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像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人总觉得80年代之后生人离武侠文化越来越 远一样,现在校园里的年轻一代也常常不能理解前80年代人对武侠世界的刻骨铭心的成长记忆。他们本能地拒绝对武侠情结的刻意挽留和沉迷
随着内地版的《射雕英雄传》在全国各电视台的热播,关于武侠小说和武侠剧反而成了一个不那么热门的话题。尽管,对张纪中版的《射雕》还是能找出许多不满和挖苦的茬口的,但是,相比起当初的《笑傲江湖》,人们反而不再有那么高的热情去褒去贬,去为它费尽口水。
既然已经是这样一个既成事实——“央视版”的武侠剧也就是这么个水平了,它们虽然精美,却永远也不会达到我们心目中对武侠剧的想象,那还有多少可说的呢?接受这个事实吧。因为,伴随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人成长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一个时代过去,是否可以说,也就是武侠时代的过去,“后武侠时代”的到来?
迷失了方向的武侠时代
进入西祠网站“金庸茶社”讨论版,留下“请茶客出示年龄”的题言,竟然很快收到66条跟帖,有27人生于70年代末,其余大多生于80年代初。茶客 “都市游侠”写道:“难道武侠的时代真的已经过去了吗?金庸古龙之后难道就真的没有人可以撑起武侠这一片天空了吗?看着那个叫黄易的人孤独地施展着那套叫寂寞的剑式,心中不免有几分凄凉。从金古梁的三足鼎立,到两只叫温黄的猴子对决在没有猛虎的时代,再到今天那只成不了佛也无法做回孙悟空的黄猴子孤独地叫卖身上一只又一只虱子,我们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难道武侠真的没有希望了吗?虽然黄易的《边荒传说》还能卖钱,但由于《大唐双龙传》的失败,武侠的方向也随之迷失了!”
当年古龙曾在一本书的序言中写道:“我希望至少能再活五年的时间,让我把‘大武侠时代’写完。我相信这会是提升武侠小说地位的作品,也会是我的代表作之一。”只可惜天妒英才,上天没有再给他五年的时间。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除了金庸已经获得了文学界的认可之外,武侠小说仍旧只能放在通俗文学的层面里来讨论而很难进入大学中文系的课堂。武侠小说难道真的还未得到文学史的正名就将退出历史舞台了吗?
在南京大学2000级新闻班,诞生过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个有关武侠的社团——“金庸爱好者协会”。在2001年4月,他们正值大一下学期,黄嘉丽、李静睿等几个年轻后生举行协会的第一次招新,引起了一时轰动,300人纳入麾下。之后“金协”在西祠上开辟“欢乐英雄”讨论版,一时聚集了很高的人气。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金协”坚持每个月开展两次活动,师生座谈、版聊、征文比赛、午间音乐会、有奖游戏、放映电视剧和电影,“金协”逐渐形成了自己在众多校园社团中的特殊势力,也带动了2000级新闻和其他系科的武侠扫盲。“金协”曾做过一次有关最喜欢的武侠人物的问卷调查,在回收的120份问卷中,表示没有看过武侠小说的只有三四个。
接下来的两年,“金庸爱好者协会”经过两度易主之后却进入了活动休眠和会员流失的低谷。现任会长、2002级广告专业的胡振宇说:“现在‘金协’面临着经费不足、人员不齐的困难。 几十个会员当中仅看过几本武侠小说的就占了一小半,读武侠的热情退潮。现在浦口校区已经很难再形成读武侠的风气,男生读的少,女生更不爱看,武侠已经难以成为话题。”
就像60年代、70年代人总觉得80年代之后生人离武侠文化越来越远一样,现在校园的年轻一代也常常不能理解前80年代人对武侠世界的刻骨铭心的成长记忆。他们本能地拒绝对武侠情结的刻意挽留和沉迷。虽然现在大学校园中的人大多已经在中学时代就完成并告别了武侠阅读高峰期,虽然仍然有一部分人在大学时代继续在武侠世界中浮游,还有一部分刚刚开始了自己的武侠扫盲,但这种浮游和扫盲越到低年级,就越呈现出娱乐消遣的游戏性质。
“我们这一届的12个男生中,只有三四个对武侠特别感兴趣,看的人大多抱着消遣的态度去享受武侠。我更愿从文学的角度去看武侠,因为武侠小说也有很多的文学因素,相对于精英文学来说武侠小说更能影响人的性格。狄更斯的《双城记》改编一下就是武侠小说,武侠也能影射社会,只不过增加了观赏性。卧谈时也会涉及武侠的话题,谈起来就会非常热闹,但是这不是我们生活的重心。”2000级新闻系的崔黄亮说。这个很有些文学气质的男孩子,和同班的几个女生,创办了在南京高校中很有知名度的重唱诗社。
谁将取而代之:魔幻、网络还是游戏?
