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高校作为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基地,必须为当地企业及时输送既懂技术又懂经营和管理、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此,他们首先必须根据自己学校的定位,合理制定各学科专业培养目标。并根据学校的地域特点,遵从“崇术重用,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培养具有区域性、高素质、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了较好地实现目标,确保各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应从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及预期结果等方面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把教育目的、过程与结果紧密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在这方面,江苏大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江苏大学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本科教学质量的长效监控机制指的是本科教学质量的保障和提高不能靠一两次评估、检查就一劳永逸,而是以评估为基础和新起点,常抓不懈,打“持久战”,从而使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活动的基本要素间能长久有效地相互联系与制约,进而不断发挥教学质量监控功能。也就是说,长久有效与不断完善密切相关。江苏大学在2004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优秀”后,在已经构建的“五制并举”(学生评教制、同行教师和干部听课评议制、教学检查员听课指导制、教学信息员信息反馈制和教学质量动态信息收集制)监控体系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机制
学校在实行教学质量校、院二级管理的基础上,实施教学质量的三级监控。教务处设教学质量科,在校教学监控委员会的协助下,代表学校行使全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职责:如制定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方案;抓好教学安排及运行中的质量调控;开展教学质量调研与检测评估等;
学院(部)“建立教学督导队伍”,对学院各专业教学运行过程实施全面监控。院级督导深入教学第一线,对各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学风进行监督、检查与指导,并协助各学院做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青年教师过教学关”等工作。
系(教研室)同行相互听课,交流教学经验,积极开展教研和教学改革,反馈教学信息,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辅导和管理。
(二)建立灵活多元的人才培养机制
江苏大学根据自身定位,明确了“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适应新时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此,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逐步实现了“双重转变”,即由传统专业教育向综合工程技术教育转变,由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向高规格、多目标的模式转变。学校自2003级始,在03级学生中全面推行了完全学分制。运行两年后,又进一步修订了《江苏大学学生选课办法》、《江苏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构建了学分制良好运行的平台与机制。
配合学分制建设,学校又配套推出优培制、主辅修制等,自2007年开始实行本科人才培养的“三大计划”:“提前选拔免试攻读硕士学位预备生”计划、“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机制。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的保障机制
1.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针对本校师资队伍存在的具体情况,在实施“名师培育计划”、“百名教授上讲台”等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青年教师过教学关计划”,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并积极建设优秀本科教学团队,以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发挥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推进教学工作老中青传、帮、带,大力加强工程类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工程素质和能力。
2.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1)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学校针对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系列措施,于2004年底全面启动“教师脱稿授课”、“多媒体课件准入制”等工作。到2006年底,全校主讲教师基本做到脱稿授课,新开课教师做到了在开课两年内达到脱稿授课要求。凡获准在课堂使用的课件,必定是经过审查评为优良并获使用证书的。
(2)优化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学校在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遵循“局部和整体上,更强调整体优化;理论和实践上,更强调实践教学”的原则,精心设计各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原则上,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基本技能、专业实习、科研训练和综合训练等六大模块组成。这六个模块既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又分别在“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和“专业方向模块”上与理论教学相互融合。并全面修订各专业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从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重新设置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等3个方面做好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充实工作。其次,学校建立校级实验室中心,改革实验室管理模式,整合人力与物力资源,实现全校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并精心设计实验项目,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情况作为对专业、课程和实验室建设水平考核的重要依据。然后,依托学校学科优势,鼓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将科研和教学相融合,将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上去。实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计划”,创建一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地)。
(3)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一方面学校将实习、实训教师派到企业培训,另一方面,学校又在高水平的校外实习基地中聘任一批兼职教授、副教授,使之成为学校实践教学队伍中的一支有生力量。
(4)加大对校内外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了23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并在校内建立了一批面向宽、起点高、功能强的本科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对学生基础工程、现代工程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5)设立实验教学改革基金,鼓励教改活动。2006年,学校确定出26个校现代工程训练项目和20个工业中心现代工程训练项目予以资助立项。2007年申报5个省部共建省示范中心实验室建设项目,获省部资助资金3200万元。
(6)在实验教学内容上,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审核”。目前,学校全面完成了所有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审核与整改工作。
(四)逐步完善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机制
1.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学校在实行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评价、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基础上,制定了课程评价、专业评价和院级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确定了教学质量全面评价的指标体系,自2007年始实施对教学工作的全面评价,以全面促进各学院学科、专业、课程、教材、教风、学风等建设工作。
