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眼下是“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但其负面影响还远远小于“大萧条”
过去几周,华尔街频频告急。为防止危机升级,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联手,采取一系列措施援救市场:财政部将存款保险制度应用到货币市场基金,而且对货币市场基金的保险不设10万美元的上限;美联储也将接受低等级商业票据作为向投行和商行提供贷款的抵押品;财政部还鼓励房地美和房利美(下称“两房”)继续购买抵押支持债券。
政府官员和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都有同样的感触:短期资本市场彻底破产了。尽管很担忧政府不断加大干预金融市场的力度,但我不得不承认,为了避免短期内金融体系坍塌,引发世界经济出现萧条,政府采取有力的干预措施是合理的。
不过,我们仍旧必须考虑这些政府行为的潜在风险。各种政府保险和其他政府承诺措施,可能让纳税人承担数千亿美元损失。媒体也用“7500亿美元援救计划”这样的标题来估算纳税人的损失,但是,只要经济没有陷入持续的深度萧条,纳税人的损失就不可能如舆论所说的那么严重。
我认为,美国陷入持续的深度萧条的可能微乎其微;而且,有时候,政府采取援救措施可能会给纳税人带来收益。20世纪80年代金融危机期间,美国重组信托公司(Resolution Trust Corporation)接管了许多储蓄银行,也没有遭受很大损失。这是因为政府在资产贬值时低价买入资产,待危机过后,再将这些资产卖给私人部门,可能会挣到一些钱。但是,能够盈利并不能说明政府的干预是明智的,而是说,纳税人受到的损失可能没有那么大。
政府这些援救行为肯定会带来道德风险,这令人担忧。一方面,几大金融机构股东和管理层的股权都被收为国有,他们的损失没有得到补偿。另一方面,将来遇到财务困难时,企业很难通过股权融资,因为投资者担忧他们的股票可能被政府强行收归国有,从而不愿出钱。相反,几家金融机构的债权人利益却完全受到政府保护。这意味着未来融资模式会偏向债权融资。虽然各国央行是“两房”的大债权人,但是,我觉得,政府只保护债权人的做法不是明智之举。
政府对投资银行的货币市场基金提供全额保险,也会带来很大的风险。由于这样的保险措施不可能是暂时的,它会激励投行更加冒进,因为投行的短期负债(货币市场的存款人在投行的存款)受到政府完全保护。
过去几周,政府实施援救还犯了其他错误。为应对金融市场暂时的困难,做空交易被禁止。做空交易不是此次危机的始作俑者,却能反映出这次下滑还将持续多久。政府试图禁止人们对市场看空,抑制了有效的信息反馈,也给通过做空交易对冲其他风险的对冲基金带来严重问题。在其他市场,禁令也将引发更大的恐慌。
援救措施潜在的政治风险也若隐若现。不久以后,政府或让“两房”倒闭,或完全私有化,对它们的贷款不再扮演“最后保险人”角色。“两房”在抵押支持债券市场参与过多,是住房贷款市场形成泡沫的原因之一。但是,我担心国会重组“两房”之后,它们的模式没有太大变化,继续人为地吹大住房贷款市场泡沫。
不久,新金融交易监管措施肯定会出台。但是,这些措施总体上是推动还是阻碍资本市场发展尚不清晰。国际清算银行(BIS)关于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的规定就是个例子。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金融危机时,用最低资本充足率衡量日本银行的财务状况就出现误导。不恰当的金融监管措施会降低美国金融市场的效率,这样,更多的金融交易会转移到伦敦、上海、东京、迪拜等其他金融中心。
最后,必须正确估计这次危机的深度。虽然这是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但它的负面影响还远远小于“大萧条”,特别是对产出和就业的影响。
1931年至1941年,美国失业率长期高达25%,GDP增长率大幅下滑。当时,其他国家也经历了类似程度的经济危机。但是,在目前这次危机中,美国的GDP还没有出现大幅放缓,失业率也仅上升到6.5%。未来,这两个数据可能会令人失望,但是,它们不会比“大萧条”时期更糟。
衍生品和其他现代金融工具备受人们质疑。这种质疑有些许道理,金融市场的大玩家甚至都不理解自己在做什么。不过,这些工具还是有价值的,它们可以平滑资产市场、加速经济增长并增加经济价值。改革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不能谨慎到抑制现代金融工具发展,阻碍其合法发挥强大功能。■
作者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为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