出生于80年代早期的人大多都看过这一时期港产的《射雕》、《天龙八部》、《鹿鼎记》等武侠经典连续剧。尽管后来有过90年代港台大量翻拍武侠旧作,尽管现在央视一部接一部地尝试打造属于自己的武侠经典,这些最先出产的武侠剧还是影响了大多数人对武侠电视的思维,他们对后来者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冷漠和苛刻。
但是,舶来的魔幻文学和科幻小说对8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的影响力不能低估,这股奇幻之风不知要在中国呼啸几个年头,但至少现在已经取代了武侠风靡中国时的地位。此外,电脑游戏的出现在提供给年轻一代亲身扮演武侠人物的机会的同时,也颠覆了原有的武侠语境和接受方式,武侠文化可能会伴随着游戏的兴起而终结并在另一种文化语言中开始它的新生。
“央视版的武侠剧画面非常漂亮,又有历史感,所以古人就应该像张纪中拍的那样。但是武侠剧不是历史剧,不应该把历史的凝重带到武侠剧中去。武侠世界是一个自成社会,是超脱于现实社会之外的小社会,人物应该是飘逸的。从这个角度说,张纪中不懂武侠。看过港台的经典武侠剧,会对其中的人物印象深刻;而内地拍摄的武侠剧是整部电视剧包装得好,却不会记得某个人物特别好。”港台、内地的经典作品改编的武侠剧几乎一部都没落下的郑佳雯说。
“我们这代人受电视剧的影响很大。班上有将近一半的女生可能会记住古天乐演过杨过,孙兴演过杨逍,但是不会去读原著。”2000级新闻系的黄嘉丽说。“我还是更喜欢动感的画面,即使是读书也更爱看《魔戒》等奇幻小说。我是个爱好新奇和幻想的人,中国的武侠小说满足不了我的想象力。”另一位女生说。
不少人“除了80年代港产的那批武侠经典剧目,其他改编的电视剧几乎不看。至于原因?可能是过了读武侠的年龄,加上电脑的普及。”
香港对武侠小说的演绎起步较早,但近年来翻拍的旧作也确实乏善可陈,充斥着娱乐文化下的浮燥气息,电视能否取代武侠小说成为新武侠文化的传播工具让人质疑。
“香港很早就意识到了演员在武侠剧中的作用,他们有发达的电视工厂。由于受闽剧、粤剧的影响,加上有话剧和舞台剧的传统,演员进入剧场就抛掉了自己,所以观众常常会觉得黄日华就是郭靖,而翁美玲就是黄蓉。但是小说中天马行空的想象确实很难在苍白的电视剧中重现。”
此外,虽然大多数受访者都表示自己和身边的朋友曾经或正热衷于打扮演武侠人物的RPG(角色扮演)游戏,读武侠小说和玩游戏终归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验,如果要获得对古典文化的领悟还是得回到书本中去。当然,电脑游戏本身就占去了很多原先属于通俗读物的时间。与此同时,黄易等人的新武侠、泊来和香港的奇幻小说,以及充斥网络的新兴武侠作品,也往往跨越故有的武侠经典成为当下大学生的首选读物。武侠小说,不知能否依托网络找到新的未来?
