培训大多是针对“双师型”与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的,而与提高教师育人能力相配套的培训政策、培训基地、培训内容则少之又少。这些导致了一方面教师因学生越来越难教而苦恼焦灼,另一方面教师培训仍只重专业知识技能而不顾育人技能,教育者的实际需求与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重点发生错位,使教师在育人问题上缺少学习借鉴的机会,育人能力的提高缺少外部环境的支持。
工作量因素,即教师育人能力的提高缺乏学习、总结、思考的时间与精力据本人参与的课题组对本省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调查,有63%的教师认为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工作量太大”。由于高校扩招,许多高职院校生师比严重超标,教师普遍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工作,在完成教学、科研等任务后,几乎没有多少精力与时间顾及育人能力提高的问题。教师育人能力的提高成了说起来重要但实际上很少受到关注的问题。
以上几个因素均严重地影响着高职教师育人能力的提高,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切实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
提高高职教师育人能力的途径
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提高高职教师育人能力的重要性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高职院校的入学新生素质层次下降且复杂化。利用短短的二三年时间,将这些学生培养成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人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无论是本科院校办的高职还是优秀中职转型升格的高职,均应认真分析目前高职教师育人能力的现状与人才培养要求之间的差距,加强学习,抓紧研究,转变旧的思维定势,掌握高职教育的教学规律,充分认识提高高职教师育人能力的重要性,从思想上、观念上为教师育人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完善考核体系,制定重视教师育人能力提高的科学管理方法这些管理考核方法应针对教师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的各种教育活动。
1.完善教学考核办法。在教学工作中,对教师的考核大多侧重于教师的教学水平,至于育人能力则常被忽视。实际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对违纪学生的教育管理能力、利用教学内容渗透德育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能否顺利实施,是教师育人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学校应重视对教师这些方面的考查与考核,对育人能力强的教师要表扬奖励,对能力弱的教师要指导帮助。
2.制定科学的班主任育人能力考核办法。在班级管理中衡量与考核班主任育人能力的强弱更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这涉及教师育人能力的发展方向与学生培养规格的导向问题。不少高职院校针对部分高职学生学习生活习惯差、自律能力弱等问题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严格的量化管理措施,对于减少学生违纪现象、整洁校园、规范学生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过于严格、过于死板的统一模式与统一标准对培养青年人的自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发展潜能等并不利。班主任为了应付学校的一系列严格的班级考核,常将精力与心思放在如何使学生听话守规矩、如何使班级少扣分上,至于引导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荣辱观、较强的为人处事能力、自律能力、创新能力等则显得力不从心,由此导致班主任育人能力的发展方向失之偏颇。因此,高职院校应制定一套科学的管理与考核教师育人能力的制度,对教师育人能力的提高发挥“方向盘”的作用。
完善培训体系,建立一套针对提高高职教师育人能力的学习、交流政策与措施,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开展教育理论培训。由于高职院校教师短缺,大批刚毕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走上了高职教育岗位,这些新教师大多来自工科院校,一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法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在新教师走上讲台前,必须统一组织培训。同样,从企业引进的工程师之类的教师在顶岗上任前也需进行培训。这样,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而不至于违反最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原则。
2.要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育人能力方面的继续教育。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校,有其特定的教育教学规律,高职学生既是大学生,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一些高职教育规律学习班、德育工作研讨会、校内或校际班主任管理经验交流会、高职学生典型教育案例分析讨论会等,对提高教师育人能力都将起到非常有益的作用。
3.采取“传帮带”的方法,即由教育教学能力较强的老教师带新教师。我院在此方面有较为成功的经验,即让班级管理能力较强、经验较丰富的班主任带“徒弟”(新教师),时间一般为一学年。如本人也曾带过一位“徒弟”(新教师),将班级管理的思路与方法告诉“徒弟”,班团活动有时也由“徒弟”主持,一些日常事务也常由“徒弟”处理。后来我的“徒弟”自己独立带班,工作非常出色,所带班级被评为优秀班级,自己也被评为优秀班主任。新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请教老教师,老教师可以放手让新教师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教育问题,而自己则可腾出时间与精力从事科研等难度更高的工作。新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育人能力。
高职教师应努力提高品德修养与教学水平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素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教师自身品德素质的重要性,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班级管理中,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落入学生的眼睛,学生会默默地关注教师说话做事的方式方法,进行效仿。教师的思想境界与品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实训技能与科研能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教学能力强,实训技能高,学生才能听懂教师的课,愿意听教师的课,甚至觉得听教师的课是一种享受,会产生一种钦佩感,愿意接受教师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育,教师的育人方案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教师的育人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反之,无法得到学生认同的教师,即使有很强的育人能力,施行起来也会困难重重。