2.逐步完善评价途径。自2006年起,学校在学生网上评教的基础上,依托教务管理系统这一信息平台,全体学生在对所有任课教师授课情况进行定量评价的同时,通过给教师留言,对教师教学进行定性评价或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等都可以凭自身的用户权限进入教务管理系统,获取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这为师生及时交流和教学管理部门及时收集、处理各种教学信息提供了良好的交互平台,使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处在一种良性的动态过程,对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加大同行听课测评力度,吸引教师参与教学评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保证信息收集的全面和公正,利于教师相互交流和提高。
(五)完善督导监控机制
1.加强督导检查,实施督导、教学检查员重点听课指导制。即加强对年轻教师、教学能力薄弱的教师以及要晋升职称、参加评奖评优的教师的听课指导与考核力度。督导和教学检查员深入教学一线,对课堂与实践教学的教风、学风及管理工作作风进行监督、评价与指导,加强对本科教学过程监控。
2.加大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监控力度。学校从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抓起,针对不同专业学科特点和条件,建立了有效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模式和监控制度,并从2004届学生起实施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毕业设计(论文)。通过加强检查和开展百篇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选活动等,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六)完善教学激励机制
为了将教学中心地位落实到实处,进一步激励教师钻研教学的激情,学校除了继续完善将16门校核心课程任课教师的年终考核引入质量系数外,还通过加大奖励力度等措施将已经设置的教学条线各类奖项落实到实处。并实施了教师晋升职称的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要求晋升中级职称的教师各项教学评价成绩必须为优良以上;晋升高级职称的教师各项教学评价成绩必须为优秀。
(七)完善信息反馈机制
1.学校教务部门通过多种手段与途经收集、处理教学质量信息,并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和相关决策部门,从而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信息闭合系统,为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纠偏和正确进行教学决策提供了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
2.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制
学校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档案,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经常性地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了解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反馈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映以及毕业生自己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利于学校及时修正人才培养工作的偏差,为及时调整专业和修订培养计划起导向作用。
二、启示
全面长效的机制在于不断创新改进。江苏大学在初步构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的机制运行后,又采取措施不断加以完善,称得上为“长效机制”。当然在以后的运行中仍有许多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但她的经验无疑对地方高等工科院校本科教学监控长效机制的建设提供了许多启示,地方高等工科院校要想使本科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真正做到长效运行,必须做到:一要重视质量监控的组织建设,明确各监控主体的权、利、责,完善监控三级运行机制;二要有合理的目标定位,以保证质量监控的针对性;三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使全体师生员工逐步由规范化的制度管理内化为自觉的质量意识与行为;四要有完善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主体上要有效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生评教上要加强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五要有恰当的激励机制;六要有完整高效的信息反馈系统。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重点立项研究课题(25);教育部重点课题资助项目(DIA050133)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
一、江苏大学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本科教学质量的长效监控机制指的是本科教学质量的保障和提高不能靠一两次评估、检查就一劳永逸,而是以评估为基础和新起点,常抓不懈,打“持久战”,从而使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活动的基本要素间能长久有效地相互联系与制约,进而不断发挥教学质量监控功能。也就是说,长久有效与不断完善密切相关。江苏大学在2004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优秀”后,在已经构建的“五制并举”(学生评教制、同行教师和干部听课评议制、教学检查员听课指导制、教学信息员信息反馈制和教学质量动态信息收集制)监控体系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机制
学校在实行教学质量校、院二级管理的基础上,实施教学质量的三级监控。教务处设教学质量科,在校教学监控委员会的协助下,代表学校行使全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职责:如制定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方案;抓好教学安排及运行中的质量调控;开展教学质量调研与检测评估等;
学院(部)“建立教学督导队伍”,对学院各专业教学运行过程实施全面监控。院级督导深入教学第一线,对各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学风进行监督、检查与指导,并协助各学院做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青年教师过教学关”等工作。
系(教研室)同行相互听课,交流教学经验,积极开展教研和教学改革,反馈教学信息,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辅导和管理。
(二)建立灵活多元的人才培养机制
江苏大学根据自身定位,明确了“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适应新时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此,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逐步实现了“双重转变”,即由传统专业教育向综合工程技术教育转变,由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向高规格、多目标的模式转变。学校自2003级始,在03级学生中全面推行了完全学分制。运行两年后,又进一步修订了《江苏大学学生选课办法》、《江苏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构建了学分制良好运行的平台与机制。
配合学分制建设,学校又配套推出优培制、主辅修制等,自2007年开始实行本科人才培养的“三大计划”:“提前选拔免试攻读硕士学位预备生”计划、“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机制。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的保障机制
1.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针对本校师资队伍存在的具体情况,在实施“名师培育计划”、“百名教授上讲台”等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青年教师过教学关计划”,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并积极建设优秀本科教学团队,以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发挥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推进教学工作老中青传、帮、带,大力加强工程类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工程素质和能力。
2.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1)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学校针对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系列措施,于2004年底全面启动“教师脱稿授课”、“多媒体课件准入制”等工作。到2006年底,全校主讲教师基本做到脱稿授课,新开课教师做到了在开课两年内达到脱稿授课要求。凡获准在课堂使用的课件,必定是经过审查评为优良并获使用证书的。