然而,“都市游侠”在他的文章中继续写道:“大家看看现在网上写作的诸位,究竟还有几个人在写武侠?只要能动笔胡乱掰几个字的写手都一齐奔向魔法与玄幻了。大家起的书名中没有魔字好像就如跟不上潮流一般,难道真的如著名的奇幻作家读书之人所说的,武侠已经过时了?” ■
随着内地版的《射雕英雄传》在全国各电视台的热播,关于武侠小说和武侠剧反而成了一个不那么热门的话题。尽管,对张纪中版的《射雕》还是能找出许多不满和挖苦的茬口的,但是,相比起当初的《笑傲江湖》,人们反而不再有那么高的热情去褒去贬,去为它费尽口水。
既然已经是这样一个既成事实——“央视版”的武侠剧也就是这么个水平了,它们虽然精美,却永远也不会达到我们心目中对武侠剧的想象,那还有多少可说的呢?接受这个事实吧。因为,伴随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人成长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一个时代过去,是否可以说,也就是武侠时代的过去,“后武侠时代”的到来?
迷失了方向的武侠时代
进入西祠网站“金庸茶社”讨论版,留下“请茶客出示年龄”的题言,竟然很快收到66条跟帖,有27人生于70年代末,其余大多生于80年代初。茶客 “都市游侠”写道:“难道武侠的时代真的已经过去了吗?金庸古龙之后难道就真的没有人可以撑起武侠这一片天空了吗?看着那个叫黄易的人孤独地施展着那套叫寂寞的剑式,心中不免有几分凄凉。从金古梁的三足鼎立,到两只叫温黄的猴子对决在没有猛虎的时代,再到今天那只成不了佛也无法做回孙悟空的黄猴子孤独地叫卖身上一只又一只虱子,我们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难道武侠真的没有希望了吗?虽然黄易的《边荒传说》还能卖钱,但由于《大唐双龙传》的失败,武侠的方向也随之迷失了!”
当年古龙曾在一本书的序言中写道:“我希望至少能再活五年的时间,让我把‘大武侠时代’写完。我相信这会是提升武侠小说地位的作品,也会是我的代表作之一。”只可惜天妒英才,上天没有再给他五年的时间。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除了金庸已经获得了文学界的认可之外,武侠小说仍旧只能放在通俗文学的层面里来讨论而很难进入大学中文系的课堂。武侠小说难道真的还未得到文学史的正名就将退出历史舞台了吗?
在南京大学2000级新闻班,诞生过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个有关武侠的社团——“金庸爱好者协会”。在2001年4月,他们正值大一下学期,黄嘉丽、李静睿等几个年轻后生举行协会的第一次招新,引起了一时轰动,300人纳入麾下。之后“金协”在西祠上开辟“欢乐英雄”讨论版,一时聚集了很高的人气。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金协”坚持每个月开展两次活动,师生座谈、版聊、征文比赛、午间音乐会、有奖游戏、放映电视剧和电影,“金协”逐渐形成了自己在众多校园社团中的特殊势力,也带动了2000级新闻和其他系科的武侠扫盲。“金协”曾做过一次有关最喜欢的武侠人物的问卷调查,在回收的120份问卷中,表示没有看过武侠小说的只有三四个。
接下来的两年,“金庸爱好者协会”经过两度易主之后却进入了活动休眠和会员流失的低谷。现任会长、2002级广告专业的胡振宇说:“现在‘金协’面临着经费不足、人员不齐的困难。 几十个会员当中仅看过几本武侠小说的就占了一小半,读武侠的热情退潮。现在浦口校区已经很难再形成读武侠的风气,男生读的少,女生更不爱看,武侠已经难以成为话题。”
就像60年代、70年代人总觉得80年代之后生人离武侠文化越来越远一样,现在校园的年轻一代也常常不能理解前80年代人对武侠世界的刻骨铭心的成长记忆。他们本能地拒绝对武侠情结的刻意挽留和沉迷。虽然现在大学校园中的人大多已经在中学时代就完成并告别了武侠阅读高峰期,虽然仍然有一部分人在大学时代继续在武侠世界中浮游,还有一部分刚刚开始了自己的武侠扫盲,但这种浮游和扫盲越到低年级,就越呈现出娱乐消遣的游戏性质。
“我们这一届的12个男生中,只有三四个对武侠特别感兴趣,看的人大多抱着消遣的态度去享受武侠。我更愿从文学的角度去看武侠,因为武侠小说也有很多的文学因素,相对于精英文学来说武侠小说更能影响人的性格。狄更斯的《双城记》改编一下就是武侠小说,武侠也能影射社会,只不过增加了观赏性。卧谈时也会涉及武侠的话题,谈起来就会非常热闹,但是这不是我们生活的重心。”2000级新闻系的崔黄亮说。这个很有些文学气质的男孩子,和同班的几个女生,创办了在南京高校中很有知名度的重唱诗社。
谁将取而代之:魔幻、网络还是游戏?