高职院校要适当地减轻教师的工作量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量常常是满负荷或超负荷,周课时多达12节以上。教师除了教学以外,还要完成许多与教学相关的工作。由于高职院校经常进行专业调整、增设新专业,也导致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加大。此外还有班主任工作与科研任务等。同时,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还必须进修研究生课程,参加高校教育理论培训,根据高职院校对专业教师的特殊要求,争取成为“双师型”教师。工作压力大,导致教师极少有时间对自己的育人工作进行反思,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有关育人的理论知识与别人的经验,要想提高育人能力可谓困难重重。因此,适当地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有时间、有精力学习高职教育理论,学习其他高职教师的育人心得体会,总结与思考自己育人的方式方法,才能使教师有时间“充电”,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
教育是一门艺术,而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则是涉及教育管理制度、教育条件、教师自身各方面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艺术。不断研究与探索这门艺术,对高职学校完成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谢水英(1986—),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物理系物理专业,现为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高职教师;育人能力;制约因素;对策
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岗位上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与目标。教育的关键是教师,高职院校教师不但要具有一般高校教师所具有的较宽厚的高等教育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以及高职教师特有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高职院校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育人能力。因为高职院校的生源基础不是很好,学生不仅文化基础知识薄弱,而且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为人处事能力上更需要教师的教育与引导。
然而,目前高职教师的育人能力与其担当的重任及要求并不适应。据笔者参与的课题组对本省二十几所高职院校有关教师育人能力方面的调查,有60%的人认为本校教师在学生管理(班主任)方面所花的精力占整个工作时间的30%;有50%的人认为本校教师的学生管理能力需要加强。这说明不少高职教师在育人方面虽然付出了很大精力,但育人能力仍有待于提高。
影响高职教师育人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观念因素,即教师的教育观念跟不上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一是认为高职生是大学生,教师是大学教师,受到高教管理思维定势的影响,对高职的培养目标研究不够,对高职扩招后生源素质的变化思想准备不足,仍是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对教师的育人能力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认为现在的高职生相当于以前的中职生,管理体制与教师育人的方式方法仍停留在中职模式上,升格为高职后,更多地关注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与“双师”素质等硬性指标,对教师育人思想的转变重视不够。
素质因素,即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欠缺首先,高职扩招导致教师大量短缺,一批新毕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充实到高职教师队伍中。高职的办学特色决定了这些毕业生大多来自工科院校,在校期间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教育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在育人问题上更是缺少理论指导,因而影响了教师育人水平的提高。其次,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高职院校中还有不少从企业引进的工程师之类的教师,这些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在育人问题上也缺少相关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
培训因素,即高职教师的培训体系与实际需要存在较大差距本人参与的课题组在调查过程中,当问到“你校重视教师育人能力方面的培训吗?”时,有44%的人认为“一般”。当然有不少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能力建设非常重视,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但这些进修和培训大多是针对“双师型”与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的,而与提高教师育人能力相配套的培训政策、培训基地、培训内容则少之又少。这些导致了一方面教师因学生越来越难教而苦恼焦灼,另一方面教师培训仍只重专业知识技能而不顾育人技能,教育者的实际需求与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重点发生错位,使教师在育人问题上缺少学习借鉴的机会,育人能力的提高缺少外部环境的支持。
工作量因素,即教师育人能力的提高缺乏学习、总结、思考的时间与精力据本人参与的课题组对本省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调查,有63%的教师认为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工作量太大”。由于高校扩招,许多高职院校生师比严重超标,教师普遍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工作,在完成教学、科研等任务后,几乎没有多少精力与时间顾及育人能力提高的问题。教师育人能力的提高成了说起来重要但实际上很少受到关注的问题。
以上几个因素均严重地影响着高职教师育人能力的提高,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切实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
提高高职教师育人能力的途径
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提高高职教师育人能力的重要性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高职院校的入学新生素质层次下降且复杂化。利用短短的二三年时间,将这些学生培养成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人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无论是本科院校办的高职还是优秀中职转型升格的高职,均应认真分析目前高职教师育人能力的现状与人才培养要求之间的差距,加强学习,抓紧研究,转变旧的思维定势,掌握高职教育的教学规律,充分认识提高高职教师育人能力的重要性,从思想上、观念上为教师育人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完善考核体系,制定重视教师育人能力提高的科学管理方法这些管理考核方法应针对教师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的各种教育活动。
