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出生于华沙郊区的热拉佐瓦沃拉,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代表人物,素有“钢琴诗人”之称。本文针对其Op1《c小调回旋曲》进行结构研究,从其整体结构、次级结构以及结构组成原则三个方面,剖析《c小调回旋曲》的曲式结构。
关键词:肖邦 回旋曲 曲式结构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2-0004-03
《c小调回旋曲》是肖邦的第一首作品,大约创作于1825年,是肖邦在华沙中学上学期间,为校长夫人所做的作品,当时肖邦只有15岁,这首《c小调回旋曲》是肖邦创作生涯中的首次尝试。
一、肖邦《c小调回旋曲》的整体结构
肖邦的《c小调回旋曲》为回旋曲式结构,但其并未按照传统回旋曲的结构进行,而是形成了A-B-A-C-B-A这种介于回旋曲式和奏鸣曲式之间的复杂结构,将循环原则与奏鸣原则相结合的边缘曲式结构,所以,可以将其看作带有奏鸣曲性质的回旋曲式。其整体结构图示如下:
(一)省略主题的第三次重复的七部回旋曲式
在传统的曲式结构中,回旋曲式是由叠部和插部交替出现,形成A-B-A-C-A...A这种典型的回旋曲式结构。叠部一般出现三次以上,是整个回旋曲的主要部分。
《c小调回旋曲》由六个部分组组成,其主部由一个乐段组成,同一个乐句变化重复三次,且每一次再现都采用严格再现。插部采用展开型段落,选用的是与主部完全不同的动机材料。这首作品与传统的回旋曲式最大的区别就是省略了主题的第三次再现,直接进入了插部,这便形成了省略主题第三次再现的七部回旋曲式。
(二)再现部中省略主部的回旋奏鸣曲式
若将这首肖邦的《c小调回旋曲》的结构看作是一个奏鸣曲的话,可以将其看作一个再现部省略主部的回旋奏鸣曲式。奏鸣曲式区别于其他曲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调性的对比,在这首作品中,主调是c小调,副部在其平行大调E大调,但是在再现部的时候,不仅省略了主部,而且在副部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回到主调,而是延续了展开部的调性,在副部快要结束的时候才回到主调。显然其奏鸣曲式的结构特征不太明显的,只能看作是具有奏鸣曲的性质。
二、肖邦《c小调回旋曲》的次级结构
(一)叠部A的结构
叠部A共出现三次,均为完全重复的24小节,共三个乐句,每句8小节,在c小调上平稳进行,但三句又不完全相同,后两句与第一句相比,均高出三度,相互之间呈变化重复关系。
如谱例1所见,a1句、a2句是主题句a句的变化重复,a1句与a句是上三度变化重复的关系,后半句又回到a句原来的旋律,a2句与a1句旋律线条相同,只是将跳动的旋律变为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级进上行音阶。通过这三个乐句的变化推动,让整个叠部的感情更加饱满和丰富。
(二)插部B、C、B1的结构
1.主题
插部 B 为行板,再现三段式结构,以大调主和弦开始,每过四小节,主和弦再现一次。这首作品看似重复的每句之间,总是带有不少的变化,再现的时候,是将整体的旋律上升了三度,推进了旋律的进行。插部C在这首作品中,起到了一个过渡的作用,这部分的旋律在上下声部来回交替,和声部分呈波浪线音阶,在经过插部B之后,调性变为大调,更为明朗。
2.结构
插部B的结构是一个缩减再现的再现三段曲式,由B、B1、C、B2、B3組成。B、B1段为变化重复的关系,B2、B3段除了在调性上与B段不同之外,在旋律,节奏上依然为变化重复的关系。除了B3段缩减为一个4小节的乐句之外,其余乐段均由方整的两个四小节的乐句构成。这个部分组成了一个典型的再现三段曲式,结构方整。
插部C是一个复乐段,D段结束在bD大调属和弦,而D1段结束在bD大调的主和弦,分别由两个8小节的乐句组成。插部B1与插部B的结构基本相同,只是缩减了原来的乐段,变为包含了B4、B5、C1、B6四个部分的再现三段曲式。