(此文英文原文请见《财经网》英文版http://english.caijing.com.cn/english/Economist/)
过去几周,华尔街频频告急。为防止危机升级,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联手,采取一系列措施援救市场:财政部将存款保险制度应用到货币市场基金,而且对货币市场基金的保险不设10万美元的上限;美联储也将接受低等级商业票据作为向投行和商行提供贷款的抵押品;财政部还鼓励房地美和房利美(下称“两房”)继续购买抵押支持债券。
政府官员和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都有同样的感触:短期资本市场彻底破产了。尽管很担忧政府不断加大干预金融市场的力度,但我不得不承认,为了避免短期内金融体系坍塌,引发世界经济出现萧条,政府采取有力的干预措施是合理的。
不过,我们仍旧必须考虑这些政府行为的潜在风险。各种政府保险和其他政府承诺措施,可能让纳税人承担数千亿美元损失。媒体也用“7500亿美元援救计划”这样的标题来估算纳税人的损失,但是,只要经济没有陷入持续的深度萧条,纳税人的损失就不可能如舆论所说的那么严重。
我认为,美国陷入持续的深度萧条的可能微乎其微;而且,有时候,政府采取援救措施可能会给纳税人带来收益。20世纪80年代金融危机期间,美国重组信托公司(Resolution Trust Corporation)接管了许多储蓄银行,也没有遭受很大损失。这是因为政府在资产贬值时低价买入资产,待危机过后,再将这些资产卖给私人部门,可能会挣到一些钱。但是,能够盈利并不能说明政府的干预是明智的,而是说,纳税人受到的损失可能没有那么大。
政府这些援救行为肯定会带来道德风险,这令人担忧。一方面,几大金融机构股东和管理层的股权都被收为国有,他们的损失没有得到补偿。另一方面,将来遇到财务困难时,企业很难通过股权融资,因为投资者担忧他们的股票可能被政府强行收归国有,从而不愿出钱。相反,几家金融机构的债权人利益却完全受到政府保护。这意味着未来融资模式会偏向债权融资。虽然各国央行是“两房”的大债权人,但是,我觉得,政府只保护债权人的做法不是明智之举。
政府对投资银行的货币市场基金提供全额保险,也会带来很大的风险。由于这样的保险措施不可能是暂时的,它会激励投行更加冒进,因为投行的短期负债(货币市场的存款人在投行的存款)受到政府完全保护。
过去几周,政府实施援救还犯了其他错误。为应对金融市场暂时的困难,做空交易被禁止。做空交易不是此次危机的始作俑者,却能反映出这次下滑还将持续多久。政府试图禁止人们对市场看空,抑制了有效的信息反馈,也给通过做空交易对冲其他风险的对冲基金带来严重问题。在其他市场,禁令也将引发更大的恐慌。
援救措施潜在的政治风险也若隐若现。不久以后,政府或让“两房”倒闭,或完全私有化,对它们的贷款不再扮演“最后保险人”角色。“两房”在抵押支持债券市场参与过多,是住房贷款市场形成泡沫的原因之一。但是,我担心国会重组“两房”之后,它们的模式没有太大变化,继续人为地吹大住房贷款市场泡沫。
不久,新金融交易监管措施肯定会出台。但是,这些措施总体上是推动还是阻碍资本市场发展尚不清晰。国际清算银行(BIS)关于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的规定就是个例子。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金融危机时,用最低资本充足率衡量日本银行的财务状况就出现误导。不恰当的金融监管措施会降低美国金融市场的效率,这样,更多的金融交易会转移到伦敦、上海、东京、迪拜等其他金融中心。
最后,必须正确估计这次危机的深度。虽然这是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但它的负面影响还远远小于“大萧条”,特别是对产出和就业的影响。
1931年至1941年,美国失业率长期高达25%,GDP增长率大幅下滑。当时,其他国家也经历了类似程度的经济危机。但是,在目前这次危机中,美国的GDP还没有出现大幅放缓,失业率也仅上升到6.5%。未来,这两个数据可能会令人失望,但是,它们不会比“大萧条”时期更糟。
衍生品和其他现代金融工具备受人们质疑。这种质疑有些许道理,金融市场的大玩家甚至都不理解自己在做什么。不过,这些工具还是有价值的,它们可以平滑资产市场、加速经济增长并增加经济价值。改革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不能谨慎到抑制现代金融工具发展,阻碍其合法发挥强大功能。■
作者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为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
(此文英文原文请见《财经网》英文版http://english.caijing.com.cn/english/Economist/)