1.完善教学考核办法。在教学工作中,对教师的考核大多侧重于教师的教学水平,至于育人能力则常被忽视。实际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对违纪学生的教育管理能力、利用教学内容渗透德育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能否顺利实施,是教师育人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学校应重视对教师这些方面的考查与考核,对育人能力强的教师要表扬奖励,对能力弱的教师要指导帮助。
2.制定科学的班主任育人能力考核办法。在班级管理中衡量与考核班主任育人能力的强弱更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这涉及教师育人能力的发展方向与学生培养规格的导向问题。不少高职院校针对部分高职学生学习生活习惯差、自律能力弱等问题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严格的量化管理措施,对于减少学生违纪现象、整洁校园、规范学生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过于严格、过于死板的统一模式与统一标准对培养青年人的自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发展潜能等并不利。班主任为了应付学校的一系列严格的班级考核,常将精力与心思放在如何使学生听话守规矩、如何使班级少扣分上,至于引导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荣辱观、较强的为人处事能力、自律能力、创新能力等则显得力不从心,由此导致班主任育人能力的发展方向失之偏颇。因此,高职院校应制定一套科学的管理与考核教师育人能力的制度,对教师育人能力的提高发挥“方向盘”的作用。
完善培训体系,建立一套针对提高高职教师育人能力的学习、交流政策与措施,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开展教育理论培训。由于高职院校教师短缺,大批刚毕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走上了高职教育岗位,这些新教师大多来自工科院校,一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法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在新教师走上讲台前,必须统一组织培训。同样,从企业引进的工程师之类的教师在顶岗上任前也需进行培训。这样,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而不至于违反最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原则。
2.要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育人能力方面的继续教育。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校,有其特定的教育教学规律,高职学生既是大学生,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一些高职教育规律学习班、德育工作研讨会、校内或校际班主任管理经验交流会、高职学生典型教育案例分析讨论会等,对提高教师育人能力都将起到非常有益的作用。
3.采取“传帮带”的方法,即由教育教学能力较强的老教师带新教师。我院在此方面有较为成功的经验,即让班级管理能力较强、经验较丰富的班主任带“徒弟”(新教师),时间一般为一学年。如本人也曾带过一位“徒弟”(新教师),将班级管理的思路与方法告诉“徒弟”,班团活动有时也由“徒弟”主持,一些日常事务也常由“徒弟”处理。后来我的“徒弟”自己独立带班,工作非常出色,所带班级被评为优秀班级,自己也被评为优秀班主任。新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请教老教师,老教师可以放手让新教师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教育问题,而自己则可腾出时间与精力从事科研等难度更高的工作。新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育人能力。
高职教师应努力提高品德修养与教学水平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素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教师自身品德素质的重要性,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班级管理中,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落入学生的眼睛,学生会默默地关注教师说话做事的方式方法,进行效仿。教师的思想境界与品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实训技能与科研能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教学能力强,实训技能高,学生才能听懂教师的课,愿意听教师的课,甚至觉得听教师的课是一种享受,会产生一种钦佩感,愿意接受教师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育,教师的育人方案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教师的育人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反之,无法得到学生认同的教师,即使有很强的育人能力,施行起来也会困难重重。
高职院校要适当地减轻教师的工作量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量常常是满负荷或超负荷,周课时多达12节以上。教师除了教学以外,还要完成许多与教学相关的工作。由于高职院校经常进行专业调整、增设新专业,也导致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加大。此外还有班主任工作与科研任务等。同时,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还必须进修研究生课程,参加高校教育理论培训,根据高职院校对专业教师的特殊要求,争取成为“双师型”教师。工作压力大,导致教师极少有时间对自己的育人工作进行反思,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有关育人的理论知识与别人的经验,要想提高育人能力可谓困难重重。因此,适当地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有时间、有精力学习高职教育理论,学习其他高职教师的育人心得体会,总结与思考自己育人的方式方法,才能使教师有时间“充电”,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
教育是一门艺术,而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则是涉及教育管理制度、教育条件、教师自身各方面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艺术。不断研究与探索这门艺术,对高职学校完成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谢水英(1986—),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物理系物理专业,现为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