出生于80年代早期的人大多都看过这一时期港产的《射雕》、《天龙八部》、《鹿鼎记》等武侠经典连续剧。尽管后来有过90年代港台大量翻拍武侠旧作,尽管现在央视一部接一部地尝试打造属于自己的武侠经典,这些最先出产的武侠剧还是影响了大多数人对武侠电视的思维,他们对后来者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冷漠和苛刻。
但是,舶来的魔幻文学和科幻小说对8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的影响力不能低估,这股奇幻之风不知要在中国呼啸几个年头,但至少现在已经取代了武侠风靡中国时的地位。此外,电脑游戏的出现在提供给年轻一代亲身扮演武侠人物的机会的同时,也颠覆了原有的武侠语境和接受方式,武侠文化可能会伴随着游戏的兴起而终结并在另一种文化语言中开始它的新生。
“央视版的武侠剧画面非常漂亮,又有历史感,所以古人就应该像张纪中拍的那样。但是武侠剧不是历史剧,不应该把历史的凝重带到武侠剧中去。武侠世界是一个自成社会,是超脱于现实社会之外的小社会,人物应该是飘逸的。从这个角度说,张纪中不懂武侠。看过港台的经典武侠剧,会对其中的人物印象深刻;而内地拍摄的武侠剧是整部电视剧包装得好,却不会记得某个人物特别好。”港台、内地的经典作品改编的武侠剧几乎一部都没落下的郑佳雯说。
“我们这代人受电视剧的影响很大。班上有将近一半的女生可能会记住古天乐演过杨过,孙兴演过杨逍,但是不会去读原著。”2000级新闻系的黄嘉丽说。“我还是更喜欢动感的画面,即使是读书也更爱看《魔戒》等奇幻小说。我是个爱好新奇和幻想的人,中国的武侠小说满足不了我的想象力。”另一位女生说。
不少人“除了80年代港产的那批武侠经典剧目,其他改编的电视剧几乎不看。至于原因?可能是过了读武侠的年龄,加上电脑的普及。”
香港对武侠小说的演绎起步较早,但近年来翻拍的旧作也确实乏善可陈,充斥着娱乐文化下的浮燥气息,电视能否取代武侠小说成为新武侠文化的传播工具让人质疑。
“香港很早就意识到了演员在武侠剧中的作用,他们有发达的电视工厂。由于受闽剧、粤剧的影响,加上有话剧和舞台剧的传统,演员进入剧场就抛掉了自己,所以观众常常会觉得黄日华就是郭靖,而翁美玲就是黄蓉。但是小说中天马行空的想象确实很难在苍白的电视剧中重现。”
此外,虽然大多数受访者都表示自己和身边的朋友曾经或正热衷于打扮演武侠人物的RPG(角色扮演)游戏,读武侠小说和玩游戏终归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验,如果要获得对古典文化的领悟还是得回到书本中去。当然,电脑游戏本身就占去了很多原先属于通俗读物的时间。与此同时,黄易等人的新武侠、泊来和香港的奇幻小说,以及充斥网络的新兴武侠作品,也往往跨越故有的武侠经典成为当下大学生的首选读物。武侠小说,不知能否依托网络找到新的未来?
然而,“都市游侠”在他的文章中继续写道:“大家看看现在网上写作的诸位,究竟还有几个人在写武侠?只要能动笔胡乱掰几个字的写手都一齐奔向魔法与玄幻了。大家起的书名中没有魔字好像就如跟不上潮流一般,难道真的如著名的奇幻作家读书之人所说的,武侠已经过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