(2)优化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学校在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遵循“局部和整体上,更强调整体优化;理论和实践上,更强调实践教学”的原则,精心设计各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原则上,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基本技能、专业实习、科研训练和综合训练等六大模块组成。这六个模块既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又分别在“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和“专业方向模块”上与理论教学相互融合。并全面修订各专业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从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重新设置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等3个方面做好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充实工作。其次,学校建立校级实验室中心,改革实验室管理模式,整合人力与物力资源,实现全校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并精心设计实验项目,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情况作为对专业、课程和实验室建设水平考核的重要依据。然后,依托学校学科优势,鼓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将科研和教学相融合,将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上去。实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计划”,创建一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地)。
(3)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一方面学校将实习、实训教师派到企业培训,另一方面,学校又在高水平的校外实习基地中聘任一批兼职教授、副教授,使之成为学校实践教学队伍中的一支有生力量。
(4)加大对校内外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了23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并在校内建立了一批面向宽、起点高、功能强的本科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对学生基础工程、现代工程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5)设立实验教学改革基金,鼓励教改活动。2006年,学校确定出26个校现代工程训练项目和20个工业中心现代工程训练项目予以资助立项。2007年申报5个省部共建省示范中心实验室建设项目,获省部资助资金3200万元。
(6)在实验教学内容上,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审核”。目前,学校全面完成了所有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审核与整改工作。
(四)逐步完善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机制
1.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学校在实行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评价、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基础上,制定了课程评价、专业评价和院级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确定了教学质量全面评价的指标体系,自2007年始实施对教学工作的全面评价,以全面促进各学院学科、专业、课程、教材、教风、学风等建设工作。
2.逐步完善评价途径。自2006年起,学校在学生网上评教的基础上,依托教务管理系统这一信息平台,全体学生在对所有任课教师授课情况进行定量评价的同时,通过给教师留言,对教师教学进行定性评价或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等都可以凭自身的用户权限进入教务管理系统,获取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这为师生及时交流和教学管理部门及时收集、处理各种教学信息提供了良好的交互平台,使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处在一种良性的动态过程,对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加大同行听课测评力度,吸引教师参与教学评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保证信息收集的全面和公正,利于教师相互交流和提高。
(五)完善督导监控机制
1.加强督导检查,实施督导、教学检查员重点听课指导制。即加强对年轻教师、教学能力薄弱的教师以及要晋升职称、参加评奖评优的教师的听课指导与考核力度。督导和教学检查员深入教学一线,对课堂与实践教学的教风、学风及管理工作作风进行监督、评价与指导,加强对本科教学过程监控。
2.加大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监控力度。学校从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抓起,针对不同专业学科特点和条件,建立了有效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模式和监控制度,并从2004届学生起实施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毕业设计(论文)。通过加强检查和开展百篇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选活动等,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六)完善教学激励机制
为了将教学中心地位落实到实处,进一步激励教师钻研教学的激情,学校除了继续完善将16门校核心课程任课教师的年终考核引入质量系数外,还通过加大奖励力度等措施将已经设置的教学条线各类奖项落实到实处。并实施了教师晋升职称的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要求晋升中级职称的教师各项教学评价成绩必须为优良以上;晋升高级职称的教师各项教学评价成绩必须为优秀。
(七)完善信息反馈机制
1.学校教务部门通过多种手段与途经收集、处理教学质量信息,并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和相关决策部门,从而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信息闭合系统,为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纠偏和正确进行教学决策提供了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
2.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制
学校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档案,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经常性地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了解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反馈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映以及毕业生自己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利于学校及时修正人才培养工作的偏差,为及时调整专业和修订培养计划起导向作用。
二、启示
全面长效的机制在于不断创新改进。江苏大学在初步构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的机制运行后,又采取措施不断加以完善,称得上为“长效机制”。当然在以后的运行中仍有许多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但她的经验无疑对地方高等工科院校本科教学监控长效机制的建设提供了许多启示,地方高等工科院校要想使本科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真正做到长效运行,必须做到:一要重视质量监控的组织建设,明确各监控主体的权、利、责,完善监控三级运行机制;二要有合理的目标定位,以保证质量监控的针对性;三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使全体师生员工逐步由规范化的制度管理内化为自觉的质量意识与行为;四要有完善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主体上要有效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生评教上要加强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五要有恰当的激励机制;六要有完整高效的信息反馈系统。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重点立项研究课题(25);教育部重点课题资助项目(DIA050133)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