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今随着信息设备的普及,信息技术正日益成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支撑。然而,如何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如何才能促进高中历史学科的有效教学,有些教师还不甚明了,这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经过近年来的研究,我们构建了具体的应用模式,并总结了可复制的经验,从而推动了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发展了学生的各项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历史;教学
一、构建信息技术的应用模式,有效地推动历史教学
应用信息技术创设历史情境,探究历史现象,借此激发学生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生成知识。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历史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模式主要有两种基本模式:多媒体展示模式与网络查询模式。
(一)多媒体展示模式
历史知识抽象,年代又久远,学生很难凭借已有经验和想象进行感知,很多学生为此兴趣索然,产生不了学习的兴趣。而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情景,既可以加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而且可以轻松有效地突破重点与难点。像对于《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的学习,就可以尝试播放《大国崛起》视频。在具体学习知识之前,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当时的历史背景、大国崛起的过程及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形成整体印象,有助于本节知识重难点的理解与掌握,并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运用多媒体展示模式,通过模拟形象生动的画面及音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直观地感受历史同时激发学习的热情,并能够从不同侧面分析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
(二)网络查询模式
信息技术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成为我们教与学的重要载体。我们可以通过创设相应的研究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收集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比如,在学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时,可以就我们当地社会习俗的具体变迁确定一个研究课题,引导学生组成各个研究小组进行调查研究。届时,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确定主题——继续搜集——分析整理——形成成果——汇报交流的流程展开研究学习。而学生在利用网络合作学习中,不仅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学会了同伴间的交流、沟通、合作与互助,进而培养了求真务实、百折不挠、與时俱进的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
二、探索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融合途径,有效地促进历史教学
(一)在预习检测时,通过有效反馈来了解生情
要做到从生情出发,就要引导学生先学,以学定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必须获取学生预习效果的准确信息,之后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与策略。此时,可以设计预习检测内容,先确保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教师依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事先开发的信息技术的学生群答功能了解学生预习的效果,或者使用随机挑人功能进行小组竞赛,或者使用学生抢答功能进行当堂反馈,同时运用小组奖励的方式激励各小组同学进行合作学习。而对预习检测部分先不进行解答,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在新课学完之后再回头讲评预习检测,效果不错。
(二)在新课导入时,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从而激发求知欲望,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视频、图片、动画、声音等材料,在导入新课时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本堂课的教学取得良好的开端。比如,在学习《宋明理学》时,首先展示“某楼盘起火了,两个住户的不同反应”的两幅图片,激起学生的兴趣。一张图片是一个住户在反复观察火情,寻找逃生方法;而另一张图片却是一个住户仍在闭目静坐,想象着火会自生自灭,千万不能乱了方寸。接着,进一步提出问题“这两个住户的不同反映,可以分别代表宋明理学哪个分支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这般导入新课,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本课的学习,并积极思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诧异这个难点问题。诚然,新课的导入只能是引子,宜短小精悍,不能占用太多时间。
(三)在重难点突破时,通过史料实证来实现目标
有些历史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教材介绍少甚至根本没有被提及,但课标大纲又要求掌握,如果只有教师的语言讲授,学生确实难以理解。然而,多媒体材料图文并茂,声音动画俱全,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变呆板为生动,有助于学生突破重点与难点。比如,在学习《宋明理学》的背景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出示相关史料及播放相应视频,从“重建儒家道德秩序”“三教合一”“宋代印刷和造纸技术的进步”及“社会动乱”等角度进行引导、点拨、分析;接着,还应进一步展示高考真题,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高考。此时,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探究,并推举代表展示讨论成果;而教师则通过事先开发的信息技术的随机抽人功能及学生抢答功能来获得学生的探究反馈,并通过小组奖励的方式鼓励学生。可见,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史料、解释史料并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学的效率与教学的质量。但对教学课件的使用不能过度,应避免从“人灌”变为“机灌”,造成走向另一个极端。
(四)在学习探究时,通过录播历史活动来巩固知识
历史课虽然是一门讲授历史的学科,但通过设计历史活动让学生演绎历史人物,切身体会个中的情境,可以提升学习的兴趣,增添学习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千秋功过秦始皇》时,部分学生对秦始皇的功过可能不很理解,一时无法对其进行正确的评价。而此时可以布置学生模拟历史法庭,分别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评判秦始皇。历史人物设计为“原告”是秦统一后的平民百姓,“被告”是秦始皇,“法官”则是部分学生,而“人民陪审员”和“辩护人”也是部分学生。案情是“被告”秦始皇被“原告”平民百姓指控为残暴不仁,奴役百姓,是一个暴君。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上网、到图书馆等查找资料,并通过合作讨论,录播庭审活动,运用所学,巩固所学,从中纠正学习的误差,得出自己的认识。当然,由于课时和设备所限,录播历史活动要有一定的限度,只能作为教学的补充。 (五)在自主学习时,通过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来培养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能仅仅传授给学生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而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进行开放与系统地学习。教师可以打造网络学习空间,上传适合学生学习的微课、课件、视频、动画、图像等教学资源,而学生通过登录该空间自主选择使用上述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建立相关链接,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的需要自主查找搜集资料,展开探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教师可以有计划地提供有关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资料素材,引导学生去学习研究,并从中总结规律与趋势。此时,教师所提供的教学资源要能有助于学科素养的实现,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保证学生的上网确实为学习所需。