因此,虽然这首《c小调回旋曲》的结构与传统的回旋曲有很大差别,但是在其内部的结构,还是遵循着传统的曲式结构规则。
3.调性
在整首作品中,包含了c小-E大-#c小-#d小-c小-bD大-bb小-c小,且调性转变的位置十分明确。叠部A从c小调起始,并平稳进行,进入插部B之后,直接转为E大调,到C段时又转向#c小调,到了B2、B3段又转到#d小调,这与叠部形成鲜明的对比。叠部第一次出现时,调性也回到了主调,直到进入第二插部C,调性又直接在bD大调上进行。第三插部的调性完全不同,在后半部分回到c小调,这也是奏鸣原则的表现所在,同时它也预示着叠部的将要再次出现,调性回归。
(三)从属部分——引子、连接和尾声
这首《c小调回旋曲》在一开始并没有直接进入主题,而是采用4小节的dol-sol的来回跳动交替形成的属主动机作为引子,担负着引入后面更加精彩主题音乐的重大任务。
在传统的曲式结构中,连接一般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c小调回旋曲》中,连接分别长达36小节,58小节,31小节,32小节,11小节。第一连接采用引子相同的音型和节奏型,展开发展,形成了一个长达36小节的连接,直到第61小节才发生变化,织体变为级近上行的音阶,而第64小节处插部的左手伴奏先行出现,预示了插部B出现。 第二连接是整首作品最长的段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100小节开始,是与B1段的最后一个音叠入的连接。直到131小节,进入连接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的连接调性发生变化,变为降E大调。这一部分似乎更像一个独立的部分而存在,到160小节,叠部再次出现。
第三连接、第四连接都采用和前面两次连接基本相同的材料。而最后一部分的连接与其它部分相比比较短小,只有11小节,其内容是由第二连接的第二部分缩减变化而来。尾声则是采用属主动机开始,并且采用和连接中一样的发展方式,形成一个长度为16小节的尾声,以求达到首尾呼应的效果。
三、组成《c小调回旋曲》自由曲式结构的结构原则
(一)循环原则
所谓循环原则,就是乐曲的一个独立完整的主题部分——叠部,与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对比的主题部分——插部,分别交替呈现时,则形成以主部领先出现,插部在后出现的循环组合原则,且整体曲式不少于五部。在这首《c小调回旋曲》中,肖邦没有完全遵循回旋曲式叠部—插部—叠部—第二插部—叠部这样规范的曲式结构,而是在第二插部出现之后,将第一插部再现,而不是紧跟着叠部,无论如何变化,其没有违反循环原则的规定,因此,它是一首遵循循环原则的回旋曲。
(二)奏鸣原则
所谓奏鸣原则,就是乐曲在基础于两个在相关的对比调性中对比主题进行陈述的呈示部之后,经过展开部,在呈示部的再现中将对比的调性统一起来,就构成了奏鸣曲式的结构原则。《c小调奏鸣曲》看起来像是一个在再现部分缺少了主部再现的奏鸣曲式,但是却具有奏鸣曲式的调性特征,奏鸣曲式从原则上区别于任何其它曲式结构的独特關键之处,便是调性的对比与统一,在主部和副部两个对比的主题中,主部的调性为c小调,而副部的主要调性为E大调。在经过展开部之后,调性在副部快要结束之时,回到了主调c小调,这也能看出其调性的统一。因此,它也是一首遵循奏鸣原则的回旋曲。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肖邦创作的初期,他的作品深受波兰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通过对肖邦这首回旋曲结构的分析,能够看出其在传统回旋曲式中加以创新,又在创新中加以继承的独特风格。这首回旋曲作为生平第一首作品,采用了不遵循传统的自由曲式,将循环原则和奏鸣原则结合在一部作品中,形成了一首结构较为自由,风格较为多变的曲式,更将复合曲式融入到其作品中,组成一首复合结构的回旋曲式,并带有奏鸣曲性质,这毫无疑问的显示出肖邦在创作方面超人的天赋和独特的风格。