(六)在课程复习时,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来增强效果
在复习时,利用信息技术绘制并展示教师精心设计的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回忆已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表述简洁、内容科学的知识脉络,从而理解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真正掌握所学。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从各自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思维导图中各取所需,有选择、有重点地自主温习。比如,在学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时,就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相应的思维导图,以提高复习的效率。学生在掌握“学器物——学制度——学思想文化——有中国特色”这个整体趋势的同时,可以有的放矢地重点复习自己比较薄弱的环节。当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思维导图,并把相应的成果投影出来,而学生设计的过程也必定是其知识巩固和内化的过程。一幅设计科学、提纲挈领的思维导图,既有助于基础较好的同学高效、系统地复习,也能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发挥知识新授与重新学习的作用,很好地体现了分层教学的要求。
三、解决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提高历史教学
我们在开展实践研究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在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融合中出现了一些偏离课改理念的误区。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过度
信息技术只能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的使用必须适合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即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突破重难点,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和各项能力。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
應切实转变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不能成为单纯的演示媒体或工具,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变成“黑板搬家”和“教科书搬家”。
(三)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一种工具,而教师永远是组织教学的中心,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指导者。
(四)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替代学生的主体地位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融合的目的是实现学生有效地学习。所以,信息技术不能挤占学生思考、分析、探究、合作、讨论的时间,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目标。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给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高中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合理科学地使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高中历史学科的有效教学,提高高中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国团.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20(14):183-186.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历史;教学
一、构建信息技术的应用模式,有效地推动历史教学
应用信息技术创设历史情境,探究历史现象,借此激发学生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生成知识。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历史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模式主要有两种基本模式:多媒体展示模式与网络查询模式。
(一)多媒体展示模式
历史知识抽象,年代又久远,学生很难凭借已有经验和想象进行感知,很多学生为此兴趣索然,产生不了学习的兴趣。而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情景,既可以加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而且可以轻松有效地突破重点与难点。像对于《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的学习,就可以尝试播放《大国崛起》视频。在具体学习知识之前,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当时的历史背景、大国崛起的过程及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形成整体印象,有助于本节知识重难点的理解与掌握,并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运用多媒体展示模式,通过模拟形象生动的画面及音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直观地感受历史同时激发学习的热情,并能够从不同侧面分析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
(二)网络查询模式
信息技术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成为我们教与学的重要载体。我们可以通过创设相应的研究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收集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比如,在学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时,可以就我们当地社会习俗的具体变迁确定一个研究课题,引导学生组成各个研究小组进行调查研究。届时,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确定主题——继续搜集——分析整理——形成成果——汇报交流的流程展开研究学习。而学生在利用网络合作学习中,不仅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学会了同伴间的交流、沟通、合作与互助,进而培养了求真务实、百折不挠、與时俱进的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
二、探索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融合途径,有效地促进历史教学
(一)在预习检测时,通过有效反馈来了解生情
要做到从生情出发,就要引导学生先学,以学定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必须获取学生预习效果的准确信息,之后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与策略。此时,可以设计预习检测内容,先确保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教师依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事先开发的信息技术的学生群答功能了解学生预习的效果,或者使用随机挑人功能进行小组竞赛,或者使用学生抢答功能进行当堂反馈,同时运用小组奖励的方式激励各小组同学进行合作学习。而对预习检测部分先不进行解答,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在新课学完之后再回头讲评预习检测,效果不错。
(二)在新课导入时,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从而激发求知欲望,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视频、图片、动画、声音等材料,在导入新课时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本堂课的教学取得良好的开端。比如,在学习《宋明理学》时,首先展示“某楼盘起火了,两个住户的不同反应”的两幅图片,激起学生的兴趣。一张图片是一个住户在反复观察火情,寻找逃生方法;而另一张图片却是一个住户仍在闭目静坐,想象着火会自生自灭,千万不能乱了方寸。接着,进一步提出问题“这两个住户的不同反映,可以分别代表宋明理学哪个分支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这般导入新课,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本课的学习,并积极思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诧异这个难点问题。诚然,新课的导入只能是引子,宜短小精悍,不能占用太多时间。
(三)在重难点突破时,通过史料实证来实现目标
有些历史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教材介绍少甚至根本没有被提及,但课标大纲又要求掌握,如果只有教师的语言讲授,学生确实难以理解。然而,多媒体材料图文并茂,声音动画俱全,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变呆板为生动,有助于学生突破重点与难点。比如,在学习《宋明理学》的背景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出示相关史料及播放相应视频,从“重建儒家道德秩序”“三教合一”“宋代印刷和造纸技术的进步”及“社会动乱”等角度进行引导、点拨、分析;接着,还应进一步展示高考真题,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高考。此时,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探究,并推举代表展示讨论成果;而教师则通过事先开发的信息技术的随机抽人功能及学生抢答功能来获得学生的探究反馈,并通过小组奖励的方式鼓励学生。可见,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史料、解释史料并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学的效率与教学的质量。但对教学课件的使用不能过度,应避免从“人灌”变为“机灌”,造成走向另一个极端。
(四)在学习探究时,通过录播历史活动来巩固知识
历史课虽然是一门讲授历史的学科,但通过设计历史活动让学生演绎历史人物,切身体会个中的情境,可以提升学习的兴趣,增添学习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千秋功过秦始皇》时,部分学生对秦始皇的功过可能不很理解,一时无法对其进行正确的评价。而此时可以布置学生模拟历史法庭,分别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评判秦始皇。历史人物设计为“原告”是秦统一后的平民百姓,“被告”是秦始皇,“法官”则是部分学生,而“人民陪审员”和“辩护人”也是部分学生。案情是“被告”秦始皇被“原告”平民百姓指控为残暴不仁,奴役百姓,是一个暴君。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上网、到图书馆等查找资料,并通过合作讨论,录播庭审活动,运用所学,巩固所学,从中纠正学习的误差,得出自己的认识。当然,由于课时和设备所限,录播历史活动要有一定的限度,只能作为教学的补充。 (五)在自主学习时,通过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来培养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能仅仅传授给学生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而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进行开放与系统地学习。教师可以打造网络学习空间,上传适合学生学习的微课、课件、视频、动画、图像等教学资源,而学生通过登录该空间自主选择使用上述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建立相关链接,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的需要自主查找搜集资料,展开探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教师可以有计划地提供有关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资料素材,引导学生去学习研究,并从中总结规律与趋势。此时,教师所提供的教学资源要能有助于学科素养的实现,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保证学生的上网确实为学习所需。
(六)在课程复习时,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来增强效果
在复习时,利用信息技术绘制并展示教师精心设计的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回忆已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表述简洁、内容科学的知识脉络,从而理解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真正掌握所学。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从各自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思维导图中各取所需,有选择、有重点地自主温习。比如,在学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时,就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相应的思维导图,以提高复习的效率。学生在掌握“学器物——学制度——学思想文化——有中国特色”这个整体趋势的同时,可以有的放矢地重点复习自己比较薄弱的环节。当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思维导图,并把相应的成果投影出来,而学生设计的过程也必定是其知识巩固和内化的过程。一幅设计科学、提纲挈领的思维导图,既有助于基础较好的同学高效、系统地复习,也能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发挥知识新授与重新学习的作用,很好地体现了分层教学的要求。
三、解决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提高历史教学
我们在开展实践研究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在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融合中出现了一些偏离课改理念的误区。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过度
信息技术只能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的使用必须适合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即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突破重难点,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和各项能力。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
應切实转变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不能成为单纯的演示媒体或工具,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变成“黑板搬家”和“教科书搬家”。
(三)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一种工具,而教师永远是组织教学的中心,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指导者。
(四)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替代学生的主体地位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融合的目的是实现学生有效地学习。所以,信息技术不能挤占学生思考、分析、探究、合作、讨论的时间,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目标。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给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高中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合理科学地使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高中历史学科的有效教学,提高高中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国团.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20(14):18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