关键词:肖邦 回旋曲 曲式结构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2-0004-03
《c小调回旋曲》是肖邦的第一首作品,大约创作于1825年,是肖邦在华沙中学上学期间,为校长夫人所做的作品,当时肖邦只有15岁,这首《c小调回旋曲》是肖邦创作生涯中的首次尝试。
一、肖邦《c小调回旋曲》的整体结构
肖邦的《c小调回旋曲》为回旋曲式结构,但其并未按照传统回旋曲的结构进行,而是形成了A-B-A-C-B-A这种介于回旋曲式和奏鸣曲式之间的复杂结构,将循环原则与奏鸣原则相结合的边缘曲式结构,所以,可以将其看作带有奏鸣曲性质的回旋曲式。其整体结构图示如下:
(一)省略主题的第三次重复的七部回旋曲式
在传统的曲式结构中,回旋曲式是由叠部和插部交替出现,形成A-B-A-C-A...A这种典型的回旋曲式结构。叠部一般出现三次以上,是整个回旋曲的主要部分。
《c小调回旋曲》由六个部分组组成,其主部由一个乐段组成,同一个乐句变化重复三次,且每一次再现都采用严格再现。插部采用展开型段落,选用的是与主部完全不同的动机材料。这首作品与传统的回旋曲式最大的区别就是省略了主题的第三次再现,直接进入了插部,这便形成了省略主题第三次再现的七部回旋曲式。
(二)再现部中省略主部的回旋奏鸣曲式
若将这首肖邦的《c小调回旋曲》的结构看作是一个奏鸣曲的话,可以将其看作一个再现部省略主部的回旋奏鸣曲式。奏鸣曲式区别于其他曲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调性的对比,在这首作品中,主调是c小调,副部在其平行大调E大调,但是在再现部的时候,不仅省略了主部,而且在副部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回到主调,而是延续了展开部的调性,在副部快要结束的时候才回到主调。显然其奏鸣曲式的结构特征不太明显的,只能看作是具有奏鸣曲的性质。
二、肖邦《c小调回旋曲》的次级结构
(一)叠部A的结构
叠部A共出现三次,均为完全重复的24小节,共三个乐句,每句8小节,在c小调上平稳进行,但三句又不完全相同,后两句与第一句相比,均高出三度,相互之间呈变化重复关系。
如谱例1所见,a1句、a2句是主题句a句的变化重复,a1句与a句是上三度变化重复的关系,后半句又回到a句原来的旋律,a2句与a1句旋律线条相同,只是将跳动的旋律变为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级进上行音阶。通过这三个乐句的变化推动,让整个叠部的感情更加饱满和丰富。
(二)插部B、C、B1的结构
1.主题
插部 B 为行板,再现三段式结构,以大调主和弦开始,每过四小节,主和弦再现一次。这首作品看似重复的每句之间,总是带有不少的变化,再现的时候,是将整体的旋律上升了三度,推进了旋律的进行。插部C在这首作品中,起到了一个过渡的作用,这部分的旋律在上下声部来回交替,和声部分呈波浪线音阶,在经过插部B之后,调性变为大调,更为明朗。
2.结构
插部B的结构是一个缩减再现的再现三段曲式,由B、B1、C、B2、B3組成。B、B1段为变化重复的关系,B2、B3段除了在调性上与B段不同之外,在旋律,节奏上依然为变化重复的关系。除了B3段缩减为一个4小节的乐句之外,其余乐段均由方整的两个四小节的乐句构成。这个部分组成了一个典型的再现三段曲式,结构方整。
插部C是一个复乐段,D段结束在bD大调属和弦,而D1段结束在bD大调的主和弦,分别由两个8小节的乐句组成。插部B1与插部B的结构基本相同,只是缩减了原来的乐段,变为包含了B4、B5、C1、B6四个部分的再现三段曲式。
因此,虽然这首《c小调回旋曲》的结构与传统的回旋曲有很大差别,但是在其内部的结构,还是遵循着传统的曲式结构规则。
3.调性
在整首作品中,包含了c小-E大-#c小-#d小-c小-bD大-bb小-c小,且调性转变的位置十分明确。叠部A从c小调起始,并平稳进行,进入插部B之后,直接转为E大调,到C段时又转向#c小调,到了B2、B3段又转到#d小调,这与叠部形成鲜明的对比。叠部第一次出现时,调性也回到了主调,直到进入第二插部C,调性又直接在bD大调上进行。第三插部的调性完全不同,在后半部分回到c小调,这也是奏鸣原则的表现所在,同时它也预示着叠部的将要再次出现,调性回归。
(三)从属部分——引子、连接和尾声
这首《c小调回旋曲》在一开始并没有直接进入主题,而是采用4小节的dol-sol的来回跳动交替形成的属主动机作为引子,担负着引入后面更加精彩主题音乐的重大任务。
在传统的曲式结构中,连接一般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c小调回旋曲》中,连接分别长达36小节,58小节,31小节,32小节,11小节。第一连接采用引子相同的音型和节奏型,展开发展,形成了一个长达36小节的连接,直到第61小节才发生变化,织体变为级近上行的音阶,而第64小节处插部的左手伴奏先行出现,预示了插部B出现。 第二连接是整首作品最长的段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100小节开始,是与B1段的最后一个音叠入的连接。直到131小节,进入连接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的连接调性发生变化,变为降E大调。这一部分似乎更像一个独立的部分而存在,到160小节,叠部再次出现。
第三连接、第四连接都采用和前面两次连接基本相同的材料。而最后一部分的连接与其它部分相比比较短小,只有11小节,其内容是由第二连接的第二部分缩减变化而来。尾声则是采用属主动机开始,并且采用和连接中一样的发展方式,形成一个长度为16小节的尾声,以求达到首尾呼应的效果。
三、组成《c小调回旋曲》自由曲式结构的结构原则
(一)循环原则
所谓循环原则,就是乐曲的一个独立完整的主题部分——叠部,与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对比的主题部分——插部,分别交替呈现时,则形成以主部领先出现,插部在后出现的循环组合原则,且整体曲式不少于五部。在这首《c小调回旋曲》中,肖邦没有完全遵循回旋曲式叠部—插部—叠部—第二插部—叠部这样规范的曲式结构,而是在第二插部出现之后,将第一插部再现,而不是紧跟着叠部,无论如何变化,其没有违反循环原则的规定,因此,它是一首遵循循环原则的回旋曲。
(二)奏鸣原则
所谓奏鸣原则,就是乐曲在基础于两个在相关的对比调性中对比主题进行陈述的呈示部之后,经过展开部,在呈示部的再现中将对比的调性统一起来,就构成了奏鸣曲式的结构原则。《c小调奏鸣曲》看起来像是一个在再现部分缺少了主部再现的奏鸣曲式,但是却具有奏鸣曲式的调性特征,奏鸣曲式从原则上区别于任何其它曲式结构的独特關键之处,便是调性的对比与统一,在主部和副部两个对比的主题中,主部的调性为c小调,而副部的主要调性为E大调。在经过展开部之后,调性在副部快要结束之时,回到了主调c小调,这也能看出其调性的统一。因此,它也是一首遵循奏鸣原则的回旋曲。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肖邦创作的初期,他的作品深受波兰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通过对肖邦这首回旋曲结构的分析,能够看出其在传统回旋曲式中加以创新,又在创新中加以继承的独特风格。这首回旋曲作为生平第一首作品,采用了不遵循传统的自由曲式,将循环原则和奏鸣原则结合在一部作品中,形成了一首结构较为自由,风格较为多变的曲式,更将复合曲式融入到其作品中,组成一首复合结构的回旋曲式,并带有奏鸣曲性质,这毫无疑问的显示出肖邦在创作方面超人的天赋和独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